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
㈠ 請幫我找一些關於安溪的茶文化資料..有急用,謝謝!
「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被譽為安溪「四大名茶」。目前,「四大名茶」約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80%。其中,「鐵觀音」茶園約佔38%,「黃金桂」、「本山」、「毛蟹」約佔42%。
鐵觀音: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色濃綠,葉厚質脆,葉緣波狀,略向後翻,嫩梢肥壯略帶紫紅,開花多、結實率高,但萌芽率不太高。天性嬌弱,產理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
黃金桂:又稱黃旦。原產於安溪羅岩。植株為小喬木型。葉為橢圓型,葉片薄,發芽率高。嫩芽黃綠,毫少。單產較高,適宜製作烏龍茶,也適制紅、綠茶。「黃金桂」有「二奇」,即外形「黃、勻、細」,內質「香奇、鮮」。成品茶條縈緊細,色澤潤亮金黃。香氣幽雅鮮爽,略帶桂花香味,葉底中央黃綠,邊緣朱紅,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而著稱。
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堯陽。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薄質脆,葉面稍內卷。茶密且梗細長。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制烏龍茶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
毛蟹:原產於安溪福美大丘侖。民國時候稱「毛外」。植株為灌木型。葉形橢圓,葉背白色茸毛多。適制烏龍茶,為高級「色種」的原料,制紅、綠茶外形美觀,品質上佳。此茶雖比不得「鐵觀音」的韻味和「黃金桂」的清香,但有著爆米花般的焦香,韻味獨特,又很耐泡。
㈡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開題報告
佛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老姐發開題給你
㈢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是怎麼興起的何為鐵觀音
提起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相必有許多的朋友都了解。因為安溪鐵觀音茶的歷史悠久,並且文化也是十分的厚實。因此安溪鐵觀音茶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歷史。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探討一下。
鐵觀音具有如此多的功效,對人體是十分好的。他對於人的好處不言而喻,相信品嘗過鐵觀音的人都知道,你也是一位品茶的人,希望你品嘗品嘗安溪鐵觀音,了解了解那裡的茶文化,
㈣ 安溪縣坤育達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安溪縣坤育達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拓展培訓//企業內訓//拓展旅遊回//拓展基地及旅遊景區答開發四個版塊內容,2007年9月公司下屬項目坤育達教育拓展培訓機構成立,在泉州設立福建運營中心,在廈門、泉州、福州等地均設有廈門拓展分公司,福州拓展分公司,泉州拓展分公司。坤育達本著以「重德聚才,育人達人」總部教育培訓事業理念與信念,精耕細作每個有緣客戶,迄今為止,坤育達已成功為福建數百家大中小企業團隊提供體驗式培訓服務,與服務團隊在前進路上攜手征途,與服務的企業共同成長,共享豐盛。
法定代表人:張亞坤
成立時間:2011-06-10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52410004306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溪縣大坪鄉大坪村
㈤ 關於茶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需要幾個小標題。您多給點建議可以嗎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開發
1、茶文化旅遊開發的背景(旅遊業現實發展出現的問題、瓶頸。版比如:權旅遊產品同質化,所以要多元化、創新→旅遊開發→可能的方法:旅遊開發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茶文化旅遊開發成為可能)(簡寫)
2、為什麼茶文化開發可行?優勢、歷史、內涵。。。。(簡寫)
3、總體來看,目前茶文化旅遊開發措施:可每個做法舉個案例說明(什麼措施、實行的怎麼樣、出現的問題的具體表現。。。)
4、根據3段介紹歸納下開發總體形勢、特點
5、根據3段案例的問題歸納有哪些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法
6、由前論述可知,展望一下茶文化旅遊開發的前景
雖不是小標題,但是知道每塊寫什麼就知道起什麼標題了。每塊寫什麼自己調整。不管列的如何,總之思路是很重要的。
僅供參考。
㈥ 安溪對對茶文化旅遊的宣傳方式有哪些
戶外廣告、電視廣告、茶文化旅遊節宣傳等方式
㈦ 安溪茶葉出口最新數據,要最新的呀。。
安溪縣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全國首批100家無公害(種植業)茶葉生產基地縣,全國茶葉生產標准化示範縣,全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基地縣。1995年3月被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茶業是我縣的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也是我縣的重要經濟支柱。
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茶業富民」戰略,充分利用安溪茶葉生產的優越自然資源、品種資源以及技術、勞力優勢,大力發展茶業,安溪茶葉無論是生產規模、產品質量,還是銷售市場都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可以說,茶業的發展,為安溪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持久的動力。
一、 安溪茶業概況
1、面積、產量、產值
茶業是安溪的支柱產業,在縣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縣現有茶園總面積達40萬畝,茶葉總產量4萬噸,約佔全國烏龍茶總產量的1/3強,占福建省烏龍茶總產量的1/2,名列全國、全省產茶大縣。全縣107萬人口中,有8萬戶以上的農戶種植茶葉,60萬人以茶為生,80萬人以上的人員從事與茶相關的行業,茶業涵蓋農業、加工業、機械工業、食品工業、包裝工業、交通運輸業、印刷業以及服務業等。全縣茶葉總產值超40億元,農業人均收入中僅茶葉收入就上43%以上,達2048元,其中以茶為生的茶農茶葉收入佔90%以上。
2、品種資源
安溪現有茶樹品種64個,其中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梅占、大葉烏龍6個品種於1985年被定為國家良種,佛手定為省級良種,近幾年又選育出省級良種杏仁茶、鳳圓春等。安溪被茶業界譽為「茶樹良種寶庫」。安溪茶園種植的茶樹百分之百無性系品種,這在全國其他產茶區並不多見。
3、茶葉銷售
安溪烏龍茶品質優異獨特,馳名中外,是我國六大茶類中的佼佼者,歷年來,共獲各種獎項達80多項,其中獲國際獎6項,國家金質獎1項,部優產品8項,省優產品1項,行業獎9項。其中,著名商標「鳳山牌」特級鐵觀音自1982年榮獲國家金質獎以來,已連續22年保持該獎項,2000年5月,被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為專用茶,成為我國的國茶。同時,「祥華牌」鐵觀音也被國誼賓館列為專用茶;有9家企業10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茶葉認證,3家獲有機茶認證,2 家獲HACCP認證。安溪烏龍茶的內銷市場目前已形成了閩南市場、廣東市場、長江流域市場和北方市場四大銷售市場,年銷量約18000噸,安溪人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開設了茶莊、茶店、茶行、茶藝館,市場佔有率在不斷提高。安溪烏龍茶的外銷市場主要是日本、東南亞地區,近年來,烏龍茶的銷售逐漸向其它周邊國家輻射,並不斷開拓歐美市場,產品已銷往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量約17000噸,每年為國家創匯近4000萬美元。另外,各茶葉主產鄉鎮均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市場,定期舉辦茶葉產品交易會。為了吸引國內外商賈到安溪經商貿易,2000年安溪投資1億多元在縣城建設了一個具有多元化貿易功能的中國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目前,已發展成一個投資6億元、佔地250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店面1500多家的大型茶葉批發市場。
4、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古老獨特,絢麗多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安溪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安溪文明的象徵。安溪茶鄉的茶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從1988年安溪縣舉辦了全國「鐵觀音杯」征歌大獎賽以來,作為茶鄉民俗活動和「賽茶王」越演越烈,縣政府先後在泉州、廈門、廣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門、福州、長沙等地成功舉辦了安溪「四大名茶」茶王賽,結合名茶品嘗、安溪茶藝、茶歌、茶舞表演等活動,既宣傳了安溪烏龍茶,也弘揚了安溪茶文化。2000年,我縣成功舉辦了「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遊節暨首屆鐵觀音烏龍茶節」活動,2001年舉辦了「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2002年和2003年又成功舉辦了兩屆「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2004年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此外,我縣還投資建設了頗具特色的集中外名優茶53個品種於一園的茶葉大觀園和集休閑娛樂、歷史古跡、茶園觀光為一體的茶葉生態園—茶葉公園,豐富了茶文化旅遊的內容。目前,安溪茶文化旅遊已被列為全國三大茶葉旅遊線路之一。
二、茶業發展情況
1、建基地、走規模生產、集約化經營之路
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根據內外銷市場的變化,適時提出「優質、精品、名牌」茶葉發展戰略和「茶業富民」戰略,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10萬畝連片優質鐵觀音基地和6萬畝綠色食品茶葉基地建設,使全縣的茶葉生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茶園面積逐年擴大,並逐步向高海拔、高品質、高效益的地區集中,茶樹百分之百是無性系,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四大名茶占總面積的80%左右,其中高山茶園占總面積60%,為生產優質茶葉奠定了基礎。
2、抓質量,走科教興茶,以質取勝之路
質量是茶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始終堅持以科技為依託,以質量為核心,以效益為目標,走科教興茶、以質取勝之路。一是組織實施「增產提質栽培技術工程」,全面推廣先進技術,促進「兩高一優」茶園不斷涌現。全縣茶園平均單產達到100.3公斤,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實行農葯專營,加大農葯市場整治力度,從源頭堵住高毒高殘留農葯的流通;積極採用生物防治技術,廣泛推廣使用生物農葯;大力普及科學使用農葯知識,加強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茶農防治病蟲害水平;搞好茶樹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了茶葉農殘問題。三是注重製茶工藝與設備的引進和革新,尤其是茶葉「做青」普及採用人工氣候調控技術,引進機械生產,使茶葉製作結束了以人力手工操作為主的歷史,逐步進入半機械化、機械化時代。四是注重茶葉深度加工和系列產品開發研究,先後研製出速溶烏龍茶、鐵觀音罐裝茶水、觀音健胃茶、富硒茶等十多項產品,結束了安溪烏龍茶產品單一的歷史。五是充分發揮我縣與台灣人緣親近、地理條件相似的優勢,積極引進台灣先進茶葉加工機械設備,提高與改進加工技術和工藝。六是精心組織實施茶葉初制、審評和拼配技術大賽,開展茶葉職業資格培訓認證,依託學校開辦茶葉專業,培訓茶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3、創名牌,走靠品牌闖市場、向品牌要效益之路
在實踐中,我們突出抓好:一是以統一使用證明商標為抓手,切實加強茶葉質量監管力度。我縣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注冊「安溪鐵觀音」、「安溪黃金桂」證明商標,於 2000年5月8日正式組織實施,這為加強出境茶葉的質量監管,乃至在全國范圍內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安溪烏龍茶聲譽提供了法律保證。目前,「安溪鐵觀音」證明商標正在創立中國馳名商標。二是鼓勵支持企業推行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強化內部管理,全面提高產品質量,以獲取進軍國際市場通行證。三是重點宣傳「鳳山牌」、「八馬牌」、「華福牌」、「魏蔭牌」、「祥華牌」、「感德龍馨牌」等一批重信譽、保質量的企業品牌,帶動了其他企業創立名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是以安溪傳統的「茶王賽」這一民間活動為載體,在國內各大中城市和港澳台等地成功舉辦了安溪「四大名茶」茶王賽暨產品展銷會,以及名茶品嘗會、茶藝、茶歌、茶舞表演,極大地提高了安溪烏龍茶特別是鐵觀音茶的知名度,有力地拓展了茶葉市場。五是申請安溪鐵觀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申請「鐵觀音」商品商標。安溪鐵觀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於2004年7月8日獲得批准,「鐵觀音」商品商標目前已在國際商品分類45類中進行注冊。六是實行茶葉品牌推薦企業制度,向社會推薦我縣一批規模大、知名度高、信譽度好的茶葉企業,目前,已有八家茶葉企業獲得推薦品牌企業資格。
4、壯骨幹,走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之路
目前,安溪縣內國有、集體、股份合作、個體、私營等各種經濟成份茶葉企業達600多家,規模較大的有100多家。大力扶持具有一定規模、較大輻射能力和帶動面大的茶葉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發展,是實現茶業產業化的關鍵。為此,我們專門制定了扶持政策措施(如制定了《安溪縣重點茶葉龍頭企業獎勵扶持暫行辦法》等),正逐步把現有的茶葉加工、銷售骨幹企業改制、重組、改造成為管理科學、設備先進、技術雄厚的現代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外引內聯,橫向聯系,力爭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2000年,完成了安溪茶廠改制,成立安溪茶廠有限公司,並以此為核心,以中型茶葉企業為夥伴,以茶葉生產基地和農戶為依託,組建「安溪鐵觀音茶業集團」。與此同時,按照「外接市場、內連基地、帶動農戶」的要求,大力引導經濟實力較強的茶葉加工、銷售企業與各家各戶茶農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逐步把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茶園聯成企業自身的生產基地,加速我縣茶業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形成。目前,已涌現了安溪茶廠有限公司、安溪八馬茶業有限公司、安溪縣華福茶廠、安溪縣祥華茶廠等加工型龍頭企業和中國茶都有限公司的市場型龍頭企業。
5、拓市場,走以銷促產、產銷協調發展之路
歷年來,我縣始終立足縣情,審時度勢,積極應對。一是大力鼓勵和引導廣大茶農、茶商、茶葉加工企業到全國各大城市開設茶藝館、專賣店、連鎖店,形成完整的茶葉銷售網路,促銷安溪茶葉,搶占國內市場。二是充分發揮茶葉協會在組織開拓市場、規范行業競爭行為、協調各種企業利益關系等方面的作用,強化行業企業的組織協調,統一步調,形成整體優勢,增強對外競爭力,推動行業整體發展。三是以「中國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為龍頭,配套建設西坪、祥華、感德、長坑等一批區域性茶葉交易市場,著力完善我縣茶葉市場銷售體系,力爭把安溪建設成為全國茶葉產品集散地。四是用足用好安溪茶廠擁有的茶葉進出口經營權,發揮安溪海外華僑數量多、分布廣、影響大的優勢,「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尋求拓展國外市場的機遇。五是鼓勵和引導企業運用現代先進的營銷工具和手段,實行網上交易,促進市場建設與網上虛擬市場建設相結合。
三、 安溪茶業發展前景展望
根據當前國內外茶業形勢,結合安溪實際,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縣茶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繼續深入實施「茶業富民」戰略,圍繞「生態、優質、規范、品牌」這一工作主線,著力提升生態化、工業化、市場化水平,促進我縣茶產業發展再上新平台。
(一)加強茶葉產業結構優化
面對入世後的國內國際大形勢,加強茶葉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於競爭力的提高,是茶葉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幾年來,安溪茶業結構已著手進行調整,主要是側重於優化品種結構,今後仍需進一步優化茶園結構、產品生產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
1、茶園結構優化
保持穩定全縣茶園總面積,穩步提高茶葉產量。調整好鐵觀音與色種包括新特優品種搭配比例。另一方面要推廣茶園科學管理,提高鮮葉質量和茶園單產;還要推廣茶園適耕性改造,提高茶園機耕水平,向現代化茶園的機械化耕作和採摘邁進。
2、產品生產結構優化
一是製作技術的優化組合。鐵觀音茶葉以傳統人工操作結合半機械化製作為主,側重於保證其品質屬性;色種茶以機械化大宗茶製作為主,降低生產成本。茶葉生產鼓勵集中一批茶葉加工戶或聯合辦廠收購茶青製作,提高廠房、機械利用率。同時,改進色種茶的傳統加工技術,研究人工控制小氣候連續化生產,提高品質水平;
二是適當調整出口成品茶的種類生產。根據外銷市場需求,在鞏固發展安溪烏龍茶產品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新茶類產品的生產,豐富本縣茶葉市場的茶葉種類,改進部分夏、暑茶生產,力求使用權產品多樣化,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優」的新格局;
三是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力求有新突破。茶產品的深度加工及其綜合利用作為今後茶業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擴大茶葉在食品保健、醫葯、化工等方面的應用,增強出口產品的適應性。
3、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茶葉經濟的競爭是一種規模實力的競爭,是一種跨出國界的世界性競爭,因此,優化企業結構是茶葉產業與國際大市場競爭的重要組織形式。我縣要扎實加強戰略性調整,重點引導和做好企業兼並、聯合和參股組建股份集團,逐步擴大出口市場份額。
(二)深入宣傳發動,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
2005-2009年,我縣將加大生態茶園的建設力度,將生態茶園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決策,作為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保護全縣70多萬茶農生命線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好生態茶園建設,能夠迅速恢復植被、改善和促進生態平衡;能夠促進有益生物繁衍、減少病蟲害;能夠保持水土、增強土壤肥力;能夠改善茶園小氣候、提高茶葉品質,是治理和改善茶園生長環境,徹底解決「農殘」問題,實現茶葉低投入、高產出的治本之策。要堅持把生態茶園建設作為當前茶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氣,抓實抓好。要抓實抓好,除了要按照規范操作外,還要做到「五個優先」(即:公路主幹道沿線的茶園要優先建設,鐵觀音茶園要優先建設,山頂沒戴帽的茶園要優先建設,水源短缺的茶園要優先建設,黨員幹部自家的茶園要優先建設)。同時,要引導茶農用生態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管理茶園,經常性地舉辦生態茶園建設及茶葉生產知識培訓,邀請專家講授生態茶園建設的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提高茶農管理生態茶園的水平。
(三)控制茶葉衛生指標,開發有機茶
要擴大茶葉出口,必須有過硬的衛生質量。安溪茶葉農殘超標問題,經多年的努力控制已取得顯著成效。從發展趨勢看,新世紀茶葉發展的綠色浪潮是發展有機食品茶葉。「有機茶」在國際市場已形成了現實的需求,特別是歐美市場將形成消費熱潮。安溪幾年來建立了6萬多畝的綠色食品茶葉基地和10萬畝優質連片鐵觀音基地,這僅僅是適應於國內市場的需要。著眼未來,安溪茶葉在立足於國際市場,在此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要進一步開發「有機茶」,獲得國際有機農業運用聯合會認證,提高茶葉品位生產。
(四)強化開拓大市場的功能
安溪鐵觀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安溪鐵觀音」、「安溪黃金桂」證明商標是安溪茶葉的法寶,它表明了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定品質,我們要以此為載體創名牌,高瞻遠矚實施商標戰略。在市場競爭中,保證質量,佔有市場,提高信譽,創出名牌產品。並以規范茶類、品種、等級的產品質量標准和規范按質定級按級定價為基礎,確保使用、管理和保護好證明商標,提高商標知名度。
目前,安溪出口茶葉的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和日本市場,要繼續開拓歐美市場,努力引導茶葉企業在質量管理中推行ISO9000族、ISO14000、18000標准,緊跟國際形勢的發展,為將來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獲取「通行證」。
要深化「綠色中國茶都」創建活動,加大對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的建設,完善各項貿易功能,特別是安溪茶葉網站將以「中國茶都」為依託,建立健全集茶文化、加工、貿易的傳統應用方式和電子網路方式有機結合的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網路機制,既可以在網上廣泛宣傳安溪,擴大安溪在國內外的影響,又可以利用網上擔負中介職能,置換信息,進行學術交流和經貿交流。
在茶葉協會建設方面,要加快籌建各地茶葉協會分會的步伐,力爭在鐵觀音主銷區北京、湖南、山東、廣東等地盡快建立分會組織。要加強協會內部管理,進一步健全行規行約,強化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規范行業行為。要完善中國茶都(安溪)職業技能鑒定站的建設,增強閩南烏龍茶無公害茶園生產資料配送中心的服務功能。
(五)加強對外經貿合作和交流
要充分利用WTO規則和僑台胞眾多的優勢,加強對外經貿交流,特別要學習和借鑒茶業國際化方面的經驗,加強與其它產茶區的茶業合作,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能,更快地推動安溪茶業健康發展,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更好地參與競爭進行茶葉對外貿易。
㈧ 茶文化旅遊開發研究畢業論文答辯會問什麼問題
首先描述自己的論文綱要,做一個五分鍾的介紹。比如你的所選題目及原因,還有你的研究題目怎麼寫這些核心內容。然後說完後等待老師提問。然後隨機應變回答他們就可以。切忌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