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華夏文化旅遊演出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2.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
黃河北源源於青藏高原巴彥哈拉山脈的一個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於巴彥哈拉山脈各亞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於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經論證的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部流經中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故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將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將流入大海。其餘4億噸將長期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有利於種植的沖積平原。
(2)西安華夏文化旅遊演出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3. 西安和咸陽到底是什麼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長安與咸陽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兩市相距25公里。同時西安市的繞城高速公路已修至咸陽市境內,機場從原西安桃園遷至咸陽。
2006年9月,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西咸一體化正在進程中。
秦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3)西安華夏文化旅遊演出擴展閱讀:
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文物景點達4951處,五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咸陽孕育了中國的農耕文明,農業始祖後稷在此教民稼穡。
4. 有多少個中國歷史文化古
洛陽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建城史4000多年,在我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洛陽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燦爛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豐厚的文化積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洛陽是中國古代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中心城市,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框架大多在洛陽形成,中國古代主要的技術、文化成就大多與洛陽有關。
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數的名人志士:縱橫家之祖鬼穀子;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蘇秦;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三國時魏音樂家杜夔;西晉哲學家郭象;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學者和佛經翻譯家玄弉;唐代宰相、文學家張說;唐代哲學家、詩人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元縝;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北宋名臣趙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畫家武宗元;北宋理學家邵雍;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弟兄;南宋詞人朱敦儒;元代文學家姚燧;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王鐸;清小說家李綠園;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化學家、教育家李俊甫;正骨專家高雲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韓鈞;勞動模範趙春娥...
公元前21世紀,在河洛地區建立夏朝,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定都西毫。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在此新建王都。25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建都洛陽。909年,後梁朱溫遷都洛陽。923年,後唐遷都洛陽。938年,後晉建都洛陽。1217年,金置金昌府。元、明、清在洛陽置河南府。1923年,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無數的志士能人不僅創造了洛陽輝煌的過去,更在努力的創造洛陽燦爛的明天!
西安
西安物盡天華,人文歷史資源得天獨厚,是祖國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人稱"天然歷史博物館",是與雅典、羅馬、開羅齊名的聞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旅遊學專家如此評價西安: "古都西安是皇陵旅遊資源帶"。這條以西安為中心的旅遊帶,東起潼關,向西沿隴海線經過華陰、臨潼、西安、咸陽、扶風抵寶雞,南至終南山,北到三原。其地下文物蘊藏之豐富,國內外罕有匹敵,堪稱自然與人文資源並茂的"黃金旅遊帶"。另外帶上還有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臨潼驪山、寶雞天台山;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太白山、終南山。
西安在歷史上作為統治中心的時間長達千餘年,處處可見古城遺址、皇家宮苑遺址、帝王後妃勛臣陵墓、寺院、廟宇、碑林。走進西安,使人彷彿置身於巨大的歷史博物館,歷史與現實在西安無比完美地結合於一體。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秦陵兵馬俑的開掘,至今一、二、三號坑共計有真人真馬大小的兵馬俑計7000餘件,為之建立的"秦陵兵馬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安是古代文明的沃土,距今6000年的半坡文化遺址是母系氏族繁盛時期的典型代表,歲月流逝,周離秦至,漢韻唐風,西安陸續成為十三個王朝的首都。
西安是一座文物的寶庫,擁有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50處,地上遺址一萬余處,出土文物12萬件,地上的古跡和地下的文物再現了一部活的歷史。
西安具有3100年的都市發展史,1200年的建都歷史,如果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比作一部精彩的歷史劇 ,那麼這部戲劇的一半都發生在西安。
縱觀古城,展現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跡。而歷時1100年、十三個朝代的歷史縮影,近百個皇帝的熟悉面孔,無一不顯示出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深邃內涵。假如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棵參天大樹,在北京看到的是樹冠,在西安則看到的是深埋在土壤下的樹根。
濟南
濟南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距今8400-7300年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部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發祥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距今4600-4000年)。傳說東夷族的首領舜,曾躬耕於濟南歷山(今千佛山)之下。2600多年前,就建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系因濟南諸泉匯為濼水。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隨後,齊國又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公元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的省會。1929年7月設濟南至今。1928年4月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先後二次侵佔濟南,濟南人民深受暴虐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致使大部分工廠倒閉,無辜同胞慘遭殺戮。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又進行強盜式劫收,城市又遭摧殘,蹂躪民生凋敝,物價飛漲,古城一片蕭條。1948年9月24日濟南獲及解放,這座古城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
濟南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令文《尚書》二十八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名將房玄齡、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中華詞壇「婉約派」、「豪放派」的傑出代表、宋代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步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後「七子」邊貢、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歧;清《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等。故有「濟南名士多」的傳譽。
濟南名勝古跡眾多,尤以泉水遍布,清冽甘美而聞名於世,有「濟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譽,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名泉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眾泉匯聚的大明湖與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景;「四絕之首」的海內外名剎靈岩寺;中國最早的單層塔四門塔;比「萬里長城」還要古老的齊長城,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祠,唐代龍虎塔及五峰山、華山、龍洞、九頂塔以及搶救挖掘的洛庄漢墓等等。
武漢
許久以來,武漢都是以「白雲黃鶴」來代表城市的形象,其實,區區一個「白雲黃鶴」,又怎能代表得了武漢的文明?
大家都知道,「白雲黃鶴」典出唐朝詩人崔灝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武漢人喜歡以此作為武漢的象徵,無非是因為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細細想來,其中卻有諸多不妥:
其一,黃鶴樓充其量只是大唐文化中一個濃縮的點,以唐文化作代表的大城市是西安、洛陽,武漢算得了什麼?其二,唐朝距今不足1400年,武漢有著比它更悠久的文明,舍遠取近有何必要?其三,武漢的發展史中,唐朝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章。
實際上,翻開武漢的歷史,我們會很容易找到許許多多的更為耀眼的閃光點,稍做梳理,我們會發現這些閃光點呈三條帶狀,在各個層面上述說著武漢曾經無比輝煌的過去。
一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盤龍城
文明的火種
武漢地區最早的建城始於盤龍城。
沿著解放大道向東,穿過江岸和岱家山,到達黃陂區葉店,就在這南距武漢市區中心僅5公里的地方,沉睡著一座3500年前的古城———盤龍城。盤龍城遺址坐落在盤龍湖畔,城址南部的300米處有府河涓涓流過,府河下游與灄水相匯,急轉向南,注入浩瀚的長江。盤龍城的城垣建於水濱高丘上,呈方形,夯土而成。這里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江流域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這里,我們古老的先民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
經考古工作者20多年的發掘揭示,這里不但是商代早期一個地域性的政治和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
著名的考古學家鄒衡先生說,如此規模的商代城址在全國並不多見。全國商代早期的城址為數不多,除了鄭州、偃師的商城外,就要數盤龍城了,近年來大肆宣傳的四川三星堆、江西吳城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不如盤龍城。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則從文明史的角度總結,盤龍城實際上是長江流域文明和黃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它是先進的黃河文明到達長江流域的濫觴。
多年來致力於武漢史研究的皮明庥先生則給我們算了個「賬」:北京的建城史約3100年,上海為700年,天津在1404-1405年設天津衛,並築城,距今600年,廣州2000年,西安3000年左右。惟獨武漢可以上溯3500年。就此而言,武漢的盤龍城在我國現有的特大城市中可謂獨領風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武漢是全國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僅此一條,武漢人就足以傲視群城。
三鎮的雛形
盤龍城點燃了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商王勢力沿長江迅速擴張,南至湖南寧鄉,向東則發展到江蘇。隨著火勢的蔓延,商族活動中心的轉移,盤龍城逐漸衰退了。直到楚文化興起,武漢迎來文明史上的又一輝煌。
西漢初年,全國政區調整,設立江夏郡,郡內設沙羨縣,縣治在塗口,也就是今天的金口鎮。這是武漢地區第一次建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龜、蛇二山峙立長江兩岸,是絕好的軍事要塞。於是南岸蛇山築夏口城,北岸龜山築月,這種雙城格局大致上一直沿襲到明初。明朝中期,漢水改道,淤塞的故道上興起漢口。今天武漢三鎮的雛形自此形成。
二、近代大都會的形成
崛起於華中
夏夜來臨時,伴著江上吹來的習習清風,漫步街頭,無疑是愜意的享受。在東起一元路,西到民眾樂園,南抵中山大道,北達沿江大道的區域里,集中著近代武漢最顯赫的銀行、公司、飯店和各種娛樂場所。這里有著中國最寬闊的馬路、最早的街燈、最漂亮的街心花園。這里曾經跑著中國最早的公交車,這里曾經出入著近代最富有的商業大亨……
近代的武漢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如果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綜合因素來看,武漢已經成長為全國最重要的大都會。即使單從經濟來考慮,武漢的發達程度也僅次於上海。
武漢能在近代崛起於華中,與明中期以後漢口鎮的興起和繁盛密切相關。漢口依長江、傍漢水,循大江而東,可直達上海;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兩廣雲貴;西上荊宜可入三峽,進四川。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漢口在短短百餘年裡,從一個蠻荒之地,迅速趕超武昌、漢陽,一躍而為華中重鎮。商業極其繁榮。
正是有了明清時期漢口的繁榮,1858年,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從此,武漢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各種近代工廠在武漢陸續開辦起來。
近代的突進
提起武漢近代大都會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及張之洞。
1889年,張之洞移督湖廣。在他任職的十餘年間,他開創了中國近代第一家鋼鐵廠———漢陽鐵廠;第一家軍工廠———湖北槍炮廠;並陸續開辦了為漢陽鐵廠配套或為其附屬的大冶鐵礦、湖北水泥廠、大冶鐵路等;在輕紡工業方面,則創辦了布紗絲麻四局,以及製革廠、造紙廠、氈呢廠等。在官辦企業的帶動和刺激下,武漢市的民辦企業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1890年到1911年,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重輕工業初成體系。再加上盧漢鐵路、粵漢鐵路相繼動工,武漢成長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大都會。
一大批近代企業的開辦打破了傳統的小生產方式,它急需工人掌握新的技術。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張之洞一方面選派留學生出國,一方面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到1907年,武漢通過由高等向低等、由普通向專業、由城市向鄉村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先進教育體系。
在張之洞興建的新式書院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兩湖書院,這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書院,它創立於1890年,位置在武昌城內都司湖。
此後,還相繼開辦過算學學堂、方言學堂、工藝學堂、湖北農務學堂、師范學堂等等,為武漢今天繁榮的教育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於武漢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用「輝煌」來形容這一時期的武漢,是再恰當不過的。而這輝煌中最輝煌的核心又莫過於其經濟的發達。正由於武漢成為了中國近代最發達的大都會之一,她才又可能成為近代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三、革命的搖籃
多少個近現代革命的第一次就發生在這里。這個城市到處都留下了革命的痕跡。
出去走走吧!東湖湖畔的九女墩,這里長眠著九位太平天國的女英雄。為了均田平富的信念,她們在這里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去首義廣場瞻仰一下吧,九十一年前,這里曾經打響過一槍,就是那一槍,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就是那一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就是那一槍,引領了無數的英雄為著民主進步的目標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
到林祥謙烈士就義處、施洋烈士墓、二七紀念碑去獻束鮮花吧,七十九年前,在這里,中國工人舉行了自己的第一次有組織的罷工,罷工最後雖然失敗了,烈士的鮮血順著京漢鐵路路枕兩邊的石子往下滲,敵人卻也因此膽寒了,全中國的產業工人卻從此看到了希望。
難忘北伐戰爭葉挺獨立團的英勇身姿,難忘向警予行刑前的堅強不屈,難忘夏明翰「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驚世遺言,行走在這樣一個壯士英魂護佑的城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歡呼,我驕傲,因為我是武漢人!
南京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 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荊州
近年來,由於地下文物的不斷發現,中華文明的黃河文化一元論已被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二元論所取代,長江像黃河一樣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先秦多屬楚地,以荊州為中心的楚文化兩千多年前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巔峰,至今影響著中國的人文精神。在《禹貢》的地理分區中,荊州也是中國南方的泛稱。荊州應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代表城市,其歷史地位當與代表黃河古文明的西安、洛陽比肩。
今天所能見到的荊州古城區,位於長江北岸,春秋戰國時是楚國的官船碼頭,稱「渚宮」。秦滅楚後為江陵縣治,始有城池,稱「江陵城」。西漢武帝時荊州刺史治江陵,始稱「荊州城」。三國名將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正是此地。歷代水患兵禍,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存的城垣大部分是清初重修的。
荊州古城垣是全國保護最好的府城古城垣,周長十點五公里的城牆完好無缺,環繞古城的護城河可以盪舟。護城河兩岸修建了環城公園,綠樹蒼蒼,綠草茵茵。古城牆頂上也可登臨游覽。
荊州城垣在建築學上的獨特價值,令人驚喜。荊州的六座城門除南門外都是斜開的,這種建築規制,我在另一座楚國故都安徽壽縣古城也曾見到,相信其中一定有文化上的聯系。尤為珍貴的是,今年8月在荊州北城垣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明代用糯米石灰漿夯築的城牆,堅固異常。城牆一般都是土築磚包,全用糯米灰漿修築一段城垣,在全國還是孤例。 在考察古城垣時,我注意到很多城磚被特意標示出來並加以特別保護,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些文字磚。這些文字磚記載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為修築荊州城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是研究荊州古城修建史的原始資料。荊州市文物工作者對古城牆的精心呵護,仔細到一塊塊城磚,在全國也是少見的,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年來,古城區的保護已提升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中之重。三義街正對古城北門拱極門,取意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荊州四點七平方公里古城區內僅存的一條老街。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左顧右盼白牆黛瓦的老店鋪,還能體味到一絲歷史的溫馨。 整個荊州古城街區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我剛到荊州時,見到古城內雜亂的建築探出頭來,毀壞了荊州古城牆和古城樓和諧壯美的輪廓線,感到萬分痛惜。荊州古城區的破壞,除了人為的原因之外,恐怕應當歸咎於當初城市規劃布局的重大戰略失誤。1949年7月後,荊州古城作為江陵縣政府和荊州地區專員公署駐地,而緊鄰荊州古城東邊同時建立了與荊州地區平級的省轄市沙市。幾十年間,沙市迅速發展為全國知名的輕工業城市,而缺少城區拓展空間的荊州豈能停止不前?為了發展,只能將古城舊貌換新顏。設想當年,若以荊州古城建立荊州市,而以沙市作為荊州城市拓展區,荊州古城區或許不至於像今天這樣「慘不忍睹」,並且還會減少很多基礎建設上的浪費。
1994年,決策者們終於看到荊、沙分立的弊端,將荊州、沙市合並為一個城市,取名荊沙市。又因有人民日報《天下從此失荊州》一文的發表,1996年正名為荊州市。四十多年的失誤終於改正,但荊州古城街區卻永遠消失了。
5. 為什麼說西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
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我國古都之首,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西安文物甲天下,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
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
6. 西安大唐不夜城,算是中國最有文化底蘊的步行街嗎
大唐不夜城總佔地面積967畝,總投資50億元。北起大雁塔南廣場,南至唐城牆遺址,東起慈恩東路,西至慈恩西路。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480米。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亞洲最炫美的大唐雕塑景觀步行街耀世亮相,西安新樂匯等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全面開業。這是西安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文化盛事。這里已成為大多數來西安旅遊的中外遊客的必選之地。
大唐不夜城對於曲江、西安、甚至對於陝西的旅遊業來講,最大的影響就在於「不夜」,填補了曲江、西安乃至陝西旅遊的一個空白。而且,建設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必須有高水平的旅遊綜合服務體系與之相配,大唐不夜城無疑是西安旅遊的重要配套項目。
7. 西安有什麼特色
西安的特色在於文化底蘊的厚重、華夏文明的高峰、中華龍脈、道教文化、關中風情和美食文化。
一、華夏文明最為厚重、最為輝煌的歷史都是以西安為都城創造的。
從秦朝的始皇帝到西漢,再到盛唐,中華輝煌高潮迭起,一波高過一波,在大唐進入高潮,成為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萬國敬仰,一直影響到現在仍生生不息。
大唐文化對東亞的輻射乃至輸出,無出其右,影響深遠。留給現在的旅遊資源就包括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秦、漢、唐宮殿遺址、以及標志性建築大雁塔、華清宮等,還有大量的帝王陵、寺廟遺址等,這些寶貴的旅遊資源都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來的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已經成為西安旅遊的名片,揚名海內外。
二、道教文化、關中風情等軟實力也是西安的鮮明特色。
終南山的道教文化、三秦文化、關中文化等一脈相承,而絲綢之路的核心節點正是在西安。既促進了國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更有數千年沒有中斷的民間交流與文化融合,都是西安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
鮮明的關中民俗是鄉村旅遊的重要載體,粗狂、淳樸、張揚的表現形式,尤受遊客喜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戲劇、民歌、舞蹈、剪紙等等,都是西安古都的特色。
西安的特色也離不了美味的飲食文化,以biangbiang面、羊肉泡饃、鍋盔為代表的麵食,以秦鎮米皮為代表的小吃等,真正的色香味俱佳,極具地方特色。全國各地都在模仿,但從來不會超越。
三、以秦嶺為核心的中華龍脈也是西安旅遊的特色。
秦嶺號稱中華龍脈,自西向東橫亘在西安城南,把最秀美的一段留給了西安。終南山是道教文化、隱士文化的勝地,影響至今。據稱,目前在終南山修煉的「隱士」仍然高達數千人,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奇跡,更是一種養生文化的傳承。
著名的秦嶺七十二峪言其極多,並非確指,成為西安最美的風景聚集地,也是西安名副其實的後花園。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自駕游、公交遊成為西安秦嶺北麓、西安南山游的重要內容。這也是西安旅遊的鮮明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