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總方針是
⑴ 我國旅遊業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指導方針: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統籌協調、堅持重點推進,加快完善旅遊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素質,綜合發揮旅遊產業功能,推動旅遊業又快又好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重視旅遊業實施措施:
第一,把建設和諧旅遊,促進旅遊業持續增長,納入中國旅遊業發展目標體系;
第二,促進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協調發展;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誠信體系建設,促進旅遊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旅遊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第五,建立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
⑵ 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1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1)要切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力爭全國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要控制在14億以內。
(2)要認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嚴格控制多胎生育,並把控制農村和流動人口作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積極推行計劃生育同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結合。
(3)要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觀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逐步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社會所需要的養老保障體系,提倡家庭子女贍養和組織老年自養。
1.2 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1)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國生態環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故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2.制定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規劃
2.1 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對於我國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第一位任務是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在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因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們辦一切事情的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要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類生存將受到威脅。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達到可持續發展。
2.2 人口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和總體上觀察,人口與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就短期(一定歷史階段)和個案(具體國家或地區)說來,資源豐富不等於發展快,資源貧乏不等於發展慢,甚至可能出現相反情況;但將人類社會作為長期歷史過程和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則人口、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一切發展都是資源的物質變換。發展同資源緊密相聯,是自己已有資源或通過貿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資源的物質變換過程,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資源的供給。
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節約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2.3 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特定角度觀察,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口與環境互相作用的歷史。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直接作用於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的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國已經摒棄了先建設、後治理,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確立了先治理、後建設的方針,保護環境與控制人口一樣並駕齊驅於基本國策之列。
3.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3.1 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嚴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限制發展污染嚴重的產業,對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根據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制定工業發展的地區布局規劃。要在不同地區建立起符合國家總體發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資源的主導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3.3 提倡崇尚節儉的消費方式。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不僅決定了我國居民食物和衣著的消費要節儉,而且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寬綽。總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應當是方便實惠型的。
4.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同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結合起來。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
4.2 開展各種形式的執法監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管理機制和執法監督機制。
⑶ 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走的是粗放經營的路子,靠的是外延廣度開發。今後,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投資重點應由設施建設轉向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及促進旅遊結構的優化布局。應遵循立足東部,深入挖潛,逐步開發中西部的方針。具體建議是:
1、進行全國旅遊資源普查,制定綜合開發規劃。對全國旅遊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進行普查,分析和綜合評價、分等、分級,為合理地開發提供准確可靠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旅遊業各部門和專家結合,制定國家和地區旅遊資源開發長期戰略規劃。同時,制止在風景區進行無計劃破壞性建設。
2、積極引導國內旅遊。安排和解決好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爭奪旅遊熱點地區和旅遊旺季的矛盾,以合理地開發各種類型旅遊資源。
3、加快區域旅遊開發,變長線 旅遊為長線與區域旅遊相結合的旅遊經營模式,盡快形成全國通暢的旅遊網路,以帶動區域經濟(尤其是有旅遊資源的落後地區)發展。
4、東部地區旅遊資源向深度開發,旅遊業向內涵效益型轉變,推出以觀光旅遊為基礎,具有娛樂性、參與性兼地方特色的專項旅遊和節日旅遊項目,提高遊客的回遊率,延長停留時間,增加購物比重,擴大旅遊收入。西部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交通和經濟開發同步,當前急需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建立或擴大航空口岸,推進旅遊資源開發的進程。
5、旅遊資源開發的根本條件在於人才的培養。因此,促進旅遊教育,重視旅遊高等教育,培訓多層次的旅遊人才,是提高我國旅遊資源開發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證。
6、建立旅遊資源開發基金,對旅遊資源加以保護,增強旅遊自身發展能力,不斷增加旅遊投入,擴大旅遊業的規模。
7、積極開展宗教旅遊。該項旅遊具有穩定的客源和大量宗教捐款。只要我們在政策、宣傳上給予照顧,發展前景樂觀。
⑷ 我國旅遊業的根本宗旨是
中國抄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襲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並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第一,把建設和諧旅遊,促進旅遊業持續增長,納入中國旅遊業發展目標體系;第二,促進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第三,大力推進旅遊誠信體系建設,促進旅遊業健康有序發展;第四,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旅遊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第五,建立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
⑸ 我國旅遊市場發展戰略是
堅持以國內旅遊為重點,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
⑹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新中國建設以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起始時間為新中國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當時主要是對那些來華的外賓所展開的。中國旅行和游覽事業管理局與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步入正軌和全面振興的發展時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遊為主的發展階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哪裡有並行發展的階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全面發展的階段。
(6)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總方針是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借、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游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文化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⑺ 我國旅遊業堅持發展哪些策略
相對世界旅遊業及國內其他產業來說,中國的旅遊業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但發展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發展前景好。改革開放前,我國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產業。1978年以後,我國旅遊業以其巨大的資源優勢和國際市場積蓄多年的需求存量,領改革開放之先,受改革開放之惠,持續、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和國際旅遊大舞台上異常活躍的新生力量。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堅持「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策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三個市場」相互驅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旅遊大國的地位得到不斷鞏固和提高。21世紀以來,我國旅遊業雖然連續遭受非典、金融危機等各種突發事件和不利因素的沖擊,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但面對嚴峻的旅遊市場形勢,全國旅遊行業克服困難,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2013年,全國共接待入境遊客1.29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16.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長3.3%;國內旅遊人數32.6億人次,收入26276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0.3%和15.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981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旅遊業總收入2.95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為我國旅遊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也推動了我國旅遊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旅遊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將基本達到世界旅遊強國水平。
⑻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