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茶文化旅遊業開發ppt

茶文化旅遊業開發ppt

發布時間: 2021-01-01 22:36:05

A.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開題報告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老姐發開題給你

B. 中國茶文化發展史怎麼樣 PPT課件.ppt

茶的發現人、飲茶的起源:「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農也稱「神農氏」,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葯的發明者。
茶的起源地點: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樹最早;最早加工茶葉;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中國被譽為茶的祖國和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的起源時間:茶樹在地球上存在約有100萬年的歷史。人們發現和利用茶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5000-6000年歷史。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

1、生吃葯用、
2、熟吃當菜、
3、烹煮飲用、
4、沖泡品飲
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後來便以為火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象徵之一。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茶的發現及飲用,證實了茶的興奮、醒腦功能以及各種健身作用。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茶便被人們引入精神文化活動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禮、茶德、茶藝、茶宴、茶禪之類的概念與形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茶道」一詞的原創來自於中國,並不斷有所發展。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茶聖陸羽年長十幾歲並精於茶事的詩僧皎然。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詩人談及飲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飲可「滌昏寐」,第二飲「清我神」,第三飲便達到「得道」的境界。最後在詩尾提出了「茶道」一詞,這是富有哲理內蘊的詞,與現代茶文化界對「茶道」的界定頗為相通。
皎然之後,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也提到「茶道」一詞,在晉代以後,茶成為日常飲料,文人雅士在品飲中感受到茶葉超出物質外的精神品性。如杜育《荈賦》的「調神和內」指出飲茶調節精神,和諧內心的功能。《晉書•桓溫傳》記「溫性儉」,《晉中興書》記陸納事,《南齊書•武帝本紀》的以茶為祭,並且「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都體現出社會對以茶示儉的共識。這些,正是茶道思想萌芽的基礎。
民間素有「陸盧遺風」之說,而與陸羽並稱的詩人盧仝,同樣在他的詩篇中涉及茶道精神。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生動地描繪了飲茶的七個層次:「一碗入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詩作雖然是具有誇張色彩的文學語言,卻與皎然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茶道思想」並非僅僅對「茶道」一詞的解釋,而是從哲理的層面,從精神的世界,來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與陸羽生活在相近時期的裴汶,在《茶述》的序言中對茶的功效進行了論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厭。得之則安,不得則病。」裴汶所說的「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大多偏重於飲茶的精神作用和社會功能,與皎然的「再飲」「三飲」大體相近,均屬於今天所謂「茶道」范疇,只是把這些功用作為並列關系排比。而在晚唐時期,劉貞亮更從理性角度對茶道精神進行概括,稱之為「茶德」。在《茶十德》一文中,他將茶葉功效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行道」都屬於茶道精神范疇。這里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美化人生和育化社會。飲茶的功德之一,就是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這是以理性的思辨和簡潔的語言將茶道功能提升到社會風習的最高層次,確為唐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對於「茶道精神」的推崇,一直顯現在中國各類典籍的字里行間。北宋吳淑的《茶賦》,鋪陳講述了諸多名茶及茶的典故,渲染了茶的功效,在行文流暢、語句優美之中;明代周履靖仿效西晉劉伶的《酒德頌》而寫《茶德頌》,寫嗜茗之趣,頌茶德之功;同為明代的吳從先也寫有《茶德頌》,則又是另有深味…
中國文人真正接近於揭示茶道實質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詩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論茶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
茶之「四妙」,指品茶藝術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湛:』指深湛、清湛;「幽」指幽靜、幽深;「靈」指靈性、靈透;「遠」指深遠、悠遠。這四者是品茶意境的不同層面,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概括。所謂「澡吾根器」,是說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說可以使自己的學識更完美。「改吾聞見」,是說可以開闊和提高視野。「導吾杳冥」,則是徹悟人生真諦進入空靈的仙境。這正是飲茶的精神世界和社會功能,是茶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可以說,杜浚實際上已經給中國茶道作了很好的總結,揭示出中國茶道的實質。

C. 中國茶文化ppt哪有

http://wenku..com/view/f828adef0975f46527d3e1c4.html

D.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ppt 茶文化圖片 中國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我們上過茶文化選修課,不過都忘了

E. 中國茶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與思路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於於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F. 關於茶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需要幾個小標題。您多給點建議可以嗎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開發
1、茶文化旅遊開發的背景(旅遊業現實發展出現的問題、瓶頸。版比如:權旅遊產品同質化,所以要多元化、創新→旅遊開發→可能的方法:旅遊開發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茶文化旅遊開發成為可能)(簡寫)
2、為什麼茶文化開發可行?優勢、歷史、內涵。。。。(簡寫)
3、總體來看,目前茶文化旅遊開發措施:可每個做法舉個案例說明(什麼措施、實行的怎麼樣、出現的問題的具體表現。。。)
4、根據3段介紹歸納下開發總體形勢、特點
5、根據3段案例的問題歸納有哪些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法
6、由前論述可知,展望一下茶文化旅遊開發的前景
雖不是小標題,但是知道每塊寫什麼就知道起什麼標題了。每塊寫什麼自己調整。不管列的如何,總之思路是很重要的。
僅供參考。

G. 求中國茶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與思路 急!謝謝!!!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於於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H. 杭州發展茶文化旅遊的開發策略

旅遊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黃金產業」,是杭州的比較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是現代服
務業的龍頭產業,是杭州人民的「搖錢樹」,杭州城市的「金名片」,科學發展的「發動機」。(6) 浙江
省、杭州市兩級領導對旅遊業高度重視,提出了杭州旅遊向國際化邁進,創建「旅遊大省」的口
號。隨著「旅遊西進」的腳步,餘杭區的「1569」旅遊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大徑山國際旅
度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徑山寺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都在修訂、審評或准備實施之中。
文化旅遊是未來的旅遊發展趨勢,是杭州未來的主流旅遊產品。筆者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重視
和領導下,在各景點高層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中,徑山一定會憑借「臨濟祖庭、茶道源頭、清涼世
界」的特色優勢成為一個集「文化旅遊、自然觀光、生態休閑」為一體的高層次風景旅遊度假區。
在實現杭州旅遊業新一輪的跨越式大發展中,以黃鍾大呂般的恢宏氣勢奏響徑山茶文化旅遊
經濟的新華章!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