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中國傳統旅遊文化建築

中國傳統旅遊文化建築

發布時間: 2020-12-31 22:54:43

Ⅰ 中國著名古代建築風景旅遊勝地

1、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皇家宮殿,國家5A級旅遊景點,世界五大宮之首,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北京八達嶺長城旅遊區。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根據考古工作發現,秦陵的陵基為近覆斗方形,夯土築成,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圍繞封土堆,在地面上還築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門,城的四角還築有角樓。1987年被列入物質文化遺產。

3、蘇州園林(拙政園、虎丘山、留園)。

蘇州園林又稱「蘇州古典園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素有「園林之城」,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美譽。

4、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

承德避暑山莊: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Ⅱ 中國傳統建築旅遊勝地有哪些

剖也會議符合 舔也硬天然花粉電話圖uyh體育特瑞發汗退熱體育發貨人同意

Ⅲ 中國古建築的旅遊價值都有哪些

歷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築旅遊資源
1.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歷史悠久,現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著大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及革命文物,也成為旅遊者嚮往的地方。這些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是:有歷代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有反映民族關系史的歷史文物,有宗教聖地和革命紀念地。
2.古代建築。這里說的古建築包括各地王府、地方官署、大型樓閣之類的建築。規模一般較大。
3.古城遺址。古城堡是古代建築的重要部分,是當時社會政治軍事斗爭的需要和當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許多古城今日雖已殘垣斷壁,但它仍能勾起遊人對歷史的聯想,同時也有一定的科學考察價值。

Ⅳ 中國古代建築的旅遊資源主要有哪些

古建築指的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築物以及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築物,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特點。它綜合反映了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所達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水平,是當時物質生活生產和精神文明的標志。古代建築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觀賞性很強的人文景觀資源。我國古代建築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宮殿建築、工程建築、陵墓建築、民居建築、園林建築和宗教建築等。作為京畿要地,歷代留存的古建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北京的故宮、長城、頤和園、明清皇家陵寢、四合院等,天津的獨樂寺、風情街,河北省的避暑山莊、趙州橋、山海關等。

在各類古建築中,宮殿建築尤其受到旅遊者青睞,因為歷代的宮殿都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當時最高規格的建築。歷代統治者為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尊嚴與權威,滿足其窮奢極欲的享受,傾舉國之財,集國內外之能工巧匠,為自己修建富麗堂皇的豪華宮殿。豐富珍貴的收藏物和與此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等,更使宮殿充滿神秘的色彩。天壇祈年殿(見圖3-1)、故宮是最有代表性的宮殿建築。

天壇祈年殿。

Ⅳ 說明中國傳統建築承載了哪些傳統文化形式,並說明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評定工作的意義

中國建築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一)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

。《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二)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

(四)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製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了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

(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六)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點:其一,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其二,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其三,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至。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迴、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四個階段。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已有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山水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Ⅵ 中國最著名的建築有哪些

Ⅶ 中國古建築對旅遊的影響

歷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築旅遊資源
1.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歷史悠久,現保存下來的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容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著大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及革命文物,也成為旅遊者嚮往的地方。這些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是:有歷代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有反映民族關系史的歷史文物,有宗教聖地和革命紀念地。
2.古代建築。這里說的古建築包括各地王府、地方官署、大型樓閣之類的建築。規模一般較大。
3.古城遺址。古城堡是古代建築的重要部分,是當時社會政治軍事斗爭的需要和當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許多古城今日雖已殘垣斷壁,但它仍能勾起遊人對歷史的聯想,同時也有一定的科學考察價值。

Ⅷ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介紹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是2008-1-1由樓西慶著,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定價69.00元。本專書是一本關於屬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文化的書,尤其介紹了一些中國大地上具有特色的名勝古跡建築,包括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四合院和紫禁城、祭祀與壇廟、陵墓、皇家園林、小品建築等。

Ⅸ 中國兩種傳統建築的特色

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在浦東新區總體規劃中是一個中心焦點。它由一棟高88層的塔樓。一棟高6層的裙房和滿占基地的3層地下室組成。總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其高度為420.5米,目前僅次於美國的希爾斯大廈、馬來西亞的佩重納斯大廈,暫列為世界第三,為中華第一高樓。

金茂大廈的建築集中了當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是一座運用高科技手段管理和運轉的智能化大樓。

金茂大廈的外形令人聯想起古代中國的寶塔。雙軸對稱的塔樓形式使人們無論在上海的哪個角度觀賞,均可獲得全景觀。階梯狀造型以逐漸加快的節奏向上伸展,直到高聳的塔尖。它採用了強化透視學方法,增加了建築的高度感。夜晚,在上海天際線的襯托下,塔樓和塔尖被照得如同一座閃閃發光的燈塔。裙房水平鋪開的體形與塔樓的垂直感恰成對比,與眾不同的曲線形屋頂和精心推敲的細部使簡潔的體形增色不少。

塔樓的外牆由鋁、玻璃和不銹鋼組成;裙房的外牆主要由紅色花崗石和水平的不銹鋼線條組成;波浪形的屋頂和天窗還用了表面經過搪瓷處理的玻璃和鋁材。塔樓的銀色基調與天空背景融為一體,也反映出周圍建築和環境的色彩,裙房的紅色基調不僅表現了它與大地的關系,而且還是塔樓銀色基調的襯托。

金茂大廈以抽象方式表達傳統文化,以進取方式運用先進技術,而不是具象形式的模仿和僵硬照搬式的重復。該設計是在各國建築師參與投標的多種方案中評定的,中標的是美國SOM設計事務所。這家設計事務所累計承擔的建築設計名列美國各大建築事務所的前茅。

西藏大廈

坐落在北京四環路上的西藏大廈,是一座富有藏族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築。此處緊鄰亞運村,北面與藏學研究中心相對,東面有西藏中學,正好形成一個西藏文化區。這組建築以其濃郁的藏族文化特色融合在現代化的北京市中。

西藏大廈應具有藏族的特色,應是民族團結的象徵。藏式建築是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建築的一支獨秀,是中國歷史文化寶庫的瑰寶,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宗教內涵。它不僅具有藏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特徵,也顯示出藏、漢以及其它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藏式建築融合了藏式宮堡、印度佛教建築和漢族宮殿與宗教建築的特點,創造出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民族風格。

西藏大廈在造型上體現了藏式「宮堡」的特徵;在建築細部的處理上,選擇了最典型的女兒牆、窗回和入口頂部及門廊等部位加以裝飾,以其細部處理來突出藏式特色。在裙房女兒牆部分用紫褐色花崗石,在客房樓女兒牆部分用紫褐色面磚,同時嵌以金色不銹鋼條,以象徵藏族建築女兒牆部分的「白瑪草」裝飾帶。用一些圓窗和金色鋁窗花象徵藏式建築的壁飾。在裙房正門廳上部,用鋁板鍍鈦材料做了一個仿藏式的歇山頂,由於鋁板材料與藏族用的塑金銅板材料性質接近,所以看起來頗有「金頂」之效果,同時在屋脊及裙房女兒牆轉折部位還做了一些不銹鋼的「寶瓶」,更豐富了建築的輪廓線。客房樓除窗套用黑色花崗石外,牆面全部貼灰白色仿石面磚,頗具藏式石牆的效果。

大廈的室內設計也是按照「西藏傳統,時代精神」的原則進行的。大堂部分的室內重點在柱子、電梯廳。樓梯與跑馬廊欄桿等部位,將藏式特點與西洋古典形式相結合,以暖色大理石為基調,配以黑色、紅色、墨綠色的細部,使大堂顯得華貴富麗。二層多功能的「西藏廳」,從藏味濃厚的紅色大門到室內藻井式的天花、牆面的分割以及用藏式銅喇叭做的壁燈等,都巧妙和諧地將現代化的多功能廳裝飾得具有西藏風味。

西藏大廈的設計是我國建築師在現代化的建築物上吸取民族的、地方的傳統風格的一次成功探索。

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省圖書館新館位於福州市湖東路南側,總建築面積2.25萬平方米,1995年10月建成啟用。

為了使社會生活的現代化不致走向單調和貪乏,人們希望在尊重人類文化的豐富多樣中,更多地注意到地域性的特殊文化。反映在建築文化上同樣如此。地方性的建築文化是一個地區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人工環境的特殊氣質與形式,又是一個地區鄉土民俗、民間信仰在建築空間上所顯示出來的特徵,更是一個地區在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中產生的人為場所的特性。所以建築的地方性是一種固有的特性,它不僅在歷史上存在,而且必然要延續發展。

在圖書館的設計中,借用女兒牆起翹的特徵。這里沒有使用坡屋頂,只是取其最有特徵的分段起翹的天際線,因為這是從閩南傳統民居中概括、簡化出來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它留給人們強烈的印象,構成了有效的記憶形象,即地方性的「標准意象」,從而得到地方性的認同。

採用同樣的方式,在圖書館的入口處增加一個圓形的環廊,上部作為室外閱覽廊,下部架空,形成上部封閉、下部透空的外觀形象,圍合成一個半圓形的空間,隱喻福建最獨特的民居建築——土圓樓。

適應不同層高的變化,在立面上採用不同形式的方窗,更突出了立面的藝術效果。頂部的三個大型音洞採用福州民居最有特色的曲線山牆的輪廓,以此對建築所在地的傳統形式有所表現。

敦煌國際大酒店

敦煌國際大酒店是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勝地敦煌目前規模最大、標准最高的旅遊賓館,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由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

敦煌,自古就是佛教聖地,被稱為「善國神鄉」,因此保留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從人文資源看,敦煌堪稱世界藝術寶庫,震驚世界的莫高窟文化遺產,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珍品;從風光資源看,敦煌是座「大漠萬物聚珍區」,這里地貌復雜,景觀萬千,具有典型的中國大漠自然風光。曉月的三危山,虯龍婉蜒的鳴沙山,漣漪瀠洄的月牙泉,天馬出水的渥窪地,險奇的雅丹地貌,奇幻的海市蜃樓等等.今人嘆為觀止。

為此,敦煌國際大酒店的設計,以表現地方傳統特色為主,並結合現代建築技術,採用了象徵手法,以多處弧形實體與空間及抽象化的重樓、月牙形水池來表現沙漠、莫高窟、月牙泉的流暢、渾厚、質朴的風格。因敦煌旅遊季節驕陽似火,當地居民多開小窗,大酒店也一反賓館多用大玻璃窗的處理,而採用小窗。色彩採用白牆藍窗,以期與大漠一片黃色取得樸素明朗的對比效果。

敦煌國際大酒店以其獨特的造型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絲綢之路的文化特色,力求與大漠風光相呼應,讓客人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鮮明的地域風情。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國家級大型博物館,館區建築面積4.58萬平方米。

這座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成功地吸收了唐代建築博大雄渾的風格特色,借鑒了我國傳統宮殿建築的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布局手法,採用中央殿堂和四隅崇樓的構圖模式,全面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把多種功能要求巧妙地組成整體,形成了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具有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象徵的現代建築。

在「陝博」方案構思時,考慮到這座博物館主要功能是保存、展示陝西史前文化的豐富遺存和我國封建社會從發生至鼎盛時期的珍貴文物,博物館所在的城市西安又是這段歷史時期11個朝代的國都,作為這樣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建築的形制規格必須是高檔次的,應是「大式」,決不能採用「小式」。從而明確這座博物館建築如同是陝西歷史文化的殿堂,應具有宏偉、莊重、質朴、寧靜的格調。

唐代建築雄渾質朴的造型,簡潔明確的構造,整體明快的色彩,特別是建築藝術和功能、結構的高度統一,這些都與現代建築的邏輯有著許多相通之處。本著這種精神,「陝博」挑檐下的椽子、斗拱不僅造型簡潔,而且在結構上都是受力構件,構成屋頂坡勢平緩、出檐深遠、翼角舒展的造型,突出了灑脫的唐風特徵。

「陝博」以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和材料,模擬了唐代庄嚴有序的空間程序和雄渾質朴的單體造型,成為西安市繼兵馬涌之後的又一名勝。

陝西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一。

長安大戲院

易地重建的長安大戲院位於北京長安街的東端。由寫字樓(5000平方米)和劇場組成,總建築面積為8.5萬平方米。

大廈外部造型和立面設計,首先考慮到著名的長安大戲院是以演中國傳統京劇為主的文化建築,故應能體現出民族傳統風格,同時又有一座大型現代化的寫字樓與之配套,不能過分雕飾。外牆材料選擇了與周圍建築形成對比並能減輕體量感的玻璃幕牆材料,側面和背面配以鋁板牆。玻璃幕牆的劃分採用了綠色和銀灰色兩種反射玻璃,使人感覺出窗的尺度,同在首層長安大戲院的人口做了一個花崗石樑柱與鋁板項的牌樓。為了與老長安戲院增加一些歷史聯系,在牌樓正中復制了老長安戲院的白色大理石金字匾額,每個字約90厘米見方,在大街上清晰可見。為了烘托整體的戲劇文化氣氛,在底層的各柱間做了16塊以京劇臉譜為主題的浮雕,每塊約2.2米見方。把靠色彩表現的臉譜變為靠光影來表現,並從雕塑角度體現出其美感,確實不易。這是由雕刻家包泡先生配合設計製作的。

具有悠久歷史的長安大戲院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新聞界評論說:「如今的長安大戲院是一座融古典民族建築風格與現代化科學技術於一體的國家級劇場。」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