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孟津縣旅遊發展

孟津縣旅遊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26 03:22:48

① 洛陽孟津有哪些旅遊景點,有什麼好玩的介紹推薦(

黃河小浪底景區: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是河南省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 ,以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曾先後榮獲「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熱點旅遊景區」、「東亞十佳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
龍馬負圖寺景區: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因「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於晉懷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中華易學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風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王鐸故居景區:位於中州名鎮會盟鎮老城村,屬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故居毀於戰火,於1998年11月動工,按王鐸故居原貌修復重建,歷時一年完竣。修復後的王鐸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園林,佔地面積180餘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

② 洛陽孟津旅遊景點都有什麼,哪些可以用旅遊年票

孟津縣
可以用
洛陽旅遊年票
的景區有
龍馬負圖寺
(2A)、
王鐸故居
(3A)、
漢光武帝陵
(3A)。此外孟津縣還有
小浪底
(4A)、
平樂牡丹畫
產業園(3A)等景區。

③ 洛陽旅遊年票孟津辦理點有幾家

孟津縣朝陽鎮十字街北50米文麗通訊器材
孟津縣小浪底大道520號南嶺公園西內門北50米(昕怡商容店)
孟津縣慧林路(原商業街)中段富龍布藝(老乾局斜對面)
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東街(九都藝術裝飾行)
孟津縣桂花大道323號圖書館樓下(小浪底旅行社)
孟津縣黃河路中段第一汽車站內
孟津縣白鶴鎮西街廣場對面(樂見廣告)
孟津縣送庄鎮耀偉辦公用品商店
孟津縣白鶴鎮十字街東10米(圓通速遞)
孟津縣麻屯鎮麻屯街(佳祥賓館)
孟津縣桂花大道東段(港中國旅)
孟津縣城關鎮八一路鴻泰家園北樓舒翔國際旅遊有限公司門市部
孟津縣城關鎮會盟大道與八一路交叉口隴尚華聯超市二樓環境國際旅遊有限公司
孟津縣會盟鎮陸村文化廣場西(衣之家)
孟津縣會盟鎮馬庄村旅遊百事通
孟津縣麻屯鎮麻屯街影藝婚紗攝影

④ 洛陽孟津旅遊景點都有什麼,哪些可以用旅遊年票

孟津縣可以用洛陽旅遊年票的景區有龍馬負圖寺(2A)、王鐸故居(3A)、漢光武帝陵(3A)。此外孟津縣還有小浪底(4A)、平樂牡丹畫產業園(3A)等景區。

⑤ 孟津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位於河南省孟津縣境內的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這里水禽雲集、天鵝曼舞、鶴聲陣陣,遼闊的黃河灘塗上,構成一幅萬羽競翔,鳥唱水吟的天然圖畫。
1995年,孟津26公里黃河1995年,孟津26公里黃河段,6206公頃的濕地被劃定為省級水禽自然保護區,此後,在縣林業局的辛勤工作下,在當地群眾的精心呵護下,使這一地區成了鳥類良好的棲息地。常年在區內居住的留鳥,有蒼鷺、斑嘴鴨等6種;春、秋路過在此歇腳的旅鳥,有豆鴨、銀鷗等12種;有夏候鳥白鷺、灰頭麥雞等22種;有冬候鳥灰鶴、白天鵝、黑鸛等32種,每年冬季棲息在保護區內的珍禽達3萬只,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禽達十多種。
目前到保護區落腳的鳥類有3.6萬只,多於任何一年,其中世界罕見的丹頂鶴、大鴇、白鶴、黑鸛、白鸛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也頻頻在這塊濕地顯露「尊容」。今年還破天荒地發現了56隻大鴇,這種鳥目前全球也只有數百隻。許多候鳥帶來了大批幼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小天鵝、灰鶴等水禽中的幼鳥多達40%左右。這標志著這塊濕地的生態環境已被這些候鳥認可。

⑥ 黃河中、下游的劃分以什麼為界河口還是孟津

一直以來,黃河中游、下游在孟津分界是被公認的事實,但對於分界線的具體位置,則沒有詳細的記載 或考證 中下游分界位置眾說紛紜 當我們向幾個初中生和高中生詢問黃河的中下游分界線在哪裡時,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 孟津 !翻看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第三冊地理課本,在第五章第三節講到「黃河」時,把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線,確定為「舊孟津」。向我市一些專家請教,舊孟津是指會盟鎮,在今孟津縣城東部,當地人俗稱「老城」。 在河南省志第四卷《黃河志》的第一章,「河流特徵」部分寫道:「自河源至內蒙古的『托克托』,為黃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為黃河中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山東『墾利』河口為黃河下游。」把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點確定為黃河南岸鄭州市滎陽的「桃花峪」。 河南省社科院的一篇論文則表示,根據地貌特徵變化明顯、「地上懸河」起點以及第一條自流渠出現這3把標尺,衡量出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觀為最符合標準的黃河中下游分界點。除此之外,根據「區域地質環境和河谷地貌特徵」,有專家提出「鄭州花園口」是中下游的分界線。還有一些水利工作者根據「河流特性」提出「三門峽」為中下游分界線。 孟津分界點具體位置意見不一 我們就黃河中下游分界點位置問題請教了市水利和文化部門多位專家。他們紛紛表示, 一直以來,黃河中游、下游在孟津分界是被公認的事實, 但對於分界線的具體位置,則沒有詳細的記載或考證。 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在孟津的說法民國時期就提出了,但始終沒有人找出它的具體位置並在該位置上設立直觀明顯的標志,由此才引發了如今的爭議。而就在孟津縣境內,關於分界點到底在哪裡,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 市水利系統一位有關人士認為,從地形上來看,以小浪底水利樞紐為界,上遊河水在黃土高原中流淌,河道窄、水流急,而沖出最後一道峽谷小浪底大峽谷後,黃河水進入華北平原,便成為地上河,水面寬闊而平緩,因此黃河中下游當以小浪底為界。 而另一位文化旅遊界人士則表示,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應在孟津縣會盟鎮最東端的扣馬村。因為扣馬的黃河灘地十分有名,當地有一處被百姓們稱作「晾屍灘」的地方,據傳是因為自古黃河上中遊河中的死屍,最終總會被沖到這片灘地上,這就說明了黃河河道在這里猛然變得寬平,黃河急流在這里變緩了。 還有一位當地的官員認為,「黃河中游可做大壩,而下游不可」,由此,應以黃河中游的最後一道大壩作為與下游的分界,不是小浪底,也不是扣馬村,而是西峽院下游的零號控導工程,俗稱「零號壩」,這壩位於白鶴鎮的鶴西村,距離小浪底大約13公里,而離黃河孟津界最東的扣馬村有近30公里。 「分界線旅遊」之爭暗流涌動 盡管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討論和爭議不斷,但一些地方已經先走一步。早在本世紀初,滎陽便借中國三大階梯地形的一、二級交接點地勢,在山地平原銜接的桃花峪建起了21米高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碑,碑體四面以玲瓏旋梯連接,外部呈H形,意為「黃河」漢語拼音首個字母。該碑基座高2米,四面台階玉欄護持。此處呈東北-西南方向的一道裂縫,將兩側的土地分割為「黃河中游」和「黃河下游」,給了遊客們「腳踏黃河中下游」的機會。加上分界碑周圍風景區內的優美環境,以及黃河畔秀麗、宏偉壯觀的自然景觀,招引了不少的遊客。 而就在不久前,又有省社科院研究員在研究後通過一系列論證,為黃河北岸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觀「正名」。他進一步強調了此地為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並對它的歷史、文化、自然及人文景觀、藝術價值等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證,最終提出了其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旅遊發展指導思想。他不僅對景區內涵、宣傳熱點、旅遊節會等詳細內容作出了規劃,還對景區內的文物保護、修建、美化、經營甚至道路、綠化等細節提出了意見。他建議建立中下游分界線標志,並將設想細化到了在標志樓台頂層設望遠鏡,下層布置沙盤模型的程度。一套整體的旅遊開發方案呼之欲出。洛陽佔有「最早提出」、「傳統認定」和「寫入課本」的優勢,但在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之爭中,聲勢上現在處於劣勢。 「分界線」效應不能忽視 洛陽名勝古跡多,孟津亦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資源暫且不提,單就自然風光,「孟津百里黃河」便有無數美景惹人來游。當地人提出,圍繞黃河,孟津還有多個景點有待開發,比如一些著名古渡口的尋找、發掘、重建等,然而,都不及「黃河中下游分界線」這一項蘊藏的旅遊資源豐富,而且,這一資源如果不及時抓住並加以利用的話,將有永久失去的危險。 2009年5月1日,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在江蘇省淮安市建成開園,成為淮安一張城市名片,極大地提升了淮安的知名度,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我省的信陽市地處秦嶺余脈、淮河源頭,本是最有資格建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的城市,卻由於行動遲緩而錯失良機。事後,信陽市民對當地有關方面提出批評:「我們對自己的旅遊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的意識太淡薄了,一塊金字招牌就這樣失去了!」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一些市民表示,當前,我市正在實施「旅遊強市」發展戰略,應該抓住契機,盡快把孟津黃河分界線所在地的地理優勢轉化為旅遊資源優勢,不要等到「鄭州花園口」或「三門峽」也紛紛有所行動了,我們卻在一旁扼腕。

⑦ 有關孟津特產及旅遊景點的廣告詞

孟津梨,孟津梨,孟津西瓜,黃河鯉魚,雞蛋灌餅,仿古唐三彩等洛陽孟津特產
孟津是一個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縣,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孟津」一詞由來已久,因夏朝為孟塗氏封國,謂「孟地」,其地置津、故稱「孟津」。洛陽被稱為13朝古都,其中有6個朝代都定都在孟津。北邙陵墓群、漢魏洛陽故城、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衛坡古民居等4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跡被列為國家或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人以「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為榮,在孟津北邙山上留下了以漢光武帝劉秀為代表的500多個」。約在四五千年,人文之祖伏羲就來到這里,帶領先民漁獵生息,畫八卦,造書契,正人倫,結束了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現在孟津龍馬負圖寺內的數十通古代石刻,生動地記載著這一久遠的神秘故事,成為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神聖之地。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都曾在孟津這片皇天厚土上生息創業,吒吒風雲,創造出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武王興兵伐紂八百諸侯會盟與此,劉邦在這里絕河亡秦,張衡在這里發明「地動儀」。大文學家賈誼、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一代名相狄仁傑,書壇泰斗神筆王鐸等,不勝枚舉的顯達名士,有的出生在孟津,有的長期生活奉職在孟津,創造了顯赫的歷史業績,留下了彪炳後世的千古美名。先後獲「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縣」、「全國書法藝術之鄉」、「河南省文化先進縣」等榮譽。聞名全國的平樂正骨術就源自我縣的平樂鎮。
漢光武陵位於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又稱原陵、漢陵。它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園。陵園呈長方形,南依邙山,北臨黃河,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墓冢位於陵園正中,高17.83米,周長487米。
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陵內最有特色的就是數目繁多的千年古柏了,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在西側光武祠前大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的28名將領;此外,陵內還有上千株隋唐古柏,真是一處林木蓊鬱的所在。

⑧ 舊孟津在孟津縣的什麼方位

不知你說的是哪個概念的舊孟津,
狹義的舊孟津是指會盟鎮,在孟津東部,距新孟津就是現在的孟津.會盟現在又叫做老城

資料:http://shaoli.hnta.cn/Info/zjzz/2006-2/28/173856617.html
科學確定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及對其旅遊開發的設想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

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地理》第三冊第五章第三節講到「黃河」時,把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線,確定為「舊孟津」(河南洛陽)。
河南省志第四卷《黃河志》第一章,在「河流特徵」部分寫到:「自河源至內蒙古的『托克托』,為黃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為黃河中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山東『墾利』河口為黃河下游。」把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線確定為黃河南岸鄭州市滎陽「桃花峪」。
除此之外,地學界根據「區域地質環境和河谷地貌特徵」,有專家提出「鄭州花園口」是中下游的分界線。水利工作者也有人根據「河流特性」提出「三門峽」為中下游分界線。
近年來我們在從事河南省的旅遊規劃時,多次涉及到「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概念,在《黃河小浪底旅遊規劃》考察時,曾到過「黃河小浪底大壩」所在地孟津縣(中學課本上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可是「舊孟津」的范圍很大,沿黃河也有十幾公里,作為河南省「大黃河旅遊的亮點」——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找不到直觀的旅遊景觀吸引物和明顯的標志。後來,在做鄭州「滎陽市旅遊規劃」時,又來到了鄭州黃河岸邊的「桃花峪」,這里又有「真正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在桃花峪」的說法,而且在「桃花峪」已建起了「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界碑」。到底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的准確位置應該在什麼地方?無論是從科學性的角度和旅遊開發上,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論證。
一、確定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劃分標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劃分黃河中下游分界線首先要確定劃分的標尺,我們認為應該依照以下四個標尺來進行科學劃分:
1、標尺一——地貌特徵變化明顯
按地貌特徵來進行中下游的劃分,主要是指地貌特徵發生大的變化,黃河可分為三大階梯,一是青海高原區(海拔4000米以上),二是黃土高原區(2000—1000米),第三是平原區(100米以下)。因此黃河上中下游分界線首先要從地貌特徵上進行劃分。比如,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劃分主要是由上游高原進入到內蒙古河套平原,由河套平原又轉了一個大彎進入晉陝峽谷區,出晉陝峽谷進入華北大平原。
2、標尺二—— 「懸河」起點
黃河出黃土高原,流入下游平原地區,由於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減慢,大量的泥沙沉積於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黃河以泥沙多,善淤、頻徙、易決、多變著稱於世。黃河含沙量可稱世界之最,素有「一石水六斗泥」和「跳到黃河洗不清」之說。據觀測,黃河下遊河床現在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因此「懸河」從何處開始,可作為劃分中下游分界線的重要標尺。
3、標尺三——支流消失處
由於懸河的特徵,水在高處流,因此「懸河段」是不可能有支流匯入的,因此黃河的最後一條支流也是劃分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參考標尺之一。
4、標尺四——第一條自流引渠出現
黃河「懸河」的特徵決定了在「懸河段」,從黃河可以自流引水,不需要進行人工提水,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應該是黃河上「自流灌溉興利的起點」。因此黃河上的第一條自流引水渠也可以作為劃分中下游分界線的參考標尺。
二、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科學性
按照以上劃分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標尺,目前中學《地理》課本中的「舊孟津」,顯然不夠准確,在河南省境內,黃河從靈寶至孟津,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峽谷高岸,水流湍急。雖然孟津小浪底是黃河最後一道峽谷,自小浪底水庫以下進入河道較寬的地段,河流流速減慢,但小浪底孟津以下,還處在兩岸為黃土丘陵地區,黃河的「懸河」並沒有出現,並且在鄭州鞏義市南河渡段,黃河的一大支流伊洛河從此注入,再往東北岸還有沁河注入黃河,也就是說,懸河在此並沒有出現。顯然中學課本《地理》所說的「舊孟津」是一個泛指的區域概念,並不準確,也不夠科學。
桃花峪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說法,與舊孟津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個區域概念,而已經是一個具體的地點。黃河自秦晉峽谷傾出後,河道漸寬,流至桃花峪時河面寬約3~5公里,是進入黃河中下游平原沖積扇之首。黃河在這里南岸有邙山,北岸為沁、漭河沖積平原。緊臨桃花峪的鄭州邙山風景區內,有鄭州市提黃供水工程,因為這里黃河懸河並沒有出現,黃河南岸桃花峪向東至花園口才逐漸進入平原地帶,懸河才顯現出來。雖然桃花峪以東黃河沒有大的支流匯入,但「懸河」在桃花峪這里並沒有出現。因此這里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也不夠准確。另外黃河花園口段雖然出現了懸河,但花園口並不是黃河最早出現懸河的地方。我們通過考察分析認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無論是從科學性、知識性、歷史性、藝術性、觀賞性來考慮,應該確定在黃河北岸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理由如下:
1、嘉應觀—— 「懸河」的起點
嘉應觀地處黃河與沁河的交匯處,為華北平原西南之邊陲,系黃、沁河沖積地帶,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略微傾斜,東西比降為1:2000,南北比降為1:2500,最高海拔106米,最低海拔81.3米,相對高差僅24.7米。
武陟自上古就是黃河險工段,也是黃河治水的關鍵所在。據傳,大禹治水「覃懷底(底音止,意為達到)績」,就是說最終取得成功是在「覃懷」這個地方。各條大河出山後,匯在覃懷,形成大澤。覃懷的水排下去,上游下游就免於受災了。據考證,「覃懷」就是今天的武陟一帶。黃河流至嘉應觀段,河道水勢平緩,寬淺散亂,河床很不穩定,主流經常擺動,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年升高,易徙決,全靠大堤作為屏障。灘面一般高出堤北5~7米,成為著名的「懸河」。決口後,居高臨下,難以立即堵復,據《武陟縣志》記載,歷史上黃、沁河在武陟嘉應觀段決堤達100餘次。例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到雍正元年,兩年多的時間里黃河在武陟秦廠、詹店、馬營、魏庄四次決口。洪水淹沒焦作、新鄉、安陽後順地勢向北流去,經衛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危害華北。所以歷代設有系統的治黃機構和治黃專職人員,不少河臣及封疆大吏,坐陣指揮或長期駐扎於此。因此古時的嘉應觀也是「治河衙署」所在地,就相當於今天的「黃委會」。同時嘉應觀還是黃河上最大的龍王廟,由於黃河頻繁決口,古人建龍王廟祈求保佑,龍王廟一般都建在險工段。嘉應觀以其建築面積、建築藝術和歷史價值,當之無愧地成為黃河流域現存的最大龍王廟。與祭祀長江的成都江瀆廟、祭祀淮河的河南桐柏淮瀆廟以及祭祀濟水的河南濟源濟瀆廟這幾座全國著名的河神廟相比,嘉應觀不論是在歷史意義上還是在建築藝術上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2、黃河最後一條大的支流——沁河,從嘉應觀注入黃河
黃河上最後一條較大的支流沁河,從嘉應觀西側注入黃河。沁河,發源於山西,有「小黃河」之稱,沁河與黃河相似,河床逐漸高出地面2~4米,最高達7米。因為黃河自嘉應觀向東已經成為懸河,這里是懸河之頭,再向下游不再有支流匯入。如鄭州市緊靠黃河南岸,但鄭州屬於淮河流域,原因也是黃河自嘉應觀向東變成了地上河,發源於鄭州西北部的賈魯河,屬於淮河水系。因此黃河最後一條支流沁河,可作為嘉應觀懸河起點的佐證。
3、「懸河興利的開端」 —— 「人民勝利渠」緊臨嘉應觀
武陟的人民勝利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總乾渠從嘉應觀西側淌過,也是黃河上第一處自流引黃水渠(說明懸河在此已經出現),人民勝利渠曾留下了兩代國家領導人的足跡。1951年3月破土興建,1952年初第一期工程竣工,同年4月12日啟閘放水,10月31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渠首視察。現勝利渠灌溉著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衛輝市和新鄉市郊區的88萬畝農田。幾十年來,該渠從不淤積,這是因為當時的落差計算精確,創造了自然清淤條件。
4、懸河見證——嘉應觀御壩碑
御壩碑位於武陟縣嘉應觀鄉御壩村南,黃河大堤北側。清康熙六十年(1720年),黃沁河潰決成災,雍正元年(1723年),為治河堵口,雍正皇帝臨武陟縣搶險工地視察,決定在此修一堤壩,次年壩成,稱為御壩,雍正皇帝降旨立碑一通,碑首雕有盤龍圖案,碑身陽刻皇帝親書的「御壩」二字。「御壩碑」就是「懸河」的見證,古時此碑位於當時的大堤頂部,而現在低於灘面約7米,說明黃河懸河還在不斷增高。
5、嘉應觀——藝術價值高
嘉應觀是萬里黃河上一顆古代建築藝術的明珠,「宮、廟、衙」三位一體,是現今黃河流域祭祀和研究黃河的第一座廟觀,清雍正五年封黃河「四瀆稱宗」,為全國河神廟之首。其建築也是目前整個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建築藝術與歷史文物價值最高的河神廟。其布局規整,構圖巧妙,裝飾富麗,工藝精湛,雍正皇帝撰文並書丹的「御碑」,字體瀟灑,書法流暢,內容翔實地記載了治理黃河水患的情況。尤其是「鐵胎銅面」,鑄藝精緻卓絕,這在我國近三百年前的冶金和鑄造史上,應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我國罕見的稀世珍寶,堪稱「天下第一銅碑」。另外,觀內大鍾,不同方位擊打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也屬一絕,這些都從另一面豐富了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文化內涵,並增添了嘉應觀神秘誘人的色彩。
6、嘉應觀——「治河」大觀,教育基地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源地,其文化內涵和自然特徵具有世界影響力。而「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其精美珍貴的文物,包含著十分珍貴的黃河文化史料,是絕無僅有的歷代黃河水文資料及治河方略的寶庫,也是紀念表彰歷代治河功臣的場所,在歷史、藝術、科學、水利等方面都有極高的價值,這里的人民勝利渠,留下了兩代國家領導人的足跡,並且還有現代宏偉的黃河防洪設施,可謂黃河治理的「天然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教育意義。199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嘉應觀——灘河相映,風光無限
嘉應觀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河灘寬闊,地勢平坦,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土壤肥沃,水天一色,風光秀麗靜雅多姿。潔凈的生態環境,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再加上灌渠曲折環回,道路、林網密布。並且每年盛夏多種禽鳥相會於此,穿梭於灘中的野雞、野鴨、野兔和各種飛鳥以及各種奇花野草,堪稱群芳斗艷,百鳥歡唱,令人心曠神怡。再加上千畝果園,萬頃良田,麥涌稻香,隨時可捕的黃河鯉魚,河灘區可口美味無公害的野菜,與這里獨有的內、外防洪大堤以及河岸的「控導工程」和滾滾黃河,共同組成了「黃河交響曲」。
三、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嘉應觀旅遊開發設想
1、旅遊開發指導思想
嘉應觀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旅遊開發,要充分發揮黃河自然和人文內涵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特點,使旅遊開發與黃河治理相統一;使治黃工程與旅遊開發相一致;樹立「大旅遊」觀念,「跳出旅遊談旅遊」,全方位開發,以優美的河灘風光為背景,以便捷的交通條件為依託(從鄭州到嘉應觀只需30分鍾),以嘉應觀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基點,圍繞「中下游分界線」、「懸河頭」作文章,以花卉、園林造景及游樂為襯映,突出愛國主義教育,以觀覽「懸河」景觀、防洪工程、引水灌渠為熱點,以「兩個旅遊節日」為轟動(「嘉應觀文化節」,「懸河觀光節」),力求使「嘉應觀黃河中下游分界」成為高品位、高質量、高效益的黃河名勝旅遊景區,集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並成為國際國內著名的以「懸河風光」為主的特色旅遊區。通過宣傳促銷,提高嘉應觀的知名度,以旅遊開發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
2、嘉應觀院內規劃設想
根據嘉應觀的性質及原貌,應將嘉應觀建成一個反映歷代治理黃河、龍文化為一體的文物旅遊聖地。在後院的有關建築內雕塑歷代治理黃河的著名人物的塑像,充實與辦好龍文化圖片展。要將嘉應觀的中國龍王廟之首的牌子打響,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把全國大型龍王或水神廟的分布情況製成沙盤,使遊客對中國龍王水神民俗文化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目前嘉應觀院內文物建築較集中,應以文物保護為主,在維修時要嚴格遵循文物法規以及「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持文物的原有風貌。旅遊開發利用首先在文物部門的文物保護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規劃。
3、嘉應觀院外規劃設想
A.嘉應觀門前風景池建設
在嘉應觀門前,沿中軸線兩側恢復原有風景池,左右對稱展布,用石料砌邊,並修東西對稱的兩個池邊涼亭,兩池之間修建拱型龍橋,使兩池水面相通,形成小橋流水的優美意境,此橋也是嘉應觀前中軸線上的點景物。池邊植垂柳,設遊人石凳,池中央人工建造小型假山,水中養殖各類珍奇觀賞魚類,既供遊人觀賞,又可作為旅遊商品銷售。
B.嘉應觀門前規劃設想
嘉應觀前的道路要封閉,原道路可繞行,以松柏為主進行綠化,使其門前形成肅穆、幽雅的環境氛圍。將院內有關近年集資的碑刻,移到院外門前,碑刻除反映捐資紀念外,盡可能具有更多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另外恢復原嘉應觀前東西牌坊及旗桿。
4、中下游分界線標志——「懸河樓」規劃設想
懸河樓的選址要科學有據,初步定位在渠首東南側,但在建設之前,必須經黃委會同意,並對其地質、地層進行科學鑽探,同時不能影響黃河的防洪要求。
懸河樓主要有三種功能:
第一,她賦於文化內涵,位於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是黃河「懸河」的起點標志,也是黃河「懸河」特徵的象徵。通過宣傳可以吸引海內外
遊客來此看黃河,形成「看懸河,到懸河樓」的特有理念。
第二,她是「嘉應觀旅遊區」的制高點、「懸河頭」,無論是在黃河北岸或南岸皆可看到,起著招徠過路遊客的作用,也是整個旅遊區的標志性建築。
第三,她起著展覽館的作用,遊人可以登樓瞭望,黃河風光盡收眼底,是觀河覽勝的最佳地,在最頂層可以設望遠鏡,供遊人觀望。另外樓下層可以布置有關「懸河的沙盤模型」,以及有關黃河治理方面的內容展示,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教育意義。
其設計式樣上,要考慮黃河是母親河,孕育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不能在式樣上感覺為歐式化現代化建築,要有民族文化特色。要把黃河文明的歷史、黃河的今天與未來都顯示給遊人。
總之,我們認為,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具體位置應該定在嘉應觀,無論是從科學性、知識性、歷史性、藝術性、觀賞性來考慮,黃河中下游分界線非嘉應觀莫屬,如果此觀點被學術界認同的話,建議教育部修改中學《地理》課本孟津說。

⑨ 孟津縣旅遊資源都有什麼

1、孟津一高: 孟津縣重點中學,首批河南省示範性高中。
2、黃河小浪底;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全長130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後,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同時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遊區。
3、王鐸故居:神筆王鐸故居為五進院落,其建築形制以前屋、客廳、中堂、後堂、後屋為主體,配以東西廂房和東西綉樓。構成每進院的單獨結體,均分別以青磚青瓦構建,從整體上展現明清官邸建築巍峨、壯觀、肅穆的文化氛圍。
4、漢光武帝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5、會盟的荷花節等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