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旅遊發展模式
❶ 為保護動物環境,加德滿都村莊為何拒絕旅遊開發
塔魯族的原始村落是原始森林唯一一個人類居住的地方。在這里還沒有被開發成為旅遊景點之前,村莊都不被外面的人所知道。這里曾經是皇家的狩獵場,是尼泊爾貴族和外國貴賓們打獵的地方。現在是尼泊爾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1984年入選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唯一跟這場疾病抗爭,並且頑強的存活下來的。就是少數民族塔魯族。塔魯族是16世紀因為種族戰亂而輾轉逃亡遷徙到這里的。他們與這里的熱帶叢林環境艱苦抗爭,抵抗住了瘧疾的危害。到了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和野生動物建立起了和睦相處的關系。今天的奇特旺已經是尼泊爾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也是世界遺產。有人覺得這里的人太愚蠢了,應該抓住商機開發旅遊項目,但是當地人覺得,這樣會破壞動物生活環境,打擾神靈。
❷ 國外農家生態游中的村莊博物館模式是什麼樣的
村莊博物館往往產生於有突出特色的農村之中,一般有靜態的設施展示和動態的生活展示兩種形式,是兼具區域性、文化性的民俗展示園地。以德國的鄉村博物館為例,佔地面積大約在25公頃,全部是按照百年前的風格建造,館內陳列著各種老式的農宅、各個時期的農耕用具以及一些模擬以前農家生活狀態的模型,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了解國家農業的變遷和發展歷史。一些農庄博物館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現舊時代農村的勞動情況,會讓農戶們在館內完全以畜力或人力耕種,完全不使用化肥,用農場的樹木製作木炭。農業產量雖然不高,但是農產品以健康、新鮮大受歡迎。館院內的土地,是由經營者以租賃的方式提供給當地農民耕種,按照古老的租佃制度,農民需要向經營者繳納10%收獲量的糧食給博物館或者當局。挪威、瑞典等國也積極地推行這種旅遊方式,並把它與農村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強調村莊在旅遊中的整體性開發和有機成長。1900—1940年,挪威就建成了111座類似的鄉村博物館。
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別具一格的博物館。博物館內風景迷人,舊式的農宅和鄉村建築透露出一股質朴的氣息。這里既是遊人參觀游覽、了解羅馬尼亞農業發展歷史和風土人情的著名景點,也是學生們在假期里快樂的庄園。這座博物館建於1936年,館內珍藏了豐富多彩的雕刻、刺綉及彩陶藝術,向人們展示了羅馬尼亞不同時期傳統文化的藝術成就。
而在日本、泰國等地則以靜態展示為主的農村博物館居多。這類博物館多是以古老的農村建築為基礎改造而成,通過規劃設計,復原舊時的農家生活場景、重現農業的發展歷史,讓遊客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同時也作為周圍地區青少年的假日課外活動基地,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在日本的埼玉縣舊島田家就是這樣一所農家博物館。博物館選取了村中最典型的房屋作為主場館,按照傳統的農村風貌裝修。當旅客們前來參觀時,館內的工作人員會奉上當地特色的綠茶及烤番薯。館內到處放置著可供遊客翻閱的參觀指導手冊,而博物館前的指示牌上則清楚地標明了該村過去的土地利用情況,並與現在的土地利用圖像進行對比,讓遊客能很直觀地了解到農村的變遷。所以,這類農村的博物館往往就能成為城市人緬懷鄉村生活,農村當地人追憶往昔勞動歲月的場所。
❸ 昌都傳統村落如何發展特色旅遊業
昌都傳統純論如何發展特色旅遊業,看你的傳統村落是什麼樣的,才能知道怎麼去發展特色旅遊業?
❹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旅遊開發中,村莊綠地系統的開發有什麼規劃原則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村莊綠地系統的開發是很重要的工作。北京回山合水易答規劃設計院通過多年的新農村旅遊開發經驗的積累,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則:
1、綠地規劃應以突出自然為主題。
2、綠地規劃採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加強綠化,改善村落生態環境。
3、規劃綠地盡量利用濱水空間、山泉出水點和耕地。
詳細資料,請點擊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官方網站。
❺ 皖南古村落開發的 意義
皖南古村落旅遊的深度開發研究
黃成林
(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近些年來,以都市居民為主要市場的古村落旅遊蓬勃發展,以江蘇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遞,浙江烏鎮、西鎮,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張谷英村等為代表的古村落,已經成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遊目的地。
皖南旅遊區是安徽七大旅遊區中最重要的旅遊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三市,雖然其面積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遊接待要佔全省的25%左右,旅遊收入要佔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遊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工業經濟不發達,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過去的經濟目的轉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目的,種植業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發展以古村落為主體的鄉村旅遊,對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改善農民生活和居區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皖南旅遊區古村落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開發古村落旅遊地近20處,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徽州區、績溪縣、旌德縣、祁門縣(表1)。從旅遊資源影響力來看,皖南旅遊區最重要的旅遊資源是以黃山、太平湖、新安江為主體的山水風光,其次是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景觀,第三是以九華山佛教文化、齊雲山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觀。但是,按旅遊目的地數量,古村落已經成為皖南旅遊區山水之外第二大類旅遊目的地;按旅遊接待規模,古村落已成為皖南旅遊區僅次於山水觀光的第二大旅遊目的地和超過宗教文化旅遊地的第一大文化旅遊目的地;按旅遊品牌影響力,皖南古村落旅遊已經成為安徽第二張王牌旅遊產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遊地基本情況
村名 代表性資源品質特徵及名稱 營銷主題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65,至黃山55
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55,至黃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電影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黃山52
關麓 聯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黃山55
歷溪 水口園林、祠堂、目連戲、陵園、懸棺葬 至屯溪105,至黃山150
江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溥公祠、父子進士坊 偉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黃山50
唐模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唐模村 中國江南園林的故鄉 至屯溪28,至黃山61
呈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村、羅東舒祠 至屯溪32,至黃山55
潛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黃山57
棠樾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黃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井 養生休閑 至屯溪32,至黃山65
漁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梁壩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黃山80
一、開發條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時期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族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來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體性、民居的藝術性、建築的歷史性、景觀的獨特性,早已為專家學者所認同,為影視界作為影視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發源地。徽商是我國明清時期10大商幫之一,形成於明成化、弘治年間,興盛於明嘉靖至清嘉慶年間,衰落於清末。皖南也是我國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學術中心之一[1],讀書入仕博取功名厚祿者為數很多。如清代,僅徽州(大體包括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黟縣、歙縣、徽州區、屯溪區和宣城市的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就考取進士516人,其中狀元18人,略次於蘇州,居全國第二,若以縣計,休寧縣狀元13人,居全國第一[2],由此還出現了「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進士、四尚書」、「同胞翰林」、「同胞狀元」等佳仕途奇跡。由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加上受「聚族而居」、「葉落歸根」、「榮歸故里」及風水說的影響,這些因經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鄉大興土木,「遍察山水形勝」,辟基拓產,營造鱗次櫛比且十分講究的民居,並且資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園林、書院、牌坊等公用設施和紀念性建築。由於民居乃至整個村落建築質量非常高,雖然年代久遠,這些古村落還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以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紛紛成為旅遊開發的對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園林、牌坊、祠堂、學堂、民居、古橋、古井等景觀單元組成。
水口園林位於村落流水出口之處(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導向、觀賞、界定、美化等功能於一體,類似於村民共享的鄉村公園,主要由古樹名木、小橋流水、風雨亭、魁星樓、石質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築等部分組成。遊人尚未進村,即被水口園林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建築所折服:「隨山采形,就水取勢,隱僻清奇,閑雅質朴,巧如因借,無中生有」,與蘇州、揚州園林明顯不同。
幾乎皖南每個古村落都有牌坊,一個村落多座牌坊並非鮮見。如歙縣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約10m的石質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龍鳳牌上或「聖旨」,或「恩榮」,或「敕建」,無聲地記載著村落的輝煌、坊主的榮耀、家族的光榮,具有啟迪、教化作用。雖然不少牌坊飽含著封建禮教犧牲品——婦女的斑斑血淚,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將建築造型藝術與雕刻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集匾額、楹聯、書法於一身,有的古村落還數座牌坊成群分布,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主要用於祭宗祀祖、正規教化、族長議事之所的祠堂,寬通面大進深,雕梁畫棟,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結構蘊涵著吉祥,室內陳設充滿著儒雅。由於建築是古村落的主體,因此作為裝飾構件的木雕、磚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個雕件都寄託著主人的心願或期盼。明清時期,皖南盛行風水說,以致每個村落、每幢民居在選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態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盤形,或龍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趨吉、景觀、宗教、宗族和環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歷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時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數,村落中現存古建築最早為明代。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我國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見,明清兩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國28處世界遺產中,西遞–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類世界遺產。在我國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古村落的只有20處,皖南的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均屬其中。千年古村實質上是明清時期皖南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見證,是凝固的史書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學價值,特別反映在聚落規劃、村落防火、人居環境、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傳統古村落通常是「滾雪球」式的發展,即隨著村莊的擴大,道路、水系無序狀態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規劃性,道路縱橫有序,水系來去有常。從文化生態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與皖南自然環境具有制約、適應、再現和選擇關系。從文化景觀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觀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從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經濟實力和徽人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
由於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旅遊價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西遞–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有的古村落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如唐模、許村、湖村、陳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築物被列為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觀為主,與皖南山嶽型旅遊地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二)優美的自然環境
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間盆地交錯分布。總體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結村,遠山近村,粉牆黛瓦,藍天白雲,白牆黑窗,與大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環境,「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5]。
(三)較好的市場區位
皖南是旅遊資源高度富集區和資源型旅遊地,擁有世界遺產項目2項,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處,4A級旅遊地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2處。旅遊資源高度富集,有利於形成景觀群以吸引旅遊者。遊人以皖南為旅遊目的地可選景點多,單點交通成本低,對皖南古村落旅遊開發具有積極意義。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三大客源市場和旅遊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雖然皖南臨近長江三角洲,由於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烏鎮、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競爭,僅憑皖南古村落難以成為皖南中遠程國內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都拱衛在皖南旅遊區最具有市場引力的黃山周圍,或者臨近皖南最主要的遊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於遊人進出黃山必經干線公路旁,這是皖南古村落發展旅遊最主要的區位優勢。如「偉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於距南京、蕪湖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205國道1km處,漁梁、雄村、棠樾位於杭州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104省道附近,潛口、唐模、呈坎地處屯溪經或岩寺至黃山主幹公路205國道旁。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雖不位居旅遊者進出黃山的必經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與黃山、屯溪相通。大體上,按照時間距離計算,除了龍川、湖村、歷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經開發的古村落旅遊地距黃山均在1~1.5小時車程以內,符合旅遊者理想的旅行/游覽時間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遊開發的初期,黃山、屯溪為古村落旅遊開發提供了機會市場,古村落旅遊地以黃山、屯溪為依託,「借客出海」。今天,黃山依然是皖南旅遊區中遠程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至少30%的黃山旅遊者游覽黃山前後要游覽1~2個古村落。古村落已經成為近程市場首選旅遊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與經營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從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有的是國家所有,如潛口民宅、龍川胡氏宗祠;有的歸集體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園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時劃歸集體的大戶人家的房產等;有的屬於私有財產,如古村落中絕大多數民居;有的屬於企業所有,如旅遊股份制企業恢復的人文景觀等。總體上,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以集體所有和私有財產為主體。
所有制形式不同,權益關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相當一部分屬於私有,古村落旅遊開發者妥善處理好村民利益尤為重要。
(二)經營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遊企業主要是內資企業,目前經營模式大體分為四類。在不同經營模式中,資產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
租賃經營。租賃經營者有的是國有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有的是民營企業,大都以利潤或稅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賃古村落最精華的古建築作為景點以吸引遊人。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雖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收益,但村民參與旅遊經營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於租賃經營者,特別是國有上市公司或企業,本身有發達健全的營銷網路體系,資金雄厚,開發力度大,能夠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規模。
股份制經營。村集體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遊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資金入股。由於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股東之間容易形成合力,促進古村落的開發。
集體經營。這種經營模式一般由村辦旅遊開發公司負責開發、經營、保護,古村落旅遊收入是村集體收入的一部分,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遊開發所帶來的收益。根據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從事旅遊經營活動。
國營。潛口民宅系文物部門採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潛口周圍不便保護的10座明代典型建築集中建於一處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莊。文物部門將其辟為游覽點,收入所得主要用於彌補文物保護和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所需相關開支。
三、古村落旅遊開發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
(一)同類景點過於密集,主題基本相同,市場競爭激烈
旅遊者選擇旅遊地首先考慮的是景點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遊地類型相同, 水口園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雖然有個性特徵,如棠樾以牌坊群見長,唐模以水口水街聞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眾,但總體上個性特徵不足以彌蓋共性特徵,同時,眾多古村落彼此之間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擠觀光旅遊獨木橋,客源市場的替代競爭不可避免,以致位於相對區位劣勢的古村落進退兩難,每年只接待旅遊者1~2萬人次,停滯不前。
要從激烈的客源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部分因資源特別出眾、名流政要到訪率高而成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點外,如西遞、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應該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遊產品,出奇制勝,以互補競爭代替替代競爭。如徽州區蜀源村,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結合青山綠水、山野田園風光、無污染食品、經濟住房、古樸民風,推出了「休閑養生」旅遊。由於遊人逗留時間長,重遊率高,每位旅遊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過去觀光游覽的10倍。又如徽州區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覽的基礎上,增加自助拓片、吃農家飯、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遊者歡迎的參與性項目,還將村幼兒園高年級班辦在水口園林中的學堂里,不時傳來著古裝的幼童習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聲,給古村落增添了幾分古韻。
(二)交通通而不暢,有路無車
以黃山、屯溪為結點,以黃山至屯溪的205國道或103省道為界,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體上分為東、西兩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遞、南屏、關麓、盧村等古村落。東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潛口、呈坎、蜀源、槐塘、許村、雄村、漁梁等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大多數離國道、省道不超過5km。目前的交通狀況是通而不暢,有路無車,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線的公路等級不高,沒有通達古村落景點的固定旅遊專線班車,散客想到古村落旅遊,要麼臨時成團跟旅行社團隊走,要麼包車,要麼幾經輾轉,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遊區國內旅遊者抽樣調查表明,散客佔全部客流58.79%。有路無車,等於主動放棄了已經到達村口的古村落潛在旅遊者。
必須以黃山、屯溪為結點,通過種種優惠措施,引導客運戶開行東片和西片連接主要古村落旅遊點的環行旅遊專線客車,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遊提供便利條件。
(三)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聯合國機構和中國政府設立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利用古村落發展旅遊,可以為保護文化遺存籌集資金,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傳統保護觀念,但若處理不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可能竭澤而漁。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氣、古風、古韻、古樸、古貌不存,商賈遍地,古村落則變成了新集鎮。少數古村落里的新景觀,如充滿現代氣息的樓房,穿街過巷的電線,為了吸引旅遊者新建的「古建築」,雜亂無章的攤販等,已經讓人感到古村落的風韻正在漫漫消失。
要樹立「保護第一」、「保護就是資源」的觀念,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旅遊與環境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結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護力度,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和保護性、搶救性維修方案。
(四)主題形象問題
因為皖南旅遊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在人們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個山環水繞的山村,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韻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經失去往日風采,山無往日濃郁,水無往日長流。恢復「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的山鄉古村風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復山鄉古村風貌,打「山鄉古村」牌,做活「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與江浙等地的「水鄉古鎮」相區別。恢復「山鄉古村」、「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須從長計議,從眼前做起,搞好規劃,加強綠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築,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龍卧虎,人才輩出。如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民國北京市特別市長、代總理江朝宗,著名數學家江澤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傳。如何依託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託古建築,打「祠堂之鄉」、「牌坊之鄉」牌,依託鄉村名產,打「祁紅之鄉」、「枇杷之鄉」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確的主題,是皖南古村落深度開發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五)村民利益問題
無論租賃經營或國營,還是股份制或集體經營,不論村民的民居是否是遊人參觀點,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構成的場景,是古村落旅遊必不可少的環境,古村落的每個村民及其活動已經成為古村落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古村落旅遊的靈魂之一。是否允許村民參與古村落旅遊,村民對自己的家園發展旅遊持何種態度,能否從旅遊中獲得合理收益,是旅遊經營者必須認真考慮並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沒有廣大村民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不妥善解決村民切實利益問題,不給村民因發展旅遊而付出的代價(如古民居的翻修擴建和作為參觀點的民居內部現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維修古民居希望外觀整舊如新,而事實上旅遊經營部門只允許其修舊如舊等)予以補償,古村落旅遊氛圍將大打折扣,終究會危及古村落旅遊開發。
❻ 200公頃土地,要怎樣進行鄉村旅遊規劃
這塊地不小了,可以開發庄園綜合體,你看看北京一家山合水易公司的網站,有個庄園專題,還有鄉村旅遊的,很多案例。
❼ 如何用休閑產業規劃引導「村莊」成為特色旅遊村
1、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型村莊
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土壤和歷史積累下的品牌,很多村莊或者村莊聚落具備某一種類型的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如成都三聖花鄉的「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各地的各種類型的桃花村、梨花村、南瓜村等等。
發展要點:整合土地,大面積種植,豐富種植品種;拓展、完善和提升農業旅遊服務內涵和服務功能;制定完整的品牌營銷策略,打出本地特色農業產業資源旅遊的品牌。
2、科技化現代化產業化農業村莊
這種類型的村莊一般都有現代的農業園區,包括設施農業、採摘農業、養殖業、果蔬種植加工、花卉苗木培育等。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調整形式,在實現高科技化生產、旅遊發展的同時,還肩負著帶動周邊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使命。現在基本上每一個城市的周邊都有至少一個高科技觀光園,一開始是發展現代農業,最後旅遊農業、休閑農業變成了主體模式。
發展要點:控制現代農業園區開發數量,重點開發具有潛力、特色鮮明的農業園區,做精項目;優化項目結構,注重旅遊產品創新;開發前做好調查,進行科學旅遊規劃,避免出現項目重復建設、功能雷同的問題出現,造成項目間的惡性競爭;根據季節的變換更換旅遊項目。
3、民族民俗型旅遊村、寨、部落
民俗依託型鄉村旅遊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參與性、質朴性及濃郁的民俗風情的特點,獨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築風格、飲食習慣、服飾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都為民俗旅遊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民俗旅遊開發資源基礎豐富,特點鮮明,區域性和民族個性較強,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由於投資少、見效快,逐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和旅遊亮點,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國內外旅遊者的推崇,開發民族民俗村也是一種新興的投資方式。
發展要點:原地保護民俗旅遊資源、因地制宜、保持個性、走進百姓、活動引導、形成品牌。
4、特色旅遊商品、手工藝品、民俗紀念品加工特色村
手工業體現了一種鄉村藝術,倡導的是就地取材、就地市場、就地升值,比如說年畫村、泥塑村、剪紙村等等。四川綿竹有一個年畫村就是年畫上牆,在白粉牆上都畫著年畫。類似這樣的地方,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個專業村,這樣的專業村發展,在全國有很多,比如說寶雞泥塑村一年的銷售額六千萬,張家口有一個剪紙村一年的銷售額也有三千多萬。這樣的一個手工藝的發展過程,既保存了鄉村文化,傳承了鄉村文化,同時又形成了新的創造。
發展要點: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深挖文化內涵,前店後坊,居住區與商業區相結合的工坊社區發展模式引導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型村莊。
5、依託知名景區/目的地的接待服務型村莊
知名景區巨大的吸引力為區域旅遊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帶來發展契機,周邊的村莊藉助這一優勢,往往成為鄉村旅遊優先發展區。景區周邊鄉村與景區本身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文脈、地脈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具有地域一致性,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相對較好的民眾基礎。同時,發展依託知名景區/目的地的接待服務型村莊,既有村莊自身經濟發展的主觀需要,也有景區開放化、休閑化的客觀需要。近年來,我國「黃金周」的景區擁堵現象,充分暴露出封閉型景區的弊端,景區與周邊村落配套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知名景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攜手周邊恬淡的田園風情,實現了鄉村與景區的攜手共贏,帶動了區域的大旅遊發展。
發展要點:依託知名景區/目的地的接待服務型村莊開發,要在深度契合依託景區品牌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依據客源市場及本身特點開發深度鄉村體驗產品,充分調動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充分闡釋鄉村風俗風情。讓開放式的鄉村體驗與封閉的景區觀光形成鮮明的對比,借依託景區之勢,走自己的特色鄉村旅遊發展道路。
6、古建築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這是以安徽的西遞村、宏村為開端,現在全國這樣的古村落已經得到比較好的利用的恐怕得有上千家,而且這種古村落充分展示了當地的傳統文化,也給客人一種非常新鮮的感受。
開發思路:用古村落建築的魅力、原住民生活,吸引來人氣,最終讓這些遊客落腳在圍繞古村落而建的各類休閑體驗項目中消費。合理規劃、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維持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對古村落人文環境和自然生態加以保護;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豐富旅遊產品。
欣賞醉美鄉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養你的故土,還有關注鄉村的經濟發展、生態農業,還有鄉村的生態環境。
❽ 如何打造特色村莊
新農村建設改造了村莊而沒有培育產業,在市場主導下的旅遊主村回落卻帶來了勃勃生機,產答村一體結合發展。所以,特色旅遊村的開發需要轉換思維!那麼如何打造一個特色旅遊村?
1、規劃先行
近年來,許多地方各級政府在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發展的同時,鄉村旅遊規劃注重從戰略全局和產業發展規律上把握旅遊產業發展方向,規劃先行意識日益增強。旅遊規劃是旅遊發展的基礎,確定旅遊發展的正確方向,避免走彎路、走錯路,是推動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
2、協調利益
協調好政府、農民和企業三者利益,進而解決土地問題、資金問題、利益分配問題。特色旅遊村的開發與管理從本質上說是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制衡關系的有機整合。只有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特色旅遊村建設才能朝著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3、聚焦市場
特色旅遊村,就是以特色實現旅遊功能的村落。旅遊就是需要城市裡的人來 「吃住行游購娛」。所以,特色旅遊村的打造一定要關注市場的需求,要以鄉村的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實現鄉村休閑度假功能為目標,以鄉村的休閑業態為特色,以一流的配套設施為保證,並且最終能夠實現鄉村休閑商業和度假地產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