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城鎮發展對策
㈠ 旅遊小城鎮實證分析應該怎麼做
1 引言 旅遊小城鎮是指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在發展旅遊業的基礎上,使旅遊業在該地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產業地位的小城鎮。「旅遊小城鎮」的發展有利於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國家對此在政策上給予較大支持,各地在實踐上付諸有力行動。但就學術研究這方面而言,國內旅遊小城鎮的系統性研究進展緩慢,必須加快對旅遊小城鎮的研究步伐。 2 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的內涵 發展模式是指在制度約束這個前提下怎樣合理、有效地實現發展所經過的路徑和軌跡,它是一種範式。旅遊發展模式指旅遊目的地由旅遊開發的初期轉向本地的旅遊業發展較為成熟的過程中,不停根據現實需求變化來選取較為具體的旅遊發展方式。它的具體應用在旅遊目的地不間歇發展的情況下漸漸提升,其研究和旅遊目的的演進階段比較一致。 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的內涵可以理解為,旅遊小城鎮根據其具備的不同種類的旅遊資源,由於市場需求力所推動而形成的一定階段內的旅遊發展方式以及路徑。 3 我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分類研究 3.1行業依託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博鰲模式 行業依託型指發展某種特殊行業而形成的旅遊小城鎮。博鰲鎮是個集鎮,半漁半農,在瓊海市東部的海濱之地。從2001年開始,這里成為永久性會址之地,由國際會議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所定位,它因此聞名於世。到了旅遊跨越式的發展階段,這里就已經建有博鰲水城、博鰲旅遊風景區等旅遊項目。這是屬於行業依託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 3.2接待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黃山湯口鎮模式 一般情況下,這種小城鎮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相應提供食、購、娛等服務。它自身不是景區,但是自然生態環境很好,它是旅遊集散地,區位優勢獨特,最有利於開發旅遊房地產,又可開發旅遊商業和度假房地產。而黃山湯口鎮具備這些特徵,因此發展旅遊接待型模式。 3.3生態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長子營鎮模式 長子營鎮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東邊。這里畜牧業、農業發展較快,林地條件好。這里有國家「九五」重大產業項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範區、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留民營。這里的旅遊發展模式為生態型。 3.4資源主導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浙江烏鎮模式 構建這種開發模式,是因為這里的傳統古建築依保存較好,歷史文化豐富,可以感受到傳統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大大吸引了遊客。烏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該地旅遊發展模式為資源主導型。 3.5企業參與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束河模式 雲南束河,當地經濟發展較好,其旅遊業較出名。這里屬於企業參與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運用這種模式對束河古鎮進行開發,充分發揮了它的獨特的資源優勢,使其在國際上具有重大的影響。 不過,這些不能體現我國旅遊小城鎮所有的發展模式,比較常見的是復式開發,這些分類是一種宏觀上的提取劃分,並不是嚴格地在理論意義基礎上進行的劃分。 4 個案分析:密雲古北水鎮發展模式分析 4.1密雲古水北鎮發展模式概述 該城鎮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投資,在北京市密雲縣古北水鎮,這里山水城自然結合。景區著重打造歷史文化景區,將長城戍邊和華北民居建築風貌完美融合,它仿烏鎮而建,注入了新的理念。古北水鎮匯聚了北方和南方的獨特優勢。市場發展方向圍繞著散客展開,企業為市場活動主體,是「烏鎮模式」再一次創造與升華的體現。但古北水鎮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在旅遊發展過程中,古北水鎮有其諸多優勢。首先是產權和社區優勢。在開發之初,古北水鎮就全額買下了所有住家以及原商鋪的房屋產權,使得這里出現開發主體一元化的現象,有可能實現統一規劃、經營管理古鎮。其次是規劃和產品優勢。古北水鎮對街區風貌進行整體打造,而不是單體修復。另外,重構了它的歷史建築內部空間,使其更加符合現代都市人的風格、品味。最後是經營和管理優勢。古北水鎮實行統一、完全專業化的管理,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極大提高了旅遊小城鎮的服務質量以及素質,有利於當地旅遊軟實力的提升。 但是,古北水鎮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借鑒、復制與「烏鎮模式」。在未來發展之路上,如果不能有所突破創新,將不利於長遠發展。季節性因素對當地的旅遊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如何降低影響,對古北水鎮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古北水鎮採取高投入,高收入的模式,但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將影響其持續有力的發展。 基於上述分析,北京密雲古北水鎮屬於企業參與型旅遊發展模式。 4.2密雲古水北鎮發展模式的特徵 第一,旅遊業的發展方向與當地旅遊開發公司密切相關,因此,投資開發公司的管理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該城鎮旅遊業的發展。 第二,在對旅遊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可持續發展觀為開發理論基礎 第三,該城鎮的旅遊發展很大程度上借鑒與「烏鎮模式」,因此旅遊產品的創新是長遠發展的關鍵。 5 結論 我國旅遊小城鎮需要分析自身獨特的風格,以其優勢為基礎,採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鑒於筆者的研究能力和視野存在局限,本文對中國旅遊小城鎮發展模式的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以期其他學者逐步完善。
㈡ 如何更好發展旅遊小鎮
旅遊小鎮是小城鎮的一種重要類型,是指依附於某類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並以為其開發或旅遊服務為主的小城鎮。要發展這一類的旅遊小鎮,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策劃。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專家表示,旅遊小鎮的開發作為一個項目,要充分立足自身條件,但不拘泥於周邊,從宏觀的角度尋求旅遊小鎮的總體定位、市場定位和形象定位。深入分析小鎮的自然、生態、景觀、民俗、文化等資源,尤其是民俗和文化方面需要深入挖掘,找到旅遊小鎮不同於其他項目的特色,差異化發展,避免與周邊旅遊項目的同質化競爭。
根據旅遊小鎮的總體定位,層次化確定旅遊產品的結構,哪些產品是面向高端客戶群,哪些產品是面向大眾客戶群;確定核心旅遊產品、盈利性的旅遊產品、配套性的旅遊產品和引爆性的旅遊產品等。
㈢ 發展旅遊小鎮,如何策劃很重要
旅遊小鎮在進行品牌定位策劃的時候可以先咨詢一下營銷策劃公司,了解一下策劃活動可以從哪些方面開展,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樣才能採取具體的措施。而且進行品牌包裝策劃還有很多技巧是比較適合這些旅遊小鎮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1、優先保護和改造小鎮風貌。由於每個旅遊小鎮都經歷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的小鎮已經遺失了一些重要的歷史風貌,所以,為了給旅遊者一個正面的旅遊形象,首先應該加大對小鎮的風貌改造和保護。對於具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和古建築和重要歷史遺跡,應該通過各種措施加以保護,以免被破壞,對於已有破壞性的小鎮應該實行搶救性保護。並加以重點改造,尤其是街道、兩旁的建築立面和一些重點的文化遺跡應盡快保護、修葺。同時鼓勵調動全鎮做好小鎮的旅遊景觀和環境保護。
2、積極改善配套設施。配套設施包括基礎配套和接待配套。基礎配套方面:盡快打通與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外部交通。小鎮實現「五線」入地工程,積極完成街巷道路的復古和硬化,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體系。接待配套方面:加強適量的賓館設施建設,重點打造客棧、家庭旅館、民俗旅館和主題特色旅遊的服務檔次和水準。逐步形成高中低檔結合的接待能力。整個小鎮的旅遊景觀、服務水平爭取達到4A景區的標准。
3、大力挖掘資源價值。資源的價值不等於旅遊的價值,旅遊的價值不等於市場的價值,所以小鎮的旅遊資源如何從資源的價值實現旅遊、市場的價值。必須從小鎮已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展開。自然資源方面如何加以歸類、整理、提升、包裝。文化資源方面:在保護歷史文化得到傳承的同時,以旅遊市場的角度,從已有的文化實體景觀、民俗文化活動、精神文化、旅遊工藝品等四個角度加以挖掘。最終依託資源、緊靠市場打造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
4、快速確立主題形象。主題形象是小鎮發展的核心定位。所以,在小鎮的規劃發展的初期,就應該快速確立有鮮明特色的主題形象。這也為小鎮發展成熟期的品牌經營創造基礎。因為只有主題形象的小鎮才能夠形成吸引力,產生差異性,增強競爭力。
5、核心啟動主體工程和重點打造遊憩方式(項目策劃)。小鎮的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發展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是一個分階段實施的工程,從目前全國旅遊城鎮發展的情況來看,大體經歷了基礎配套——旅遊產品——市場突破等三個階段,那麼在旅遊小鎮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旅遊開發的初期過程中如何找到關鍵的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
6、大力推進營銷活動。有了資源和產品,剩下的就是營銷和推廣了。從資源到市場到產品到營銷,是一件旅遊產品從加工到渠道到銷售的實現全過程。這件產品的價值實現,也需要通過市場來實現,盡管旅遊營銷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我們認為:首先應該根據自己的產品和遊客的偏好來細分市場,在旅遊小鎮的運營過程中,可以通過重大節慶活動和名人營銷以及通過旅行社等中間商來迅速捕捉市場眼球,打開市場。同時,合理運用同區域聯合營銷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現在的旅遊小鎮越來越多,要想吸引更多消費者的到來,那麼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通過推廣、策劃來提升旅遊小鎮的名氣,增加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樣會帶動旅遊小鎮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㈣ 特色小鎮旅遊規劃中都具備哪些策略特點
艾肯弘揚認為特色小鎮旅遊規劃應該充分利用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的優勢,確定某個專
特色屬小鎮的特色主題,可以從小鎮所在地、更大尺度范圍的區域角度入手,梳理、提煉、總
結小鎮具有的特徵,體現整個小鎮的文化靈魂的主題特點。通過項目地自然文化環境的挖掘,
找到亮點,從而以此為切入點為項目確定主題特色。
㈤ 阻礙旅遊小鎮的發展的有哪些症結
阻礙旅遊小鎮的發展有以下四大症結:
1.法規標准不完善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有小鎮規劃建設的相關法規,但並沒有針對旅遊小鎮指定實施細則。由於旅遊小鎮在有著很多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城鄉規劃標准很難指導其規劃建設,突出體現為:
用地指標:小鎮的用地指標是以常住人口來統計的,而旅遊者屬於流動人口范疇,沒有配備相應的用地指標,導致無地可用;
用地分類:旅遊小鎮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旅遊建設用地,依據小鎮規劃的相關規范,難以進行細分,也難以分類控制;
建設標准問題:小鎮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的標准,在城市的基礎上有適當的降低,但對於一個高品質的旅遊小鎮來說,旅遊服務設施卻往往要比一般的城市設施的建設標准還要高。
2.歷史風貌難保留
尺度宜人、特色鮮明的小鎮風貌是非常重要的旅遊吸引物。但是,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保護和發展小鎮特色建築和特色空間卻難度很大。遠景設計院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風格開始蠶食小鎮的傳統街區,導致小鎮歷史風貌逐漸喪失,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結果。同時,部分旅遊小城鎮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容易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誤區,破壞性的建設導致小城鎮風貌發生不可逆轉的巨變。
3.環境設施壓力大
旅遊小鎮的環境承載壓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旅遊旺季時,遊客對環境與設施造成壓力。遊客量是隨著季節而波動的,在旺季的時候大量遊客湧入旅遊目的地,旅遊設施供不應求,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是設施建設對環境造成壓力。旅遊設施建設往往都是傾向於選擇景觀條件或資源條件最好的地段,但目前有許多旅遊設施的建設標准不高,設計水平低下,從而導致旅遊資源的破壞。旅遊設施的運營過程中,企業往往也不願意在三廢處理上進行投入,導致部分的企業排污超標,對周邊的環境造成污染。
4.主題特色不鮮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水平也相繼提高,人們對旅遊小鎮的需求大大提高,對旅遊小鎮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許多旅遊小鎮的建設水平仍然較為滯後,旅遊產品比較缺乏特色,文化特徵也不夠鮮明,或者是同一主題的重復建設,或者是簡單的模仿照搬,缺乏創新。
例如,很多地區依託豐富的溫泉資源,建設溫泉小鎮,但是人氣卻大相徑庭,關鍵在於一些小鎮不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沒有將文化特色注進小鎮的建設,造成溫泉旅遊產品的品質較低,缺乏吸引力。
㈥ 淺談如何完善小城鎮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科學規劃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和產城融合,立足要素和產業基礎,科學布局建設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准確定位發展方向,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的發展之路,避免盲目發展、過度追求數量目標和投資規模。堅持試點先行,優先選擇歷史文化厚重、地理環境獨特、交通便利、公共設施較為完善、特色鮮明、適合人居的小鎮進行建設,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小鎮;依託大城市周邊的重點鎮培育發展衛星城,依託有特色資源的重點鎮培育發展專業特色小城鎮。不能硬性規定建設內容、讓小鎮承載不切實際的建設任務,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麼都往裡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遊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
(二)優化調整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空間結構和布局。各地區要全面落實全省城鎮體系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結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的「剛性底線」,按照生態空間應保盡保、農業空間總體穩定、城鎮空間集約緊湊的原則,科學測算並注重管控開發強度,調整優化城鎮建設、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空間結構和布局,使人口規模和分布、產業結構和布局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兼顧城鎮布局和功能優化的彈性需要,從嚴劃定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發展邊界,避免另起爐灶、大拆大建。嚴格節約集約用地,鼓勵盤活存量和低效建設用地,鼓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要對小鎮規劃進行回頭看,及時評估,及時調整,避免規劃無法落地實施。合理控制特色小鎮四至范圍,規劃用地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內,其中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內,旅遊、體育和農業類特色小鎮可適當放寬。
(三)有效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產城人文融合發展。各地區要立足以人為本,有效推進特色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融合,將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四位一體」理念融入到建設過程中,營造宜居宜業環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眾獲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間,防止將原住居民整體遷出。按照《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依據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原則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以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名義破壞生態,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區域,嚴禁挖山填湖、破壞山水田園。嚴格把控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產業准入關,避免項目簡單堆砌和碎片化開發,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加強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增強生活服務功能,構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務圈」和繁榮「商業圈」。提煉文化經典元素和標志性符號,合理應用於建設運營及公共空間。保護特色景觀資源,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四)嚴格控制政府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化傾向。各地區要統籌考慮綜合債務率、現有財力、資金籌措和還款來源,穩妥把握配套設施建設節奏,嚴防政府在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中大包大攬和加劇債務風險。縣級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的風險預警地區,不得通過融資平台公司變相舉債立項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積極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要綜合考慮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常住人口規模,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合理確定住宅用地比例,並結合所在市縣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確定供應時序。適度提高產業及商業用地比例,鼓勵優先發展產業。要科學論證企業創建特色小鎮規劃,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和後期運營方案進行重點把關,嚴格防範「假小鎮真地產」項目上馬。
㈦ 旅遊小鎮規劃的7個要點
1.主題化開發
突出旅遊小鎮的特色,需要主題化打造手法。用一個核心主題,體現整個小鎮的文化靈魂的主題特點,這是常規的手法,但主題文化不一定是單一主題,可以通過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題文化為重點,多元文化整合,多種文化整合延伸形成旅遊小鎮,把多元文化景觀化、建築化、娛樂化。
2.合理化布局
需求導向功能,功能導向產品。旅遊小鎮需具備觀光、休閑、住宿、商業、娛樂、生活六大主體功能,功能是小鎮用地布局以及旅遊產品設計的依據。遠景設計院指出旅遊小鎮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要圍繞著休閑活動及休閑游線展開。合理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搭建出小鎮的骨架,塑造出小鎮的形態,結合文化主題的歷史和地域特徵,形成小鎮獨特的肌理結構。
3.景區化設計
旅遊小鎮作為一個景區,有若乾的景點。景區化在小鎮裡面怎麼做?入口景觀、公園景觀、節點廣場,大型中心廣場或者集散廣場,這些都是景點。這些景點之間的關系,景點布局,游線關系,把整個小鎮構成了一個景區概念。水系、綠植、林蔭道、游步道等把景點串聯起來,整體形成一個愜意輕松的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節奏也慢了下來。而點綴其間的城市傢具如燈箱、座椅、鋪裝、廣告牌等,也應該充滿著詩情畫意。
4.休閑化業態
休閑業態聚集帶動小鎮的人氣與商氣。目前,在休閑時代大趨勢下,各種商業業態逐漸從傳統趨向休閑,從時尚用品到戶外運動裝備,從休閑餐廳到主題酒吧,從SPA美容到健身俱樂部,從休閑畫廊到數字娛樂,從旅遊服務到度假酒店……休閑已不再只是消費行為的點綴,而是成為商業業態發展的大勢所趨。
5.特色化生活
旅遊小鎮與旅遊景區的一大區別是小鎮作為一個在城鎮化體系中的區劃單位,其休閑集聚結構延伸出多維的居住結構(城鎮化人口居住、服務人群居住、度假居住等),針對性強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是對多維居住結構受眾的最大吸引力。可以通過對文化主題在小鎮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個角度的延伸,營造和展示不同的生活模式,吸引遊客並將生活方式形成新的景觀。
6.信息化管理
旅遊信息化是當前旅遊業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旅遊資源整合、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等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引發了旅遊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改變了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式。總之,技術型融合使旅遊業提高了技術含量,為旅遊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7.完善的保障體系
依託於旅遊小鎮的多樣性功能,設置旅遊小鎮的保障體系,應包括城鎮發展保障體系(戶籍、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保、環境等)、旅遊專項保障系統(發展資金保障、規劃設計保障、旅遊安全保障、醫療救援保障、營銷體系保障、資源與環境保護等)。
㈧ 鄉村旅遊的開發措施
文化內涵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於改變中國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遊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保持本色
對鄉村旅遊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遊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鄉村旅遊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朴、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遊的魅力。
聯合經營
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遊,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鄉村旅遊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1.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其它旅遊開發相結合
鄉村旅遊不能理解為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要與區域內其它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藉助已有旅遊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2. 與農村扶貧相結合
據估算農村大約有1.5億剩餘勞動力,到2010年還將至少新增勞動力6350萬人左右。從中短期看,中國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開發鄉村旅遊可增加旅遊就業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
3.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2001年中國的小城鎮已突破2萬個,城鎮化率達37.66%,中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約800個,10年中有1億農村人口落戶小城鎮。鄉村旅遊開發可能牽涉到移民問題,小城鎮是比較理想的接納場所。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遊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遊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託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遊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遊紀念品的生產等。
4.與資源保護和打造生態個性相結合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遊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加強與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堅持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遊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遊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努力開拓鄉村旅遊的本土特色,增加旅遊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總之發展鄉村旅遊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一體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產業化的基本目標,最終實現鄉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註:國內部分學者認為鄉村旅遊等同於農業旅遊(agritourism),農業旅遊一般譯為agrotourism。
㈨ 特色旅遊小鎮應當怎樣打造
特色田園小鎮規劃應結合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規劃,融合農業產業發展,把農業內產業的規劃布局,發展方向,重容點項目內容,在全域范圍進行城鎮空間協調,市政基礎設施協調規劃。通過現代農業+小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生態發展經濟態勢——新田園特色小鎮(來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觀點)。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打造新型城鎮化範式,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統籌區域經濟環境、交通區位,分析小鎮的空間布局,交通規劃;最後,統籌小鎮的發展戰略,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合理分析配套建設支撐體系、產業鏈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與文化旅遊、休閑產業、農產品加工、公用設施等發展水平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