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文化遺產破壞

旅遊業文化遺產破壞

發布時間: 2020-12-26 04:02:27

『壹』 如何平衡文化遺產與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

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

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

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

(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

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貳』 簡答如何在城市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論文摘要:基於對中國與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對比分析,期望以國際上先進的保護經驗作為參照來認識自身的不足,使我國能吸取經驗,並根據我國目前的保護現狀,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方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到:「老建築對於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沒有它們,街道和地區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老建築對街道和街區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種必需,人們離不開他們提供的方便和親近的人際關系」。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存城市歷史發展的軌跡,留存城市的記憶,同時也是城市進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契機之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目的,是對構成人類記憶的歷史信息及其文化意義在城市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動與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特徵相適應,確保歷史城鎮和城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和諧關系,並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1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道路。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人們對歷史保護的認識水平還普遍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領導者的認識還有些欠缺與模糊。盡管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已經發現一些古鎮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進行保護,但是,有些地方仍然把保護歷史環境看成是經濟發展的障礙,因而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將保護納入地方建設的規劃中;某些城市把文化遺產僅作為吸引大量遊客的資本,旅遊業的不恰當與過度開發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些不利於保護的現象,都源於沒有以全面、長遠的觀點來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從而對環境發展的策略造成誤導,致使一些有價值的文物建築、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繼續遭受著人為的破壞。雖然目前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日高,但理論的探討卻並未用以指導政策的制定。目前雖有許多專家不懈地為保護振臂高呼,尚且不能有效扼止破壞的強勢,如若保護不主動,其後果可想而知。另外,還有些操作中的問題。
從現狀分析,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出現許多問題,主要是:1)認識上的問題,人們普遍不能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決策者。2)方法策略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在如何協調保護和利用關系的認識上不完善,在狹隘的地方、部門、小團體甚至個人利益的驅動下,在制訂政府策略時本末倒置,導致出現了許多旅遊發展過頭、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喪失、居民利益受損等結果。3)管理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管理職能部門不清。中央部門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許可權重疊,規劃局、建委、文管會、房地局之間互相責權不明,由此產生政出多門、矛盾百出等問題。4)規劃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的保護規劃偏重宏觀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銜接,缺乏進一步實施的具體技術指導。5)技術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對適合各種風格和類型的建築的維護、修復、整治的研究和實踐,出現許多畫蛇添足、修舊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現大量假古董。
2關於加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
1)加強教育宣傳,提高整個民族的保護意識。2)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嚴格完整的法律約束體系,嚴懲破壞法律的各種行為和個人。法律條文中對獎懲的規定要明確,可操作性強。3)建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盡可能使各種保護對象都能納入保護體系,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監督。4)加強技術實力,提高保護規劃技術方法,培養高素質的規劃人才,加強對保護規劃的研究,使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從而得到有效的技術保證。5)提高城市管理者對保護的認識,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使城市管理獲得更好的權利保障。
3在保護內容方面的調整
1)從單一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到歷史環境的保護,從有形的物質環境的保護到無形的文化保護。2)保護目標從原來的歷史留存到價值重現,加深對遺產的認識和利用。3)在保護方法方面,從原來的專業保護到綜合保護,保護范圍和深度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4結語
那些老建築、老街區對於人們的生活是重要的,它攜帶的歷史信息以及記憶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樣性的一個必需成分。舊建築固有的混合用途以及其低廉的使用費用對形成居住區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相反,當一個街區還是嶄新的時候,它卻很難為城市的多樣性提供經濟上的機遇。我們用簡·雅各布斯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時間使得一個年代裡建築的緊張空間成為另一個年代的剩餘空間,在一個世紀里平平常常的建築在另一個世紀里卻成了有價值的珍品。

『叄』 什麼文化遺產正在消失

全球變暖、惡劣天氣、經濟增長帶來的侵蝕等等因素,使世界文化遺產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圍攻」。然而,「過度旅遊」則是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最為不力的因素。由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飛機票的不斷下調,到達遙遠的目的地變為情理之中的事情。並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它們消失之前去看一看。現在,任何文化遺產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視。在這急劇變化的世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脆弱的,不管它們是石頭的還是冰雪的,是人造的還是大自然的造化。廣袤的南極大陸,成為旅遊業的最後疆土。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近10萬名旅遊者登臨南極。2004年10月4日,美軍在巴比倫遺址巡邏。島國馬爾地夫逾80%的領土位於海平面以上1米處,有被淹沒的危險。

乞力馬扎羅的雪

如今,每年會有10000名旅遊者遠道而來,蜂擁在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腳下。然而由於雪帽越來越小,「乞力馬扎羅的雪」將在15年內成為歷史。

在海明威寫下《乞力馬扎羅的雪》的那個時代,外出旅遊可能是當時的人們所能想到的「最後一件事情」。如今,海明威肯定想像不到,每年會有10000名旅遊者遠道而來,蜂擁在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腳下。更有數不清的旅行社接線員們在向人們喋喋不休地重復著海明威小說中的那個名句:「它是那樣遼闊、偉大、高聳,在太陽底下顯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潔白。」

然而,在詩意的「推銷」之外,是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旅遊業的坐標———行將融化。存在了千萬年的、被人類描寫為像「所羅門國王墓地」般的「雪帽」正在變得越來越校

乞力馬扎羅山緊靠赤道之南,它的誘惑力很大一部分來自赤道與雪山的強烈反差。然而,不久前一批科學家聚會美國舊金山時呼出驚人之語:乞力馬扎羅的雪正在融化,並可能在15年內完全消失。自去年2月以來,山上有些地方雪的厚度減少了近一米。從歷史上看,自然界中雪山及冰山增長或消融的時間單位通常以萬年計。現在則不然,僅與1912年相比,乞力馬扎羅的「雪帽」就已經縮小了82%。可悲的是,到時,旅行社又有了新的買點———最後看一眼乞力馬扎羅的雪吧!

旅遊之禍

經濟繁榮帶來持續的「人潮」,越來越多的人「在路上」,價格低廉的飛機票更是加速了這個態勢。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威脅正是旅遊本身。

看起來似乎是荒謬的,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威脅正是旅遊本身,挑戰在於,人類對它們的熱愛和敬仰恰恰會把它們逼向死亡。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sFund,WMF)主席伯納姆表示:「旅遊業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未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於缺乏預見性的管理我們很容易使得情況失去控制。」

不管旅遊目的地是多麼的新奇和充滿異國情調,一個旅遊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到達那裡。由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飛機票的不斷下調,到達遙遠的目的地變為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全球遊客人數突破了8.06億,而他們中的許多人更是聚集在世界最著名的、歷史最悠久的地方,無論是秘魯的馬丘比丘古廟、還是英國的史前巨石柱、抑或是威尼斯水城。

經濟繁榮帶來持續的「人潮」,越來越多的人「在路上」,價格低廉的飛機票更是加速了這個態勢。

旅遊經濟的釋放帶來了比颶風更強大的能量。在墨西哥的旅遊聖地坎昆,每年有700萬遊客慕名而來,在人潮的「沖擊」之下,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旅遊資源的保護刻不容緩,大量涌來的旅遊者還帶來了談水供應危機、並危及淺海生態環境。據保護國際(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估計,「過度旅遊」威脅著拉美和加勒比海的過半數「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存亡,亞太地區這個比例也達到了20%。柬埔寨的吳哥窟每年迎來100萬旅遊者,泰姬陵是700萬。

其他破壞性因素

由於一些地區的局勢動盪、工業廢物的侵蝕,加之反常氣候的影響,那些不可復制的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絕跡的危險。乞力馬扎羅的雪,是令人擔憂的旅遊業的象徵。現在,任何世界文化遺產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視。

由於一些地區的局勢動盪、工業廢物的侵蝕,加之反常氣候的影響,那些不可復制的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絕跡的危險。颶風使美國的新奧爾良幾乎全城被淹沒;被視為潛水天堂的印尼的珊瑚三角洲同樣危如累卵;由於不斷的偷盜行為,埃及路克索神廟厄運難逃;就連英國的史前石柱也被圍欄保護了起來。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脆弱的,不管它們是石頭的還是冰雪的,是人造的還是大自然的造化。

的確,人類的「旅行癖」不是惟一要指責的因素,危及到文化遺產的因素還有不少。在開赴目的地之前,旅遊者們不僅要考察各國錢幣的兌換率、關心天氣情況,還不得不瀏覽海嘯預警中心的網址、簡氏恐怖襲擊報告(據說可以每天向人們提供全球恐怖襲擊的最新情況),直至流行病指數預報。

旅遊業本身,作為不少國家的最大的賺取外匯的產業,面臨的危險也是多方面的。世界貿易與旅遊委員會(WTTC,WorldTradeand TourismCouncil)下月將在華盛頓舉行年會,討論如何應對來自自然和人為的災難。「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災難都是現實的。」WTTC主席文斯·沃夫岡說到,「我們越來越多的要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公布了一份全球100個最瀕危的文化遺產名錄,它們分布在55個國家。名列第一的是伊拉克,不僅僅是阿斯卡里亞聖殿(Al Askariyashrine),而是整個國家。恐怖襲擊、教派沖突成為罪魁。來自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更是不容小視。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說,由「極端天氣」、「洪水」、「颶風」導致的災難已經比1970年多了3倍,由經濟發展導致的災難性破壞上升了6倍。

全球變暖的陰影

南極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旅遊目的地。但是,近些年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南極大陸的冰山大規模解體、融化。

上述危險正在使地球走向毀滅。很多的旅遊者正在考慮到南極去度假。從阿根廷烏斯懷亞乘坐豪華郵輪到南極大陸兜一圈,享受一個沒有日落、白雪皚皚的假期。這樣的旅程真讓人心動。

「在一葉小舟上,看是巨大的駝背鯨從旁游過,體會人與自然的心靈交互。」這是多麼動聽的商業策劃書!自1957年度美國人首次進行南極商業旅遊以來,全世界已有近10萬名旅遊者登臨南極。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個旅遊經營團體成立了國際南極旅遊協會(IAATO),並獲得了經營許可證。現在,花上5萬美元,遊客就可以被帶到白色大陸。當然,同30年後將有可能失去機會來講,這個花費是不足為奇的。近些年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南極大陸的冰山大規模解體、融化。冷水中的蜉蝣生物迅速消失了,磷蝦減少了,企鵝和鯨魚自然遭殃。

經濟增長提供「助力」

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墨西哥城正面臨加速下沉的災難;混亂的交通將越來越多的汽車尾氣排向天空,使那不勒斯古建築遭受侵蝕。這些正是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經濟增長必然在扮演破壞者的角色,在繁榮的背後是深刻的隱憂。赫爾辛基Malmi國際機場的燈塔是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珍品,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它有可能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型住宅區。

如果說挽救一個建築聽起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那麼想像挽救一整座城市吧。如果擁有1800萬人口的墨西哥城持續抽干低下水,破壞含水層,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將陷入地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已經把墨西哥城納入「瀕危城市」之列。由於地處墨西哥政治經濟中心,墨西哥城每年都會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50年來,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長了4倍多。為了解決越來越嚴重的供水危機,該城每秒鍾要從地下蓄水層抽取1萬升水。這無疑加劇了曾經支撐這個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專家指出,這個巨大的城市正面臨加速下沉的災難,在過去100年中已下沉了9.14米,某些地區的下沉速度則已經達到每年38厘米。

再來看看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它的市區建在平坦的那不勒斯灣海濱和通往維蘇威火山方向的低矮山坡上。地震學家說,維蘇威火山遲早會重新噴發,熾熱的岩漿將逼近那不勒斯,該城連同它的100萬人口正依偎在火山的陰影里。17世紀,是那不勒斯的輝煌時期,它曾是歐洲最大的城市。義大利的俗語「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是波旁王朝在它的鼎盛時期的驕傲宣言。如今那不勒斯衰敗了,更像一張頹廢城市的明信片。混亂的交通將越來越多的汽車尾氣排向天空,中世紀的古建築遭受侵蝕。現在,持懷疑態度的人有了一個新的說法:「去看看那不勒斯,在它隕落之前。」

如今,人們都知道,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也近乎乾涸,小船紛紛擱淺。

「瀕危名錄」的副作用

亞洲的海嘯剛剛過去,人們又如潮水般地回來了,有時候災難可以轉變為「機會」,引起旅遊業的反彈。

好的和壞的消息是,旅遊者紛至沓來。亞洲的海嘯剛剛過去,人們又如潮水般地回來了,有時候災難可以轉變為機會。「人們要趕在變化來臨之前去那裡探險」自然棲息組織(NaturalHabitat)的馬特·卡茹斯這樣說,他在運作南極旅行的項目。「我們都意識到世界是不可預知的」,朱里奧·阿爾伯里,美國費城Drexel大學旅遊學院教授說,「但是在災難過後,旅遊行為總是會反彈的。」

如何應對沖擊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的時候,事物到了瀕危的時候人們才看到它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伯納姆說。他表示,編纂最瀕危的文化遺產名錄可以爭取到各地政府的支持,但是也會引發越來越猛烈的旅遊狂潮,人們爭相一睹將要逝去的古跡的風采。不少地方採取了各種辦法,如限制游覽時間等等。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機構開始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也在同地區政府合作,開始了部分重建工作。

「瀕危名錄」沒有把旅遊者嚇回去,他們可能會緩行,但是人數不會減少。盡管一系列的人為和自然的災難接踵而至,但是去年離開家外出旅行的人數達到了歷史新高,而且無疑還會持續增長。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過度旅遊是最大的破壞因素,如何做到旅遊和保護的平衡是幾代人要思考的問題。否則,未來的人們只能從書本中一睹文化遺產的風采了。水城威尼斯面臨乾涸的危險。盧克索神廟群受到旅遊業和盜賊的雙重威脅。

■鏈接

世界7大瀕危古跡

埃及盧克索神廟群(Luxortemplecomplex)

盧克索神廟群位於尼羅河西岸,聚集著大小40多座廟宇和成千個貴族的墓地,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如今,盧克索神廟的現狀岌岌可危,不僅受到旅遊業和盜賊的威脅,而且尼羅河自身也危及神廟的存在。40年前建成的阿斯旺水壩引起鹽類在盧克索神廟土壤周圍沉積,不斷侵蝕著神廟塔基,許多古墓中還灌滿海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目前正為盧克索神廟遺址保護制定管理方案,並希望對該建築群進行自亞歷山大大帝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

伊拉克巴比倫遺址(Babylon)

巴比倫是古巴比倫王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是尼布甲尼撒國王建立的最大建築群,「空中花園」就位於那裡。20世紀以來,自從考古學家發現巴比倫古城遺址後,古城內的古物不斷遭到搶掠、破壞和污染。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軍還在那裡挖戰壕,軍用坦克碾碎了古老的道路。大英博物院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伊拉克目前缺乏恢復巴比倫古城原貌的資源。

印尼珊瑚礁三角區(CoralTriangle)

印度尼西亞珊瑚礁三角區是世界上種類最為繁多的海洋生物棲息地之一,從印度尼西亞東部水域一直延伸到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部分和索羅門群島。截至目前,科學家已在那裡發現了逾3000種魚類,600種珊瑚。然而,那裡的生態系統正面臨來自過度捕撈和破壞性捕撈越來越大的威脅,這不僅使海洋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而且還不斷危及其棲息地。像石斑魚、拿破崙隆頭魚等諸多賞心悅目的魚類如今正瀕臨滅絕。

秘魯馬丘比丘古城(MachuPicchu)

馬丘比丘古城建於1460年左右,1911年被美國歷史學家海勒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所發現,從此便成為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50萬遊客前來參觀。馬丘比丘古城擁有200座各式建築,不過由於位於地質斷層帶,遊客的不斷湧入令古城古老的石基日益受到磨損和破壞。而遺址周圍的商業開發使馬丘比丘古城面臨著山崩威脅,令這座古城隨時都有從地球上消失的可能性。為遏制這一趨勢,秘魯政府最近將每天參觀馬丘比丘古城的遊客限制在500人,同時古城每年關閉一個月,對受損建築進行修繕。但是,補救措施為時已晚。

馬爾地夫群島(Maldives)

亞洲島國馬爾地夫是由1.2萬個小島構成的,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動物。但由於該國逾80%的領土位於海平面以上1米處,因此更加受到全球變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被淹沒的威脅。2004年印度洋海嘯不僅毀壞了馬爾地夫的基礎設施,而且令一些小環礁消失,該國地圖因此被重

『肆』 旅遊業和工業對世界文化遺產產生哪些影響 英文介紹

If we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the Hoi An Ancient Town, for example, an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Asian trading port and an outstanding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s over time. Since its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99 Hoi An as experienced an exponential growth in tourist arrival. While tourism has brought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f Hoi An in terms of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higher cash incomes, tourism has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town. Managing the future of the tourism instry in Hoi An requi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by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and requires 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伍』 如何看待中國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

近年來,關於旅遊開發對文化遺產是保護還是破壞的爭論一直沒有間斷,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起碼可以證明人們已經越來越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了。
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和要求。實踐證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是可以相互依託的,走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發展的道路也是可行的,文化遺產完全可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同時,文化旅遊使大量的文化遺產直接面對民眾,這還有利於普及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但是,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過度的商業炒作和破壞性開發、對文化遺產內涵的歪曲和濫用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開發旅遊市場的前提首先就是尊重民族文化遺產並力求進一步保護它。在保護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要,利用它開發市場。反過來,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做好民族旅遊產業開發,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旅遊開發可以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加強人員之間的往來,增強交流和信息之間的溝通,還可以加深對彼此文化的認同,使社會資源得到更好地統籌。
舉例說明:新疆的喀什可以說是維吾爾文化的發祥地,維吾爾文化在那裡保留很完整,積淀最深。高台民居是維吾爾族聚居區,這么多年來,其他地方發展了,這里還是落後景象。後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從尊重民族文化、抗震、保護民族習俗角度,政府決定將高台民居修舊如舊,現在,高台民居正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加固。這個安居工程讓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同時也照顧了維吾爾族的生活習俗。另外,通過整體打造,凸顯了維吾爾人原始、質朴的生活習慣,現在這個區域變成了旅遊者參觀的區域。這樣,既方便旅遊者了解和感受少數民族風情和西域文化,又使當地做小生意的居民通過售賣自產的紀念品增加了收入。互利雙贏、共同發展,非常和諧。

把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陸』 為什麼文化遺產可以用來發展旅遊業

旅遊分人文和地理兩部分,很多人選擇旅遊是為了增長見識,文化遺產是現實的文化課本,可以讓遊客在輕松中了解過去的歷史。所以說,用文化遺產來發展旅遊是文化傳承的另一個方式。

『柒』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這四個文化層中,後三者基本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我國的京劇、崑曲、東北二人轉、廟會、少數民族歌舞和習俗等都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是豐富游覽內容、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延長遊客逗留時間的重要內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雕刻等)則是重要的旅遊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這些為部分國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興趣、認為過時的東西,卻是廣大海外遊客所青睞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得越好,其利用價值也就越大,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旦傳統文化因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力而喪失殆盡,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遺產,對發展我國的旅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捌』 物質的文化遺產在旅遊業中有什麼重要意義

遺產是個古老的詞彙。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輩留下的財產。在這種傳統的遺產觀中,遺產只是一種私有的物質財富。

進入19世紀中期以來,遺產的內涵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開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共財物視作遺產。這是另一層意義上的遺產,就是文化遺產。它是一種公共的、精神性質的財富,需要人們共同熱愛,世代傳承。
這種嶄新的遺產觀的產生,緣於整個人類文明的轉型。

人類的文明由遠古到今天,一共經過兩次「轉型」。一次是由漁獵文明轉為農耕文明。在中國,差不多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在那時人類不可能懂得遺產的保護,所以漁獵文明盪然無存。再一次就是近一個世紀——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化。在文明轉型期間,新舊事物的更迭非常無情。而且人們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內在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遺產的消亡正是在這種「物換星移」的時候。因此說,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迷人而沉甸甸的巴黎和羅馬就是靠著一種前瞻性的眼光才得以保存下來的。

最先和最鮮明地表達出這種新的遺產觀的是法國作家雨果。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壞者宣戰》中,用激憤的語言斥責當時大肆破壞法國城市歷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衛著法蘭西的歷史文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要「為名勝古跡制定一項法律。為藝術立法,為法蘭西的民族性立法,為懷念立法,為大教堂立法,為人類智慧最偉大的作品立法,為我們父輩集體的成果立法,為被毀壞後無法彌補的事物立法,為一個國家前途之外最神聖的東西立法……」

這段話寫於1832年。法國正處於工業化發端之際。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責任,令我們驚訝,也令我們欽佩和感動;這篇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先覺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遺產觀說得如此明明白白。

歷史地看,新的遺產觀最初總是被一些有識之士頑強地表達著。由於這些人不屈不撓的努力,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同,然後形成了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法國的第一部《歷史建築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紀初,英國、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等國陸續有了一些范疇不同的遺產保護法。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全球現代化的加劇,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慘重的摧毀。這促使新的遺產觀被廣泛地接受。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在《法國對遺產的認識過程》中說:「在過去20年(他指20世紀後半期),遺產的概念已經擴大,發生了變化。舊的概念把遺產認定為父母傳給子女的財物,新近的概念被認為是社會的整體繼承物。」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世界遺產公約》和《各國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建議案》。這表明人類在遺產觀上已形成共識。共同而自覺的遺產保護就開始了。

然而,對事物認識的過程總是一步步的。1972年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公約》主要是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時,人類對文化遺產內涵的認識還不完整,只看到了遺產的物質性一半,還沒有看到另一半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靜態的,是實體。比如文物器物、經典古籍、大文化遺址、重要的歷史建築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廣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中間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等。

由於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的、共同認同的,它一直被認為是底層的文化而不被重視。但它是養育我們的一種生活文化,每個人都是在這共同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它直接表達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徵,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比如中國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現在頤和園和故宮上,而是深邃而鮮明地體現在春節的民俗之中。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最早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日本、韓國等國家。日本人在1950年確立的《文化財保護法》中首次提出「無形文化財」的概念,並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它的范疇。韓國人也較早有了這種觀念。他們早在1962年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並於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為韓國的「重要無形文化財」。由於他們不懈的努力,這種前衛的遺產觀漸漸得到世界各國的認知和認可。終於在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選法》。進而在6年後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至此,人類將另一半文化遺產擁入了自己的懷抱。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上有好幾種叫法。如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等等。我們過去習慣稱作民間文化。現在為了與國際上的稱謂相協調,便稱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遺產內容由物質的、有形的、靜態的,伸延到非物質的、無形的、精神的、生態的,顯示了當今人類對自己的文明創造的認識進了一大步。只有進入了現代社會,才會把前一階段文明視作遺產。因此說,當人類相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倍加珍視與保護時,一個現代的完整的遺產觀便形成了。

現代遺產觀也是一種現代文明觀。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那麼,與現代文明相對便是對遺產野蠻的破壞了。

所以,人類文化遺產觀的最終形成並不遙遠,就在最近這30年。在這樣的時間背景下,中國的文化遺產處於什麼狀況呢?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