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全新的文化旅遊觀

全新的文化旅遊觀

發布時間: 2020-12-26 07:18:29

A. 旅遊文化哲學基礎的書籍影響國人旅遊觀念

旅遊文化哲學基礎的這個書籍影響國人旅行的關鍵的話,這個不是很了解的,這個他應該是沒有沒有專門講述,講講是我旅遊這方面的一些事情吧。

B. 旅遊規劃和景區開發方向的碩士論文開題

我在一家規劃設計院工作,前年幫單位申請到了旅遊規劃設計乙級資質.
我認為你回的碩士論文宜結合答一些具體旅遊景區進行研究,純理論的東西又難寫又空洞,還容易給評委挑刺。論文思路可結合具體旅遊景區可以談一些景區成功和不足,由此挖掘精華提升為理論。廣東等地曾出現不少人造景區,投資都不小,但成功的不多。建議你不妨以《人造旅遊景區規劃及景區開發創新途徑》開題進行研究,研究可比較諸如廣州世界大觀園(以世界建築為主題但建築粗糙、形式單一)、飛龍世界(形式單一)等景區開發失敗教訓和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環境優美、相關內容豐富、經營靈活)、深圳歡樂谷(超大型游樂場、游樂設施先進)成功經驗,探討成功景區的旅遊資源、產業間的整合、區域合作、保護與開發的平衡、自主與配套開發的關系、客源市場、社會效益等問題,深入分析旅遊資源特色,採用科學方法研究旅遊者的心理特點、價值取向、消費水平等。要有新意還可著重研究景區分期開發和創新項目推出時間控制與旅遊消費者心態,適當採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模擬評估。

祝你論文順利!:)

C. 下列旅行路線中,既有觀光、文化旅遊,又有沙漠探險旅遊內容的是()A.隴海-蘭新-南疆B.滬杭-京滬-

隴海-蘭新-南疆線的起止點是連雲港-蘭州,蘭州-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喀什,南疆鐵路經過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故符合題意,其他三條線路均沒有沙漠景觀.
故選:A.

D. 獵奇型旅遊主要包括( ) A.探險旅遊 B.文化旅遊 C.奇觀旅遊 D.原始地旅遊

A.探險旅遊 、 D.原始地旅遊。象獵奇型旅遊主要就是去探險,或者去比較原始的地方。

E. 旅遊營銷的宏觀環境

旅遊營銷的意義
旅遊營銷的宏觀環境包括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學技術環境、競爭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等。每個旅遊企業都處於這些宏觀環境因素的包圍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約和影響。這些宏觀因素和發展趨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也對旅遊企業的生存構成威脅。
1、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地位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綜合實力的表現,通常通過社會經濟指數的綜合分析得到現實反映,它是進行旅遊營銷活動最重要的綜合因素。社會經濟指數高的國家,一般來說,旅遊業就比較發達。現代旅遊業首先是在經濟發展國家興起,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遊客源國的接待國。與此相反,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底子薄,交通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2、社會文化環境是指由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的長期熏陶而形成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是一個社會的教育水平、語言、宗教與民族特徵、風俗習慣、價值觀、人口、社會組織等的總和。教育水平不僅影響人們的旅遊水平,而且影響旅遊企業的市場調研與促銷方式。掌握當地語言,易於人們的感情溝通,對營銷活動十分有利。宗教與民族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行為准則與認識事物的方式,從而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風俗習慣對消費行為、營銷方式影響重大。此外,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人口、家庭規模、生活方式等以及社會團體的行為都對旅遊企業的營銷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社會文化滲透於所有的旅遊營銷活動中,而旅遊營銷活動又處處蘊含著社會文化。如營銷對象的思想文化,表現為消費者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對生活方式、消費習慣、消費需求的影響;又如旅遊營銷主體的營銷術、營銷成果也是社會文化的具體體現,社會文化貫穿旅遊營銷活動的始終。旅遊消費者和營銷者的文化水平,往往決定旅遊營銷的成敗。有些國家。盡管人口經濟收入相近,但旅遊市場情況可能有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很大程度反映在社會文化方面。因此,旅遊營銷必須適應社會文化因素,並隨社會文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反映在具體的旅遊營銷活動中,特別是開展國際旅遊營銷活動中,旅遊企業不能以本國、本地文化為參照系,而要自覺地考慮異國、異地社會文化的特點,使旅遊營銷與社會文化因素之間互相適應。如旅遊廣告、旅遊產品目錄的製作,必須顧及語言文字、模特形象是否符合異國異地文化。一個漂亮女性形象的廣告,在許多國家都可以被接受,但在伊斯蘭教國家卻會遭到抵制,在某些中東國家甚至無法進行電影、電視廣告宣傳。
3、政治法律環境。政治法律環境是指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在國際關系和國家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動及與市旅遊企業的營營銷活動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與法律環境的強制與約束。旅遊企業總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環境下進行營銷活動的。構成政治法律環境的因素就要有:(1)國家的政治體制、政局變動。政治體制是政治制度的體現,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其經濟、文化、外貿政策也不同。不國政黨之間政權的更迭,對經濟和貿易政策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對旅遊營銷也會產生影響。(2)經濟管理體制、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與旅遊企業密切相關的問題是精減政府機構,規范政府行為,實行政企職責分開等。(3)政府的法令、條例、法規,特別是有關經濟、旅遊立法。經濟立法的目的在於建立維護經濟秩序,保護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防止環境污染。從1979年以來,中國陸續制定和頒布了不少法令,和旅遊企業營銷直接有關的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合同法》、《環境保護法》、《專利法》、《商標法》、廣告管理條理、旅行社管理條例、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暫行規定、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等等。(4)政府的有關經濟政策。法令、法規是相對穩定的,那麼方針政策則有較大的可變性。它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政府的政策必然會對旅遊企業的營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中國正著眼於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因此,旅遊企業對國家的有關政策(如人口政策、產業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對營銷活動的影響應予以密切關注。
4、經濟環境。經濟環境是指旅遊企業營銷活動所面臨的經濟條件,是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基礎。旅遊企業從事市場營銷活動的前提是市場的存在,而旅遊市場是由旅遊消費者、購買力、購買意願、購買權利四個要素組成,旅遊市場的四要素實質上都是直接受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經濟環境對旅遊營銷活動有更為直接的影響力。
旅遊營銷人員研究經濟環境重點分析如下內容:(1)經濟發展狀況;(2)居民收入狀況;(3)消費狀況;(4)居民儲蓄。
5、科學技術環境。影響人類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學技術。當前世界科技發展迅猛,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點。可能會對市場營銷產生影響的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特點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將普遍進入生產、管理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2)生命科學將獲得新的突破;(3)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術,已成為人們的共識;(4)各門科學技術將全面而深入地發展,互相滲透,綜合交叉。
6、自然地理環境。世界各國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如地形、氣候、自然資源、環境狀況等都對旅遊營銷產生影響。
7、競爭環境。主要內容有:(1)面臨的主要競爭者和類型 包括同類旅遊項目或產品的競爭者、相互可以替代旅遊項目或產品之間的競爭者和爭奪客源的競爭者。(2)競爭者的市場營銷狀況;(3)競爭者的內部狀況。

F. 旅遊活動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 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 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 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 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 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為了發展旅遊 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 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 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

因此,我們在對待旅遊文化的時候必須吸取其精華部分,對事物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旅遊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雲南旅遊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等。
第二、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雲南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第三、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構成自然景觀的生態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當今社會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眾化旅遊的浪潮席捲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給旅遊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影響。
旅遊地(即旅遊接待地或旅遊目的地),是旅遊者所要到達和游覽的地方,也是旅遊的主要活動和接待工作展開的地方。它可以是某個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指某個特定的區域。旅遊地社會文化是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和當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結果。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旅遊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前不少地區發展旅遊業主要著眼於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大眾化旅遊」浪潮給當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不足,給該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筆者認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眾化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旅遊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二,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摩梭姑娘楊二車娜姆闖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戶曉,津津樂道。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楊二車娜姆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三,旅遊地的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現代旅遊是一種大眾社會生活文化,也是大眾化的文化消費。所謂「大眾」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導致了嶄新的社會群體——大眾的產生。大眾已不同於過去的群眾,它特指生活於城市之中處於平均狀態的人群,其慾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對什麼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憤怒」。
因此,大眾的文化消費更多地體現一種「類」的普遍消費,而非個體的特殊消費。大眾一般都受過教育,能夠進行基本的文化消費,但大眾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並不具備高層次的文化修養,沒有機會進行特殊的鑒賞訓練,不能接受對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現代大眾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旅遊或其他「排遣」私人時間所需要的文化必須是一種能夠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傾向於感性的,輕松而刺激的文化。為了發展旅遊業,接待地會積極吸引各方旅遊投資者,有時還會刻意迎合旅遊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不少旅遊者並不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只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台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再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遊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四,旅遊地「文化設限」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設限」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
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組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第五,旅遊地「仆從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緒直接影響當地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旅遊地,成群結隊的旅遊者所挾強勢文化使得當地居民的民族(地區)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從性」文化逐漸加重。旅遊地居民一方面對旅遊者的舉止言行、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等進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終使得人們對本地社會文化傳統等開始懷疑,離棄乃至反叛,從而對接待地固有的社會文化產生強烈的腐蝕作用,誘發民族虛無主義的產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旅遊者的大量湧入可能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當地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巴黎,每逢旅遊旺季城市交通嚴重阻塞,人們怨聲載道,於是一些景點的居民自發組織起來,阻止滿載遊客的大巴車進入市區;在義大利的威尼斯,賣紀念品的商店擠垮了許多為當地人服務的店鋪,咖啡店和餐館的價格飛漲,超過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遊客令當地居民不勝其煩,城市人口從40年代的15萬人銳減至如今不足8萬人。此外,一些旅遊者對其他文化任意貶低和批評的傲慢態度導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遊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加劇了旅遊業個體經營中比較普遍的「宰客」現象等。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正面
——可迎合現代旅遊發展的潮流,促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從國內外旅遊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來看,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遊者外出的旅遊動機將逐步從純自然的觀光旅遊向更富有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旅遊轉變,將對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旅遊的開發,將迎合這一潮流和趨勢,成為受歡迎的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
——可豐富旅遊產品的內涵、結構與類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旅遊產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氣息,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遊賣點。因此,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可鑄造旅遊產品特色,擴大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同時可完善旅遊產品的結構、增添旅遊產品的類型。
——可樹立城市旅遊形象,提升旅遊業的地位。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環,與其歷史文化相結合,城市的旅遊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與此同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無論投資、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來,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現代旅遊又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或全國的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增長極,並給所在區域帶來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可見隨著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定能夠帶動城市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旅遊業在當地地區的地位並完全能夠成為本區域的核心和統帥。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G. 旅遊者價值觀體系對其旅遊審美的影響

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H. 旅遊地理試題,誰知道答案請回答:多謝了!

【摘 要】大湘西民族文化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樣性等特點和以大湘西自然風光作依託、文物古跡作支撐,伴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使得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機遇成熟、條件具備可行。21世紀,大湘西旅遊發展必將以文化旅遊作為主旋律。

【關鍵詞】人文旅遊資源;文化旅遊;大湘西;民族旅遊業;發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資源觀念中,人們更多的是從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角度,關注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且易於感知的各種資源,而那些由人類文明所創造出來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同構、互動的人文資源卻經常易被人們所忽視。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一個全新的旅遊分支——文化旅遊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旅遊活動歸根結蒂是一種文化活動。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遊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遊的三大動機之一。各國去歐洲的旅遊者中,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遊。在國內,文化旅遊也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受到廣大遊客的青睞。各旅行社在編排旅遊線路、組合旅遊產品時,不斷推陳出新,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滿足不同遊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不僅是自然資源的富集區,而且也是人文資源的富集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這正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大資源觀念確立的基本依據和大湘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源。

二、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對大湘西民族旅遊業發展的作用

所謂人文資源,就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文化的創造、積累和延續所構築起來的可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著名學者費孝通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是人類從最早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藝術。」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文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稱「人文景觀旅遊資源」,是對旅遊者形成文化吸引,為旅遊者在文化旅遊過程中使用和消費並促使文化旅遊感受形成的各類要素,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民族風貌與特色的集中反映。從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規劃實踐的角度可以分為三類:實體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觀實體為存在形式並可供旅遊者直接作為旅遊目標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築、交通、特色城鎮和村落、節慶場所、紀念地等;社會氛圍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旅遊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質、行為、觀念等構成的文化氛圍部分,如器物、飲食、服飾、習俗、語言、思想觀念等;精神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指狹義的精神創造部分,如民間文化、神話、戲劇、歌舞、音樂、繪畫、工藝、哲學、宗教等部分。旅遊文化與旅遊和旅遊業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在自然風景區,開掘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會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遊業的發展。

(一)文化對大湘西旅遊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遊研究專家在一次抽樣調查中得知,外國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旅遊第一吸引物,認為是風光名勝的佔30%,認為是民族文化的佔70%。日本人來華旅遊的興趣分類大體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的49%,體察民俗風情的22%,觀賞文藝美術的7%,品嘗風味佳餚的17.5%,其他4.5%。在美國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遊上。文化是旅遊和旅遊業的靈魂,旅遊業經營的就是文化,銷售的也是文化。從旅遊者角度看,其多種多樣的旅遊活動類型可歸納為:觀光旅遊、尋根旅遊、休閑旅遊、會議旅遊、探親訪友旅遊、宗教朝聖旅遊、度假療養保健旅遊、體育與探險獵奇旅遊、海底文化沙漠旅遊、以及各種專項旅遊、興趣旅遊等。那麼,無論旅遊者參加哪一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其旅遊目的都是了解世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因此,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壺醇酒,耐人尋味。

(二)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大湘西自然風景區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量,已經成為中外旅遊業的共同行為。旅遊業行家提出要抓四個注重,即:注重文化內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過程的文化性,注重細節的文化性。英國著名地理學家紐拜說:「風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於自然和人類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並無絕對意義上的自然風景,一處風景的魅力長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的維系,沒有文化賦存的旅遊資源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大師劉海粟說:「黃山風景絕佳,我九次登臨,但缺少碑刻,歷史文化氣息薄弱,風光雖比泰山美,終輸一籌。」將優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遊資源以恰當的形式奉獻於遊人,使他們充分領略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受到啟示和教育,獲得體驗和熏陶,旅遊者就會得到一種滿足,就會將旅遊業推向新的層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遊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遊產業化進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內涵,就會有這樣的效果:(1)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越豐富,人們前來獲取和共享知識、信息的慾望就會愈強烈,從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遊消費項目,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區修復寺觀廟宇向遊客開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娛樂項目等,就可能會使旅遊收入大幅度增長。(3)開辟境外客源,發展國際旅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類的。」對大湘西民族文化差異進行探索的價值情趣,是引導現代旅遊業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為依託,充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遊,會吸引大量境外旅遊者。(4)民族人文旅遊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經營途徑,極有利於大湘西旅遊產業化的發展。

(四)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實現大湘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與自然旅遊資源相比,人文旅遊資源是一種可再生和可增質的資源,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它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價值。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開發和利用人文旅遊資源不僅能產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能創造新的經濟價值,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投資不多,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的朝陽產業。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勢在必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價格就愈昂貴,並且越是市場所需要的,就越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說是實現大湘西可持續發展的明智選擇;從大湘西自身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來看,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最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業,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續發展產業。

三、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魅力無窮,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奇葩,在中外遊人中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湘西開發利用民族人文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並與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傳統民族文化獨具特點。
(1)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氣功、吊腳樓、織綿、粘貼畫、社巴節、黑神會、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為媒、木葉傳情、玩龍、舞獅、踩鼓、椎牛古俗、賽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趕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樓、風雨橋、大歌、合攏宴等;白族的服飾、神話、傳話、寓言等,這些都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開發利用,其吸引力將會勝於國內外隨處可見的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歌舞廳等娛樂設施。而且這種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賞到,旅遊者來此既飽覽山水風光,又領略民族文化異趣。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