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咸寧民俗文化旅遊

咸寧民俗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2-26 19:57:58

1.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朴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慣用麵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麵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②二月二日是葯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葯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葯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2. 咸寧的民風民俗

劃龍舟:史書記載,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劃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端午節前後,嘉魚各鄉鎮都會舉行龍舟大賽,以這一傳統活動來慶祝傳統佳節。

打桂花:每逢仲秋季節,在享譽中華的桂花之鄉——咸安,漫山遍野都能看的一群群裝紅著綠的男女,他們拉著布棚,手執長 竿,攀上桂樹,或搖曳枝頭,或持桿擊花,呈現出一幅花農喜采桂花的豐收景象。朵朵花瓣飄落在潔白的布棚上,陣陣花香隨風 飄散在百里內外,如堆金疊玉,似溢彩流香,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畫面!

祭月: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咸安區大屋雷的花農們為求雨會祭月。據說,有雨水時桂花花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人們期盼采 花期下毛毛雨,桂鄉人稱「桂花雨「。這種活動後逐漸行程中秋節的《守月華》。

舞龍舞獅:舞龍:人民在喜慶的日子裡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於 九節龍飛、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舞獅: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 他一些慶典活動,都會舞獅助慶祈求吉利,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已獅舞前來助興。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