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1.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2. 求一份 《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版,電子版或下載鏈接都可以,謝謝。不要徵求意見稿
http://wenku..com/view/20f0151314791711cc7917e2.html
一份草案,希望對您有回所幫答助
3.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緊密結合「五個重慶」建設,創新旅遊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精品景區的帶動作用,推動旅遊業與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三個差距」中的作用,實現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和率先發展,把旅遊業建成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帶動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把重慶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和中國西部地區旅遊高地。
(二)發展戰略。
1.加快和率先發展戰略。
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整合各部門、各區縣(自治縣)、各行業資源,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大項目和大營銷為重點,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瓶頸」因素,在若干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提升重慶旅遊業在全國旅遊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2.精品帶動戰略。
瞄準國際一流標准,加快長江大小三峽(奉節白帝城、巫山小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硚、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精品景區建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全市旅遊業提檔升級。
3.「五個重慶」轉化戰略。
充分利用「五個重慶」建設帶來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改善的機遇,加快旅遊業發展,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4.產業融合戰略。
充分發揮旅遊業關聯帶動功能,堅持旅遊業與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延伸以旅遊業為核心的產業鏈,發展旅遊產業園區和旅遊產業集聚區,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
(三)發展目標。
通過五年努力,全市旅遊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全面建成形象鮮明、產品多元、服務一流的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旅遊集散地和西部旅遊高地。旅遊產業效益進入國內先進行列,旅遊業成為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為提高人民群眾福祉的現代服務業,成為帶動全市產業結構優化、生態建設、對外開放的重要產業,使重慶成為中國以旅遊經濟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的典範。
到2012年年底,力爭全市年接待旅遊過夜遊客達6250萬人次,年均增長25%;旅遊總收入達1550億元,年均增長30%;接待入境旅遊人數達196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0億美元;就業總量達195萬人。到2015年年底,力爭全市年接待旅遊過夜遊客達1.08億人次,年均增長20%;旅遊總收入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5 %;入境旅遊人數達到3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6億美元,入境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外匯收入進入西部各省(區、市)前3位、全國主要旅遊城市前10位;旅遊產業就業總量(直接與間接就業)達250萬人。
4. 我國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有哪些
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及問題、新形勢下中國旅遊 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新形勢下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對策.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相關對策:一、各級政府應高屋建瓴,制定更有利於新形勢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發 展規劃,加強宏觀管理.二、旅遊產業要摒棄固有的個別利益觀念,放棄惡性競爭,高瞻遠矚,做大做強,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三、從中國旅遊業的弱項入手,積 極開展旅遊商品的開發與研製,加大旅遊購物收入在旅遊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以適應旅遊者對旅遊商品需求差別化的新形勢.四、樹立中國良好的旅遊形象,加大 旅遊促銷比例,擴大國際知名度
5. 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是什麼時候正式發布的
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於2011年6月正式發布。
2011年8月正式印刷發版,刊號為ISBN 978-7-5032-4195-6,售價68元。
6. 找近幾年影響中國旅遊收入因素的數據
旅遊業是對安全因素極其敏感的產業,尤其在發生美國「9·11」和印尼巴厘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後,安全問題成為制約國際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觀經濟持續增長、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向居民傾斜以及由此帶動的旅遊消費升級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契機。 《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將個人所得稅的免徵額提高到3,500元/月,隨著這些政策、法規的落實,我國居民的可支收入將穩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重要發展任務,政府支出中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將進一步增加,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將進一步擴大,這也將有利於居民消費預期的形成,促進旅遊消費需求的增長。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遊消費傾向增加,再加上不同收入層次的居民旅遊消費的升級,我國旅遊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契機。 (2)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得旅遊活動愈加便捷和舒適,交通等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完善,為旅遊業提供更加穩固的發展基礎。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設施不斷改善,旅遊目的地的易達性不斷提高,旅遊活動更加便捷。鐵路方面,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省會城市與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以及四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形成「四縱四橫」的高速鐵路基本框架,高鐵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航空方面,根據《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至2020年全國民用機場總數將達244個,航線也會大大增加;公路方面,根據《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我國高速公路網採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大通道,總規模達到8.5萬公里,全部建成後將連接全國所有的省會級城市、城鎮人口超過50萬的大城市以及城鎮人口超過20萬的中等城市,覆蓋全國10多億人口;實現東部地區平均30分鍾上高速,中部地區平均1小時上高速,西部地區平均2小時上高速,從而大大提高全社會的機動性,為人們旅遊、休閑提供快速通道。 「十二五」期間,高速交通體系的初步建成大大拓展了遊客出行距離和產業發展空間,加上水上交通、城市內部交通的發展,以及酒店數量的增加與服務的改善,使我國旅遊業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各種發展大眾旅遊的條件正在成熟,發展基礎逐步穩固。 (3)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旅遊業是對安全因素極其敏感的產業,尤其在發生美國「9·11」和印尼巴厘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後,安全問題成為制約國際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與不少國家和地區政局動盪、社會動亂、恐怖主義活動頻發不同,我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4)國家政策支持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重要機遇。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以及各省市區根據該意見精神出台的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從宏觀上說,「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和「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將積極發展旅遊業作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將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收入分配調整。這一系列政策將推動我國旅遊業的加快發展。 (5)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科技進步以及現代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 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裝備改造和提升旅遊業,正在成為新時期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一進程中,科學技術不僅創造出大量新的旅遊業態和新的旅遊需求,引導新的旅遊消費,還將極大地推動服務方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今後一段時期,信息技術將會更加廣泛地運用到旅遊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正在推行的「三網融合」,將促進不同網路之間的信息兼容,實現網路資源的共享,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旅遊消費方式、旅遊經營方式和旅遊管理方式,將推動旅遊業向現代服務業的運行模式發展,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
7. 2020年旅遊業直接就業人數將達3300萬
據報道,7月3日國家旅遊局近日發布《「十三五」旅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版出,到權2020年,旅遊業直接就業人數由「十二五」末的2798萬人達到3300萬人。
專家表示,人數是一方面,只有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充滿活力、與旅遊業發展相適應的旅遊人才隊伍。
8. 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方向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了解過。中央建議、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及國務院意見是科學制定旅遊業「十二五」規劃的戰略依據。
知道吳文學嗎?他說過:旅遊業要在農民增收、發展海洋經濟、發展服務業、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等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並明確要求「全面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堅持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點旅遊區、旅遊線路建設。推動旅遊業特色化發展和旅遊產品多樣化發展,全面推動生態旅遊,深度開發文化旅遊,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完善旅遊服務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這是「十二五」期間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方向。
在科學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搶抓戰略機遇,轉變發展方式,以市場化為導向,提升產業發展的綜合素質,加速推進我國旅遊業在大眾旅遊新階段又好又快地發展。充分發揮旅遊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促進文化繁榮、人民素質提高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綜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進一步增強我國旅遊業在世界旅遊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這是「十二五」旅遊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本人還是建議您參考下旅遊局就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答記者問,裡面闡述了很多問題及戰略目標導向。
9. 旅遊規劃的發展重點
2012年12月1日由國務院發布的《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鄉村旅遊發展、旅遊精品建設、紅色旅遊發展和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十二五」期間旅遊規劃發展的4大重點。《規劃》明確了旅遊業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