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A. 青海發展旅遊業面臨的問題
魅力青海湖,靈秀三江源。暢游浪漫夏都,縱覽神奇天路。數字顯示,過去的一年,青海省接待國內外遊客首次突破了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也有大幅增長,青海旅遊業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
然而,與此同時,旅遊的人均消費、遊客的停留天數等能夠反映旅遊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卻
增長緩慢甚至明顯下降。有關專家指出,數字升降的背後,折射出青海旅遊業近年來的快速增長,還是一種低質低效的增長。
旅遊收入量增利薄
西部大開發以來交通基礎設施的長足發展,特別是青藏鐵路的全線開通,使青海這個過去似乎遙不可及的地方已不再遙遠。據青海省統計局的統計,2007年青海省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1001.6萬人次,接近全省人口的2倍,實現旅遊總收入47.3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和32.8%。數字還顯示,青海旅遊業從1999年起步至今,不足10年的時間里,旅遊人數和收入都快速攀升,分別增長了5倍和11倍。
然而,在旅遊人數和收入雙雙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均消費水平和停留天數卻是雙雙下降的。1999年,青海旅遊人均消費為250元,到2007年人均旅遊消費為473元。權威部門稱,如果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人均旅遊消費收入在近10年間是不升反降的。統計部門有關人士說,即便排除統計口徑差異等因素,至少可以說,人均消費水平沒有明顯的增長。
雲南城市科學研究所所長、青海旅遊規劃院院長孫平說,青海以500多萬人口接待了1000多萬遊客,規模確實已經不小了。但問題是旅遊收入太低,還不及全國的平均水平,也不足雲南人均旅遊收入(1000元)的一半。
同時,衡量旅遊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遊客停留天數僅為1.4天,同比還下降了0.3天。
「這說明遊客的流量增加了,但消費降低了,遊客的停留時間也縮短了。」業內人士如是說。這好比企業一年內生產產品多了,價格卻降低了,利潤也薄了。
關鍵在於留不住人
「關鍵的問題在於留不住人。」專家指出。數字顯示,省外遊客中只有三成多是過夜遊客,遊客在青海的停留天數和人均消費均遠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如一日游遊客的花費僅為100元。
著名的「彩虹之鄉」互助土族自治縣,每年遊客不少,但旅遊的內容多是「喝青稞酒、看安昭舞,再吃一頓飯」,半天的工夫就走人了。雖然縣城附近就有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風光妖嬈,但由於沒有賓館,也沒有娛樂項目,遊客多半與之擦肩而過。就是王牌景區青海湖、塔爾寺,也都是在一天甚至半天就可以游覽結束。
同時,單純數量增長、走馬觀花式的低端旅遊還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旅遊旺季「虛火過盛」,景區車水馬龍,一房難求、一票難求、一車難求,甚至帶來糧油副食等價格在一段時期的上漲;在一些景區,遊客的大量湧入,還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面臨破壞的問題。
青海旅遊亟待轉變發展方式
「留不住人」的背後,是青海旅遊產品開發層次低,景區建設落後,遊客滿足感差。作為一個產業,青海旅遊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旅遊的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及其產業發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2007年青海旅遊的人數高於西藏1倍多,但收入卻低於西藏。孫平認為,個中原因首先是青海缺乏有特色的旅遊商品。分析比較人均旅遊收入的構成,吃住行佔了7成之多,而「購」這個重要環節的消費少得可憐。並且,即便是在食、住、行等環節,仍然有較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青海旅遊業還存在著許多「短板」,如旅遊開發程度低,目前資源的利用率不足10%;特色旅遊品牌少,來青遊客人均花費水平低,接待入境遊客數量小,僅5萬人次,旅遊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也有待大幅提升。
有識之士認為,青海旅遊的發展中,仍然帶著濃厚的政府行為的色彩。西寧市幾個大賓館中,有的仍然是政府主管;諸多的景區沒有一家是真正完全的按照企業化模式進行建設、管理和運營的;155家旅行社,沒有一家躋身全國百強旅行社。在建設旅遊名省的過程中,政府應著力在搞好規劃、營造環境上下工夫。
孫平說,青海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環境容量有限,大片地區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區,在旅遊開發過程中,要避免低層次、破壞性開發,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青海發展旅遊不能單純追求規模的擴張,而要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控制遊客的數量。
B. 青海旅遊資源的論文
引言:業界對青海旅遊發展狀況的評價是「旅遊資源大省,旅遊開發小省,旅遊經濟弱省」。此言是否得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下文中,筆者便試圖從旅遊資源,旅遊業發展現狀與應對措施幾方面來對青海旅遊業發展現狀做一簡單分析。
關鍵字:旅遊資源 旅遊經濟發展現狀 措施
一 青海旅遊資源
青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族眾多,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地處世界第三極,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1.1自然資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等發源於青海,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著名山脈縱橫於青海南北,自然景觀可開發利用之處頗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級的國家風景名勝區有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鳥島、玉樹隆寶灘、孟達天池等五處。此外,諸如昆侖山,日月山,坎布拉風景區,李家峽水庫,麥秀林場,茶卡鹽湖,金銀灘大草原,阿尼瑪卿和年保玉則雪山等都可開發成為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而且,青海的自然旅遊資源大都保留了未經雕飾的原始風貌,景觀獨特,充滿著新奇感、神秘感、粗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曠險雄,歷史悠久,豐富深邃。
1.2人文資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2.8%。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數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如漢族社火,藏族藏戲,土族安昭都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遊人的民族節慶有六月六(農歷)互助土族花兒會,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樹賽馬會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傳佛教影響最大。中國最奇特的藏傳佛教景區--萊巴溝就在青海。西寧塔爾寺是我國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玉樹結古寺有「世間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瓊寺,互助佑寧寺,樂都瞿曇寺,西寧北禪寺等都是在青海當地的名剎。除藏傳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西寧市東關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蘭教的最高學術活動中心,在國內外伊斯蘭教界享有較高聲譽。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薩滿教,土族則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還是道教的傳說中的重要一筆,西王母的瑤池即坐落在青海。
(3)歷史方面:昆侖文化在華夏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圖騰。千水之源,萬山之祖,昭示著百川歸海,華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灣墓地,有青銅器時期當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諾木洪文化遺址。有絲綢之路遺址。有唐代早期的都蘭熱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遺址,有文成公主進藏時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廟。還有紅軍西路軍與青海軍閥馬步芳作戰的紅色旅遊項目。
二 青海旅遊開發
2.1青海旅遊發展現狀
雖然青海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旅遊發展狀況相比並不樂觀。青海總體而言面臨兩個問題:
(1)旅遊經濟在全國而言處於下游,
下圖圖1為1995——1999年青海省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
年份 人數(萬人次) 停留天數 收入(億元) 比上年±%
人數 收入
1995 150 2.12 4.77 0 \
1996 150 2.00 4.5 0 -0.57
1997 150 1.74 3.9 0 -13.3
1998 150 1.59 3.57 0 -0.85
1999 150 1.7 4 0.67 12.05
圖2 1995——1999年青海省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
下圖圖2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和創匯情況:
年份 人數(人次) 收入(萬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230.6 -89.4
1996 10352 205 -11.1
1997 12817 272 32.7
1998 16610 276.4 1.6
1999 20500 329.3 109
圖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和創匯情況
從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國內外遊客的數字在持續增長,到2004年達到509.2萬人次,但與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數總量仍然顯低。數據顯示,2003年青海省旅遊總收入相當於GDP的3.7%,旅遊外匯收入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二。
(2)旅遊受季節制約過大
青海的旅遊季節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產出效益的時間太短。經過研究分析我們得知,以青海旅遊資源的豐富程度,是可以開展全年四季的旅遊的。比如塔爾寺三絕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產。青海可開發的民俗風情游,宗教朝覲游,歷史探古游,登山探險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參與的。
2.2滯後原因
交通問題、宣傳問題、整合問題等是制約青海旅遊資源難以有效釋放優勢的主導原因。
(1)交通問題:雖然近年來通往青海湖、孟達天池等旅遊景點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難行的問題正在逐漸化解,但是由於青海的旅遊景點較為分散,路程 距西寧市區較遠,抵達目的地路途行駛的時間都比較長,如從西寧去往孟達天池坐車需要3個多小時,駕車去往青海湖車況好的情況下需要兩個半小時,乘坐班車則需要3個多小時,加之沿途興趣性活動較少,遊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勞累;再有,在達到景點後活動也欠豐富。因此,遊客很容易產生了「看景不如聽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別值」的感覺。
(2)宣傳問題:
①宣傳力度:青海旅遊資源雖較以往增加了宣傳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點的知名度隨著「環湖賽」等活動不斷提高,但總體而言,青海更多的旅遊資源還沒有被撩起面紗,在對外推薦方面,雖然一些景點下了一些功夫,但由於不能形成連續性、持久性,難以形成較為強大的社會沖擊力。
②宣傳全面程度:青海旅遊自發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資源的宣傳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觀。這也是青海旅遊「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問題:青海的旅遊景點在對外推介過程中,多是「單兵作戰」,很少聯手共同對外廣而告之。同時,面對豐富而散落在全省多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各相關方面缺乏對這些優勢資源的整合,「套餐」式旅遊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還急需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旅遊精品線路。
三 應對措施
(1)依託青海獨特的旅遊資源,科學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做好重要旅遊景區的精品策劃。在做好旅遊資源的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遴選找准主導型旅遊開發項目,把握重點,分步實施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和堅持高原特色,盡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遊業基礎建設。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遊景區的硬體建設。
②要大力加強旅遊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旅遊行業的服務水平。
③認真編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遊宣傳資料。
④要加大旅遊景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⑤強化旅遊行業管理。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旅遊管理法規,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遊,依法管好旅遊。要認真開展旅遊市場的檢查監督,大力整頓和規范旅遊市場,保持有序競爭,強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遊質量監督體系,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和旅遊者合法權益。這是青海旅遊能否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關鍵。
C. 青海省旅遊局現在發展有哪些旅遊景點
青海可以去的景點有很多啊,我也是跟熊媽媽戶外去的,覺得去的茶卡鹽湖非常漂亮,當然還要有其他地方也是很漂亮的,像去青海湖看日出,七彩丹霞看日落等
D. 2017年青海旅遊人數和收入實現增長了嗎
今年以來,青海省旅遊系統努力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樹立「全域旅遊」「全季旅遊」新理念,打造在全國乃至世界叫得響的一流品牌,推動青海全省旅遊業發展全面提檔升級,全域旅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未來青海全省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建設,打造茶卡、龍羊峽、東峽、拉加、俄堡等青海全省10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著力推進鄉村旅遊和名鎮建設,深挖鄉村旅遊資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區向鄉村、由城市向農村廣泛覆蓋。
希望青海的旅遊經濟可以持續增長!
E. 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我國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疆域遼闊,既有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也有粗獷豪邁的西北風情;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目前已經公布了9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長城、故宮、頤和園等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我國還是一個擁有多個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習俗和風情很容易使人產生很強烈的嚮往之情。所有這些,都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過,我國旅遊業發展的起步較晚,真正的發展應該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這20年裡,我國的旅遊業得到了長遠的發展。無論是入境和出境旅遊人數、旅遊收入、還是旅遊在世界旅遊市場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2000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3122.88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則達到162.24億美元,國際排名分別為第5和第7。在未來旅遊業的發展方面,我國的自然風光資源和社會歷史文化資源還遠遠沒有得到開發,尤其是我國的中西部,眾多的自然資源還沒有向遊客揭開神秘的面紗。隨著東部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中西部旅遊資源的相繼開發和旅遊條件的改善,我國對世界的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大。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家,接待旅遊人次達1.37億,同時也成為世界十大旅遊客源國之一,出遊人次達1億。另外,旅遊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也呈明顯的增長趨勢,旅遊業與國民經濟的相關程度越來越高,1997年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4.16%,至2010年將升至8%,但是,即使到那時,這個比例與世界旅遊業總產出佔世界GDP總量的10.7%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從這一點來看,我國的旅遊業現在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正是由於這一點,國內所有有關企業都在大力發展旅遊業,在其中找到了贏利點。但是自然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過分地發展旅遊也導致了旅遊資源的破壞。
F. 青海省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旅遊業發展狀況及形勢預測
--------------------------------------------------------------------------------
2006-04-19 09:01:09
2003年是青海旅遊業面臨「非典」考驗,在艱難中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省旅遊系統以「三個代表」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外抓市場,內抓建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在最大限度減少「非典」造成損失的同時,狠抓了旅遊業的恢復與振興。截至9月底,全省共接待港、澳、,%;旅遊創匯406萬美元,同比下降54%;國內旅遊者334萬人次,同比下降14%;,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6%;,同比下降5%。
一、2003年青海旅遊業運行情況
(一)服從大局,加強領導,有效防止了「非典」通過旅遊途徑傳入青海
旅遊業是「非典」影響的重災區,是「非典」沖擊最直接的行業。發現「非典」疫情之初,青海雖然沒有發現「非典」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但是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青海防控「非典」的部署和要求,於4月中旬在旅遊系統建立健全了「非典」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預防和控制的應急預案,建立和堅持了24小時值班制度,以以會代培的方式對全省各州、地、市和重點縣旅遊局長、西寧地區旅行社和星級飯店總經理近200人進行培訓,並和衛生防疫部門一起對各景區、點,各旅遊企業進行檢查指導。同時為堵住「非典」通過旅遊途徑傳人青海,4月下旬,全面暫停了旅遊經營業務。從4月下旬到5月底,全省各旅行社共取消人境旅遊團隊270個,7100餘人;取消出境團隊38個,1527人;取消出省團隊60個,4 526人;取消省外來青團隊380個,人。塔爾寺、鳥島、互助土族故土園、大通森林公園、循化孟達天池等主要景區(點)先後關閉。全省200餘輛大中型旅遊車輛及青海湖、龍羊峽、李家峽等景區的遊船全部停運。星級飯店的客房出租率也大幅度下滑,%,最低時僅為10%。餐飲業、%、62%、85%。據測算,僅4月下旬至5月底,。雖然自6月份開始,在全國率先放開了青海省內旅遊市場,開展了「青海人游青海」活動。但截至6月底,旅行社組團、接團僅恢復到2002年同期的58%,景區(點)接待恢復到2002年同期的55%,星級飯店人住率也僅達到44%。遊客人數比2002年同期下降65%,旅遊總收入下降76%;境外遊客同比下降86%,創匯下降82%。
為了幫助旅遊企業渡過難關,6月份以後,國家、省政府先後出台了對旅遊行業進行扶持的政策,決定200年5月至9月間,免徵旅行社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稅附加;對飯店業減征30%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星級飯店免繳衛星地面接收站全部收費,對旅遊車輛減免10%客運附加費。省旅遊局配合協助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國家、省政府對旅遊行業進行扶持的優惠政策,向各旅行社退還了部分質量保證金。同時,省旅遊協會還免收了2003年會員單位會費,已交納的全部予以退還。這些措施緩解了旅遊企業資金不足的壓力,為「非典」過後旅遊業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集中精力,重點突破,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和景區建設
根據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旅遊部門加大了重點景區的建設力度。進行了青海湖151景區環境整治工作,拆除了7000多平方米有礙景觀的建築物,實施了綠化工程,種植草坪,恢復植被多平方米,初步改變了景區臟、亂、差的面貌,目前正全力進行協調和策劃151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餐飲娛樂中心、白塔等重點建設項目,即將動工興建。貴德黃河景區步行道及附屬設施項目、塔爾寺景區道路、互助北山扎龍溝景區道路也已經竣工。坎布拉旅遊公路已接近尾聲。循化、倒淌河、西海鎮等地的小城鎮建設和舊城區改造初見成效,格爾木、貴德、門源等地的主題公園、城市廣場建設進展順利。民間投資也取得較大進展,按照五星級標准建設、,投資4000萬元的外貿大廈,投資3600萬元的百華大樓都計劃於2003年竣工;萬通大酒店、銀龍大酒店、國華賓館等一批高等級賓館也將於2004年、2005年竣工。互助投資1000萬元的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已完成700餘萬元,部分投入運營;總投資500萬元的河漁民俗村已完成投資300餘萬元。投資500萬元的樂都同樂公園開工建設。青海創業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投資750萬元與海晏縣共同組建了沙島生態旅遊開發公司,正在進行項目策劃工作。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一定進展。在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與江蘇、北京、甘肅及省內部分企業洽談簽約旅遊投資項目6個,。加拿大葉氏基金董事長與青海達成了總投資額為800萬美元的青海湖旅遊基礎設施及互助北山旅遊度假村意向性協議項目;日本國松下茂樹先生與西寧市達成了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的拉脊山溫泉意向性協議項目;四川恆山集團所屬青海西寧鬱金園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互助縣達成投資7000萬元興建土族民俗風情園協議項目,一期工程已破土動工。門源縣積極策劃,准備將崗什卡雪峰登山探險、仙米風光等優勢旅遊資源以零元拍賣給具有開發能力的企業開發經營,以帶動全縣旅遊業的發展。
(三)推出重點活動,提升青海形象
為樹立和提升青海旅遊形象,促進旅遊業的恢復與振興,省政府暨相關部門重點推出了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張健橫渡青海湖、第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三項大的活動。依託青海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探索旅遊與體育、文化相結合的新路子,創出高原旅遊、文化和體育品牌。中央電視台、青海電視台直播了開幕式,新華社、中國體育報、中國旅遊報、青海日報、新浪網等媒體對各項活動分別進行了直播或跟蹤報道。中央電視台一路順風、旅遊風向標等欄目還先後播放了青海專題;中國西安畫院從2003年開始,把青海作為采風繪畫基地,並決定在2004年舉辦青海風光書畫展。這些活動對提升青海知名度,推動青海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四)組織青海旅遊宣傳大篷車
由省委宣傳部、省旅遊局共同組織青海省、西寧市及旅遊重點縣旅遊局、各大旅行社、星級飯店、民族歌舞表演隊、省內主要媒體組成的青海旅遊宣傳大篷車,於3月6日從西寧出發,經甘肅、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7省(區)對青海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進行宣傳推介。大篷車歷時叨天,行程12 000餘公里,舉辦旅遊說明會6場,座談會6次,歌舞表演和宣傳推介活動11場,散發宣傳資料50 000餘份。400餘家旅行社近百家新聞媒體參加了「青海旅遊說明會」,多名市民觀看了大篷車文藝表演隊演出文藝節目,共與各地旅遊局簽訂合作協議10份,與各地旅行社達成意向性協議150份,沿途各省新聞媒體進行了報道,達到了宣傳青海、推介青海、讓人們了解青海的目的。同時,西寧市旅遊局也組織了旅遊宣傳大篷車,經甘肅、寧夏、內蒙古、海北、北京等省區進行宣傳,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五)加強區域合作,走捆綁式發展戰略
2002年青海、西藏兩省區、敦煌寺區旅遊協作會議在西寧召開,達成了加強聯合協作,逐步放開市場,共同打造青藏線旅遊的協議。受非典影響,共同宣傳促銷等諸多工作沒有開展,但在聯合協作、放開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青海、西藏兩省區共同爭取青藏鐵路旅遊規劃事宜已得到國家旅遊局同意,並承諾牽頭製作青藏鐵路旅遊規劃,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將於2004年初啟動。在相互放開市場方面,2003年敦煌市共組織敦煌一塔爾寺長線旅遊團隊600多個,12 000多人,直接進入景區,青海組織了格爾木-西藏團隊75個,1265人,到敦煌團隊對個,2645人。2003年8月,西北旅遊協作區第十五屆年會在西寧召開,原則上達成在堅持屬地化管理的前提下,相互放開市場,建立大西北旅遊區及共同宣傳促銷的共識。
(六)「十一」黃金周工作創歷史最好水平
由於「非典」的影響,2003年「五一」黃金周人民群眾未能如願旅遊,被壓抑的旅遊願望在「十一」黃金周被釋放出來。為切實做好「十一」黃金周工作,旅遊部門早部署、早安排,做了精心准備。省政府調整、充實了全省假日旅遊協調會議,制定了《全省旅遊協調會議議事規則及工作職責》,各成員單位協調配合作,聯合開展執法檢查、共同治理整頓旅遊市場,建立了良好的旅遊秩序和健康、安全的旅遊環境。2003年「十一」黃金周共接待省內外旅遊者41萬餘人次,較2002年同期增長118%,,同比增長118%;,同比增長115%,,同比增長121%。黃金周過後許多景區仍然遊人不斷,旅遊季節明顯延長。
二、當前旅遊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旅遊業已得到各地區、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青海旅遊業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在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1、招商引資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及青海省各級政府都制訂了一些優惠政策,各行業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然而旅遊業直接招商引資數量並不多,沒有取得重大突破。這固然有目前青海旅遊業淡旺季明顯,經營時間短的因素,主要原因還在於個別地區和部門思想不夠解放,工作不夠細致,措施不夠得力,沒能真正為投資方做好引導及服務工作,旅遊行業還沒有真正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
2、行業管理水平較低,深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制度建設和宏觀指導不夠,一方面制約與監督力度不夠,旅遊市場還存在無序競爭,景區臟、亂、差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尾隨遊客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存在部分重點景區多頭管理和旅遊企業小。散、弱的狀況,不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3、景區建設及配套設施滯後。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青海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而景區開發層次低、缺乏旅遊精品的矛盾日益突出,景區策劃和建設性詳規落後於形勢的發展,包括重點建設項目青海湖151景區的設計及建設性詳規仍在進一步完善中。
三、2004年發展形勢與對策
(一)2004年青海旅遊業面臨的形勢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經出現並將進一步擴大旅遊的普及化、大眾化特徵,旅遊將逐步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消費時尚和日常生活需要,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家將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並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的支持,使西部地區交通、通訊條件進一步改善,內外交流進一步增加,對民族文化、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優勢旅遊資源開發的影響能力明顯增強。
隨著青海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青海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旅遊業作為青海重點培育的5大優勢產業和擴大就業的重點產業之一,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青海旅遊業的基礎設施、景區建設都有了很大改善,全社會辦旅遊的積極性日益高漲,青海旅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高,旅遊業已經具備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條件。但是,由於旅遊業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制約因素多,和青海經濟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二)預計目標
根據青海旅遊業的發展實際,,比2003年增長30%;旅遊創匯達到611萬美元,同比增長30%;國內旅遊者472萬人次,同比增長20%,,同比增長20%。
(三)思路與對策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加快建設、強化管理,擴大宣傳、拓展市場,推動青海旅遊邁上新台階。
1、發展思路:規劃並建設好「一個中心」、「一條線路」和一個突破口:
(l)一個中心:即以西寧市為中心,發展環西寧旅遊圈。突出避暑、休閑和省會城市特色,把涼爽氣候作為亮點,逐步把塔爾寺、青海湖、貴德、李家峽、互助、門源、同仁、循化、樂都等景區(點)
G. 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