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對旅遊濕地發展的建議

對旅遊濕地發展的建議

發布時間: 2020-12-28 16:58:42

⑴ 濕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威脅主要包括哪些

干擾因素威脅主要有生產性人為干擾、生活性人為干擾及其它類人為干擾。

一、生產性人為干擾
生產性人為干擾包括工農業生產和濕地旅遊開發的非生態性等,也可稱之為產業性干擾,其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危害,是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粗放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所致。目前,這類干擾是影響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主導因素。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旅遊業開始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轉型,旅遊消費者的大自然情懷不斷提升,濕地生態旅遊迅速發展,各地都興起了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熱,將其作為旅遊產業的重點加以發展,相關主體大力開發濕地經濟價值,對濕地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地方政府為解決濕地保護經費,加快地區經濟發展,解決財政困難,大量引入非政府資本,出讓經營權,鼓勵決策者和經營者充分利用廉價的自然資源,盡快盡多的將其轉化為經濟指標的增長,淡化了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濕地經營企業作為經濟人,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更多地注重濕地生態旅遊開發,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缺乏規劃,急功近利,導致開發過度,建設強度過高,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火。
(一)農業生產的非生態性
農業生產的非生態性主要表現為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及高密度養殖等導致的濕地有毒物質增加,富營養化加重,水質下降,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自凈能力降低。杭嘉湖地區是我國水稻重要產區之一,為增加產量,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氮肥、磷肥等,施入農田的化肥實際利用率僅為30%-50%,氮肥為30%-50%,磷肥為7%-15%,大部分隨農田排水進入附近水體,導致濕地水體富營養化,其後果就是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並使水禽的食物來源受到極大影響,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養殖業、種植業不科學合理發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如地處湖州市德清縣的下渚湖濕地,湖區沿岸有三家養豬場,除部分豬糞用作肥料外,其餘豬尿、部分豬糞和豬舍沖洗廢水一起直接排入湖中。該類廢水有機物濃度高、懸浮物多、氨氮含量高、臭味大,對湖水污染嚴重。為獲得更大的魚類養殖密度和經濟效益,直接向湖泊中投放魚類餌料。此外,湖區種植大量菱角,農民直接向水體撒化肥和農葯,也嚴重惡化了水質。可見,養殖業、種植業非生態化發展,加速了濕地富營養化進程,造成濕地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濕地自凈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的下降。
(二)工業生產的擴張及其非生態性
杭嘉湖地區是鄉鎮工業和民營經濟的發達地區,除農業污染物增加造成濕地生態環境惡化之外,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濕地面積的減少和濕地生態的惡化是生產性人為干擾又一重要誘因。一方面,工業化發展帶來了土地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張,導致大量濕地面積縮小或消失。如2005年杭州灣產業帶濕地面積約為1.78×105hm2,其中海寧市濕地資源豐富,其次是杭州、嘉善,而當年濕地面積的7%左右因工業發展佔用而喪失,其中平湖市濕地資源年均減少1%以上,變化顯著,嘉興市區和杭州市區也在區域平均水平上下。預計到2020年期間,由於建設用地持續擴張,環杭州灣產業帶濕地將發生大面積退縮,約1.2×104hm2的濕地將轉變為建設用地。目前,環杭州灣產業帶濕地受建設用地侵佔的威脅較大,其中「一級風險等級的濕地面積約8000多hm2,約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69%;二級風險的濕地面積約2000多hm2,約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19%;三、四級風險的濕地各有700多hm2,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6%左右。隨著建設用地的擴展,對濕地的侵佔趨勢沒有減弱。」另一方面,杭嘉湖地區是我國工業尤其是鄉鎮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工業產業的層次低,經營粗放,大量含有多種有污染物和過量養分的工業廢水大多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近海海域。工業污染已嚴重破壞了區域內類濕地的生態環境,目前,除錢塘江幹流的水質保持良好外,其餘中小河流和平原水網水質污染均較嚴重,大多數城市河流有機物污染問題突出,並出現季節性的或終年的水體黑臭現象。近海海域水體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嘉興所處近海海域在整個浙江省中水質最差,100%為四類海水,杭州灣水質全部為劣四類,導致了近海海域生物生存質量差、生物完整性、豐富度已受到很大影響。
二、生活性污染
生活污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糞尿等,始終是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主要危害源之一。生活污染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引起關注。隨著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比例不斷增加,人糞尿的利用率卻不斷降低,加之村鎮生活污水的處理設施缺乏,這就使得生活污染對濕地的潛在和實際危害性日益增大。可見,生活性污染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危害不可小視(表1)。
三、其它人為干擾因素
除生產性人為干擾、生活性人為干擾因素外,對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人為干擾因素還很多,主要包括不謹慎地引進外來生物物種、不合理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運行機制缺失等。
(一)外來物種的引進
不謹慎地引進外來生物物種,容易導致原生物種消失,並影響到濕地的水質,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的退化。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受外來物種侵害最典型的是20世紀60年代引自南美洲、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首批16個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水葫蘆,學名鳳眼蓮,俗稱布袋蓮、水荷花、假水仙。近年來,由於大量生活垃圾和工農業污水向江河湖排放,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不斷提高,導致水葫蘆瘋長。水葫蘆在生長期間能大量吸取水中的營養物質,但到冬末春初腐爛後使水色變深,濁度變大,並釋放出大量的氮和磷。腐敗後的水葫蘆不但劣化水質,而且嚴重影響景觀,對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構成了嚴重危害。(二)不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合理的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直接造成了濕地面積的縮小,而且極易改變濕地水狀況,增加濕地沉積物的負載量,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的存續,干擾濕地生物生境的連續性。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杭嘉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公路建設方面,全區域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幹,連接鄉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全覆蓋。公路建設一項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開發行為,其中就包括對濕地資源的影響,因為「公路建設是一項點多線長的帶狀開發行為,與濕地資源廣泛分布的特點相結合,從而使得公路修建對各類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成為不可避免。」
(三)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
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運行機制缺失等也會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產生重大影響。濕地退化和喪失既因人們對濕地的價值缺乏公共和政策性知識,缺乏對濕地保護政策的了解,也與保護機構的不健全,組織決策的分散有著直接的關聯。如行政區域是人為的地理區域劃分,但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內或之間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流沒有行政區域的限制,它們通過水循環或者生物信息交流而彼此關聯,但行政區切割及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必須導致流域上游對濕地的破壞或污染通過水循環在下游富集,而目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尚處於探索階段。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及運行機制的缺失,必然導致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缺位」,並最終影響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因此,「濕地保護除了著力緩解或消除行政區域內圍墾、污染、過度利用等對濕地的威脅因素,加強各相對獨立的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外,還必須突破行政區劃概念,加強行政區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四)旅遊者過度的旅遊活動
旅遊業因其低污染,素有「無煙產業」之稱,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更多地傾向於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其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其實低污染,並不等於無污染。事實上,旅遊活動過程是與旅遊資源環境的一種零接觸過程,它對環境仍具有內在的、隱性的破壞力。就濕地生態旅遊區而言,旅遊者的行為和旅遊交通工具會帶來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客流量過大,會突破景區承載容量,導致濕地生態旅遊區環境以及生物圈的正常循環受到了嚴重的干擾、破壞。可見,旅遊活動過程中所帶來的破壞是直接的、近距離的,它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同樣顯而易見,且難以避免。
特別是在每年的旅遊黃金周期間,杭嘉湖濕地遊客數量就會過多,遊客密度就會過大。雖然黃金周的旅遊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效益,但是遊客人數短期的大量集聚對濕地生態承載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遊客密度過大不僅增加了濕地生態環境受破壞的幾率,而且擁擠的旅遊空間不利於遊客真切享受到旅遊旅程的愉悅,會減少人均旅遊生態足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同時遊客人數過多,也增加了遊客因素質較低而做出破壞濕地生態環境行為的幾率。在游覽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有意或無意地破壞了濕地,而真正注意濕地游覽途中不破壞濕地環境的遊客還是少數。

⑵ 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

開發中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退化、污染嚴重,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

由於諸多人為原因,我國的濕地面積銳減。近年來,青海湖的湖面面積減少了301.6km2,昔日的鳥島變成了半島。目前,鄱陽湖的天然水域面積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區面積1949-1975年30年間減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現在仍然在被大量的開墾為農田。

同時,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葯被排入濕地,濕地水質遭到極大破壞,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遊者及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旅遊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在現實的開發利用中,旅遊者往往認識和享受了濕地,卻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一些所謂的生態旅遊者並不具備進行生態旅遊的資格,他們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態倫理道德為何物。由於旅遊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一些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為謀得短時暴利,不惜對濕地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甚至進行毀滅性的開發。參與者與開發者的生態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嚴重受損甚至退化、生態功能受到極大損害的重要原因。

3、濕地保護、社區扶貧經費投入不足,旅遊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資者和管理者在實現資金回籠的同時,應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對濕地資源進行維護,必要時應對受損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但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趨勢,開發者往往重開發輕保護,很少或幾乎不拿出資金進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這給濕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社區扶貧是濕地生態旅遊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區,當地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遊客又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使得他們原本薄弱的生態意識更加淡薄。

開發的對策

1、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

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現有濕地資源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仍然太少,面積也太小,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資源。我們應在對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的同時,增加濕地保護區的數量,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工作,為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和恢復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漁、建設生態工程等。生態工程是恢復已破壞濕地的一個根本性辦法,它是指通過人為的培育替代生境來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時,應注意替代生境與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著力塑造旅遊形象,全面開發旅遊產品

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需要特色鮮明的旅遊形象。在濕地生態旅遊區的形象設計上,要著重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旅遊形象還應設計出相應的載體,如旅遊紀念品、景區吉祥物、宣傳口號等。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態美食。其中生態觀光中的觀鳥活動是濕地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

3、與原有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濕地生態旅遊項目。

在開發式地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不應將原有的濕地產業全部廢除,而應將旅遊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濕地旅遊與濕地農業、漁業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4、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到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基本上都與一定類型的其他旅遊資源並存。我們應綜合考慮地區的資源狀況,在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將其與周邊資源共同開發,形成整體協調的大旅遊區。

5、加強法律和法規建設,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開發濕地生態旅遊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缺乏明確的法規、條例有關。政府應制定適宜的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條例,並加強監督和檢查。(

⑶ 濕地旅遊給濕地帶來的破壞有哪些請盡量詳細些。謝謝。

濕地遭人為破壞

然而,濕地生態系統通常是脆弱的,如果沒有適當的控制措施,通常會給濕地生境、動植物和依賴濕地謀生的當地居民帶來負面影響或危險。由於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加控制、過度開發的旅遊業正在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日益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城市建設與旅遊業的盲目發展等不合理利用,導致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造成濕地面積縮小,水質下降、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喪失。

雖說濕地乾涸是自然進程的必然結果,但當前不少濕地的迅速消滅與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有重大聯系。

(1)土壤破壞是破壞濕地的一大因素。人類不合理使用土地,導致了土壤的酸化與其他形式的污染,這嚴重破壞了濕地內的生態環境。

(2)環境破壞。比如水污染、空氣污染。這一類污染造成了水體營養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壞,導致成千上萬的水生物及鳥類的死亡。

(3)圍湖、圍海造田。這一類經濟活動會直接地減少濕地面積。比如我國洞庭湖。當今地洞庭湖面積與幾百年前的形成鮮明對比。

(4)河流改道。這一類工程雖說大大地對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也對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卻影響了河流對濕地的水量補給作用。比如我國的一些河流截彎取直工程,就破壞了一些湖泊。

⑷ 在濕地旅遊的開發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濕地-一種重要的生態類型,生態環境很脆弱。濕地旅遊在國外很流行,在國內也逐漸發展起來了。但國內的濕地開發,實在是讓人感到心痛。其實濕地旅遊用心開發其實一項很好的旅遊項目。主要是看開發者抱著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去濕地旅遊的人主要以徒步的形式去體驗自然之美,體驗荒涼之美。其實徒步本身就是一種旅遊體驗。所以在這里不需要娛樂項目,不需要太多的旅遊設施。
開發者只要現弄清楚什麼才是濕地旅遊,怎麼進行濕地旅遊,開發起來也就主導需要注意什麼了。

順便說一句,中國的濕地已經很少了,屈指可數。

⑸ 濕地公園的旅遊總體規劃方案怎麼做請給點意見!!

濕地公園的旅遊總體規劃方案怎麼做?
答:濕地公園旅遊規劃應該要內有一套法定的規范程容序,是景區長期發展的綜合平衡、戰略指引與保護控制,從而使其實現有序發展的目標。規劃是為景區的未來發展設計的一個框架,所以這個框架必須是相對長期地、穩定地、必要地。可以從這幾個特性出來來寫方案:

旅遊規劃的綜合性

旅遊規劃的層次性

旅遊規劃的市場性

旅遊規劃的動態性

旅遊規劃的前瞻性

旅遊規劃的可行性

⑹ 濕地旅遊景區開發的重要性是什麼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綠維創景認為,通過濕地旅遊景區開發,將濕地作為生態科普與生態旅遊的重要載體,建立起濕地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最佳平衡關系,應成為當前濕地保護地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 保護——濕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態地標,濕地環境建設能彰顯出一個城市和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因此,保護濕地應當變成廣泛的社會責任意識並能夠轉化成一種全民行為。 開發——濕地豐富的生物種群多樣性,秀麗怡人的自然環境為濕地旅遊景區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然而,濕地保護並非意味著全盤封閉,絕對禁止旅遊開發。如果只保護而不開發利用濕地,從長遠來說並不利於濕地本身的保護:這突出地表現為「僧多粥少」――有限的保護經費往往使得濕地保護工程難以長期為繼。相反,合理發揮濕地的旅遊休閑功能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部分經濟收益可以投入到濕地保護之中,形成濕地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 由此可見,濕地旅遊與濕地保護開發是弓與箭的關系,只談保護,箭飛不遠,沒有保護,濕地旅遊之弓便成了無源之水。只有綜合考慮濕地保護與濕地旅遊的關系,才能弓起箭飛,百步穿楊,既有效保護了濕地資源,又發揮了濕地的價值。

⑺ 如何打造濕地旅遊規劃項目

濕地景觀旅遊規劃項目在結合它天然的地理優勢和天然的生物品種,著實打造以紅毯迎賓和百鳥園為核心特色的旅遊項目,強化科普體驗、依託項目基地獨有的紅毯景觀基底,融入鳥趣表演,打造通達黃河入海口、與自然深度接觸的濕地科普綠廊。以紅毯濕地和鳥趣棲息地保護區為依託,將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展示原始與文明摩擦產生的壯麗景象。

百鳥園以濕地遊憩、濕地生態觀光、濕地科普為主要功能,圍繞濕地風景,以觀鳥為特色,規劃兼具紅毯迎賓大地景觀、景觀棧道、萬鳥放飛廣場、濕地觀鳥長廊、鳥趣表演劇場等多處生態景觀點。針對不同鳥類、不同習性、不同地域、開發野生觀鳥產品,鳥類築巢、換羽、覓食、繁殖等不同生活習性的觀鳥產品,豐富觀鳥產品內容。將整個觀鳥資源與廣袤紅毯濕地自然景觀有機組合,並延伸旅遊內容,開發「人鳥和諧」野外專業等旅遊產品。設計以濕地珍稀觀賞性鳥類為對象的旅遊紀念品。對現有人工觀鳥設施進行整體提升,包括設施的改造、增加,活動內容的豐富,科普內涵的強化等。

另外,還兼具濕地涵養、生態修復、專業科考、徒步探險、帳篷餐廳、濕地SPA、帳篷住宿、野外觀鳥、戶外生態會議室等項目。將「生態、舒適、文化、健康、幸福」作為濕地休閑度假區得發展理念。兼顧大眾市場和專業休閑度假市場兩個市場層次的需要。遠景設計院提出發展生態型第一產業、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建設具有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生態產業示範區,在保護濕地的自然、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我們需將風景區內的特色景觀凸顯出來並融合在一起,以提供給生態旅遊者高質量的旅遊經歷。濕地公園的建設需在保持景區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使之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的基礎上,保護、恢復與重建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景觀,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間的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

⑻ 濕地旅遊規劃開發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通過濕地休閑旅遊規劃開發,將濕地作為生態科普與生態旅遊的重要載體,建立起濕地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最佳平衡關系,應成為當前濕地保護地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

濕地休閑旅遊規劃開發,是以多樣生物系統為基礎,以多彩景觀環境為背景,以多元遊憩方式為依託,以多元收益方式為理念,以多重社會經濟效應為目標的開發模式,最終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1、生物多樣化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因此,打造濕地環境、恢復濕地生境,是實現生物多樣化的根本途徑。

根據濕地類型、恢復目標及濕地現狀入手,從土壤基質、植被恢復、棲息地保護與生境改善、濕地生態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環境,吸引動物棲居,構成濕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觀藝術化

在濕地恢復和濕地生境打造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局部藝術化改造,形成大地藝術作品,成為觀光吸引物。這個過程是並行的,如我們在漢石橋濕地恢復項目中,通過框圍手法,將大片的蘆盪打造成「萬鳥齊飛」的大地藝術景觀,既恢復了濕地本底,節約了景觀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觀。

3、科普遊憩化

濕地旅遊本身具有很強的科普教育意義。寓教於樂是更易於青少年群體接受的方式,運用遊憩化手法設置科普體驗產品,將濕地生態文化和游樂設備及游樂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題娛樂教育相融合,強調人與濕地的近距離接觸和深度體驗。

⑼ 濕地公園旅遊開發從哪些方面著手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與海洋、森林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在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中,應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發展和以民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濕地資源的利用價值,重點構建生態保護和生態旅遊兩大功能,從而使濕地公園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創造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有以下兩個主要目的:(1)為多種濕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飼養、棲息和繁殖機會。(2)讓參觀者在不破壞保護地價值的情況下、近距離觀察野生生物,並在遊憩之餘學習更多有關濕地的知識。因此,在濕地公園的開發中,應以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工作重點:一、極致美景提升生態觀光品質在濕地公園觀光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注重對核心觀景區原真性的保護,將最本真的美景展現給遊客。通過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加強對水生植物的保護,保持良好的環境吸引鳥類到濕地棲息築巢,最終通過極致美景使景區走向高品質的生態觀光。在濕地公園遊憩設置的過程中,要突破靜態式被動觀光的現狀,強化遊憩方式的創新,豐富產品的表現方式,提高參與性、體驗性和互動性,將表面觀光提升至深度遊憩。例如設置濕地觀景廊道等,使遊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濕地深處的風景,將顏色不同的濕地植物、觀景廊道和自然風景共同構築成優美的天際線和水岸線。二、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障濕地生物生長濕地生態系統的景觀邊緣效應使其生物種類繁多,為個生態系統的物種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棲息地,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華漢旅認為,在濕地公園開發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大氣疏闊,做到一定規模,做到便於人們參與,讓都市人群可以在到達濕地公園後瞬間感覺回歸自然。不能夠單純的為了經濟利益擠占濕地面積,通過築樓蓋房發展地產,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往往會造成最後得不償失的後果。

⑽ 濕地旅遊規劃與開發有哪些創新模式如何進行濕地旅遊規劃

濕地旅遊規劃與開發有哪些創新模式?如何進行濕地旅遊規劃?綠維創景認為,濕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態地標,濕地環境建設能彰顯出一個城市和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因此,保護濕地應當變成廣泛的社會責任意識並能夠轉化成一種全民行為。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生物多樣化、景觀藝術化、科普遊憩化是濕地開發的重要理念。

1、生物多樣化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因此,打造濕地環境、恢復濕地生境,是實現生物多樣化的根本途徑。
根據濕地類型、恢復目標及濕地現狀入手,從土壤基質、植被恢復、棲息地保護與生境改善、濕地生態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環境,吸引動物棲居,構成濕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觀藝術化
在濕地恢復和濕地生境打造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局部藝術化改造,形成大地藝術作品,成為觀光吸引物。這個過程是並行的,如我們在漢石橋濕地恢復項目中,通過框圍手法,將大片的蘆盪打造成「萬鳥齊飛」的大地藝術景觀,既恢復了濕地本底,節約了景觀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觀。
3、科普遊憩化
濕地旅遊本身具有很強的科普教育意義。寓教於樂是更易於青少年群體接受的方式,運用遊憩化手法設置科普體驗產品,將濕地生態文化和游樂設備及游樂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題娛樂教育相融合,強調人與濕地的近距離接觸和深度體驗。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