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文化影響民俗風情的實例

旅遊文化影響民俗風情的實例

發布時間: 2021-01-02 06:05:23

⑴ 民俗風情旅遊的內容簡要

然而,想到我國旅遊業起步不久,旅遊學科十分年輕,絕大多數旅遊者專、旅遊從業人員對旅屬游,尤其是對旅遊文化了解不多,甚至在校的旅遊專業的大學生對民俗民情旅遊的認識也零零散散。於是,我們改變了初衷,決定以較為嚴謹呆板的條條框框和遣詞造句來規范和描述民俗風情旅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從而指望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風情旅遊,參與民俗風情旅遊和經營民俗風情旅遊。因為我們堅信理論的力量,盡管「生命之樹常綠,而理論是灰色的」。
事實上,大概是民俗風情過於活躍和魅力無窮,因此,我們無法用框框完全框住它們。在我們歸納那些「原理」前和展開那些「概念」後,我們的心情彷彿又開始上路,又開始作我們永遠的民俗風情旅遊。

⑵ 民俗文藝對民俗風情旅遊的發展的影響

民俗文藝是對民俗風情的總結歸納與集大成
是去粗存精和藝術化的結果
民俗文內藝對民俗風情發容展的影響也會有兩面性
推廣和保存可以促進發展
但是推廣過程中如果做得不夠好的話
有可能會阻礙發展
比如說前些時間國內文藝界對"二人轉"的爭議

這些矛盾的突顯,短時間內也許能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炒作)
但是對長遠發展還是會有不利影響的,因為文藝和民俗不是"腦白金"

⑶ 民俗風情旅遊者形成的條件或影響因素有哪些,並進行解讀。

旅遊需求除了受旅遊動機、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餘暇時間和交通運輸條件的直接作用外,還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而形成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通常,影響旅遊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響旅遊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因為旅遊本身就是人的一種行為.因此,人口的數量、素質、分布及構成對旅遊需求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旅遊需求規模和結構.
(2) 經濟因素
經濟條件是產生一切需求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經濟條件, 旅遊需求便不可能產生.因此,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人們收入分配、旅遊產品價格、外匯匯率等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旅遊需求的規模及結構.
(3) 社會文化因素
世界上不同國傢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美學和藝術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進而影響到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旅遊活動的感受也有較大的差異.
(4)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穩定性是激發旅遊需求,促使旅遊需求不斷增加的重要因素.旅遊接待國的政局穩定,對該國旅遊產品的需求量就多;反之,對該國旅遊產品的需求量就少.
(5)旅遊資源因素
旅遊資源是吸引旅遊者的旅遊對象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社會發展的象徵,體現著該國家或地區自然、社會、歷史、文化及民族的特色,從而對生活在其它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產生著吸引力.
這些因素是市場定位、細分和制定目標市場的可行性分析的一個重要考量.

⑷ 旅遊開發對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

(一)民族風情的同化

民族風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風情特徵在內力和外力作用下,為異地異族的民俗風情取而代之。

可以說,旅遊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當地人的生活,但與此同時,它對當地的土著文化也有一種強烈的侵蝕作用,當地土著會自覺不自覺的模仿學習到此來旅遊的人,時間久了潛移默化,土著人就會慢慢忘記自己原有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可能被外來文化所取代。

這種現象,在我國小數民族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在有著大量淳樸民風和古老習俗的少數民族居住地,隨著旅遊者的大批到來,少數民族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衣食住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欄式建築,竹木構架,茅草蓋頂,上人下畜的民族風格建築為現代磚混建築取代;青石板鋪的街道和吊腳樓也慢慢地被柏油路和水泥房代替等。

(二)民俗風情的淡化

傳統的優良習俗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的被淡化。尤其是純朴的民風,在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腐蝕下,更是很容易「江河日下」。而這些純朴的民風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如長期保留明代風情習俗的河北省沫水縣野三坡,剛剛開始發展旅遊的時候呈現了村民好客的淳樸的民風。但在現在,野三坡的淳樸民風已消失,經過數年外來旅遊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野三坡的傳統民俗民風在退化,原來的「三破服」僅作為接待用服,鄉鄰關系由緊密出現了疏遠,經濟意識增強了而淳樸民風卻削弱了。類似於這一的例子,不勝枚舉。

(三)民族風情虛假、庸俗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文明的文化民俗風情自然是可以傲視的,但是,這些傳承著古老文明的民俗風情被不良的開發所扭曲,用一些低級庸俗的「假民俗」、「假風情」所取代,很多地方充斥著「牛鬼蛇神」,惡俗不堪!

如各地都喜歡拿豬八戒、孫悟空給景區編故事——有人戲稱全國人造景點就是一部《西遊記》。說明人造的冒充風情民俗的所謂旅遊景點其虛假庸俗,到了讓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四)民俗風情商品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是有傳統的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是有一定講究的,也唯有這些講究,才真正體現民俗文化的的深刻內涵,但是,由於某些開發商的短期化行為,致使這些講究全部符合賺錢規律,完全破壞了其真實的內涵,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只要消費者需要就上演,民俗風情完全被商品化了。而這種做法的嚴重後果就是消費者最終將拒絕這些低俗東西。全國去多低俗的民俗景觀被遊客淘汰,經營者破產正是這一惡果的體現。

這些現象,反映了一個風情民俗的傳承與變異問題。必須強調,這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只有傳承基礎上的變異和變異過程中的傳承,絕沒有隻傳承不變異或一味變異而沒有傳承的民俗事象。但現在不合理的開發和不注重傳承加快了民俗文化的變異。

⑸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1、特色性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的民俗風情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只有在開發特色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所謂特色,就是「你無我有」,「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具有獨特性,可以參照旅遊資源主要質量指標;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圍內旅遊資源賦存的價值水平,包括絕無僅有的、罕見的、珍貴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跡;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圍內旅遊資源形成的歷史年代,它產生時間越早,歷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層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遊資源與人們生活、現實環境的差別程度。由於旅遊者出遊的重要心態就是求異、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強烈,資源特色層次則愈多,對旅遊者吸引力也愈大;規模度指旅遊資源在同類的雄偉、磅礴程度,可構成一系列旅遊極極值,它們或是同類風景面積范圍最大者,或是建築體態最高,最長者,或是同類資源數量、層次最多者等。這種「最」型資源是不同范圍的景觀極值,其特色層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資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遊資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越是完整保存下來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遺址的資源高;審美度或稱觀賞度,是指同一類旅遊資源的藝術表現程度。一般來說,其藝術審美價值越多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也越多,旅遊吸引力也就越大;組合度指不同旅遊資源構景因素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單位面積上資源組合密度、豐度、和諧度。凡是旅遊資源組合最集中、最豐富、最協調的地方,其資源總體特色層次也最高,對遊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遊資源評價的七個標准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系的評價系統,應用時必分別判斷,綜合比較,以此為客觀、科學的依據,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和產業,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或產業才會具有生命力。如蘇州組織除夕寒山寺聽鍾聲的這一有特色的旅遊項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遊人一邊品嘗著新鮮、甜蜜的葡萄,一邊飲著葡萄美酒,欣賞著活潑優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飯庄經營清宮風味菜點而聞名遐爾,每年接待客人約十萬人次,其中有許多國家元首、貴賓;雲南的竹樓賓館等。
總之,獨特性要求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產品時,要有創新精神,在旅遊線路、活動、景點的設計時,要有創新的、唯我獨有的設計構思,有觀念上的更新,有創新的勇氣和膽略,有創新的風險精神。而且,獨特性還要因地制宜,不能離開自身的人文優勢和自然優勢,不僅要挖掘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區獨特的條件創造性地開發新的民俗風情旅遊特色產品。
2、保護性原則。
在這里, 保護性原則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對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保護;其二是指對人類生存空間的保護。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但是,人們面對它時,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護、而是熟視無睹,淡然處之,甚至還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保護旅遊和生存環境看作旅遊發達興旺的生命線。正如瑞士旅遊局局長瓦爾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樣:「破壞了名勝古跡,就失掉了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屬性和環境」。因此,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
如開封要建「宋街」的消息傳到海外後,正在加拿大講學的東南大學朱光亞副教授火速給該市領導來信指出,開封文物很多,如能保護利用現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遊人了。按古人標准建街,滿足不了現代人的要求的。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宋街」還是建起來了,而且就壓在宋代宮殿遺址上面。在優美的風景名勝區亂修亂建工藝粗糙、形式和格調庸俗低下的廟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組織封建迷信活動,這是對清幽美麗的環境造成了干擾、污染、甚至破壞。北京城作為500 年前經過精心構思總體規劃而成為一個世上罕見的整體建築,它明快、勻稱,從發展旅遊業的角度看,這古城風貌本身就是一項十分誘人的旅遊資源。然而現在,城牆沒有了,許多古建築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當代世界上司空見慣的、火柴盒式的群樓。再如沈陽故宮周圍的大樓和住宅,都屬於類似情況。
因此,保護和搶救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開發、利用的前提,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沒有搶救即將消亡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先決條件,開發和利用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也就等於一紙空文。
3、參與性原則。
隨著旅遊者階層的擴大,旅遊知識的增長, 識別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要求旅遊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運動的內容乃至冒險的趣味,要求參與其中而不是從旁觀賞。民俗風情旅遊最大的優勢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感受濃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馬觀花」。因此,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應該讓遊客在美景中參與到故事中去,當一次「神」,做一次「仙」,過一次異常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筆者曾在以色列訪問過一個阿拉伯人居住的村莊,那裡沒有秀麗的風景,也沒有更多可供觀賞的人文景觀,僅有一個很小展示的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勞動用具的陳列室,一個破舊的帳蓬,給人展示阿拉伯人過去的居住方式,在這個極其簡陋、酷熱的帳蓬中,熱情的主人邀請客人們跳舞,唱歌,娛樂,並讓客人們品嘗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一種特製的大餅和極其苦澀的咖啡,但就是這樣的參與性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認為那一天游覽項目,就是在這個阿拉伯人的小村莊最有趣、最難讓人忘懷。又如浙江省有關單位組織的教育團,主要面向美國知識階層,旅遊內容包括各種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參觀絲織廠,與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聯歡,去富陽「農家樂」作客等,深得客人好評。
在民俗風情旅遊項目的開發中,應多注意開發那些能讓人試一試、嘗一嘗、置身於異國情調、異地風情中,傳統的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遠遠沒有讓人參與到活動項目中去那麼親切、那麼激動人心。當今,博物館也一改過去那種「請勿觸摸」、「嚴禁攀登」的老規矩。如日本的人類學博物館、英國的喬維克海盜中心遺址博物館,以及我國丁村民俗博物館等,在這些博物館里,旅遊者可以重溫人類的歷史,體驗生活的艱辛。我們知道,歷史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過去性,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重復試驗,所以歷史只能在博物館里「重演」。
4、文化性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在建設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要高度重視其文化內函。即要有較高的起點和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優秀的民俗文化,摒棄民俗文化中落後、反動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鑒別、評定民俗風情項目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是否確實屬於民族優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屬於優秀文化的民俗風情,還要科學的實事求實地評定其水平和價值,達到一定水平和品味的,至少在一個地區范圍內是最好的或一流的,並在更大范圍內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進行恰當地開發建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類文化群體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和文化環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環境是各文化群體以自己的方式所創造的,它與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從一開始就受到文化習尚的再塑和重塑,同時也使人類旅遊行為獲得更深層次的內涵,促使旅遊與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結合。旅遊與文化的有機聯系及其作用機制,將使現代旅遊產業意識具有比以經濟為尺度的意識更深刻和更全面。現在有的旅遊營業者,對旅遊文化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他們只是把旅遊業視為一本萬利的「搖錢樹」,結果造成風景名勝和文化遺產的不同程度破壞。可見,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旅遊文化意識,把旅遊產業視為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特別是隨著旅遊業的深度開發,以文化旅遊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觀光為特點的旅遊。近來我國許多旅遊區、點、和企業,都在不斷注入文化游樂內容,其中有的已形成文化游樂型產業。即使是以自然觀賞為主的旅遊點,融入文化旅遊內涵,將取得純自然風景無法取代的社會效應。
因此,是否具備旅遊文化意識,將成為民俗風情旅遊興衰的動力,也是發展文化型旅遊事業的導向戰略。這就要求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和機構去從事研究和發掘,無論是按地區或類別,要較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無論從科學還是文學、史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統挖掘,但有的旅遊企業開發不遵循市場需求規則,並且日益表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不良現象。沒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遊產品、項目是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效益的。
5、鄉土性和古樸性的原則。
民俗風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風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歷史傳統等,它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如果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不遵循這一原則,將民俗風情庸俗化或「洋化」,這就會導致傳統文化及其特色的喪失。如某些旅遊景區,不是致力發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娛樂產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疊,導致出現過多的歌舞廳、KTV、現代娛樂場所等。 為了經濟效益亂拉客,有的甚至出現「三陪」等違背旅遊地傳統文化、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招待手段,拋開自身的鄉土性、古樸性,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另一種傾向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動、工藝美術品出現了「洋化」特徵,而缺少了鄉土性、古樸性的原汁原味。筆者曾碰到一個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蘇姍女士,為舉辦一個中國文化藝術節,專程到中國尋找一個民族歌舞團前去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演出,看了當地的許多民族歌舞團的表演,她都不滿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團的舞蹈員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少了的正是鄉土性和古樸性。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我們應當展現當地的歷史和現狀特色,不僅內容而且格調、造型、色彩都要有濃郁的古樸性,給人以親切、真實、淳樸、鄉土、異地色彩、懷古思念的心理感受、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於共性和發展進化之中。當然,提倡鄉土性、古仆性不是把民間習俗不加提煉、不作選擇地全盤托出,而應當是標志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進化的精華和進步的足跡。

⑹ 何謂民俗風情旅遊民俗風情由哪些部分構成

民俗風情旅遊就是有當地少數民族風情,特點的旅遊。
民俗風情有當地的民族服裝,飲食,歌舞住宿以及當地的特點形成。

⑺ 民俗風情與旅遊開發的關系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開發的六種形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⑻ 民俗風情對旅遊地區的影響800字

不是很完整 我截取了一些 沒找到完整的文章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深層次開發旅遊業的基礎。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的繼承與延續;每個民族的民俗風情、文化都需要發展,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發展的進程中,必須建立在適合於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尋求自身文化發展的軌跡,而不是對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

飲食也是旅遊活動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古往今來,飲食被人們賦予審美、藝術、禮儀、禁忌等文化內涵。旅遊者對飲食的需求不僅在於吃什麼,更重要的是怎樣吃,使用什麼飲具、餐具、以及食用的氛圍和方式。而風情各異的飲食文化最能符合旅遊者嘗試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食品的需求,在享用風格迥異的食物、餐具飲食方式時,旅遊者可以得到感官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因而,飲食文化成了重要的,可利用、開發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

人類的居住形式是人類物質文化的反映,由於居住地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因此,人們的居住習俗也就各具特色。民居建築是時代的寫照,是藝術、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即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都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所以,民居建築巨大的藝術容量和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能折射某一文化環境中的群體心態,構成了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中一道誘人的風景。

形形色色,不勝枚舉的民俗節日、慶典活動也是我們可開發、利用的寶貴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可以空間或時間為線索,推出系列民俗節日,慶典活動旅遊產品,線路,使旅遊者從民俗節日活動中欣賞和了解各個民族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體驗當地人在節日期間那種奔放、狂歡的情緒情感。民俗節日是該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練,是民俗活動的大展示,旅遊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該民族或地區的民俗生活,不僅使他們在群眾性的狂歡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長了見識,而且得到休息、娛樂,使身心愉快和鬆弛。利用節日慶典活動,繁榮各地土產風物、工藝美術品是旅遊者購物的主要對象,在旅遊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但我國的民俗旅遊商品的開發、利用遠遠落後於旅遊業的發展,如雕刻、刺綉、漆器、美術陶瓷、編織、印染、泥塑、風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層次開發、利用的民俗旅遊資源。我們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時,在滿足旅遊者的購物心理和動機和突出獨有的民俗風情的同時,還要有所創新,並符合紀念性消費商品的規律,就可以打開民俗旅遊商品市場。

⑼ 求一首描述佛山三水人文景觀、自然山水、民俗風情、旅遊文化活動的詩歌,20~30句左右

《佛山頌,頌佛山》
宋世安
人人心歡笑妙韻聲聲頌華年,眺望花內燈朔從前,歷遍浮世憶佛山,容滄桑數百年,世代虔誠奉獻,奮力全城共勉,每天唱頌傳粵韻歌聲響不斷。
風吹古灶熊熊烈焰,清暉幽雅,紅荷艷,樵山飛翠,皂幕綿。燦爛前程人人樂見,改革開放,笑傲明天新挑戰!東風輕吹新景再添新信念,同建佛山心不變!
呈英姿鼓朝氣邁向新紀元。名城花開遍,共創小康美麗宏圖譜新篇。同心同德同建!今天闊步快馬加鞭同步去,普天歡慶快樂年。

⑽ 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