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文化旅遊
① 貴州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什麼
範文
貴州民族文化具有三大特點: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地域文化與主流文化有機結合,優良傳統與時代要求有機結合。
所謂「有機結合」,便不是簡單地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比如被譽為「世界級旅遊勝地」的黔東南,其美麗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苗侗風情根本分割不開。山清水秀、林木蔥蘢的都柳江畔與鼓樓矗立、花橋橫跨的侗族村寨,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侗鄉山水風情畫,很難將其分為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兩部分,因為,那綠染長天的杉樹林,並非全是天生的。古往今來,苗村侗寨,每生一個孩子,村民為其種植一百棵小杉樹,十八年後,孩子長大成人,小樹長大成材,家人即以部分杉材為其辦婚事,俗稱此舉為「種十八杉」。此種風俗為營造萬畝杉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鼓樓、花橋、吊腳樓,無疑都是人文景觀,但一座座鼓樓酷似一株株巨杉,一座座花橋酷似一排排卧杉,一座座干闌式吊腳樓酷似一個個鳥巢,顯然都是仿生學在建築文化中的巧妙應用,是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的生動實例。
「地域文化」指的是具有貴州地方特點的民族文化、「主流文化」指的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傳統文化。在貴州,具有地方特點的民族文化,常常被人視為貴州「土著文化」。比如儺戲、地戲就被某些專家視為「貴州土產」。其實儺是一種流傳很廣的傳統文化現象,古代中原地區十分盛行。武陵山區的苗族同胞將儺稱為「鬧」,顯然與儺同音。苗民還儺願(苗語稱「橋鬧」),必用「把隊查」(即「漢儺司」),且多唱漢詞,足見漢文化對苗文化影響之深。但同時,在還願過程中又有苗族特點,顯示出苗儺與漢儺有區別。
苗族服裝,侗族頭飾,非常精彩,極具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但如與中原地區出土的古代陶俑、壁畫對照,不難發現某些相似之處,此乃說明,地域文化與主流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民族文化猶如風味食品,不能全然拋開原來的汁,也不能完全沒有原來的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鮮的汁,也不可能不產生新鮮的味。實踐證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適合時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
一切優良傳統總是與時代要求相結合才能生存和發展。如果優良傳統排斥時代要求,苗族服裝就不會如此豐富多彩,苗族同胞擁有一百多種服裝款式,那是不斷與時俱進創造出來的。這類服裝款式將古代傳統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松桃苗族婦女穿的「奧滿襟」,與慈禧太後,還珠格格們穿的衣服很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是古代苗族服裝與清代滿族服裝的有機結合。
② 貴州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其為推動貴州省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最鮮版明的貴州印記、貴權州特色、貴州標志。
全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16個世居少數民族。貴州各族人民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共同創造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民間文化。多彩和諧的民族民間文化,為推動貴州省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最鮮明的貴州印記、貴州特色、貴州標志。
多彩和諧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推動貴州省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更是打造多彩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彌足珍貴的先天優勢。貴州大力推進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民族民間文化精品,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和文化遺產的保護風生水起。
(2)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
1、積極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體系,切實推進把貴州省從「非遺」資源大省變為民族特色文化強省。
2、進一步提升貴州民族文化及其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積極培育貴州發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長點,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貴州經濟發展雙促進、雙提升。
③ 想去貴州旅遊,聽說貴州少數民族比較多,什麼貴州民族文化產品都很豐富
既然要來貴州旅遊我建議你多看看這邊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多了解少數民族,什麼服飾啊特色物品啊有很多,有個貴州晶晶民族文化旅遊產品有限公司裡面這方面的東西比較多,可以了解的很全面。
④ 如何解決貴州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矛盾
保護與開發就是矛復盾的制
當我們遊客進入苗寨 我們看他們的衣服好看 他們看我們的衣服即涼快 有輕便 他們肯定想穿像我們一樣的衣服 難道能為了保護民俗風情不讓苗寨同胞穿像我們一樣輕便的衣服吧 讓他們在大夏天穿厚厚的土布流汗嗎他們幹嘛 以前穿是沒見過別人穿或是沒有 現在有了 還穿土布嗎
我們住的屋子是遠離家畜圈的 而 他們就註定祖祖輩輩 住一層養豬養牛 二層住人的 臭烘烘的房子嗎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是一個反比關系 最好的就是各半了
他們 自己從內心上去保護自己的民俗 如果有這種意識了,那麼這種風俗就已經被破壞了
⑤ 貴州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貴州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旅遊,旅遊帶動經濟;經專濟反過來影響文化;要坐到屬文化與經濟和諧發展需要當地政府努力了,當然二者是不可達到完全和諧的,矛盾無處不在。
發展經濟,同時保存好民族文化!!
⑥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
凱里、荔波、抄青岩。襲凱里在黔東南,有侗族、苗族等多個少數名族聚居,還有很多苗寨和侗寨。荔波是世界物質文化遺址之一,有獨特的喀斯特森林,還有布依族、苗族、白族、侗族等民族聚居,有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蠟染。青岩就在貴陽出去一點,也是很有民族風味的小鎮。
⑦ 試述貴州民族在分布.語言文字.文化及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特點
1、語言文字特點
以本民族語言為主,以苗族方言土語最多,各方言下面又分為若干方言和土語。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水族文字是一種從右向左書寫的單音節方塊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寫或反寫的漢字,故又有「反書」之稱。
2、文化特點
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國傳教士和當地苗族人根據苗語西部方言的發音特點研製出的一種拼音文字,俗稱「老苗文」。以上幾種文字由於文字本身並不完善,加上它們的使用主要局限於宗教活動和宗教場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數巫師、教徒之中,在民間沒有真正推廣使用。
舊石器時代貴州就已形成觀音洞文化,有桐梓人、水城人居住。秦漢時中央勢力還未曾進入貴州,明朝後漢人大量遷入,明清時期改土歸流,逐步把化外之地的貴州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
3、宗教信仰特點
貴州的原始宗教有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圖騰崇拜、巫術、蠱等。
(7)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貴州地方文化:
1、苗族剪紙
黔東南苗族稱剪紙為「剪花」、「苗花紙」。在長期的刺綉實踐中,藝人們發現用剪紙圖案來代替在綉面上描繪圖案,可以准確無誤地不斷復制,既省工又省時,同時也能保持綉面的干凈潔亮,從此,她們就把剪紙圖案作為刺綉藝術的「藍本」。
為了保證刺綉的質量,苗族婦女們把她們的聰明才華和喜怒哀樂等審美觀融入到剪紙圖案中,使之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這與「不完全對稱」式那種以中軸為坐標,以量的平均分配來使畫面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講求統一,不講求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
2、美食文化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數種風味組成。在明朝初期,貴州菜已趨於成熟,許多菜式都有600多年的歷史。
貴州菜餚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民謠。酸菜家家腌制,食之開胃消食。酸湯則有爽口提神、殺菌消毒、去油膩化脂肪、健脾防結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為蘿卜、白菜、捲心菜等。酸湯的製作又分菜類酸、魚類酸、肉類酸、米類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發酵而成。
⑧ 貴州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什麼
第一部分 特色旅遊
一、特色旅遊景區
1、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
2、經典紅色旅遊景區、景點;
3、國家級、省級、市級自然保護區;
4、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國家級、省級,珍稀動植物森林公園;
6、歷史古鎮;
7、民族文化旅遊村寨;
8、國家級地質公園;
9、修閑度假溫泉;
10、定期舉辦的社會旅遊文化節慶;
11、山澗河道漂流。
二、特色旅遊商品
1、蠟染、刺綉、銀器、雕刻、編織、裝飾品、奇石,能工巧匠等民族民間工藝品;
2、天麻、杜仲、靈芝、石斛、吳茱萸等名貴葯材;
3、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色食品。
第二部分 特色文化
1、民族歌舞;
2、民族服飾;
3、民族民間文學文字;
4、貴州花燈;
5、地戲儺戲黔劇;
6、雜技、絕技、絕活等絕技絕活;
7、文物古跡;
8、少數民族風俗節日。
第三部分 特色飲食
1. 特色風味小吃;
2. 特色火鍋;
3. 特色菜餚;
4. 特色副食品;
5. 特色條味品;
6. 特色肉製品。
第四部分 特色農產品
1. 特色糧油產品;
2. 特色蔬菜產品;
3. 特色水果產品;
4. 特色花卉產品;
5. 特色畜牧獸禽產品;
6. 特色經濟林木產品。
第五部分 特色工業品
1. 特色礦產品及金屬製品;
2. 水泥、大理石、地板、門窗、管材、塗料、建築輔料工具等建材;
3. 化肥、橡膠、有機化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化工產品;
4. 高新科技工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