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在旅遊產品中的功能
Ⅰ 怎樣看待歲時節日民俗在旅遊中的地位
民間風俗是一個極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廣泛地存在於民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內娶、勞作山林、織容造畜牧、歲時節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間風俗本身蘊含著深刻的異質文化內涵。而旅遊的最本質特徵就是旅遊者變換原有的文化環境,探奇求知,改變生活節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地區民間風俗中蘊含著許多有助於激發遊客旅遊好奇心和旅遊興趣的成分,對吸引遊客起著積極的作用。另外,民間風俗中許多行為活動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遊吸引物。民間風俗是祖先創造和積累下的文化財富,它對群眾的行為方式、旅遊觀念、景區建設、旅遊講解內容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要規劃開發民間風俗文化,充分發揮其潛在的旅遊文化價值,改變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導民俗文化發展,使其為地域旅遊經濟發展服務。
歲時節日民俗可以讓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之後,休息假日之餘放鬆自己的心情,帶著家人及朋友出去遊玩,感受節日的快樂,同時也能把中國的傳統節日繼續發揚下去,其意義深遠重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哦
Ⅱ 怎麼進行一個成功的旅遊節慶活動策劃
在旅遊節慶活動策劃方面,我們通過系統研究我國現有的旅遊節慶,總結其一般的內開發模式,並容結合相關案例,提出區域旅遊節慶開發的六個關鍵思路,以期對國內旅遊節慶開發形成一定的指導作用。 雖然目前中國對旅遊節慶的研究還比較落後,但是全國以旅遊節慶來命名的活動卻很多,那麼這些節事活動是如何開發出來呢?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呢?綠維創景在系統研究國內現有旅遊節慶活動的基礎上,以節慶形式和節慶內容為切入點,總結出旅遊節慶開發的四種經典模式。國家旅遊局已經推出了2012年的宣傳主題,我們認為旅遊節慶活動是非常容易闡釋「歡樂旅遊」概念的旅遊項目,節慶活動的打造模式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學習的。 詳細內容,請繼續閱讀: 《旅遊節慶開發模式研究》 《歡樂旅遊模式初探》更多內容,請參閱《旅遊運營網》
Ⅲ 旅遊節策劃活動主題名稱
暢想未來、感恩時代
去年發生過什麼事?利用他呀,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的
Ⅳ 作為一種旅遊文化產業、節慶旅遊應該通過什麼樣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
直接營銷渠道和間接營銷渠道
1.直接營銷渠道
直接營銷渠道就是所謂的零級渠道,是指旅遊產品生產者或供給者直接向旅遊者出售其產品。這是最古老的銷售方式
直接營銷渠道的優點是:(1)直接交易。
(2)便於控制價格。(3)及時掌握市場信息。(4)加快資金的周轉。(5)減少傭金開支。(6)有利於提高旅遊產品的質量,改善企業的形象。
1.直接營銷渠道
直接銷售渠道的缺點
(1)供給者承擔了產品銷售的全部工作及有關費用。
(2)當銷售面廣,顧客分散時,供給者難以把產品全部出售給顧客。
(3)在銷量小或銷量不穩定時,供給企業的銷售成本增加,經營風險較大
2.間接營銷渠道
旅遊產品的間接營銷渠道是指產品生產者通過中間商經銷、代理或幫助銷售,向旅遊者銷售旅遊產品和服務的流通途徑。
對旅遊產品生產者而言,能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單位利潤相對較高,而且對渠道能進行直接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當然是不錯的選擇。那為何生產者還願意把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銷售工作委託給中間機構呢?
中間機構的存在的必要性
1)許多生產者缺乏進行直接營銷的財力物力資源,需要藉助中間機構的力量
2)間接銷售的效果優於直銷的效果
3)可獲得無需支付管理費的銷售隊伍
4)簡化交易過程,便於產品轉移
5)中間機構具有強於生產企業的營銷能力
6)在銷量小或不穩定的情況下,風險分攤,供給者相對承擔的風險較小
Ⅳ 傳統節日的旅遊開發的案例
這個算比較成功跟有名氣的
西雙版納神奇美麗的熱帶雨林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猶如人間仙境,令人如痴如醉。
概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南部,雲南省南部邊陲。地處99056』E—101050』E,21008』N—22036』N,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濕潤區。東北面與江城縣、思茅市毗連,西北面與瀾滄縣接壤,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寮國、緬甸連壤,邊界國境線長達966.29千米。全州轄景洪、勐海、勐臘1市2縣,40個鄉鎮,駐有10個國營農場,7個中央、省屬科研單位。
人口不多民族多———文化獨特
西雙版納全州總人口不足百萬,卻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其中傣族占總人口的34%,漢族佔25%,其他少數民族佔41%。基諾族是西雙版納獨有的少數民族。
以傣族為主的10多種少數民族形成並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跡、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節日、宗教和民族風情,構成獨特而多樣的人文景觀。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布朗族的「桑勘比邁節」、基諾族的「特懋克節」、瑤族的「盤王節」、拉祜族的「擴塔節」,都體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情,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的傣族「潑水節」更是讓人樂而忘返。
旅遊開發起步早———知名度高
西雙版納的美名,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蜚聲海內外。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西雙版納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雙版納抓住機遇,依託州內兩個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具有典型性和多樣性熱帶雨林為代表的自然景觀旅遊產品,以傣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風情文化民俗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旅遊業,較早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區,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全州共有東西南北7條國內外旅遊熱線,有景區、景點120多處,A級以上精品旅遊景點10處,其中AAAA級景點3個(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原始森林公園),AAA級景點2個(野象谷、熱帶花卉園),AA級景點3個(民族風情園、曼聽公園、勐泐文化園),A級景點3個(曼飛龍筍塔、勐遮景真八角亭、打洛獨樹成林)。開通了中緬、中老旅遊線路,正在建設水、陸、空並舉的中、老、緬、泰四國旅遊環線。
目前,西雙版納州正圍繞形成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旅遊產品這一核心,以實現旅遊資源優勢向旅遊經濟優勢跨越的目標,傾力構築「一個中心、三大旅遊區、三級旅遊點、四條旅遊主線,七大旅遊產品」的西雙版納旅遊新格局。
邊境線長口岸多———區位優越
西雙版納國境線長966.3公里,是我國連接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樞紐,也是我國大西南和東南亞兩大市場對接的結合部、窗口、前沿和基地。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州而過,一江連中、老、緬、泰、柬、越六國。從景洪順江而下可直達緬甸、寮國、泰國,不久可直通柬埔寨和越南。州內現有景洪港、磨憨口岸、西雙版納機場等水、路、空3個國家級口岸和一個省級口岸打洛,有6條主要過境通道直通寮國和緬甸,此外還有60餘條邊境通道。
西雙版納是我國進入東南亞最便捷的水陸通道。在西雙版納眾多的口岸、通道中,磨憨口岸是中國與寮國的唯一國家級口岸,現有3條柏油路直通寮國北部3省。省級口岸打洛到緬甸景棟86公里,到仰光989公里。西雙版納機場航空口岸現已開通了成都、廣州、上海、北京等9條國內航線和2條通往泰國曼谷、寮國琅勃拉邦的國際航線。
突出的區位優勢,使西雙版納成為四通八達的對外開放地區。國內外客商齊聚西雙版納,對外貿易紅紅火火。中國的牛和梨、蘋果、大蒜等農副產品,輕工產品源源不斷地從西雙版納運往老、緬、泰等東南亞各國,泰國的熱帶水果、大米、海產品等,又從西雙版納紛紛發往內地,物流暢通,進出兩旺。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西雙版納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西雙版納州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堅持科教興州、開放活州、生物富州、旅遊強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提升優化糧食、橡膠、蔗糖、茶葉等傳統產業,重點培育林業、旅遊與文化、電力、畜牧、雲麻、傣葯等新的支柱產業,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配合上級加快建設昆曼公路、瀾滄江•湄公河航道、航空專線、雲電外送等四大國際通道,把西雙版納建設成著名熱帶雨林旅遊度假區、自由貿易試驗示範區、生物生態科研開發區、民族民間文化交流展示區。
Ⅵ 景區活動策劃中旅遊節慶活動策劃怎樣進行
您好,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指出:演出活動策劃的目的地來說,可以提高知名度,也可以把這些演出活動策劃作為旅遊產品的元素去開發,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必須認真考慮這些活動的根和魂。 傳統文化演出活動策劃的真實性與嚴肅性。作為傳統的文化演出活動策劃,無論是民族的、民俗的還是宗教的,都應當保持其真實性,嚴肅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深受當地人和旅遊者的認可和歡迎,才能置根於民眾之中,才能夠有吸引力,保持長久;旅遊演出活動策劃的獨特性。作為以當地產品和其他條件開發出來的演出活動策劃,必須考慮其獨特性和產生旅遊吸引力的能力。不能有什麼就搞什麼,也不能看人家搞什麼就搞什麼,結果大家搞的節慶活動內容都大同小異,形式彼此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最後都不能長久;演出活動策劃的文化性。提高旅遊節慶活動的文化性,最為重要的在創意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性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娛表演」,而是旅遊者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有自己的文化感知,要能夠增加知識,增加興趣,對外地和境外旅遊者來說,要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性,而對當地人來說,要增強其文化的認知和自豪感。旅遊演出活動策劃不是純粹的政治節慶活動,不能沒有娛樂性,就是政治性的節慶活動,也要創造更加祥和、和諧的氛圍,提高普通公眾的參與度,在參與中體會政治的意圖。演出活動策劃的時間性。旅遊節慶活動對旅遊業的發展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無論是把傳統的節慶活動改造成旅遊節慶活動,還是根據當地的實際創造新的旅遊節慶活動,必須要考慮保持這些節慶活動的可持續性,有些節慶活動在時間和地點上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實際情況顯示,目前大部分的旅遊節慶活動還是集中在當地旅遊最好的季節,使得當地的旅遊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旺季更旺。如何利用旅遊節慶活動平抑當地的旅遊季節差異,倒是一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在創造新的旅遊節慶活動和不太受氣候因素制約的文化性的活動時,只要條件許可,盡量放到旅遊的淡季和平季,這樣做對地區旅遊業發展就更有意義。演出活動策劃的產業性。對於旅遊業發展來說,旅遊節慶活動經常被當作一個吸引物,或者只是作為提高知名度的一個公關活動,其實這是不夠的。應當從長遠的觀點去考慮,精心的設計和經營。越是成功的旅遊節慶活動,越不應完全依靠政府投資,也不會把門票作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具有較長歷史的山東濰坊風箏節,把一個小鎮變成了國內風箏出口的大戶,風箏藝術、風箏技術、風箏文化與風箏製作、風箏貿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青島的啤酒節則是以產品為特色的旅遊節慶活動的典型。啤酒品嘗、喝啤酒擂台、啤酒交易、啤酒文化、啤酒狂歡以及相關的購物、餐飲消費結合在一起,成為這個城市旅遊的一大亮點。</SPAN>
Ⅶ 旅遊節慶與節慶旅遊有什麼區別 急。。。
旅遊節慶是抄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旅遊產業.國內學者在定義旅遊節慶時.多借鑒西方定義,將其定義為事件,即直譯"event",但通過仔細研究英語和漢語字典相關解釋發現在中文裡能准確、真實表達"event"的只有"活動".對於節慶的分類,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劃分,但總有部分節慶未被包含或准確歸類,而以節慶起源為依據的分類,可以很好地囊括所有的節慶類型.節慶旅遊和旅遊節慶是兩個長期糾纏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節慶旅遊是圍繞旅遊節慶,向其前後延伸的完整產業.
Ⅷ 分析假期的調整對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劉思敏 程海濤 龍京紅
劉思敏,中國旅遊報社經濟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城市、旅遊景區的策劃、規劃與營銷;程海濤,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企業管理;龍京紅,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旅遊經濟、旅遊規劃和旅遊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對旅遊消費需求、旅遊產品、旅遊經營管理、遊客出遊模式、旅遊服務質量等都產生了影響,對此旅遊企業應採取一些應對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黃金周,應該考慮恢復,不僅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也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的休假需求。
關鍵詞:法定節假日 旅遊業 影響
一 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及內容
(一)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
1999年,我國根據當時情況對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將全體公民放假的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法定節假日安排出現諸多弊端:
1.法定節假日安排過於集中
在10天的法定節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一年中安排多個全民統一放假的長假,容易對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波動。由於黃金周的假日時間過於集中,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景區超負荷接待,旅遊業服務質量下降,不利於旅遊業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2.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
我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3.法定節假日成為主流
居民個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遊、探親等活動,本來應該通過各種不同長度的假期來安排。由於我國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大多數群眾只能集中選擇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關系的矛盾也就凸顯了出來。
因此,近年來,人們對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的呼聲越來越高,建議對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分散法定節假日安排。
(二)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內容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從2007年11月9日起,公開在網上徵集對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的意見。根據這一方案,2007年12月,國務院將國家法定節假日由10天增加為11天,三個黃金周保留兩個,取消一個,同時將除夕、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個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新方案調整後,只剩下春節和「十一」兩大黃金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兩天休假,則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這樣,每年將出現2個集中休假高峰——春節(7天)、國慶(7天)以及5個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現了法定節假日與周末連休3天的小長假、黃金周和個人帶薪休假並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節假日的特徵
1.時間上分布更均勻
調整前的節假日,由於集中出遊,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人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憊。從長遠看,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正常平穩運行,也不利於旅遊業持續發展。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兩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也體現了政府對老百姓的關心。人們可以更從容地和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於人們的休假方式更豐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傳統節日,順應人們的情感需求
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可以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讓這些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在我們的時代生活中延續和發揚光大。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增強中華兒女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順應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同時,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將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使得中國文化和旅遊與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的影響分析
(一)對旅遊消費需求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旅遊者的消費需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長假的增加勢必使長線游、短線游的比例發生新的變化,人們將更加傾向於選擇短線就近出遊。在新的節假日方案中,中秋節、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使人們旅行出遊時將更傾向於選擇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聯的線路。由於「五一」黃金周的取消,長線旅遊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對旅遊產品的影響
調整後的法定節假日,對旅遊產品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有許多地區還保持著一些長達百年以上的重大節日民俗文化傳統,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結合清明掃墓踏青的風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動,如放風箏、盪鞦韆、尋根祭祖等。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對旅行社而言,最明顯的就是其長短線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內的郊區游、農家游、周邊游等國內游將大規模上升。
(三)對旅遊經營管理的影響
以往的經營管理較多地圍繞著黃金周,研究如何應對大規模人流的集中消費。旅遊企業淡季時由固定員工進行管理維護,黃金周期間僱用臨時工。實施新的節假日後,這就要求景區一年要經常搞活動、不斷有賣點,企業的經營成本要提高。對旅遊政府管理部門而言,以往也會針對黃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國黃金周旅遊預報統計系統,對一些城市和景區進行監測。隨著五一黃金周的取消,對以往黃金周模式下的旅遊景點的宣傳方式、給旅行社的折扣、黃金周門票漲價、淡季降價等運營模式,將帶來一次大的變革。
(四)對旅遊出遊模式的影響
新的節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節放假起始時間至除夕的節假日調整工作在增強傳統文化影響力、符合廣大群眾過節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數,使節假日分布趨向合理。將使旅遊者出遊時段的選擇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間、時間分布將更加均衡。有利於人們的假日消費由集中消費轉為「分散式」消費,可以更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對旅遊服務質量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將對旅遊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帶薪休假能夠全面落實,遊客在一年中精心選擇一周出遊,其幸福指數和享樂指數要求更高,自然比黃金周出遊時更挑剔,這就要求景區全年的服務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此外,出遊的分散均衡化,將使旅遊者的腳步放慢,慢節奏的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提出這一倡議是與慢節奏對應的,則是對旅遊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
(六)對旅遊景區發展的影響
對旅遊景區自身而言,節假日調整要求其注重內涵發展,提升遊客的游覽質量,旅遊景區的發展定位也要進一步與旅遊者的消費模式相適應。另一方面,從旅遊景區的空間分布來看,出遊能力強的區域,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塘等地區的旅遊景區,將更多地吸引本區域范圍的旅遊者,或是地處大城市郊區的景區獲益將會更多。而距客源地較遠的區域和景點,比如中西部遠離中心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無論是觀光游、休閑游還是其他形式的旅遊,其發展都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對旅遊經濟效益的影響
2007年,我國旅遊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達到4.45%,同比增長0.4個百分點,2007年國內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1.29%,同比增長1.57個百分點。而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佔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合計,分別佔到了全年旅遊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黃金周表現更為突出,兩項指標佔全年的比重分別達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綜合以上數據分析,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給整個旅遊行業帶來較大的波動。
三 旅遊企業應對節假日調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強中短線旅遊產品的開發
調整後的節假日,黃金周減成2個、小長假增至5個,一增一減將促使人們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遊。因此,長線旅遊與短線旅遊比例發生了重要變化。旅遊者將更加傾向於近距離的休閑旅遊,以健康、放鬆為主要目的旅遊產品將受到更多更廣泛的歡迎。因此,旅遊企業要結合各個小長假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更多3天時間的中短旅遊線路,充分發掘產品的休閑內涵,對原有景點推陳出新,搶佔中短假期這一新的旅遊主戰場,尤其是一些放鬆休閑類的近郊生態游、省內休閑游、農家樂旅遊等。
(二)積極發展傳統和民俗文化旅遊
新的節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因此,旅遊企業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旅遊消費市場的需要,搞好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挖掘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打出響亮的民俗牌、文化牌、親情團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內涵和文化檔次增強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加強個性化的旅遊線路開發
新的節假日使人們在出行時間、行為、方式、追求上更為多樣化、個性化,這要求旅遊企業要進行個性化開發,不僅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還能開發新的需求。同時,旅遊企業還要通過市場細分與產品開發來尋找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生存空間,塑造旅遊產品個性是大勢所趨,是順應假日調整後旅遊需求變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斷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使得旅遊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旅遊消費越來越具有理性。因此,對旅遊服務質量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餐飲、旅遊景區和旅遊交通等各旅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全面安排好旅遊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的各個環節,為旅遊者營造良好舒適的氛圍,使其獲得高質量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旅遊者提供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五)積極應對「散客時代」的到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隨團旅行對個性的壓抑,進而選擇了自駕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遊市場呈現出「散客化」的趨勢。新的節假日的執行,「3天小長假」導致散客數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自駕、自助游,將加快「散客時代」的到來。對此,旅遊企業做好應對。
四 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得失分析與反思
(一)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積極意義分析
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2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對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暫時起到了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有利於擴大需求釋放。再者,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賦予了人們一種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情感需求,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使人們能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享受此節日,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黃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於:在帶薪休假長達12年不能落實的背景下,保障居民獲得休假的權利,滿足了人民對長假的需求,而改成傳統節日休假後,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只有在長假中才能實施的事情無法進行;在我國城市化大幅推進的社會轉型期,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無比頻繁,取消了「五一」長假,施行3天小長假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少了一次返鄉或探親的機會。
(三)對節假日調整的反思——是否應該恢復五一長假?
1.多數民眾反對取消五一長假
據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調查顯示: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中最有爭議的就是「五一」長假被取消。當問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黃金周?」時,21.5%的被訪者表示「支持」,9.2%的被訪者表示「無所謂」,多達69.3%的被訪者明確「反對」取消「五一」長假。一些民眾認為取消「五一」黃金周,主要是擔心《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得不到有效落實,減少現有長假將影響長途旅遊、探親等活動,同時也會導致「十一」和春節假期更加擁擠,從而使得「十一」、春節面臨更大的出行壓力。
2.「五一」時節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
在「五一」這個時間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綻的好時節,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綻放,城市鄉村處處都洋溢著春天的活力,無論是氣溫還是自然風光都很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這個時候,趁著大假出門旅遊已成為許多市民的計劃,取消了「五一」長假,把「五一」黃金周的時間縮短為3天,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出行計劃,甚至會使很多人放棄出行計劃。
3.取消「五一」黃金周不利於整個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
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我國歷年來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收入情況詳見表2)。這表明中國居民旅遊需求通過黃金周得到了極大釋放。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會給整個旅遊行業和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據統計,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個三天假期加起來,營業額都抵不上一個「五一」黃金周,利潤更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據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稱,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894.07萬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對恢復五一黃金周的爭論與期待貫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出台伊始,就有專家撰文質疑——「政府雖然對社會輿論做出了積極善意的回應,但是對真實的民意並沒有做更深入的調研,僅僅是通過網路來調查是極不科學的。所謂科學決策,就是要進一步對黃金周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效應做更科學的研究論證,絕不是根據一個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課題組的研究就可以輕率決策;所謂民主決策,就是面對莫衷一是的民意調查結果(主要是網路調查),應該邀請國際上權威的專業調查機構(或者利用經濟普查的隊伍),組織一個具有科學性、說服力的大型民意調查,真實、全面地反映人民大眾關於黃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節假期遇到雪災,相當多的人回家不成,出遊也不成,「假期」無形中被「凍結」了。春節之後,就有網友和專家呼籲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引來一片熱議。
第三,取消「五一」長假之後,人民大眾對「五一」黃金周的懷念情緒大增,媒體充斥大量報道。人民網的調查,在是否同意縮短「五一」長假的調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長假「瘦身」。
第四,國慶黃金周之前,有關專家關於「下一步取消十一黃金周」的言論,引發輿論大嘩。另有專家針鋒相對地指出2008年「『十一』黃金周果然如預言般井噴,成為史上最火爆的黃金周!更重要的是,這次井噴是在今年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打擊了公眾的安全信心、大面積財富縮水打擊了公眾的消費信心、假日改革之後十一黃金周井噴預期導致公眾盡可能出行迴避的情況下發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黃金周為核心的假日改革脫離了實際,已經被證明成為事實。假日改革確有再度討論的必要。決策者應該知錯就改,恢復五一黃金周——把被損害的社會福利還給大眾!」「因此,在沒有切實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況下,哪怕取消一個黃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觀存在的龐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於人為製造大眾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況,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城市化、社會轉型大幅推進的背景下,取消黃金周只能是以犧牲民眾的幸福與現實福利來暫時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決所謂黃金周長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環境保護的困境。」
綜上所述,「五一」黃金周應該重出江湖,通過黃金周旅遊消費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以及旅遊業的健康發展都將具有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恢復「五一」黃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會總成本的情況下,切實保障人民大眾的休假權和滿足其對長假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2007。
《旅遊公報》,國家旅遊局,2005,2006,2007。
王興斌:《中國休閑度假旅遊的必由之路:從「黃金周」到帶薪休假》, 《旅遊學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頁。
李幼常:《黃金周假日旅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綜述》,《旅遊學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頁。
趙英鴿:《關於旅遊黃金周制度的經濟學思考》,《社科縱橫》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學休假——假日經濟的理性思考》,《科學決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劉琴:《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及旅遊發展因應對策》,《江蘇商論》2008年第9期。
劉文濤:《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及旅遊產品應對策略》,《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劍紅:《法定節假日為何要調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報》。
朱劍紅:《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獲大多數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報》。
關於「黃金周」調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報》。
祁穎:《法定節假日調整後的旅遊業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報》。
范非:《節假日調整旅遊業咋「變臉」》,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報》。
東民、博飛:《多數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黃金周》,中國網 http:///。
蔡華鋒:《專家樂觀估計「十一」黃金周還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報》。
何忠洲:《長假之癢:黃金周存廢之爭》,《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4月30日總第321期。
劉思敏:《假日制度變革:需要制度設計想像力》,2007年3月《中國旅遊報》。
劉思敏:《假日改革的三個疑問》,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報》。
蔡華鋒:《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2008年2月13日頭版《南方日報》。
劉思敏:《黃金周能否被替代?》,《旅遊學刊》2008年第6期。
劉思敏:《恢復五一黃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環球游報》2008年10月。
Ⅸ 節慶旅遊宣傳力度不夠表現在哪些方面
看看推廣針對的人群,從旅遊產品或者用戶本身去考慮
Ⅹ 我國小假日旅遊對酒店的影響(論文材料)
【摘要】 一個國家的假日制度是關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如今,我國節假日調整方案已基本完成,新假日制度的實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將就假日制度的調整方案展開分析,探討新假日制度實施後可能產生的機遇和問題,提出關於新制度下旅遊市場配套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新假日制度 旅遊經濟 旅遊業影響
自我國建立假日旅遊工作機制以來,「黃金周」制度的實踐使我國旅遊工作整體上改變了被動狀態,逐漸實現了積極運作,帶來的經濟利益在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制度本身的缺陷也造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2007年12月國務院通過了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從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制度具體方案及特點
新假日制度在不改變現有假期天數的基礎上進行存量調整。縮短「五一」長假,由此產生的假日調整到其他時間;增設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國家法定節日,各放假1天;將國家法定假日與企業帶薪休假相結合。新制度呈現出「1+2+5」的模式,即1個帶薪假期,春節、「十一」兩個7天的黃金周,以及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5個3天的小假期。
新假日制度呈現出長短結合、分散均勻、時間跨度更大、文化內涵更突出等特點。新制度順應了我國公民消費能力上漲、旅遊需求增加的趨勢,有助於中國旅遊產業的整體升級。
二、新假日制度的實施背景
過去近十年,「黃金周」掀起的旅遊消費熱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亮點,釋放了潛在的消費需求,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拉動了國民經濟增長。然而,黃金周制度也存在缺陷,使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集中休假使消費集中,交通、景區集中超負荷,價格猛漲,服務質量下降,旅客滿意度降低,對旅遊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人為製造旅遊淡旺季,造成旅遊資源的浪費。黃金周的經濟作用減弱,帶來的成本大於收益。加之近年來將傳統節日列為法制假日的呼聲高漲,新假日制度應運而生。
三、新制度對旅遊業的影響
2008年元旦作為節假日調整後的首個小長假,已初步顯示新制度實施的民意情況。據調查元旦出遊不多,原因應該是和春節相距太近,更多的人選擇在家休息,春節出遊。從目前國內各大景區客房預定情況來看,春節出遊人數較往年有所增加,旅遊項目更加豐富。經分析,新制度對旅遊業的影響有幾方面:
1.新制度增加了國內游的比例,真正拉動內需。短線旅遊需求增加,農家游/周邊游/民俗游等國內游將大規模上升。旅遊活動范圍一般局限在本城或周邊城市,有利於帶動大城市周邊經濟發展,特別是交通客運、餐飲娛樂等與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
2.新制度對旅遊淡旺季的界限更模糊。由於個人假期的靈活性和旅遊產品本身的不可存放性,傳統的產品設計及促銷規律被打破,盈利點將由長線游轉移到短線游上,旅行社經營將更靈活,需要細分市場,重新策劃產品,在長短線產品結構等方面進行差異化調整。短線游、休閑游將深化發展,個性化旅遊逐漸興起,傳統節日休閑活動有望成為新寵。帶薪休假制將促進旅行社行業,開發更細更有針對性的產品。這將帶來中國旅行社行業的升級。
3.新制度打開民俗路線新的經濟增長點。增設三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並和雙休結合休假,使傳統節日的度假時間更充足、方式更豐富,新的消費需求開啟了新的旅遊營銷領域,進一步開拓旅遊市場,民俗傳統文化成為旅遊業新的風向標。
4.新制度促使旅遊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新假日制度相對分散出遊,供需矛盾會得到緩解,有利於提高旅遊業產品服務質量,重新刺激市場需求。客流得到有效分流,旅遊季分散到四季,有利於合理利用旅遊資源和公共設施。這將給旅遊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面臨的問題
1.旅遊市場存在惰性。市場整合需要時間。旅遊接待機構和目的地習慣了淡旺季模式操作,改進服務模式需要時間。企業員工習慣了大假休假方式,短期內難以適應調整,已造成休閑不足、節後難以調整投入工作的惡性循環。受地域風俗和傳統思想的影響,增設的民俗節假日對旅遊發展促進作用在一定時期內還相當有限。
2.交通、服務接待壓力巨大。給城市群交通將帶來壓力,可能會造成城際高速公路交通擁擠。減少「五一」兩天的法制假期,將造成「春節」和「國慶」旅客流量空前膨脹,給交通、服務接待帶來更大的壓力。
五、建議
1.轉變思路,把握市場發展的脈搏。用科學發展的思路對旅遊景區的市場定位和市場營銷策略做出符合市場化需求的合理性調整,整合資源,差異化發展,共同建立旅遊消費圈,抓住主要客源地。
2.打好傳統文化牌。傳統節日是家庭旅遊很好的載體,應充分考慮傳統節日賦予旅遊的廣闊內涵,使旅遊產品在專項層面上繼續深入發展,緊抓民俗特色開發民眾參與性強的文化主題游。注重保護傳統民俗文化、古代文明遺址與周邊生態環境,以古跡、土特產、工藝品、特色美食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色,加強營銷力度,打造民俗品牌影響力。
3.深化休閑產品。挖掘家庭型休閑旅遊市場,依靠豐富優質的自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休閑度假區,確立休閑品牌,促使休閑活動貼心化、常態化,構成旅遊產業的持續動力。
4.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在硬體設施、軟體服務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完善交通運輸、城市設施、衛生條件改善、信息服務設施等。加快建設自助游服務體系和經濟型酒店,完善專項旅遊服務標准體系。加大各種標準的自助游體系建設。特別是快速發展交通建設,在各城市間軌道交通項目上加大投入,實施加強大城市與周邊城市交通一體化的措施。
5.旅遊企業要積極開展業務重組,細分市場,准確定位,推出多元化的旅遊行程組合,打造個性化的產品體系,積極開發短線游、深度游線路,設計賞月游、家庭團圓游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推出精煉的短途游線路以順應市場;同時規范管理,培養優良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6.強化旅遊信息化建設。整合旅遊網路,建成統一旅遊網路平台,使之成為新假日旅遊的專用「快車道」。
總之,新假日制度帶來的旅遊產業新經濟增長點定位是起點而不是終點,如何把旅遊產業真正培育成國民經濟增長點是當前業界與學界的共同任務。需要把握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滿足不斷出現的旅遊需求的增長點,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實現我國旅遊產業的整體升級。
參考文獻:
[1]首個「小黃金周」舒適度幾何?.國際先驅導報,2008.1.
[2]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關於改革我國「黃金周(長假期)」制度的建議.2006,12.
[3]國家發改委.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2007,12.
本篇論文來自lunwen.5151doc.com〔論文資源庫〕收集與整理,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