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是不是產業
1. 旅遊業是不是朝陽產業,用產品的生命周期回答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旅遊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旅遊地本身的發展又受客觀生命周期的局限。立足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加上多年旅遊地開發規劃的實踐,深入分析了旅遊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以及對旅遊地發展的實踐指導,並提出旅遊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就是旅遊地的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旅遊地的發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須延續現有主導旅遊產品,及更新換代主導旅遊產品。旅遊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我們研究旅遊地演化過程、預測旅遊地的發展和指導旅遊地的市場營銷和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
旅遊休假地和其它產品一樣,也有其興衰的模式,即休假地的生命周期。然而,系統地把市場學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遊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還是1980年加拿大旅遊學家R.W.Butler的貢獻[①]。他對旅遊地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是,旅遊地的生命周期始於一小部分具有冒險精神、不喜歡商業化旅遊地的旅遊者的「早期探險」(exploration)。在「參與」(involvement)階段,由於當地人們積極參與向消費者提供休閑設施以及隨後的廣告宣傳,使旅遊者數量進一步增加。在「發展」(development)階段,旅遊者數量增加更快,而且對旅遊經營實施控制的權力也大部分從當地人手中轉到外來公司的手中。在「鞏固」(consolidation)階段,盡管旅遊者總人數仍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已經放慢。至於「停滯」(stagnation)階段,旅遊者人數已經達到高峰,旅遊地本身也不再讓旅遊者感到是一個特別時髦的去處了。而到了「衰退」(decline)階段,因旅遊者被新的度假地所吸引,致使這一行將衰亡的旅遊一日旅遊者和周末旅遊者的造訪來維持其生計。
對於旅遊地生命周期的這一理論模型,西方學者一直在做實證性的探索。盡管他們不同程度上都發現了實際情況與這個理論模型之間存在的差異,但他們的研究成果都支持這一理論的一般觀點。實際上,旅遊地生命周期曲線的具體形狀雖然因旅遊地自身的發展速度、可進入性、政府政策以及競爭狀況等因素的差異而各有變異,但每個旅遊地都難免要經過「早期探險」、「地方參與」、「發展」、「鞏固」、「停滯」和「衰退」這樣幾個階段。能夠滿足一切時代的旅遊者的口味的度假地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然而,從經營的角度而言,沒有一個旅遊度假地的經營者不期望他所開發經營的度假地能在為他提供利潤的前提下盡可能長久地生存下去。我們雖然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相信,在弄清了影響旅遊度假地壽命長短的因素並進而做出明智決策之後,「長壽」的目標是不難達到的。
2. 旅遊業是不是一個產業
嚴格的來說
旅遊業不能算作一種產業
按照產業的劃分標准來說
目前一共只有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種產業
旅遊業只能說是服務業的一種
3. 旅遊業的三大支柱性產業是什麼
旅行社、旅遊飯店和旅遊交通是現代旅遊業的三大支柱,其處於核心地位的是旅行社,因為旅行社是聯系旅遊飯店和旅遊交通的紐帶。而在旅行社服務中,由於導游員直接與遊客接觸,並且接觸時間最長,是旅遊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即旅遊行程的兌現者),況且,導游服務質量是衡量旅行社整體服務質量的重要和主要標志,因此,與旅行社服務中的其他服務(如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相比,無疑居於主導地位。
4. 為什麼說旅遊業是我國最有前景的產業
盡管我國旅遊業已經搞得風風火火,但從實際的發展數據來看現在回的旅遊業在GDP的比重答還很小,在我國只佔3%,而發達國家,旅遊業的佔比是中國的好幾倍,反而是製造業的佔比一般不到不到30%,而且還在不斷下降。相對比的,旅遊業的佔比正在上升。我國旅遊業發展落後的現狀也蘊含著未來會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旅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旅遊總收入從2012年的2.59萬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4.69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增長十分迅速。2012-2016年期間中國旅遊市場增速都在10%,其中2014年增速更是高達26.4%,為近五年來增速最快紀錄。
5. 為什麼說旅遊是產業,而不是事業、行業
這是從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同來說的:
其實旅遊事業、旅遊行業、旅遊產業這三種叫法都沒有錯,關鍵看你的立足點角度區分:旅遊事業是相對於個人從業和職業發展角度;旅遊行業是從行業分類角度;而旅遊產業是從經濟發展的產業角度來說的。
6. 旅遊業屬於什麼產業
旅遊業是產業鏈的一種。
當前旅遊市場發展的顯著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內旅遊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未來仍將保持較長時間段的快速增長。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占總就業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長速度,20年內中產階層可以達到總就業人口的40%。
這一由中國經濟持續飛速增長催生出來的中產階層,也使得中國旅遊產業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同時,中國旅遊基礎設施接近成為全球領先者。以汽車保有量及國家高鐵建設發展為例,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汽車保有量,以及里程最多、速度最快的高鐵設施,這些都將為國人的旅行提供優於其他國家的出行條件。
因此,旅遊產業仍是最有前景的行業,中國旅遊業未來仍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仍將保持較長時間的快速發展。
2、旅遊消費分層逐步顯現,旅遊者對旅遊服務品質的追求不斷加深。受經濟社會發展驅動和收入提高推動,伴隨85、90後等年輕遊客群體逐漸成長,大眾消費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旅遊消費需求穩步增長,消費分層加速。
同時,旅遊消費大眾化與結構分化並存特徵更加明顯,小眾市場不斷涌現,但休閑與觀光需求將長期並存。從大眾市場看,旅遊人數和消費持續多年穩定增長。同時中產階層的遊客正在增多,而且他們越來越願意選擇自由行。
同時,郵輪旅遊、房車旅遊、戶外探險、博物旅行、極地旅遊、婚尚旅遊、體育旅遊、電競旅遊、研學旅行、畢業旅行、影視旅遊、定製旅遊等小眾旅遊市場遍地開花,長尾效應逐漸明顯。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百姓旅遊消費明顯升級,遊客更願意把錢花在體驗上,在吃住行游等方面更追求品質與個性化,平台上私家團、定製游、當地向導等升級型新產品成為「網紅」。
隨著中產階層對高品質、個性化旅遊需求的提高,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越來越低,更願意花更多錢消費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好品質高的好產品以後會脫穎而出。
現在歐洲、美國都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我國也正在朝這個趨勢發展。
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成熟,在線旅遊將逐漸興起。得益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產品的興起。
近年來在線旅遊移動端的發展速度明顯提升,憑借更加便捷、更加個性的用戶體驗,在線旅遊的高速增長也將成為推動中國旅遊市場長期繁榮的新「助推器」。
2013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在線化率僅為10.6%;到2017年在線化率已增長至31.5%,增幅高達20.9個百分點。
2018年在線旅遊市場滲透率再次提升至36.9%,創下歷史新高,且未來也有逐步提升的趨勢。
我們預計未來3-5年,在線滲透率有望不斷提升,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或保持10%-20%的高增長,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個位數增速。
4、文旅融合將引領旅遊產業再升級。文旅部成立後,國家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明確、重點任務將進一步明晰。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廳局長會議指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遊工作,成為亮點頻頻的各項業務工作中的突出亮點。接下來,文旅部將會著力推進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等工作。
文旅融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工作,文旅融合將引領旅遊產業再升級。
(6)旅遊業是不是產業擴展閱讀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
1、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2、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3、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7. 旅遊業是什麼產業有什麼特點
旅遊業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旅遊業的特點: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7)旅遊業是不是產業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
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8. 如何判斷旅遊業是不是支柱產業
看旅遊收入占當地國民收入的比重,是主要的收入就是支柱產業
9. 旅遊產業的產業鏈
傳統意義上的旅遊產業要素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食住行游購娛」, 旅遊行業專家林峰認為,如今的旅遊產業要素已擴展為「食、住、行、游、購、娛、體、會(會議)、養(養生)、媒(媒體廣告)、組(組織)、配(配套)」,他們相互交織組合,形成了以下九個類別的行業,構成了一個緊密結合的旅遊產業鏈:
(一)遊憩行業:包括景區景點、主題公園、休閑體育運動場所、產業集聚區、康療養生區、旅遊村寨、農場樂園等的經營管理和運作的行業;
(二)接待行業:旅行社、酒店、餐飲、會議等;
(三)交通行業:包括旅遊區外部的公路客運、鐵路客運、航運、水運等,也包括景區內部的索道等小交通;
(四)商業:集購物、觀賞、休閑和娛樂等於一體的購物休閑步行街、特色商鋪、創意市集等;
(五)建築行業:園林綠化、生態恢復、設施建造、藝術裝飾等;
(六)生產製造業:車船交通工具生產、游樂設施生產、土特產品加工、旅遊工藝加工、旅遊衍生品加工、信息終端及虛擬旅遊等設備製造;
(七)營銷行業:旅遊商務行業(包括電子商務)、旅遊媒介廣告行業、展覽、節慶等;
(八)金融業:旅行支票、旅行信用卡、旅遊投融資、旅遊保險、旅遊衍生金融產品等;
(九)旅遊智業:規劃、策劃、管理、投融資、景觀建築設計等咨詢行業以及相關教育培訓行業。
一個旅遊項目,從最初策劃到規劃、設計、建設,再到對外營業,遊客來遊玩,需要以上各個環節系統緊密配合。旅遊產業具有跨行業的綜合復雜性以及多環節配合的服務消費特性,旅遊產品之間的相互依賴非常強,需要服務鏈各個環節的提升與質量保障。因此,旅遊產業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以旅遊業本身所包含的行業為基礎,關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的衛生體育、文化藝術、金融、公共服務等相關行業的泛旅遊產業結構」。
10. 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定位是
旅遊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業以持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遊界人士認為,旅遊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製造業佔8.5%,銀行業佔11%),旅遊就業2.58億人次,佔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11年,入境旅遊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遊率2次,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遊者將改變世界旅遊業」。中國對全球旅遊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遊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遊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佔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遊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遊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遊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遊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求,旅遊民事規則不完善;旅遊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遊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遊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遊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旅遊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遊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遊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遊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遊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