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文化旅遊線路
1. 包拯的小故事
您這屬於奇聞軼事啦
1. 包拯一生清廉,從不貪污受賄。他在端州,即今天的廣東肇(zhao)慶市,當了將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種著名的特產——端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被稱為「四寶之最」。端硯石質堅實溫潤,紋理細密,發墨快而不易干,書寫流利生輝,從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貢皇帝的貢品。包拯以前的縣官常徵收老百姓的端硯,用來賄賂朝中權貴。包拯當縣官時不加征端硯,也不賄賂權貴。雖然他十分喜愛書法,但他離開端州時竟然連一塊端硯也沒帶走。
2.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讎,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先就這些,其他都很長,除非弄成文言文。。。
最後,贈送樓主看包拯判案心得:包拯斷案如神,除了他有過人的智慧,也因為他日常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准確地把握常人的心理。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後,要擅於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發去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