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試論發展旅遊與文物保護的關系

試論發展旅遊與文物保護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0-12-30 02:38:14

1. 旅遊業的發展不利於文物的保護 辯論資料

●千年景區:滿目瘡痍 5月20日,國家文物局抗震救災四川現場會議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廣益堂舉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主持了現場會議。據會議通報,截至5月19日,在此次強烈的地震災害中,四川省共有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許多已經全部垮塌或面臨垮塌。 「李白書房」千瘡百孔 地震後的李白故居損毀嚴重。前天,記者專門前往位於江油市的「青蓮故居」采訪。這棟青磚綠瓦結構的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已經全面封閉,不準外人進入。據工作人員稱,因為裡面的文物古跡損毀嚴重,許多建築物搖搖欲墜,怕有人進去被砸傷。他特別提醒記者千萬不要進入太白樓內,因為太白樓的3層和4層結構毀壞嚴重。 在李白幼時居住的隴西院,記者看到了更為震撼的一幕。從唐朝一直保存至今的「山門」完全塌在地下,變成一堆殘垣爛瓦。旁邊看護現場的兩名工作人員稱,這些東西都是千年古物,即使全倒了,將來也要重建,因此他們必須守在這里,怕有一磚一木被人盜取。走進山門,可以看到李白書房和卧室損毀嚴重,房子的瓦頂上震出了很多洞,像篩子一般。牆體也有多處裂痕,卧室內一片狼藉,一地碎塊。 朱德、陳毅故居有損毀 四川省不僅是國內著名的文物大省,同時也是革命遺跡較多的省份之一。許多革命先輩都出自四川,他們的故居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記者了解到,陳毅故居損毀得非常嚴重,其屋面損壞,陳列館圍牆開裂,即將倒塌。陳列館職工值班室房屋檁子、屋瓦損壞三分之一。而朱德故居情況稍好,目前發現的損壞有牆體開裂、垮塌,房屋瓦面脫落。郭沫若故居的屋面琉璃瓦變形、脫落。 都江堰文物損失慘重 四川省文物局給國家文物總局的報告中指出,在此次地震中,文化遺產損失極為嚴重。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在這次強震中受損最為嚴重。目前,二王廟片區山體滑坡,秦堰樓下沉,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三官殿、觀瀾亭、疏江亭、前山門等建築和圍牆全部垮塌。 此外,伏龍觀所有古建築屋脊、屋瓦全部損壞,魚嘴裂縫,木結構斷裂,建築嚴重傾斜,已成危房;青城山片區道教古建築群嚴重受損,屋脊、屋面全部毀壞,大部分古建築傾斜,部分垮塌。 而位於綿陽市平武縣的平武報恩寺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次災害中,3518平方米古建築均不同程度受損,山門正脊斷裂;天王殿牆體和報恩寺祭祀碑垮塌;大雄寶殿牆體向外開裂,裂縫達10厘米,壁畫受損。整個建築群受災情況相當嚴重。 在成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的屋脊部分出現斷裂,牆面剝落。著名的杜甫草堂的東院落建築已經垮塌10間,2個清代瓷花瓶破碎。另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王建墓的墓頂開裂,藏品受損情況不明。 很多地方因為文物保管庫房垮塌,也導致文物大批毀壞。比如三星堆博物館,一號館兩件陶器從展具上震落,進、出口上部的鳥頭裝飾斷裂,砸裂天窗玻璃;還有漢源縣文管所,其文物庫房已經夷為平地,219件文物全部被埋;彭山縣文管所館藏文物有31件受損,其中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8件。 此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彭州領報修院、綿竹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古建築、理縣桃坪羌寨局部垮塌。 24小時巡邏保護文物 截至5月19日,在此次強烈的地震災害中,四川省共有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許多已經全部垮塌或面臨垮塌;館藏文物損失841件,其中珍貴文物148件。 災害發生後,四川省文物局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並要求各地對重點部位進行連續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藏品和展品進行撤櫃、下架、打包。同時,要求各地成立應急領導小組,落實監管人員,進行24小時輪流值班,加強巡邏,確保人員及文物安全。 四川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總局緊急呼籲,由於此次地震災害發生的強度大,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和館藏文物受損嚴重,且數量較多,為此,懇請國家文物局在技術指導、救災搶險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日前說,地震已經造成四川大量重要文物嚴重受損,國家文物局已派出專家組趕赴災區,開展文物損失調查和搶救工作。 ●旅遊行業:元氣大傷 5月12日,地震發生當天,國家旅遊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組織赴災區或途經災區的旅遊業務;對已經組團的旅遊團隊,要立即終止途經災區旅遊。 四川省中國國際旅行社每年旅遊收入的75%以上來自受災景區業務。其辦公室工作人員黃建向記者抱怨:「你說打擊有多大?我們都快沒飯吃了!」他表示,旅行社正在全力搶救震區被困旅客,落實治療、賠償等事宜。 「現在國家旅遊局規定,只准四川人出來,不準外面人進去。什麼時候禁令解除了,才談得上恢復吧。」黃建說。 2008年以來,受南方冰凍雨雪災害和西藏「3·14」事件影響,中國旅遊業快速增長的勢頭受到打擊。國家旅遊局已決定,將就包括地震災害在內的上述突發事件,提出對全年旅遊業發展影響的報告。 「這次地震對四川旅遊業是一個毀滅性打擊。」西南交通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院長王成璋向記者表示。2007年,四川旅遊總收入達1217億元,佔全省GDP的10%,其旅遊業佔GDP的比重全國居首。四川省旅遊局統計,僅2008年4月,四川全省就接待入境旅客9.45萬人,國內游旅客1436.58萬人,旅遊總收入74.96億元。 此次強烈地震,四川主要旅遊景區均不同程度受到損壞,位於震中區的兩個世界級文化遺產(都江堰、卧龍自然保護區)損失尤為嚴重。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區主要建築二王廟、伏龍觀損壞嚴重,經濟損失達12億元;綿陽猿王洞、千佛山、竇圌山三個景區,道路全部損毀,竇圌山雙峰其中一座傾斜非常嚴重;三星堆博物館建築物輕微受損,即日起閉館檢修;四姑娘山、海螺溝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亦受破壞。九寨溝景區目前還沒有得到地震破壞情況的報告。 四川省旅遊局前日估算,此次四川旅遊業直接損失超過500億元。旅遊業人士則表示,要恢復正常的旅遊起碼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地震帶來的影響不止於此。王成璋表示,除了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打擊是遊客心理留下陰影,這種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可能恢復。此外,很多震區景區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遭到破壞,修復難度很大。 ●市場復甦:相信未來 面對突然變故,四川省旅遊局一位人士表示,「我們有信心能盡快恢復!」 國家旅遊局已經撥給四川省旅遊局4000萬元應急資金,其中500萬元用於疏散搜救遊客,後續還會根據情勢發展進一步撥款。據了解,目前,都江堰-青城山景區的初步維修重建計劃已經出爐,但是還需要會同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協同開展。「按照目前的計劃,第一期維修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完成。」有關負責人介紹。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國家旅遊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旅行社立即停止組織赴四川地震災區的旅遊團。此次地震對四川旅遊業造成的直接損失估計已超過500億元。 汶川是重要的旅遊交通點。汶川東部和南部與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縣接壤,是前往國家級「熊貓之鄉」卧龍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幹道,也是前往九寨溝、黃龍寺這兩個世界級「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的旅遊公路九寨環線中線的必經之道。縣城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九寨溝也只有289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旅遊交通點。 由於這次地震的影響,加之地震時有一些遊客被困,無論從市場角度還是消費心理考慮,對四川未來的旅遊業產生明顯的影響。預計在災後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四川旅遊會經歷階段性低迷。 旅遊業內人士稱,四川旅遊部門已把今年的工作中心轉移到重建和維修上面。針對國家旅遊局12日發出停止組織赴四川地震災區或途經災區的旅遊業務的禁令,成都也在積極同國家爭取,早日解除禁令,讓未受災的景點早日恢復。不過記者了解到,四川省旅遊部門猜測至少要7月禁令才能解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按照市上要求進行線路規劃,准備新開幾條能保證安全的旅遊短線,盡快恢復旅遊市場。

2. 文化局裡文保旅遊科具體干什麼的

文物旅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的一種,具有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同時文物旅遊資源具有:
(1)價值的雙重性。文物旅遊資源價值的雙重性是指資源本身具有文物和旅遊兩方面的雙重價值,這是由評價角度和追求效益的不同所導致的。單從文物角度著眼,更重視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重在社會效益;而從旅遊價值評判,更重視其旅遊吸引力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2)雙重價值的差異性。文物旅遊資源的雙重價值存在著差異。最理想的方式是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成正比。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敦煌的莫高窟等高級別文物,也都是該省、市旅遊業發展的支柱性資源。洛陽最著名的龍門石窟也屬於同種類型。但是,兩者成反比關系的更多。如洛陽市國家級文物辟雍碑,省級文物水泉石窟、造像碑、升仙太子碑、杜甫墓等,都只是針對少數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的欣賞興趣,並不具備廣泛的旅遊價值。
(3)歷史永續性。文物旅遊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文物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旅遊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旅遊業在目前更多的是給文物保護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濁、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遊客的踩踏與觸摸,小攤販的圍攻等等,不僅破壞了文物旅遊資源的周邊環境,甚至使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性資源遭受滅頂之災。
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凝結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本身蘊含著許多無形而真實的歷史信息,使之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旅遊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以文物的保護為前提,在發展文物旅遊事業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文物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貫穿《文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它全面准確地揭示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求我們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又要抓住機遇,發展旅遊經濟,對文物合理利用。
(一)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文物開發與利用的前提。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實物載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實物,它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不可再生性直接決定了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它。只有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才能談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開發與利用。所以,保護文物是前提,要以「保護為主」。
保護好文物資源,使其免遭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目的是要對文物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鑒、教育和旅遊四大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不但不會造成文物的破壞,相反還會促進文物的保護。「合理利用」是一個內容寬泛、層次豐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負載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紋飾及其他文化內涵等)發展文化產業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載體,文物的展示、展覽、服務於旅遊和地區經濟發展,兼作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發揮文物「合理利用」的豐富內涵。從根本上說,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1、合理利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物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珍貴文化資源。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現文物的價值和功能,並發揚光大,啟迪世人。此類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加深對文物價值的理解,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有利於文物保護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毋庸置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並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遙等地,充分發揮文物優勢,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提高了文物資源知名度,使相關的旅遊景點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護,解決文物保護中常遇到的經費不足的問題。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能夠收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無論哪種效益,都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措施。這樣,「保護——利用——保護」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合理利用與保護是不矛盾的。對於文物的保護開發,我們既要反對不利用,又要杜絕濫用這兩種極端觀點與舉措。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護的平衡點,這既為文物保護工作搭建平台,又為文物利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旅遊開發是實現文物保護性開發的最佳途徑之一
基於文物保護基礎上的旅遊開發,必將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在價值,展現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旅遊活動使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只有通過旅遊規劃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現文物資源的深刻內涵,才能使這種保護和傳承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才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3. 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如何能做到雙贏

近幾年來,大力發展旅遊經濟與加強丈物保護如何兩全的話題不絕於耳,伴隨著旅遊開發部門破壞文物事件的時有發生變得熱鬧起來。一方面旅遊開發的高歌猛進,另一方面嚴重破壞文物事件屢見不鮮,引得旅遊開發部門與文物保護部門之間矛盾重重。 可以說能夠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是一種榮耀,而能夠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令這些文物的所在地感到無比榮耀,一旦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疑就變成了一棵搖錢樹:能夠成為旅遊熱點,眾多的遊客將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帶來源源不斷的旅遊收入,並且快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尤其對於一些經濟落後地區來說,當地政府總是希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能夠改變它們落後的面貌,加速它們經濟發展的進程,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干。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充滿了沖突。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需要進行相關的設施改造和建設,甚至需要修建道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而這一切都有可能造成文物直接或者間接的破壞。 現實表明開發與利用不善導致許多文物面臨危機,一批批珍貴的文物在所謂開發與利用的旗幟下遭到損毀、滅失,如不及時搶救,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而另一方面旅遊企業卻在不斷利用文物資源,創造著輝煌的業績,造成旅遊開發部門與文物保護部門關系緊張。 面對著新的歷史時期文物保護與旅遊事業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我們不能簡單迴避,視而不見;更不能人為地割裂文物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單純地「為保護而保護」或「只顧開發,不管保護」,而是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真正建立兩者之間和諧發展的關系。其實這裡面的兩難沖突並非絕對無法解決。像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甘肅敦煌、江蘇蘇州園林等文物,都比較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系,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它們的經驗值得研究,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謀求開發與保護的和諧發展。 一、堅決遵守《中單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理順體制,堅決反對把文物劃歸非相關部門管理,把所有文物納入文物保護部門管理之下。著力做好文物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的危機感和保護文物的責任感,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法》的嚴肅性和文物保護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自覺遵守文物保護法規。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依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遊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與旅遊事業之間的和諧關系,推進文物保護與旅遊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做好功能分區,在文物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遊客在這里就是享受文物本身;保護范圍以外,則可以搞各種旅遊服務,真正實現旅遊開發和文物保護兩者和諧發展。 四、文物部門自身也應改變工作思路,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作為文物管理部門,不能坐等環境的變化,而是要不斷地開拓自己的工作思路,具體地講,今後不能等著別人讓我們管理,而是要主動去管理,讓被管理的文物開發單位覺得需要文物管理,主動接受管理。

4. 求關於開發旅遊對於保護文物利弊的辯論會的發言稿

辯論的時候注意:古城發展以文物保護為本,並不是只要保護不要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應當在不損壞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如果死死咬住這個辯證法,那麼辯論就容易多了。

辯論的時候區別兩種情況:
一是依靠古城進行經濟發展,像今日許多旅遊性的古城都是如此,麗江、鳳凰等等。對方基於這個論題的話,比較容易攻破。只要對方談論古城開發、經濟發展的好處的時候,就可以把上面說的辯證法告訴他,你們的觀點並不是不要發展經濟,而是必須在不損壞文物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文物損壞了,那麼依靠文物發展起來的古城經濟也到頭了,不能可持續發展。

二是不依靠古城進行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古城建築和新城市建築產生矛盾,例如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碰到的問題。如果對方基於這個方面的論題來講,就比較棘手一些。這個時候注意談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引導對方往文物無用論的明顯謬論上走,進而批駁這種謬論。這是駁論的方面,先駁論、後立論,立論的時候,還是把握我最開始講的方面,闡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並且重申文物保護不是要不發展經濟,而是要二者和諧發展、找到平衡。在這個平衡中,文物不可再生,不具有可調整性,但經濟具有可調整性,所以必然是可調整的經濟發展來適應不可調整的文物保護。

5. 旅遊業的開發和文物保護之間有什麼矛盾

歷史依舊 自古以來個國的文物都是西式真寶 個國的學者都來觀看 事情舊而舊之就這樣了

6. 怎樣看待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

1.社會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沖突。如遊客參觀拍照和呼吸對文物,尤其是對紙質文版物、壁畫權、雕刻等的嚴重破壞,沖突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2.社會旅遊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結合,在開發的同時注重保護技術的研究,例如兵馬俑博物館。

7. 文物保護單位旅遊開發要重視什麼

文物保護單位旅遊開發-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需要認識文物旅遊的三大特點,如下所示:文物旅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的一種,具有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同時文物旅遊資源具有: (1)價值的雙重性。文物旅遊資源價值的雙重性是指資源本身具有文物和旅遊兩方面的雙重價值,這是由評價角度和追求效益的不同所導致的。單從文物角度著眼,更重視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重在社會效益;而從旅遊價值評判,更重視其旅遊吸引力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2)雙重價值的差異性。文物旅遊資源的雙重價值存在著差異。最理想的方式是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成正比。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敦煌的莫高窟等高級別文物,也都是該省、市旅遊業發展的支柱性資源。洛陽最著名的龍門石窟也屬於同種類型。但是,兩者成反比關系的更多。如洛陽市國家級文物辟雍碑,省級文物水泉石窟、造像碑、升仙太子碑、杜甫墓等,都只是針對少數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的欣賞興趣,並不具備廣泛的旅遊價值。 (3)歷史永續性。文物旅遊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文物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旅遊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旅遊業在目前更多的是給文物保護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濁、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遊客的踩踏與觸摸,小攤販的圍攻等等,不僅破壞了文物旅遊資源的周邊環境,甚至使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性資源遭受滅頂之災。>>> www.lwcj.com <<<

8. 急需有關於文物保護的文章

試論發展旅遊與文物保護的關系

[提要] 在我國,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之間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處理二者的關系,各界認識不一。作者從分析文物對我國發展旅遊的重要意義入手,認為發展旅遊有利於對文物的保護,但同時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作用。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來推動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同時,以發展旅遊來促進文物保護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結合。最後,作者從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對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的關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嘗試性的探討。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保護好文物,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關心的課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為此採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現代群眾性旅遊活動的興起和生機勃勃的旅遊業的發展,又為文物保護工作增添了新的難題。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國,文物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異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級旅遊大國進軍,因而,旅遊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如何看待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對我們這個文物大國和未來的旅遊大國來說,具有豐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文物古跡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
探古求知是廣大旅遊者的共同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自己民族、祖國乃至全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體會。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二是觀覽文物古跡。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反映人類發展歷程的文物古跡給人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受,留給人的印象深刻。觀覽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學,邊游邊學,學得輕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類各發展階段的絕世之作,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由於文物能滿足人們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如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世界上古今體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宮--北京故宮;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的敦煌莫高窟等等。這種文物豐富、文化古老的特點,決定了我國要重點開發以歷史文化為主體的旅遊資源,旅遊產品始終以觀光型文化旅遊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遊業的靈魂,中國旅遊業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體現於東方特色的文物古跡,國際遊客到中國來旅遊,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東方文化體系的一種神秘感。

因此,較之其他國家來說,文物對於我國旅遊事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例如,西安市位於我國中部地區,但它卻能吸引絡繹不絕的國際國內旅遊者,成為我國十大旅遊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幾張王脾:它是我國古代社會定都時間最長,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號稱十朝古都;是我國文物薈萃之地,擁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秦始皇陵,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牆、歷代帝陵等等,可以說,文物古跡是西安市旅遊業的生命。北京市無論在接待國際遊客,還是接待國內遊客方面,都高居全國榜首,這除與它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關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擁有一批在國內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跡,如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跡在旅遊中所起的這種特殊作用,在全國各地都有非常明顯的表現。

基於如此的現實,從實際出發,我們應充分利用文物優勢,以文物古跡為主題,開發系列產品,著重發展文物古跡旅遊,以推動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 發展旅遊可促進文物保護

1.為吸引遊客,注意文物保護。由於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跡可滿足這一需求,文物古跡遂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旅遊界人士認識到文物古跡在旅遊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後,為了吸引旅遊者,必然會注意保護文物,以便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遊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2.為了文物這項旅遊資源的永久利用,旅遊部門必然會重視文物保護。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遊資源,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被破壞後,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遊點的吸引力,影響其經濟效益。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來,長期為旅遊所用,旅遊部門必然會重視管轄范圍內的文物保護。

3.發展旅遊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國文物古跡眾多,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眾多的文物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許多文物因無經費來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發展旅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古跡既然可為旅遊區帶來經濟效益,那麼,該旅遊區就應該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個辦法應當是切實可行的。這樣,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搶救和保護。

4.增強人們的文物意識,利於文物保護。旅遊的發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跡直接面對旅遊者,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文物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三 發展旅遊對文物保護有一定負作用
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旅遊事業的發展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些負作用。

1.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

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

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

9. 保護文物古跡的論文

文物古跡保護與旅遊事業的發展 摘要: 文物古跡與旅遊的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十分密切的關系。旅遊離不開文物古跡,文物古跡借旅遊發揮其作用,流傳其歷史,傳播其信息。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關鍵字: 古建築 古跡保護 旅遊業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傳》的古書上,記載了公元前10世紀周穆王駕八駿西遊的故事。其中所記載的穆王與西王母在瑤池相會,傳說其地點就在新疆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話。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大旅行家。其後春秋時期的孔子周遊列國,又是一位大學者的旅行家。司馬遷寫《史記》除了利用大量文獻檔案簡牘文書之外,還親自到許多地方做考察旅遊。西漢時期打通歐亞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先行者張騫,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此後從楊之、酈道元、唐玄奘、蘇東坡……直到徐霞客、顧炎武等等,莫不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游覽名山大川,文物古跡,留下了不朽的詩章。與此同時,他們所游覽的勝景名區,所留下的史跡、文章、詩詞、書畫、題刻也成了歷代的文物古跡,被保存下來,成了我們今天旅遊參觀的景點。 公元前2世紀,西頓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爾的著名詩人、很有學問的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見到的最好、最奇麗的文物古跡,經過對比排列,選出了七個,編排出了第一個「世…… http://www.51papers.com/lw/32/wz32651.htm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