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農樂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地址
㈠ 鎮江農家樂分布
金山
金山位於市區西北約2公里,海拔43.7米,佔地面積10公頃。金山原是屹立在長江中的一個島嶼,唐朝張祜的詩句「樹影中流見,鍾聲兩岸聞」就是當年金山的寫照。由於滄桑變遷,長江改道,至光緒年間金山逐漸與南岸相連。當年東坡居士筆下「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的水上風光演變成了陸上勝境。「騎驢上金山」風行一時,成為清末民初朝山觀光者的一種奇妙享受。清康熙帝於1687年秋登臨金山,因觀其上接蒼冥,下連洪流,江天一色,故賜名「江天禪寺」並沿襲至今。
金山風景區建築風格獨特,殿宇廳堂,亭台樓閣,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壽塔突兀拔起於金山之巔,故以「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貌而蜚聲海內外。整個金山風景區計有30餘處景點和古跡,而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和傳說。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岳飛金山寺詳夢等等,令人回味無窮。
焦山
焦山位於市區東北約 5 公里 的長江之中,海拔 70.7 米 ,方圓 38 公頃 ,又名樵山、譙山、獅岩。白牆青瓦之屋舍掩映於漫山蒼松翠柏修竹茂林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說。
東漢末年名士焦光來此隱居,朝廷曾三詔其出仕。怎奈焦公淡泊明志,終老山中。百姓為紀念他,改此山為焦山,生前隱居的山洞為「焦公洞」 ( 一稱三詔洞 ) 。
焦山形似浮玉,滿山蔥蘢,有許多古樹名木。山上有中國佛協原副會長、當代高僧茗山法師的「茗山紀念堂」及「焦山佛學院」等大型建築。焦山「二十四景」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令人賞心悅目。
北固山
位於市區的北固山主峰海拔 58.5 米 ,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後峰 ( 主峰 ) 更是直插江中,形似半島,峭壁如刀劈斧斫,形勢極為險峻。歌詠北固山的詩很多,其中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要數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意境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登臨北固,西望金山,東眺焦山,三山呈犄角之勢。
北固山的名聞中外,大抵與「劉備招親甘露寺」有關。《三國演義》中那些繪聲繪色的描寫,極大地豐富了北固山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北固山上現存的諸多文化古跡,確也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段古老的歷史。
北固山人文景觀眾多,有東吳大將太史慈和魯肅的陵墓,有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墳墓,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虎口脫險遺址。睹景思情,如煙的往事歷歷在目。
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中將北固山勝景和險要的形勢濃縮成四句話: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
千岩峰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西津渡古街
位於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這里共有文物保護單位 12 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處。古時候,這里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涌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里登岸的。東晉隆安五年 (401) ,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戰略目標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系,以圍攻晉都建業(今南京),後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後,皇後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 曌 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後,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這里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禦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生在這里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 ·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三國時期,這里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里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朝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使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於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現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題額。據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 150 多家。從行業種類上看,大致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當然,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台,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激發出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連見多識廣的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時,也不由發自內心地連聲贊嘆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彷彿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里才是鎮江旅遊的真正金礦。」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羅哲文 先生更是把這里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不僅如此,西津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關於這一點,古街上由東向西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給了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無疑,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和風貌。西津渡古街救生會、昭關石塔、觀音洞的維修和保護,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1 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歷史的,但同時它又是年輕的、現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憶里,悠閑自得地生活著。也許他們的眼前是騎著毛驢上金山的遊客的身影,耳畔交織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笙簫管笛如泣如訴的旋律。他們咀嚼著歷史,如同咀嚼著回鹵豆腐乾和麥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經成為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時代的活力。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古樸的生態,淳厚的民風,傳統的商業,一切的一切都煥發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強烈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這就是令人回味無窮的西津渡。這就是蜚聲中外的西津渡。
延陵季子廟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南山是招隱山、黃鶴山、夾山、九華山等諸山的統稱,面積約 18 平方公里(約18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 73% ,有樹木 60 余種,飛禽 70 多類。南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 2.5 公里 ,由招隱景區、竹林景區、鶴林景區和文苑組成。這里山巒起伏,綠樹蔥蘢,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既是國家森林公園,也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區。米芾稱之為「城市山林」。自南朝以來,倍受歷代文人青睞:編著《昭明文選》的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著名藝術家戴顒 ,大詩人蘇東坡,創立「米氏雲山」畫派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都曾先後在此著述和流連。南朝宋的開國之君劉裕年輕時也常在此砍柴打魚販賣草鞋。這里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駱賓王、王昌齡、康熙、乾隆等數百位文人墨客和帝王將相均先後留下了謳歌南山的華章。這里委實是一處怡情悅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