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發展的中長期布局
『壹』 旅遊業規劃布局中受哪些因素影響
1.資源因素
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首要的一點是要有足夠支撐的旅遊資源。旅遊資源因素中對城市空間規劃布局有直接影響的部分主要有旅遊資源質量高低,旅遊資源分布情況好壞以及旅遊資源的屏蔽程度。旅遊資源質量高低對旅遊者的空間行為有決定性作用,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受城市旅遊資源質量的直接影響。旅遊資源質量高的城市旅遊區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自然及人文、社會等條件是城市旅遊網路節點中的重點,可以會成為以後城市旅遊的中心,往往會優先重點開發這一地區。而對旅遊資源質量一般的地區則一般會成為城市旅遊網路的末端節點,開發性不高。而城市某一區域中若突然發現資源質量等級較高的重大歷史或自然遺產,則可能會改變原有的城市旅遊空間格局。其次,旅遊資源的分布狀況也會影響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城市旅遊資源在分布上有集中和分散兩大主要形態,通常旅遊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是市旅遊開發的優先區域,相對較容易開發,所以旅遊資源的分散情況對城市旅遊開發格局也有決定作用,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必須結合旅遊資源分布狀況進行。資源屏蔽指特定的城市旅遊區域內,由於相互之間資源關系不太和諧導致某一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值降低的情況。旅遊資源屏蔽多與競爭有關,如相似資源開發早、晚者之間的競爭,資源屏蔽會導致一些本身具有較大價值的旅遊資源可能得不到開發,從而影響到旅遊空間規劃布局。
2.區位因素
城市旅遊空間布局受城市旅遊客流的強度與方向牽制,而在影響城市旅遊客流的強度與方向的所有常規因素中,旅遊城市各旅遊區的區位條件是除城市旅遊資源因素以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在影響城市旅遊空間布局的因素中資源占據第一位,但從旅遊空間的角度來看,區位條件對旅遊的布局具有更大影響。影響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的城市旅遊空間的區位條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為與外部客源地間的相對區位關系,二為內部區位條件,三為區位屏蔽現象。外部區位關系主要指客源地與旅遊區周圍的相互距離及在旅遊城市周圍的分布,客源地的分布越集中、與城市旅遊區距離越近,越能穩定城市該旅遊區的客源流,各種資料表明很多人的旅遊的途中費用會占旅遊花費總數的20%-33%左右,因此對區域旅遊空間規劃布局來說外部區位條件具有重大影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交通條件始終處在不斷的改善中,人們出行時在交通上所花費的費用比重隨之在不斷降低,這種區位關系的改變會使城市旅遊空間的規劃布局產生受到相應影響。除了包括外部客流外,城市旅遊區域的客源中內部客流也是主要組成部分。旅遊城市區域內部客源中心距離越近,其區位條件也會越好,越利於城市旅遊空間有針對性和重點地規劃布局。在城市各旅遊區空間競爭中,最典型的一類是城市各旅遊區之間的區位屏蔽。城市各個旅遊區之間的交通和客流等有密切關系,這種相互影響同時對城市城市旅遊的空間規劃布局有客觀的影響。
3.市場因素
城市旅遊資源不同於自然景點,它們大多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這種地域性和不平衡性也會影響到城市旅遊供需。其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是某些城市旅遊資源豐富,但與客源地距離較遠,區位調教的不佳導致資源供給過剩;第二是某些城市游覽點不多,旅遊資源不豐富,但卻有十分龐大的旅遊需求。旅遊資源與區位是無法變化的,因此旅遊需要的空間分布便成為其中最大的變數,而旅遊空間需求便是市場因素,對旅遊供給空間規劃布局有直接影響。旅遊需求這一市場因素如同風向標,在此基礎上能夠把握旅遊者的旅遊流動規律,通過對旅遊者市場需求模式的分析,可以為城市旅遊開發的戰略提供更明確的依據。從這點來說,市場因素對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的正確性具有重要導向意義。在不斷深入研究城市旅遊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可以改善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遍地開花的現狀,避免出現旅遊項目盲目開發和建設的情況,促進重點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的形成。
4.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環境,是城市旅遊發展的整體支撐,尤其城市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更是對城市旅遊發展前景有直接影響。在城市社會環境中,除了包括社會治安、物價水平、文明程度,還涉及到交通設施、居民文化素質等方面,這些社會環境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城市旅遊名聲和空間規劃布局。除以上微觀社會因素會,社會宏觀因素也會影響到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
比如公民休假制度,「五一」、「十一」等政策使居民休閑時間和旅遊時間隨之增加。尤其雙休日的實行,明顯帶動了近郊遊及環城游市場等短中途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大大改變了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因此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必須對社會因素進行充分地考慮。其次,經濟實力的強大與否對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也有直接的影響。經濟能力較強的發達城市不僅能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財力資源,同時還能為其提供必須的基礎設施與服務管理等各種條件,對城市旅遊的發展和城市旅遊開發范圍的逐步擴大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進而能夠促進城市旅遊空間布局較快發展為成熟網路。
5.交通因素
城市旅遊交通發展的均衡與否會較大地影響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情況,好的交通設施條件是吸引周邊旅遊地客源的很大優勢之一,各種調查都表明旅遊地如果交通落後通常會在屏蔽效應中落到最後。比如中華恐龍園旅遊景點的建立,選址在滬寧高速公路常州段的出入口,便利的交通設施匯集了大批全國各地的旅遊客源。除了影響客源外,旅遊地區的交通因素在旅遊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的影響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旅遊交通的可達程度與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緊密相關,旅遊開發商在旅遊景點空間布局過程中必須對慮旅遊交通的空間布局狀況有自覺的考慮,且必須力求向旅遊交通便利的區域集中規劃布局。其次,在空間布局上,旅遊景點呈現更多的現象是聚集性,而較少有擴散現象,其聚集性往往是以國道、高速公路及鐵路等主要交通幹道為依託進行空間布局,旅遊景點主要聚集於交通便利與資源富集區,這些也是交通因素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影響的結果。此外,由於旅遊資源空間規劃多聚集在交通設施便利的區域,因此交通因素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區域的等級。總而言之,交通因素對城市旅遊空間規劃布局的影響不容小覷。
『貳』 新中國旅遊業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第一階段(1949-1978年)初始階段。
其特點;①接待對象局限在外國友好團隊及其成員和華僑、港澳同胞,其他類版型的遊客受到限制權,旅遊接待的規模很小;②旅遊接待不計成本,各接待單位多為事業性質,接待的目的不是為了經營,而是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③旅遊主管部門和旅遊接待單位合為一體;
第二階段(1979-1990年)產業化發展的奠基和初始階段。
其特點:高投入、高速度、低質量、低效益;
第三階段(1991年至今)產業化跨越發展,並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階段。
其特點:從速度型向效益型逐步轉換。
『叄』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
『肆』 中國旅遊業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1988年的外事接待期,版1989-1994年的大眾觀光啟權動期,1995-2005年的大眾觀光成長期。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響,中國旅遊出現了一個低潮,2004年快速恢復,2005年有了一些新發展,使得中國旅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就是以大眾休閑與國際觀光高速成長為特徵的新發展期。一方面是國內的大眾休閑高速成長,一方面是出國觀光高速增加。網路一下你就知道哦資料來源: http://www.lwcj.com/magazine/magazine04/magazine04090217001/magazine04090217001.htm 鏈接好長哦,你自己在網路里搜吧
『伍』 中國旅遊業未來十年有哪些發展趨勢
在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中國旅遊產業將呈現七大發展趨勢:
一、旅遊產業,資本逐鹿。
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遊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遊消費市場與旅遊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遊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遊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遊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遊企業並購重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遊資源將深度整合。
二、「旅遊 」,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遊業的本質屬性。旅遊業的綜合性特徵,決定了只有依託多個產業,才能向旅遊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旅遊業的關聯性特徵,既為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遊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徵,也決定了旅遊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遊 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遊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 」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三、「 互聯網」,全產業鏈滲透。
國家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遊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資金、體制、機制、組織、技術、人力資源、品牌等。
同時,引導旅遊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遊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產品供給,從「資源 土地」到「投資 情懷」。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到,旅遊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遊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遊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於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遊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門「小情懷」項目使精品鄉村游和非標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來十年,旅遊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遊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五、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
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遊」的發展模式。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遊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遊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遊」,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遊已經成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六、全球化趨勢明顯。
中國是一個旅遊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遊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遊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遊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七、旅遊雙創大有可為。
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遊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遊客都在尋求新的旅遊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遊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遊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遊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遊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遊市場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國民經濟發展增速的「十三五」時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遊政策利好諸多,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式及途徑多元,機遇頗多。但同時,非旅資本的湧入以及現有旅業資本的雄厚,亦將加劇行業競爭,新一輪優勝劣汰將繼續上演。而當百花爭鳴、群雄割據後,多足鼎立的旅遊「大時代」終將在未來十年到來。
『陸』 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專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屬 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行行程的網民規模達到1.81億人,年增長6910萬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足以反映出在線旅遊作為服務類電商在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從投資方向來看,近年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個:一個是針對休閑度假等產品,另一個是旅遊信息媒體類網站。前者體現出繼機票、酒店等產品之後,度假產品將成為在線旅遊下一個支柱型產品;後一類公司「輕」(信息媒體類網站僅做相關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轉移工作,發揮媒體價值,並不直接持有庫存和銷售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資本推動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時效性更強,而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也預示著是在線旅遊行業必將持續景氣。
『柒』 中國旅遊業發展概況
一、旅遊的多樣化趨勢 旅遊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觀光型旅遊將向多樣化發展,如休閑娛樂型、運動探 險型等。旅遊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入老齡 社會後針對老年人出遊增多進行的特色旅遊服務等。
二、旅遊空間擴展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旅遊的空間活動范圍更加廣闊,不但可以輕易地進行環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遠的宇宙太空發展,出現革命化的新的旅遊方式
四、旅遊大眾化趨勢 旅遊不再是高消費活動而是作為日常生活進入了千家萬戶。旅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遠距離的長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廣泛而龐大的人群交流和遷移,傳統 的地域觀念、民族觀念被進一步打破,旅遊的淡旺季不再明顯。
五、文化性是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 就旅遊業的市場運作而言,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這是最低層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競 爭方式;進一步是質量競爭;而最高層次則是文化的競爭。旅遊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 旅遊企業是生產文化、經營文化和銷售文化的企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也是購買文 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
六、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旋律 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主要以游覽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目標。但隨著經濟、文化和 教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觀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遊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和體驗生活。人們旅遊需求的多層次發展勢必迫使旅遊業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均呈現 出多元化的特點。從形式上講,自助游等旅遊形式將越來越普遍;從內容上講,工業旅遊、 農業旅遊、會展旅遊等將會成為新的熱點。所謂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 工具、產品和廠區等為對象的專項參觀活動
『捌』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區域格局是什麼
區域旅遊業的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有較強的正相關性,不管版是國內旅遊還是入境旅權游,我國旅遊業的區域格局呈明顯的東、中、西部梯度推移態勢。就旅遊經濟規模和效益來說,東部沿海特別是珠三角的廣東省,長三角的浙江省、江蘇省,環渤海的山東省明顯高於其他省份,年旅遊總收入均超過100億元,是我國旅遊經濟效益最好的地區。這些省區經濟較發達,區位條件較好,旅遊交通與賓館飯店等設施完善,因而在我國旅遊業中居主導與核心地位,是我國的旅遊大省。中部的北京、河南和四川、湖南、湖北也是我國國內旅遊收入較多的城市和省份,其效益與規模在全國居中間水平和過渡地位。旅遊經濟效益較低的省份大多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這些省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旅遊業配套條件較差,因而旅遊產業規模較小。但西部地區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旅遊產業發展空間較大。
『玖』 如何落實國務院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旅遊目的地的系統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場的吸引核,也是系統的核心要素。圍繞市場需求,形成完整遊憩與接待的要素配置與配套,形成系統的功能構架。目的地系統,需要一個整合發展的過程,並且應該形成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自動修正,可以持續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獨特的,強大的旅遊吸引力。無論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還是新的游樂景觀創造,都必需具備對遊客需求的高程度滿足,才可能成為旅遊的目標。
2、遊憩方式設計與項目策劃
旅遊目的地之所以吸引遊客不斷到來,不僅僅因為吸引物本身的獨特性,還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滿足遊客遊憩需要的具體的觀賞、游樂、體驗方式,即:遊憩方式設計。遊憩方式,落地為具體的項目和游線安排,成為可以實現的目的地內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與配套
旅遊目的地的運作,需要圍繞吸引核及遊憩過程進行要素配置,形成旅遊功能的完整組合,並通過空間結構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進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覽項目與配套服務實施兩個方面進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結合空間結構,形成布局安排。
4、旅遊目的地及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
戰略是目的地運作的綱領。目的地戰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設、持續發展、有效營銷為目標,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進;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不局限於目的地系統,還著眼於分行業的整合與發展,對於旅遊產業帶動與富民等效益發揮更加側重。運作戰略的內容,包括目標定位、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重點選擇、路徑選擇、順序選擇以及配套構架。
運作戰略的核心,是發展路徑的選擇。
總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往往偏重於定位與市場,對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目標,由於實際操作經驗的限制,都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策劃,這是造成規劃不實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在商業策劃中,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現實途徑。對於旅遊產業及旅遊目的地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一兩個項目的就達到長期目標。我們必需找到一種「動力機制」和「帶動機制」,通過「龍頭突破」、「薄弱突破」、「聯動互動」等等方法,形成整合運作的動力鏈,實現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