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獨山縣文化旅遊局池繼霞

獨山縣文化旅遊局池繼霞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19:36

① 崑山市獲得國家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的鄉鎮有哪些

金黔在線訊 近日,獨山縣基長鎮、兔場鎮、本寨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這是獨山縣繼去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66個「中國傳統文化旅遊名城」之後,又有三個鄉鎮獲得的國家級名片。
近年來,獨山縣高度重視民間藝術之鄉的創建和發展工作,廣泛開展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對具有歷史、民族特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使有價值的民間文化能夠「走出去」。
本寨水族鄉內有響篙舞、花燈、蘆笙、水歌、水書等豐富的民間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響篙舞流傳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獨山縣通過對響篙舞進行藝術、資金的扶持,使其表演藝術水平得到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融入旅遊產業之中。
兔場鎮是獨山布依民歌的主要流傳地,布依民歌歷史悠久、歌詞底蘊深厚,曲調婉轉悠揚,表達方式歡快洋溢,因此廣為傳唱。兔場鎮高度重視民歌的挖掘和發展,每年春節期間組織一次民歌匯演,與都勻市良畝鄉成功舉辦三次「勻獨關」歌會。
基長鎮是獨山花燈發祥地之一,目前該鎮280個村民小組中,就有270支花燈隊,成了獨山花燈藝術的核心地帶。獨山花燈在該鎮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唱花燈、跳花燈成了男女老少自娛自樂、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② 貴州獨山縣大學城的發展體系

獨山大學城已經形成了貴州省獨山經濟開發區、獨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麻尾工業園區、獨山紫林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黔南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城鄉改革統籌實驗園區等發展體系,將會為獨山大學城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③ 獨山縣水司樓將更名變身為酒店,酒店的發展前景如何

酒店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

水司樓是獨山縣耗資兩億修建的景觀,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水司樓始建於2016年,在2018年曾有媒體報道,該工程已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然而一直都未對外開放,,這讓網友感到非常好奇。後來獨山縣縣文化旅遊局發出消息,水司樓將更名變身為「凈心谷大酒店」。

現在酒店各項設施都還完善之中,並未對外開放。水司樓處於凈心谷景區,該景區一直追求全面發展,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優美,也是貴州省的一個特色景點了,全天免費開放,所以來旅遊的人還是很多的,這就為酒店帶來了客源。

酒店的內部設施裝修得再好一點,發展前景還是很好的。水司樓耗資兩億打造出來的景點還是很有看點的,它是按照水族的建築特徵修建的,佔地面積59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水族建築,素有「天下第一水司樓」的稱號。



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獨山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億元,要想靠旅遊帶動發展,需要創造有利條件。在「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獨山縣在2012年,將兔場鎮、甲定水族鄉和翁台水族鄉合並為獨山縣城鄉統籌試驗區。

擬通過試驗區的設立,加快「三化同步」建設,採取生態移民、產業移民和政策移民等措施,以城帶鄉,以農聚城,探索出一條從根本上解決脫貧致富、具有貴州特色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路子。試驗區的設立成為影山鎮旅遊整體開發的基礎,也成為凈心谷旅遊區項目開展的前提。

「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要做到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對於民族旅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一方面要做到挖掘、整理、開發其科學、文學、史學、美學和社會學等文化內涵,擴大其職能。

另一方面,又要不斷探索,建立民俗旅遊資源的外延機制,啟動綜合整體優勢,以此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④ 貴州省都勻市獨山縣有沒有馬尾鎮這個地名

貴州省都勻市獨山縣沒有馬尾鎮這個地名,但有麻尾鎮這個地名。

獨山縣,版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權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最南端,與廣西南丹縣接壤,是貴州省乃至大西南進入兩廣出海口的必經之地。東守兩廣、西望滇黔、南控東盟、北至天府,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是貴州南部重要城鎮,也是西部地區連接中、東部地區的開放前沿。

獨山縣轄一城六區(即:獨山大學城、貴州獨山經濟開發區、麻尾工業園區、獨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獨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獨山紫林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獨山城鄉統籌改革實驗區)和8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兔場鎮、麻萬鎮、基長鎮、上司鎮、下司鎮、甲里鎮、麻尾鎮、堯梭鄉、羊鳳鄉、甲定水族鄉、翁台水族鄉、本寨水族鄉、水岩鄉、打羊鄉、堯棒鄉、黃後鄉、董嶺鄉。

⑤ 現在貴州獨山縣的凈心谷旅遊發展怎麼樣了

近些年,貴州獨山縣的發展很不錯,凈心谷的旅遊發展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具體的一些情況你也可以到官網上去查看哦。

⑥ 貴州省獨山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獨山縣主要雜復居布依、水、苗等制少數民族,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情濃郁淳厚,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豐富,民歌對唱、花燈嬉鬧、鬥牛賽馬等,場面隆重熱鬧。鹽酸、雅酸、蝦酸是獨山有名的「三酸」,風味獨特,其中鹽酸菜被稱「中國最佳素菜」,獨山鹽酸菜廠目前年產量兩千餘噸。紡織、燈籠、刺綉、根雕等民間工藝品精美,是獨具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
獨山自然風光優美,可開發的旅遊資源豐富。主要風景點有深溝山水風光、紫林山原始森林,等。近年來,獨山積極挖掘旅遊資源,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積極圍繞獨山花燈、影山文化、黔南事變打造文化「三條主線」品牌,努力使獨山的人文景觀與國家級荔波樟江自然風景名勝區形成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力爭成為貴州南部旅遊線上的新亮點。

⑦ 獨山的名俗、風俗

獨山花燈的形成及發展簡述編輯
獨山花燈是貴州南路花燈的代表,它歷史悠久,據打羊鄉墨寨八十多歲的布依族花燈老藝人介紹說,他祖父那輩就唱花燈來的,按此推算花燈在獨山流傳至少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
獨山花燈最早是「地燈」,其源於正月鬧元宵玩燈的習俗。《獨山縣志》風俗篇載:「上旬內(正月)街坊龍燈彼此爭勝,尤以無宵為最,自十一日至十五日,土民具香楮,酒脯於祖墓前展拜曰:上燈。此後市人開張、書童上學皆擇吉,鄉村龍燈間有習燈唱者,或具帖赴某村慶賀或某村招之演唱,同曰:『玩年』。」「地燈」,顧名思義是一種不擇場所徒步於地上表演的藝術形式。多以扇帕為主要道具載歌載舞,通常與鬧元宵的耍龍、舞獅、劃早船、車車燈等一起,通稱鬧花燈,後「地燈」的表演形式被「還願」的習俗所借用,形成「願燈」,其內容是娛神、酬神了願,驅魔去邪、消災化結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願燈」逐漸形成一整套的程序,其中要扎燈、塔台唱燈。就出現了「台燈」。從清咸豐間(1851)年,願燈盛行獨山城鄉時,歌舞中就帶有戲的成份,如《打頭台》已經由歌舞發展到人物,有故事情節的別具風格的「燈夾戲」。「台燈」表演分為兩部分。開台的第一個節目是《踩新台》,接著是《打頭台》,俗稱「打花折」,之後才出摺子戲(正戲)。「台燈」的出現,標志著獨山花燈戲的形成。
獨山花燈遺產豐富,有300餘首曲調,40多個舞蹈身段動作,上百個傳統劇目。
獨山花燈最早是以歌舞為主,演出節目有《靈宮掃台》、《踩新台》、《打頭台》等,隨著歷史變遷、變通便達、商貿繁榮、人流頻頻,外地文化不斷傳入,加之花燈藝人們與領省民間藝人的交流、創造,使獨山花燈這一地方民間藝術逐漸豐富,不斷發展。出現了如《紅燈記》、《金鈴記》、《八寶記》、《莽蛇記》、《槐蔭記》、《還魂記》、《五鼠鬧東京》、《九件衣》、《前娘後母》等花燈傳統劇目。然而,舊社會在歷封建統治階級歧視和禁固下,花燈受到統治者的桎梏和摧殘,故發展緩慢。演出劇目多系根據當時流傳的唱本或民間故事編演,無固定的唱詞,多系演出時表演者根據劇情隨意發揮。稱所謂「條綱戲」。演員均為男性,男扮女裝。
建國後,獨山花燈發展很快,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發展。
五十年代可稱獨山花燈繁榮的一個極盛時期。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文藝方針的指引下,獨山花燈獲得了新生。民間花燈班(隊)如雨後春筍應時而生。據統計,58年縣境內的專業余花燈團、班(隊)已有170餘個。53年縣舉辦首屆民間文藝會演,各方花燈藝人匯聚,登台競藝。獨山花燈這一民間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豐富多彩的傳統花燈劇目《踩新台》、《打頭台》、《紅燈記》、《鳥金記》等,初顯它藝術的魅力。隨後縣成立了業余花燈劇團,縣文化館組織專、業余文藝工作者對花燈的優秀傳統劇目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在省、州藝術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下,獨山花燈從劇目創作、音樂、表演到舞美等方面逐步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並先後培訓了一大批業余花燈骨幹,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優秀節目,如《婦女礦工排》、《蛇郎》、《紅花遍地開》、《姑嫂忙》、《包二回門》等。縣及州、省連年舉辦民間文藝匯演,使演出的水平逐步提高。56年貴州省花燈劇團在獨山成立,對推動獨山花燈的發展取到了積極的作用。58年縣開辦了文藝學校,培養一批年青的花燈藝術骨幹,隨後建立了半專業性質的獨山花燈劇團,創作挑練演出了一大批花燈劇目,活躍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花燈早已成為城鄉各族群眾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地方藝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55年在縣第三屆民間文藝會演中出現了獨山花燈誕生以來的第一個女旦角,就是基長區上道鄉新民村井寨的女青年羅天蘭。當時她與花燈藝人石玉成(也是她的師傅)表演《打頭台》,引起了全縣轟動,。此後眾多有文化的姑娘也愛上了花燈,加入了花燈演出隊伍,登上了文藝舞台。這意味著「好女不看燈」的年代已經結束了,獨山花燈已進入「好女唱新燈」的新時代。
六十年代,獨山花燈發展處於底潮。縣花燈劇團由於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生存艱難,於61年底自行解散。此時,農村的花班(隊)也走的走,散的散,活動蕭條。65年縣組建獨山縣農村文化工作隊,創作和移植了《奪印》、《打銅鑼》、《補鍋》、《一袋麥種》、《辦喜事》、《跑驢》等一批花燈劇。深入農村巡迴宣傳演出。活躍了城鄉文化生活,同時對花燈的傳承取到了一定的作用。66年中旬,「文化大革命」開始,文藝也進入「十年動亂時期」。縣文化系統一度陷入派性斗爭。69年農村文化工作隊解散。花燈一度被視為是「封、資、修」的東西鏟除。民間花燈班(隊)地被勒令改散。花燈生存極為艱難。
七十年代,全國戲劇改革,進入「樣板戲」時代。雖然樣板戲搞的是「三突出」,「一花獨放」。但從客觀上講在戲劇的改革方面是取得了積極的推動作用。73年縣文化館重新恢復建立後,縣組織了一批專業余文藝工作者對花燈移植樣板戲進行研究,先後移植了《沙家浜》、《紅燈記》選場(段)和《龍江頌》一、二、八場。推動了獨山花燈戲劇的改革。使花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主要是在音樂創作方面,改變了以前配曲、套曲的方法。採用了新的創作方手法。在做法上,一是作者在充分熟悉素材(花燈曲調)的基礎上,從中選出特性的基調或特性樂句、樂匯,重新組織柔和,加以發展;二是根據劇情、人物性格和唱詞的長短,採用拉長、縮短的手法,對同一素材作不同調試處理,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三是採取主題貫串法,在一個人物的各個唱段中,根據劇情需要、運用同一素材來變化發展,由此既保持了獨山花燈音樂的風格,又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在演(伴)奏上實行分譜,較前跨了一大步。同時在樂隊編制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文場:計有花胡、二胡、板胡、高胡、中胡、大胡、月琴、三弦、柳琴、大提琴、楊琴、單簧管、笛子、笙、鎖吶等;武場:計有板鼓(兼堂鼓)、小鑼、小釵、大缽、大鑼、水釵、木魚、碰鈴等。另外,在舞美方面也有很大改進。採用了硬景記(畫檔)、軟景(沙網)尤其是使用了背景投影,加上燈光色彩變換更增加了舞台的效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歷史性的變革時期,在黨政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獨山花燈又恢復了生機。農村民間花燈隊又活躍起來。據80年代初縣文化部門開展「三項調查」(即民間藝術形式,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縣境內民間花燈班(隊)計有百餘個,其中季節性活動的有70餘個,有很多花燈隊(班)在演出形式,創作和演出水平上有很大的發展。如下司拉查村花燈隊,能移植演出大型古裝花燈劇《審椅子》、《奏香蓮》等,並創作演出了《打葵花》、《追豬》、《紅管家》、《落榜回家》、《送公糧》等一批現代花燈劇目。伴奏武場陣容也較宏大。又如基長鎮基高村花燈隊,除演出《包公斬國舅》、《莽蛇記》、《金陵記》、《張郎休妻》、《銅盆記》等傳統花燈劇目外,還創作演出了《雙喜臨門》、《婚事新辦》、《戲中戲》、《只生一個好》、《社教隊下鄉來》等花燈節目。再如麻萬鎮平原村花燈隊,村支書帶頭,緊密配合形勢創作並演出了《情滿人間》、《顧二公》、《三延婚期》、《兩分田》、《李村長上任記》等幾十個花燈節目。既活躍和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又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
從專業方面看,82年縣建立了民族文工隊。二十年來創作演出了一大批現代體裁的花燈節目。花燈小戲有:《哥笑了》、《春歸校園》、《歸家》、《鄰里情》、《老部長》、《金雞常嗚》、《鳳歸桃林》、《鵲橋會》、《鐵稅官》、《拜年》、《送葯》、《舞步情》、《山村女教師》、《收費風波》、等;花燈歌舞有《春戀》、《雨情》、《辣媳婦》、《地燈舞》、《泉浴》、《綉女》、《相親》、《五姑游春》等,曲藝節目有:《文化中心好》、《哥倆接爹》、《送崽上學》、《鬧店》、《憨哥進城》、《同心樹》、《太平石》、《殘湯宴》等。縣文工隊常年深入農村演出,既豐富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也弘揚了花燈藝術。在參加歷屆省、州,以至全國性的會(調)演中多次獲獎。並多次到鄰省、鄰縣,外專州演出,深受觀眾歡迎,以至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總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是獨山花燈繁榮和發展的輝煌時期。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花燈藝術創作極度繁榮,城鄉廣大專業余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深入生活,緊扣時代主旋律,創作和演出了大批現實題村的優秀花燈劇目,充分展現了獨山花燈藝術的時代風貌;二是挖掘了花燈藝術的表演形式,使獨山花燈的表演形式不斷擴展和完善,歌舞、戲劇、曲藝等表演形式具全。從而豐富了獨山花燈藝術的表現力;三是在花燈舞蹈創作方面有突破性的發展。由原來說唱歌舞形式向純歌舞發展,由情緒舞發展到情節舞。如《雨情》,按照寫舞蹈腳本,作曲、編舞的創作程序,採用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突出主題。舞蹈力求有創意,如《地燈舞》,採用傳統的地燈鑼鼓伴奏,加上吸收了地方民族舞蹈動作,更突出《地燈舞》火爆熱烈,純朴粗獷的藝術風格。
八十年代中期全國開展文藝十大集成志書的收編工作,在縣委、政府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幫助下,通過縣文化部門上下共同努力,先後完成了「獨山花燈音樂集成」、「獨山民間舞蹈集成」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以及文化志、戲曲志、曲藝志等資料的收編工作,為獨山花燈的繼承和發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90年代中期,全國推行文化先進鎮、文化先進縣、文化鄉、藝術鄉、「蒲公英」計劃、文化帶等文化工程建設。94年基長鎮被省命名為「花燈藝術之鄉」,97年我縣被省命名為文化先進縣,97年為全國文化先進縣。
2獨山花燈走進金色大廳編輯
地處貴州省南大門的獨山縣是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其建置可遠溯至漢代、三國牂牁郡的毋斂,系布依、漢、苗、水族等多民族聚居地,這里盛開著一朵非遺奇葩「獨山花燈」。
獨山花燈源於「社」的祭禮活動,從功能上分:一為崇尚天地與自然,二是娛人精神情感;從形式上分:一為地燈,二為台燈。它以燈戲兼容的獨特風格,鮮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優美的舞姿與曲調聞名於世,是獨山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個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審美習性「活」的顯現,展現了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獨山人達觀與進取的精神。
2003年,文化部特授予獨山縣基長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獨山花燈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歷了500多年活態流變的發展傳承,獨山花燈從此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獨山人都以「花燈人」為自豪。在獨山,不管是重大節慶或是祭祀活動,唱花燈都是必不可少。「人人會拿花燈扇,個個會唱花燈調」,這是獨山花燈普及化最真實的寫照。在獨山,學生書包里裝著、手裡拿著花燈扇,已成為街頭巷尾一道獨特的景觀,而開展花燈「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的「四進」活動,無疑是對非遺保護傳承的巨大推動。
有著9年花燈表演經驗的布依族姑娘羅來紅是獨山花燈民族文工隊的一名普通演員。來自布依山寨的她,從小就跟隨大人看花燈、聽花燈,被花燈藝術的精髓深深吸引。當她在舞台上表演時,那種激情與亢奮、靈魂被震懾的感覺是她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我的生活充滿花燈,60歲後我還要演花燈,」這是筆者與獨山花燈友人聊天時,最為真摯的感動……
如今,獨山花燈更形成了產業化發展,大街小巷飄揚的都是花燈的韻律,音像店裡擺放醒目的也是花燈光碟。為滿足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獨山縣花燈領導小組還組織創作了大量優秀曲目。這里幾乎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花燈演出隊,在保持本真性的前提下進行生產性方式保護的演出,獨山花燈已然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周邊省市……
在與現代多元文化的融合中,獨山花燈也做了很多嘗試與創新,特別是借鑒交響樂的理念來豐富花燈,並與歌舞劇、影視劇結合,樹立獨山花燈文化的高度。「在獨山花燈普及的基礎上,考慮更多的則是文化制高點問題。」獨山縣文化局局長、獨山縣非遺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池繼霞介紹,「先佔領文化制高點,打造獨山花燈精品,以輻射更廣的人群,從而拉動獨山花燈金字塔塔基的建設。」
2009年3月16日,獨山花燈登上了世界音樂藝術的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乾哥乾妹踏青來》、《牽牛郎郎要接親》、《踩新台》等原生態的天籟之音折服了音樂之都,獨山花燈也迎來了更加璀璨的未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