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

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

發布時間: 2020-12-30 00:36:20

Ⅰ 入境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文獻綜述

入境旅遊可持續發展:
入境國際旅遊是我國旅遊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從客源回地、個人基本資料、旅答遊行為等方面分析了我國海外遊客特徵及其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世界國際旅遊發展趨勢,提出了相應對策:提升我國旅遊產品與商品的內涵性、環保性開發,以提高旅遊消費結構中的彈性收入比重;加大旅遊開放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際遊客對自由度的需求與旅遊研究的需要;重視旅遊軟環境建設,以保持旅遊服務的持續提高;針對重點目標進行國際旅遊營銷與宣傳,加強國際旅遊區域合作與交流等,促進我國國際旅遊持續發展

Ⅱ 企業財務可持續發展的概述急

可持續發展是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人類可持續發展。你的問題不夠確切。

Ⅲ 關於環境保護投入對可持續發展影響的文獻綜述

要想可持續發展,那麼環境保護就是重中之重。

Ⅳ 旅遊的發展史及世界旅遊史該如何劃分

旅遊概論教學基本要求
(36課時)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旅行和旅遊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構成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旅遊活動的基本規律,為理解我國的旅遊方針、政策和發展旅遊事業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學目標
1. 了解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2. 理解旅遊及旅遊業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分布及特點。
4. 掌握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構成。
5. 掌握生態旅遊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良好的旅遊從業意識,對旅遊市場的開拓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 思想教育目標
1. 使學生初步了解旅遊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發學生對旅遊事業的熱愛和愛國熱情。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旅遊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 旅遊概述
教學內容
1. 旅遊的概念:定義;旅行與旅遊的區別;內容。
2. 旅遊的特點:廣泛性;綜合性;參與性;季節性。
3. 旅遊的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4. 旅遊的類型: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劃分。
5. 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組織;我國旅遊組織。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的屬性、旅遊組織。
2. 理解旅遊的定義和內容。
3. 理解旅遊的特點。
4. 掌握旅遊的類型。
(二) 旅遊簡史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2. 中國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歷史發展的概況和各時期旅遊的特點。
2. 了解中國旅遊歷史的沿革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聯系。
3. 理解世界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國近代旅遊的特點。
5. 掌握我國發展現代旅遊業的方針。
(三)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教學內容
1. 旅遊者:概念;必備條件;類型;基本要求。
2. 旅遊資源:概念;特點;類型;主題公園;開發與保護。
3. 旅遊業:概念;性質;特點;地位;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 理解旅遊資源的類型、旅遊業的特點和作用。
3. 掌握旅遊者的概念、必備條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
5. 掌握旅遊業的概念。
(四) 旅遊業的構成
教學內容
1. 旅行社:概念;類型;作用;職能和業務、質量保證。
2. 旅遊交通:概述;作用;類型;旅遊者的選擇。
3. 旅遊飯店:概述;類型;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4. 旅遊景區(點):概述;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5. 旅遊商場:作用;類型。
6. 旅遊娛樂:概念;作用;現代旅遊娛樂方式及設施。
7. 旅遊會展業:概念;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商場的作用。
2. 了解旅遊娛樂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質量保證。
4. 理解旅遊者對旅遊飯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遊景區(點)的概述和等級情況。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類型、職能和業務。
7. 掌握旅遊飯店的等級和類型。
8. 掌握旅遊交通、旅遊商場和旅遊娛樂的類型。
9. 掌握旅遊會展業的作用。
(五) 旅遊市場
教學內容
1. 旅遊市場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條件;旅遊者流動規律。
2. 旅遊市場的劃分:概念;標准。
3. 我國的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者流動規律。
2.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
3. 掌握旅遊市場形成的條件、旅遊市場的劃分。
4. 掌握我國客源市場的分布和特徵。
(六)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教學內容
1. 生態旅遊的定位:生態旅遊的概念;對生態旅遊的認識。
2. 國際比較與生態環境游:生態的區分;中外生態現狀比較;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旅遊可持續發展:完整的產品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新型的綠色體系。
教學要求
1. 了解生態的分類。
2. 理解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掌握生態旅遊的概念。
4. 掌握旅遊可持續發展概念。
(七)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適;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繼續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轉移。
2.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的區域發展;完成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創國際化發展模式;大中華旅遊圈的興起;假日旅遊。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掌握我國旅遊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前景。
四、學時分配建議
序 號 課 程 內 容 課 時 分 配
1 旅遊概述 4
2 旅遊簡史 3
3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8
4 旅遊業的構成 8
5 旅遊市場 4
6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3
7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機 動 4
合 計 36

Ⅳ 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

可持續發展理論最早見於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根據該報告,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4]」即優先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滿足世界上貧窮人的基本需要;同時要充分考慮到不能危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報告中主要考慮人口、食物安全、物種滅絕、基因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問題。委員會認為以上問題具有內在的聯系,不能割裂開來處理,並將可持續發展概念理解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這種限度並不是「僵化」的,它們與技術狀態、社會組織狀態以及生物圈消納人類行為影響的能力有關[35]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立足於這樣的認識:經濟發展最終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資源環境來源和處理兩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熱力學規律的限制;經濟增長受到的限制與每天選擇了資源消耗、財富積累和污染模式的人們密切相關[36]。國外研究學者認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本質,是如何維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統,去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能力」[37]

可持續發展一經提出,就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1989年,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曾經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定義發表了一項《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其中特別強調「可持續的發展是指既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而且絕不包含國家主權的含義」。可以說,這一聲明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與《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如出一轍。正是這一正式的聲明,構成了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共同討論和制定全球《21世紀議程》的基礎[38]。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對這一理論做了進一步的肯定和發展。大會圍繞環境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最後達成一致共識: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拋棄「先污染、後治理」的思維方式,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觀念,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大會還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的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我國也據此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並在議程中明確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經濟、資源、生態與環境條件。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共有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1.7萬名代表參加會議,共商全球可持續發展大計。大會全面審查和評價《21世紀議程》的執行情況,敦促各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採取實際行動。會議最終通過了《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和《執行計劃》。出席會議的國家首腦重申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執行計劃》提出了新的和更具體的環境與發展目標,並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如到2005年開始實施下一代人資源保護戰略;在2015年之前,將全球無法得到足夠衛生設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的危害等。

Ⅵ 生態可持續發展定量評價方法概述

可持續發展的定量評價方法研究是當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和熱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了一些直觀的且較易操作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定量評價和計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銀行的「國家財富」指標體系、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實發展指標」(GPI)、Prescott-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續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模型(Hardi,1999)。這些新的指標體系及其定量計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中得到了應用。至今已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發展的可持續性主要取決於自然資產(Costanza,1992)。但是由於很難定量測量生態目標,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一直較緩慢。

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前提和保障。生態環境不僅是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空間,而且為區域發展提供自然物質基礎和廢棄物吸納空間,因而成為區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的再生與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統的循環與凈化能力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李利鋒,2002)。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不僅能夠滿足上述要求,並且計算結果直觀明了,具有區域可比性,因此很快得到了有關國際機構、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認可,成為國際可持續發展度量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已知人口(某一個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總面積和水資源量。人類社會要取得發展的可持續性,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安全,就必須維持自己的自然資產存量,必須生存於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之內。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足跡即生態承載力是生態安全的「底線」。

國際上關於生態足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Om E P討論了在能量意義上被一個城市所要求的額外的「影子面積(shadow areas)」(Om,1975),Jasson A M等分析了波羅的海哥特蘭島海岸漁業所要求的海洋生態系統面積(Jasson,1978)。在此基礎之上,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R ees W E於1992年提出生態足跡概念(Rees,1992),之後在W ackernagel M的協助下將其完善和發展為生態足跡模型(Rees,1996)。生態足跡的概念1998年被引入國內,區域生態足跡研究的實踐成果最早見於2000年,集中在對我國西部和地區級尺度的研究(張志強,2001;陳中景,2001)。目前對生態足跡的實例研究已較多,但對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不多見。

(一)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的計量是以生態生產性土地為基礎,將生態資源的消費折算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生態足跡計算的數學模型如下(楊開忠,2002):

岩溶峰叢窪地生態重建

其中,EF為總生態足跡;EPi為生態生產力(全球平均);Ci為資源消費量;Pi為資源生產量,E 為資源出口量;Ⅰ為i資源進口量;i為生態生產性土地類,分為六大類,分別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設用地、水域;EQi為等量化因子,一般採用:化石能源地1.1,可耕地2.8,牧草地0.5,森林1.1,建設用地2.8,水域0.2。森林的等量化因子1.1,即表示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生產量為全球生態系統平均生物生產量的1.1倍,總生態足跡除以區域總人口,為人均生態足跡。

與生態足跡相對應的是生態承載力(ecology capacity),或稱生態足跡供給,指的是自然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總和,計算方法是將區域內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乘以等量化因子及產量調整系數後,求和得到總生態承載力或生態足跡供給,除以總人口數,即為人均生態承載力或人均生態供給。公式如下(楊開忠,2002):

岩溶峰叢窪地生態重建

其中,EC代表人均生態承載力,Ai代表不同土地類型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EQi等量化因子,含義同(1)式中EQ;iYi為不同類型生態生產性土地產量調整系數,用區域單位面積生物生產力與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比值表示,Yi> 1表示區域單位面積生物生產力大於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反之亦然。N 代表區域人口總量。

(二)基於生態足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度量結果

應用生態足跡理論及其計算模型,對比分析示範區縣域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足跡(Supply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和示範區縣域內人口對生態足跡的需求(D em and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定量測度示範區縣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闡明縣域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是否處於本地區所提供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判斷區域生態系統是否安全。

從表67可見,1990~2002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示範區縣域生態足跡的需求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人均生態足跡從1990年的0.7506hm2,增加至1995年的0.9523hm2,2000年的1.2547hm2和2002年1.3194hm2,12年期間生態足跡凈增加了0.5688hm2,增幅達75.78%;示範區縣域生態承載力從1990的0.2546hm2增至2002年的0.3473hm2,凈增加0.0927hm2,增幅為36.41%,縣域生態承載力的增加主要來源於森林(果園)面積的增加(表68)。

從生態赤字圖32可見,示範區縣域人均生態赤字呈逐年增加趨勢。12年來,人均生態赤字從0.496hm2增至0.9721hm2,縣域生物生產土地面積的需求量已經嚴重超過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區域生態系統處於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態,而且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逐年增加。

表67 平果果化示範區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態足跡

表68 平果果化示範區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態承載力

圖32 平果果化示範區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生態赤字圖

要減緩區域生態赤字問題,除通過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外,還應當從自然資源利用的角度考慮:

(1)適度開發土地資源。適度開發可耕地資源和宜林宜牧的荒地,考慮到示範區縣域自然資源狀況,這部分潛在可利用資源的面積已很小,因此,對解決生態赤字問題的作用非常有限。

(2)提高土地產出效率,發展高效的生態農業。平果縣處於高溫多雨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宜耕作,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潛力巨大。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逐步建設人工草場改造中低產園、林地,提高各種生物土地產出效率,這些對減少縣域生態系統的生態赤字作用將是非常巨大的。

Ⅶ 如何促進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文獻綜述

你好,生態旅遊
旅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
我可以

Ⅷ 入境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文獻綜述

而單從北京一市來看, 2534994的接待人次同比反而下降了8.9%。旅遊外匯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1.4%。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