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發展圖片

旅遊業發展圖片

發布時間: 2020-12-31 06:24:03

㈠ 對我旅遊業發展的啟示

以良好的制度管理,提高旅遊業人員素質的教育與實踐,待人接物和藹可親,給有課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想要再來的沖動。

㈡ 如何利用大數據促進旅遊業發展

旅遊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大勢所趨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帶動作用。

旅遊行業也不例外。旅遊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為文化和旅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全新空間。旅遊因互聯網的灌溉,而更加生動、精彩;互聯網因旅遊的洗禮,而更加豐富、絢麗。

上半年中國旅遊行業總體運行情況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統計數據線,2018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28.2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4%。其中,城鎮居民19.97億人次,增長13.7%;農村居民8.29億人次,增長6.3%。國內旅遊收入2.4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其中,城鎮居民花費1.95萬億元,增長13.7%;農村居民花費0.50萬億元,增長8.3%。

大數據對於旅遊產業發展的提升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改變營銷策略,通過大數據得出的用戶畫像,能夠掌握遊客行為和旅行偏好,真正在營銷中實現「投其所好」,實現推廣資源效率的最大化。

2、通過產業運營狀況分析對產業實施有效的管理,推動旅遊產業建設,幫助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和景區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

3、依託行業資料庫建立縱向橫向分析模型,通過數據分析與推演,有效協助旅遊行政部門和景區提升服務體系建設。

大數據與一線的景區管理之間的距離也並不遠。藉助大數據的力量,能夠完成個性化的精準定位,並在項目評估和可行性分析方面發揮作用,幫助旅遊景區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同時,數據分析成果則能夠為景區進行精準的市場自我定位提供可行性依據,並成為指導其市場營銷與收益管理的利器,為景區需求開發提供新的思路,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收益能力。

大數據展望——未來風口

在冒總看來,「從數據資源體系、行業規模、產值等方面看,大數據在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大數據的發展有數據自營、數據租賃、數據平台、數據倉庫、數據眾包和數據外包等多種模式。能與旅遊行業結合的方面也一定會是方方面面的。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未來,「大數據+AI」所發揮的巨大能量不容小覷。一是管理層面,現在正在出現的智能酒店,就是酒店行業以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為基礎,進行酒店管理升級的探索的典型案例。第二是服務的提升,比如國家在做的廁所革命,通過數據分析,能夠在景區廁所選址、設置密度等方面有參考依據,而人工智慧技術則能實現對公廁的智慧化管理。第三是消費層面,隨著旅遊消費升級,目的地都希望遊客能多花錢,那用戶的錢花在哪方面?怎麼花?這些都能在對已有用戶消費和行為數據的分析後得到答案。根據這些遊客消費特徵,去科學設置和規劃消費區。

還是服務與消費層面,都將接受一輪全新的體驗升級。

隨著時代的轉型,旅遊行業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順勢而為完成轉型,才能更好地完成旅遊自願的開發與供應鏈的優化,最終,更好地服務於旅遊者。大數據,正在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行業,以及旅遊人所從事的這份事業。

㈢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發展圖片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㈣ 急!!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㈤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

總體發展還行,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導游的工資因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及景區的等級而定,不過導游的基本工資都不是特別高,主要靠小費

㈥ 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從宏觀角抄度而言;是朝陽行業,隨著襲城市化發展,經濟水平提升。旅遊者人數增加。
從人角度是旅遊者越來越理性消費,旅遊從業者素質和行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從行內旅遊者角度考慮:一線,二線城市線上旅遊社(攜程,驢媽媽等)所佔的旅遊顧客蛋糕在穩步上升。線下旅行社(大旅行社)也在逐步改善自己的運營模式(線下為主,線上為輔)加大網路宣傳和網站維護。

㈦ 試分析城市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城市是以一定城鎮體系和相應的鄉村背景、以及山川農田等風光組成的市域,旅遊,現在對於人們也不陌生了,但人們對其的理解還多限於通過景區良好的景觀建設,特別是環境衛生、安全保衛以及相關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等,給予旅遊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這種觀點僅僅是對旅遊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將城市旅遊形象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加以系統認識的新觀念尚未普及。事實上,國際旅遊發達的地區斥巨資研究、設計、推廣國家、省(州)或城市的旅遊形象的實例不在少數。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地旅遊形象推廣工程已經影響到我國,「無限的新加坡,無限的旅遊業」、「魅力香港,萬象之都」等形象口號漸漸為人所知。城市旅遊形象設計悄悄地在我國一些旅遊城市興起,廣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長三角」等一批經濟發達、城鎮密集的區域也都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城市旅遊形象。
現代旅遊實際上是背離現代城市而產生的,工業化城市的迅速發展所導致的諸如環境污染、工作緊張、身心疲憊等所謂「城市病」的傳播,推動著人們逃離城市,尋找鄉村、綠野、海濱、溫礦泉休療養地……,追求天然的綠色、久遠的古跡、明媚的陽光、碧藍的海水和松軟的沙灘。因此,留在人們心目中的旅遊地不會是高樓林立、水泥充斥、汽車喧嚷的現代城市。城市的旅遊功能退居於工業、居住、商業、交通等城市基本功能之後,城市旅遊只在某些特殊城市得到重視和發展,如山水城市、歷史古都、文化名城等地。即使在這些旅遊城市,旅遊者也僅僅被其天然賦予的桂林式山水或西安式古跡吸引,而不是因為它們城市的屬性而前往旅遊觀光。
進入90年代以來,旅遊市場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是,由於已經有了多樣化的旅遊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以單一形態出現的一般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這一趨勢在可見的未來必將越來越明顯。即即便是人造景點都要堅持有旅遊吸引力和參與性,並且必須是精緻和高品位的,才能有客源市場。
來自旅遊市場的種種跡象也都表明,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不僅願意選擇那些更「獨特」、更「奇異」、更「新穎」的旅遊景點,而且,他們特別看好那些具有綜合性特徵的旅遊地和旅遊項目(即奇異獨特的自然景觀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從而在一次確定的旅遊過程中獲得集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為一體的多重滿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同各種旅遊資源在總體上不斷得到新的開發,各種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人們休閑生活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使旅遊者對旅遊地和旅遊項目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一些新型傳媒的出現,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戶卻已能對很多旅遊景點獲得大致的了解。
此外,由於假日的增多,特別是實行了大禮拜制,加上高速公路的發展、特快旅遊列車的開通、電訊交流的便捷、城市郊區(近郊與遠郊)旅遊與城市周邊旅遊和短線區域旅遊重合,以城市為中心的輻射旅遊區大大擴大了范圍,使各界外出休閑、特別是團體、親朋、家庭、情侶、單身漢等外出旅遊日益增多。休閑生活的越來越受重視,休閑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很多人對旅遊線路旅遊項目的選擇都越來越「精挑細選」,傳統旅遊動機中以「到過某名山名水即可為榮」的心理滿足已經有所弱化,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想要尋求的是旅遊過程中的真正樂趣了。雖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乃至不同年齡、性別的旅遊者,對上述滿足指向會有一定的差異側重,但希望在其旅遊過程中能同時獲得多重滿足的需求卻是一致的。此外,旅遊行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平均出遊次數增多等,也是旅遊者對綜合性旅遊項目的需求期待越來越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旅遊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人們普遍期望在單位時間和一定經濟支出內能夠獲得盡量多一些收益。
二十世紀以來,在國內旅遊需求興旺、城市經濟日漸開放和發達的背景下,平凡無奇的中、小城鎮和復雜成熟的綜合性大城市不約而同地重新審視旅遊業這一朝陽產業,並試圖將之納入城市經濟的動力機制。其中以創造人工旅遊景點、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會議展覽等商務旅遊為核心策略的城市有以深圳和「珠三角」等中小城市為代表,而像廣州、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則正邁向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的發展目標。這批城市的旅遊發展逐漸接近世界其它城市的旅遊發展模式,即都開始追求將城市整體而非若干獨立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因素推向市場。城市旅遊發展的核心是建立獨特、鮮明、有招攬性的旅遊形象,依靠形象吸引遊客前來旅遊。從此,旅遊形象成為當今城市旅遊發展的新領域,而且毫無疑問,沒有鮮明旅遊形象的城市是難以長久吸引旅遊者的。總之,城市旅遊發展需要全面實施旅遊形象戰略。

㈧ 旅遊業的發展優點

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