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四川省旅遊業十一五旅遊直接就業人數

四川省旅遊業十一五旅遊直接就業人數

發布時間: 2020-12-28 09:19:51

Ⅰ 中國旅遊業發展現狀

國內的旅遊業變態的很多的,我覺得不妨從商業化這方面入手,旅社安排的商業色彩太濃,導致旅遊變態了。

Ⅱ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Ⅲ 中國公民個人旅遊可以去哪些國家

受國務院委託,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28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中國旅遊業發展工作主要情況。記者從這份報告中獲悉,截至目前,中國已批准140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實施111個。
報告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共簽訂旅遊合作協議3份,與其他國家的旅遊部門簽署的合作協議、協定和備忘錄共53份,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旅遊合作機制。結合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在全球廣泛開展國家旅遊形象宣傳。與法國、義大利、印度、韓國互辦了旅遊年,與俄羅斯也將互辦旅遊年。
同時,創新內地與港澳台的旅遊合作。自2003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准了22個省(市)的49個城市試辦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個人游」,覆蓋約2.5億人。截至2011年10月,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達到7500萬人次,占同期內地赴港遊客人數的52.45%;內地居民赴澳「個人游」4486萬人次,占同期內地赴澳遊客人數的44.15%。
2008年7月啟動了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業務,截至2011年11月,大陸居民赴台團隊旅遊人數達到300萬人次。今年6月又啟動了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試點工作,開啟了兩岸民眾交流的新階段。
他表示,「十一五」時期,中國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全面繁榮,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出境旅遊消費國,並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旅遊業已進入大眾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他指出,中國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據測算,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中國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
記者從這份報告中獲悉,「十一五」期間,中國紅色旅遊共接待遊客13.5億人次,年均增長20.4%。
近年來,中國採取了多項措施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包括加強法規和標准化建設;做好旅遊安全保障工作;提高公共信息服務水平;加強市場監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邵琪偉表示,新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面臨一系列重大機遇: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加快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加快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為加快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Ⅳ 黔江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黔江旅遊概述

(一)旅遊資源
地處武陵山深處,渝東南邊陲的黔江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1、多彩的自然資源。全區共有旅遊單元245個,現已開發了小南海、阿蓬江和武陵仙山三大景區及仰頭山、橋梁民族風情村等景點。有待恢復的有張氏庭院、草圭堂等歷史文化遺跡。尚待開發的有灰千梁原始森林、官渡峽、麒麟蓋草場、八面山、石鍾山等景區。全區現有6個國家級旅遊品牌(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國家地質公園、黔江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小南海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黔江城已申報全國優秀旅遊城區。
2、淳樸的民族風情。黔江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民族風情淳樸濃郁,民族歌舞獨具魅力。土家擺手舞以其獨有的韻律、明快的節奏、優美的舞姿而久享盛名。苗族的「趕秋」、「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異彩紛呈。
黔江土家吊腳樓隨處可見,其中以橋梁民族風情村典型的土家吊腳樓群最具特色,形成一個完整的土家人居住的山寨,與周圍的古樹群山、田園溪水溶為一體。淳樸的土家人以扭秧歌、薅秧鑼鼓、年霄舞等表演讓人深切地體驗到土家豐厚的文化底蘊。整個村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
2004年,黔江成功舉辦了由國家民委、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批準的 「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該節薈萃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之精華,呼喚著海內外朋友來此同樂共舞。
黔江民族土特商品種類繁多,民族風味飲食別具一格。土家織錦色彩斑斕,苗族刺綉、蠟染等手工製品馳名區內外。特別是土家人生產的西南卡普質朴、典雅、極富民族特色,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
3、良好的生態環境。黔江遠離大城市,遠離工業污染,其農產品因此多無公害。這里空氣清新自然,猶如天然大氧吧,引得無數遊客競折腰。
4、較為完備的旅遊配套設施。全區旅遊設施基本齊備,從交通看,火車客運即將通車。舟白機場正在加緊建設中。現有暢通的國道319二級公路,渝長高速公路剛剛開工,小南海、阿蓬江神龜峽、武陵仙山有硬化公路抵達。城區有3個客運汽車站,共有客運汽車338 輛,出租汽車224輛,長安、城市巴士86輛。景區有停車場13000多平方米,電瓶車3輛,旅遊碼頭 5個,旅遊船隻58艘,步行游道15公里。
從餐飲看,現有四星級、三星級賓館各1家,二星級賓館2家。有旅行社或門市部4家,農家樂100餘家,旅遊商品生產企業6家,旅遊船舶企業2家,旅遊定點單位10家。
(二)旅遊業發展現狀
1、成效顯著。黔江旅遊產業起步較晚,但經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新區成立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區各族人民緊緊圍繞把黔江建設成為「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的奮斗目標,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成效十分顯著。
(1)旅遊設施建設卓有成效。新區建設以來全區累計投入旅遊景區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達2.3億元,小南海、阿蓬江、武陵仙山三大景區的基礎設施基本到位。其中小南海建成碼頭3個、風雨橋2座、吊橋一座、廁所3個、步游道、環湖公路、聯網路、支公路、停車場及通訊、水電、消防、安全防護等相關設施,建成大門、震紀苑、觀景亭,並對湖心亭進行了維修,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總投資4000多萬元。阿蓬江神龜峽建成「兩細」公路、旅遊碼頭2個以及通訊、水電、安全防護等相關設施,總投資1300萬元左右。武陵仙山建成上山步游道、前上山公路、後上山公路、停車場、廁所2座以及通訊、水電、消防、安全防護等相關設施,建成香山寺、牌坊、武陵仙池等景點,並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維護,總投資3000多萬元。
(2)旅遊業發展速度喜人。2005年接待旅遊人數523060人次,比2004同期增長17.1%,旅遊綜合收入10920萬元,比2004同期增加21.6%。其中住宿設施接待旅遊人數為276487人次,比2004同期增加16%,營業收入5563萬元,比2004同期增加62%;景區景點接待旅遊人數為245473人次,比2004同期增加2%,旅遊綜合收入2455萬元,比2004同期減少16%;旅行社接待旅遊人數1100人次,同比減少154%,營業收入170萬元,同比減少16%;農家樂和定點旅遊商品營業收入2732萬元,比2004同期增加4%。星級賓館的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3%,遊客在我區停留的平均天數為1.1天。
(3)旅遊產業地位有所提升。2005年全區旅遊綜合收入占當年GDP的3.42%,比 2000年增加1.81個百分點。旅遊從業人員人數達到3004人,占當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5.1%,較2000年分別增加2569人和4.33個百分點。
(三)黔江旅遊業展望
1、發展定位
圍繞「地質奇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三張「王牌」,早日把黔江建設成為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一流的旅遊目的地,全市旅遊強區,全國旅遊名區,旅遊業成為全區重要的支柱產業。
2、發展優勢
(1)逐步改觀的交通業。公路,「渝湘」高速路現已開工,預計2009年將全線通車。「十一五」期間還將建設「黔萬」、「黔恩」高速公路。目前彭武段正在修整,可望一定程度改觀。鐵路,正在測試,即將通貨運,預計明年半年通客運。且國家將在「十一五」期間修建復線,界時將大大提高運輸速度和能力。飛機,舟白機場正如火如荼修建中,至少能提高黔江的美譽度。只要「鐵、公、機」修成,黔江直達重慶主城區「2、3、4交通工程」實現,旅遊業將迎來一個發展的大好時機。
(2)區委政府對旅遊業高度重視。一是2002年出台了《關於加快構建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的實施意見》(黔江府發[2003]40號),提出了把黔江建成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的奮斗目標。二是成立了全區旅遊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區長任組長。各主要景區成立了開發領導小組。區財政預算了本級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三是主要領導經常研究旅遊業的發展問題。區委政府主要領導每年赴主要景區調研5次以上,切實研究解決了旅遊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3)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十五」期間以小南海、阿蓬江神龜峽、武陵仙山為代表的主要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其面貌較「九五」末大為改觀,極大地提高了黔江旅遊的美譽度、知名度。預計「十一五」期間,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還將啟動灰千梁子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
(4)黔江旅遊工作的重心將由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市場營銷推廣。全區景區建設初具規模,區旅遊局已把旅遊工作重心轉向市場推廣。擬立足黔江旅遊「地質奇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等賣點通過戶外廣告、報紙電視、網路、各種會展等加大黔江旅遊的推介力度。
(5)不斷提升的黔江旅遊知名度。經過多年的精心打造,通過戶外T型、路牌、報刊等廣告,各種展銷會以及報刊、電視等媒體宣傳、推介,黔江旅遊已佔居一定人心,擁有一定知名度。特別是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小南海地震遺址和奇峰異石之上,曾與梵凈山、峨嵋山齊名的的宗教聖地武陵仙山更是響譽遠方。而正逐步開發的神秘原始的阿蓬江神龜峽谷讓眾多遊客如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流連忘返。
此外,位於著名的旅遊地長江三峽和張家界之間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迅猛發展的黔江經濟、不斷充實壯大的涉旅人才等等都是黔江旅遊發展的有力支撐點。
(三)發展目標
圍繞建成「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這一定位,塑造「地質奇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品牌,重點打造小南海、阿蓬江、武陵仙山旅遊精品,景區全面提檔升級。到2010年,實現旅遊人次數120萬,旅遊綜合收入3.6億元。一是進一步加強宣傳推介力度,整合旅遊資源,整體包裝旅遊產品。二是繼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完善小南海、武陵仙山景區基礎設施,強力推進灰千梁道路工程。三是加強景觀建設力度,增強旅遊吸引力。重點加強地震博物館演示廳、民族生態博物館、武陵禪院和細水龜文化村等項目建設,打造旅遊亮點;加快黔江「環山擁水、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城市建設,實現向國家旅遊城市跨越。四是加快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體系。圍繞旅遊六要素,增加和更新不同檔次的旅遊車輛和船隻,開辟旅遊運輸專線;開發武陵山珍為代表的地方產品,著力打造黔江特色品牌;以發展星級賓館飯店為重點,加快提高主城區和小南海、兩河、石會旅遊集鎮的接待能力;大力開發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健全完善銷售網路;加強旅遊服務人員素質和技能培訓,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加強重點景區管理,全面提升旅遊景區形象和服務質量。五是加強環境保護和整治,繼續實施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

Ⅳ 常州旅遊業的現狀

幫你查到了一篇論文

常州市旅遊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日期:2011-05-15] 來源:www.ltbka.com 作者:現代商業 [字體:大 中 小]
程春旺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十一五」期間常州旅遊業取得了較大發展,但相比長三角旅遊發達城市依然有著不小差距,因此,常州市應努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從產品開發、文化內涵挖掘及市場拓展方面採取相應措施。

關鍵詞:旅遊業;發展現狀;對策

常州市旅遊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迅速發展,在長三角地區有著較高的城市知名度和旅遊吸引力。全市「十一五」接待境內外遊客上億人次,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0431.24萬人次,是「「十五」期間的2.41倍;實現旅遊總收入1219.73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96倍,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經過「十一五」的快速發展,常州市旅遊已經實現了「窪地崛起」,實現了從旅遊輸出地向目的地的轉換,並開始進入從大到強的提升階段。但不論是接待人數、旅遊收入、城市知名度及旅遊吸引力等各方面,常州市與華東旅遊線其它旅遊發達城市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常州市旅遊業發展現狀

(一)城市知名度不高

常州古稱延陵、蘭陵,別稱「龍城」,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但是在長三角地區,與南京、蘇州、無錫、杭州等旅遊歷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知名度及旅遊吸引力明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因此,常州市旅遊產品在長三角局部區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而對於遠距離旅遊客源市場及境外客源市場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城市知名度不高對於常州旅遊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長三角這樣一個旅遊發達地區。

(二)旅遊產品競爭力不強

常州的旅遊資源相對比較薄弱,缺乏全國知名的歷史古跡及自然山水,目前主要旅遊產品以山水風光、宗教寺廟、主題公園為主,這些旅遊產品在很大程度上與周邊旅遊城市有著很大的類似性,並且在產品的影響力方面卻不具有任何的比較優勢。如常州市知名度最高的以天目湖為代表的休閑度假旅遊產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與蘇州、無錫、上海、杭州等地的產品相似,近期開發的淹城春秋樂園,雖然體現的是春秋主題,但是無法超越蘇州樂園。由於缺乏旅遊吸引力足夠強的拳頭產品,常州市在長三角地區很難與其它旅遊發達城市相競爭。

(三)旅遊景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常州市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常州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如春秋淹城遺址,唐代天寧寺,南朝文筆塔,北宋蘇東坡艤舟亭等,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眾多的名人,為常州市的旅遊發展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常州旅遊資源開發及旅遊產品設計方面卻很少考慮到對其傳統文化內涵的開發與挖掘。文化旅遊是較高層次的旅遊,也是未來旅遊業發展的重要風標,通過文化吸引人,打動人,才能真正確立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境外客源市場開拓不力

世界旅遊組織(WTO)預計,2020年中國將列世界旅遊接待國首位,國際旅遊人數將達到1.371億,佔世界總數的8.6%,隨著國內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旅遊設施及服務水平的極大提高,境外客源呈現大幅度增長。2010年江蘇省國際旅遊收入47.8343億美元,同比增長19.11%,居全國第四位。常州在江蘇省入境遊客的接待中所佔的比例還較低,通過和長三角周邊城市的比較,尤其是同處於環太湖旅遊帶的蘇州、無錫相比,常州接待的入境遊客的數量差距非常明顯。這一方面與常州市旅遊吸引力不足有關,另一方面,在如何開拓境外客源市場方面投入的資金與人力是相當不足的。

二、常州市旅遊業發展對策

(一)培育旅遊大亮點,提高旅遊知名度

通過提高城市知名度,從而提高旅遊吸引力,這不僅需要旅遊業各相關部門齊心協力,更需要市政府從總體上運籌帷幄。目前常州市政府已經指出,全市上下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挖掘旅遊大資源,優化旅遊大環境,培育旅遊大亮點,造就旅遊大產業,擴展旅遊大市場,打造省內有地位、全國有影響的旅遊名城。通過培育旅遊大亮點,來提高旅遊知名度,從而造就旅遊大產業,這需要在分析常州旅遊資源現狀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周邊旅遊發達城市旅遊產品的競爭與協作,並根據時代發展需要,把握旅遊者消費需求,打造一批旅遊精品。

(二)差異化發展戰略,打造特色旅遊產品

常州市旅遊資源與產品在長三角地區不具備比較優勢,旅遊形象也不夠鮮明。因此,在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避免同質化競爭,就必須走差異化發展戰略之蹯,通過差異化發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以特色旅遊產品來吸引遊客。如常州市政府目前大力推進創意產業及動漫產業的發展,在旅遊產品設計,尤其是旅遊紀念品設計方面,吸收創意產業及動漫產業發展要素,突顯產品特色。其次,在產品打造過程中,充分體現現代旅遊需求的要素,重視生態型、參與型和高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的開發。如環球恐龍城、春秋古淹城、環球動漫嬉戲谷的後續開發過程中,不僅要體現高參與、高科技、高生態的特點,還要讓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充分感受常州的文化內涵。通過這些特色旅遊產品的打亂,形成一定的集群優勢,提升旅遊吸引力。

(三)提煉文化內涵,打造文化旅遊精品

常州市名勝古跡眾多,但是知名度不夠,影響力有限。目前當務之急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提煉其中對旅遊者有吸引力的文化內涵,並據此來打造一批文化旅遊精品。如目前重點推進春秋淹城遺址旅遊區、天寧風景名勝區兩大文化旅遊區、青果巷和前後北岸兩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在這些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務必要體現文化的內涵,要營造文化的氛圍。常州做為古運河城市,還應充分利用運河優勢,盡早啟動古運河旅遊開發,完善沿河旅遊功能,提升常州市文化旅遊形象。

(四)積極拓展境內外客源市場

常州市目前的客源市場主要局限於長三角地區,要想做大做強常州市旅遊業,拓展境內外客源市場是當務之急,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旅遊產品的推廣活動,應逐步從近距離的長三角地區,向遠距離的渤海灣及珠三角地區延伸。同時在江蘇境外客源迅速增長的同時,積極加強與周邊發達旅遊城市的協作,努力把境外客人吸引到常州,提高境外客人對常州的認知。

本文連接:現代商業 http://www.ltbka.com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