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意見
A. 什麼是農旅融合發展現狀及趨勢
農旅融合來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源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
農旅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財力以及環境、土地、產權等條件制約,還存在融資難、用地難等政策瓶頸,投融資體制與發展要求不適應。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衛生、路標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通訊網路、電子商務推介平台等現代設施還不完善。三是精品旅遊路線缺乏。休閑農業觀光點還處於「盆景」的狀態,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過夜經濟」尚未形成規模。四是農特旅遊商品不夠豐富。
B. 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帶三產融合發展規劃,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休閑旅遊農業綜合體規劃設計要點
通過現代農業+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農旅綜合體——新田園小鎮。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 按「兩個銜接,多元融合」模式創新。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中一般通過業態融合,模式融合,科技引領,運營創新方式進行規劃設計。充分結合旅遊業態,充分結合城近郊地區生態資源,旅遊資源,銜接城鄉消費需求,市場需求;銜接文化內涵,農業科技鏈;挖掘區域文化內涵,延伸旅遊業態,以「都市農旅+」形成高效運營路徑保障。
C. 如何推動產業融合,創新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
1、鄉村旅遊與農業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農業新品種。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人工培育的優勢,挖掘開發新穎的農作物蔬菜園藝等新品種,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體現不同鄉村旅遊景點的差異性。
二是展示農業生產新工藝。
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園藝栽培新方法會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
三是展示農業新產品。
農業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豐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葯材蔬菜、野生蔬菜讓遊客大開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創意葫蘆等讓遊客愛不釋手,跑山雞、烏嘴鴨、藏香豬等讓遊客讒饞涎欲滴。
2、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典型代表,為鄉村旅遊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開發微博、微信、網路社區、易信等自媒體平台,可以提升鄉村旅遊信息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遊客提供導游、導購(團購)、導覽、導航等智慧化服務。
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營銷推廣平台,更要創新服務、產品、市場。如通過可穿戴移動終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畫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遊體驗。
開發鄉村旅遊動漫、游戲等產品,將旅遊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戲中去,讓遊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當地鄉村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加遊客黏性。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鄉村旅遊消費者地域分布、消費特徵,進行精準營銷、跨界營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產生的大數據對鄉村旅遊進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預測,幫助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監控和危機管理能力。
3、鄉村旅遊與鄉土文化相融合
鄉村旅遊的根本在於「鄉村性」,要從旅遊要素出發,深度挖掘並融合鄉土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抓住文化、資源、生態和生活差異,滿足市場需求。
一是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合理改造,優化布局,培育以美麗田園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游。
挖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與觀光、體驗相結合的旅遊業態。
舉辦農味鮮明的鄉村旅遊節慶或鄉村美食節,營造出有別於城市的鄉村文化旅遊氛圍。
二是與休閑文化融合。
培育知識型鄉村休閑旅遊、休閑型鄉村休閑旅遊、養生型鄉村休閑旅遊,形成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文化游,實現引人、怡人、動人、養人目的。
三是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培育鄉村文化旅遊創意項目,如形成鄉村演藝、影視等創意案例。用創意升級鄉村旅遊產品,用創意強化鄉村旅遊營銷,用創意文化引領鄉村旅遊消費。
4、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建設相融合
鄉村旅遊的發展能拉動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後者又能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及資金積累,加快其發展。
應積極推進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村建設,形成鄉村科技旅遊社區、鄉村景觀旅遊社區、風景名勝旅遊配套服務社區、農家樂服務群旅遊社區等,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的融合發展。
鄉村旅遊特色村應堅持產業集聚、差異化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
建設中須強調城鎮特色與文化氛圍,尊重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打造特色、注重體驗;
注重引導、強調社區參與,多模式共建;整合資源、塑造品牌;
強調土地利用的適度集約,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智慧平台構建,建設資源型鄉村旅遊小鎮、鄉村旅遊服務型小鎮,發揮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
5、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融合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旅遊市場的開發、創意產品的營銷更新了農民的市場觀念;
另一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優旅遊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因此,有效推動兩者的融合創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
D.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對休閑農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農村一二三產抄業融合對襲休閑農業的發展影響有:
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根據國內外的發展實踐經驗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託,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2、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目前我國各地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四種形式:
一、農業內部產業重組型融合,比如種植與養殖業相結合;
二、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即一些涉農經營組織,以農業為中心向前向後延伸,將種子、農葯、肥料供應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或將農產品加工、銷售與農產品生產連接起來,或者組建農業產供銷一條龍;
三、是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型融合,比如農業與文化、觀光旅遊業的融合;
四、是先進要素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通過目前先進要素技術促進農業的發展,如目前的「互聯網+農業」等形式;
E. 如何把農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是抄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鄉村地域廣闊,鄉村人口眾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城市景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鄉村是我國經濟改革最早的地區,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遊文化中,豐富了旅遊業的內涵,是旅遊業的一朵奇葩。隨著旅遊業與農村、農業的不斷融合,將進一步帶動農村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成為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義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
F. 如何把農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的問題
特色田園小鎮規劃應結合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規劃,融合農業產業發展,把農業產業的規劃布局,發展方向,重點項目內容,在全域范圍進行城鎮空間協調,市政基礎設施協調規劃。通過現代農業+小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生態發展經濟態勢——新田園特色小鎮(來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觀點)。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打造新型城鎮化範式,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統籌區域經濟環境、交通區位,分析小鎮的空間布局,交通規劃;最後,統籌小鎮的發展戰略,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合理分析配套建設支撐體系、產業鏈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與文化旅遊、休閑產業、農產品加工、公用設施等發展水平相銜接。
G. 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探尋研究
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生產鏈條,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和產業聯動,搭建起城鄉之間文化流動的通道
休閑觀光農業,載體是農業,落腳點是優美的都市現代農業景觀,而支撐其發展的動力在於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一方面,作為城市功能區的一部分,地處城市近郊的休閑觀光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放鬆身心、體驗農事、尋找文化記憶的場所;另一方面,休閑觀光農業也串起了新型城鄉關系的新紐帶。作為立足農村、面向城市的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生產鏈條,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和產業聯動,解決了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治理等難題;同時,使城鄉居民在歷史與現代文明、都市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搭建起城鄉之間文化流動的通道。
其模式包括: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園農業旅遊主要包括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務農體驗游幾種模式。
比如田園農業游示範案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觀光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本著「國外先進農業與中國農業接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前瞻性發展理念,重點發展六大主導產業: 以蔬菜、花卉為主體的種子種苗產業;以綠色蔬菜、食用菌、花卉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產業等,主要園區有玻璃溫室、水災種植區、育苗溫室、瓜果園、農業展覽館、嘉愛寵物樂園等,來到孫橋現代農業園區,不但能夠領略到農業生產高科技,還能在桔子成熟期間參與這里的桔子採摘活動。
漫步在桔園內即可感受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又可分享收獲的喜悅。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潑水節,潑水節不僅僅只有潑水,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內容,比如文藝表演、丟包等活動,「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丟包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悄悄交流感情了。
趕擺也是潑水節的主要項目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
三、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比如位於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重點打造了南瓜農特電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民宿美食村和印象半湯度假村,開發茶、泉、農特、文化四大系列一千餘種半湯優質農特產品,建設各類產品基地,通過各類專業合作社促進農特產品產業化發展,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產品賣向全國,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種養、生產加工、電商物流、餐飲住宿、休閑旅遊為主,三產融合發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四、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比如位於湛江市東海岸的破頭區龍頭莫村的湛江炭療理休閑山莊,分炭樂區、旅業區、旅遊餐飲區、炭燒烤區、垂釣區和炭文化展示區6個功能區。 炭療理休閑山莊主要是以高溫度燒炭過程炭窯余留的遠紅外線、負離子、純氧熱能對人體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膚出汗,促進人體和細胞新陳代謝。
五、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比如英國EDEN伊甸園,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動,通過環境再生,建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伊甸園"。
這里目前匯集了幾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過4500種、13.5萬棵花草樹木在此是一個集科學與娛樂為一體的博物館,不僅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還是一個開展生態教育的天然課堂。 通過它,人們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學信息,它是後工業時代環境再生的絕佳範例。
六、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鄉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成為一種兼顧有物質生產和精神層面的休閑活動,農旅融合也不僅是單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專攻的基礎上相輔相成。
H. 如何理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I. 農村一二三產怎樣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根本上屬於產業融合。所謂產業融合,是基於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形成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產業發展一體化現象。當今世界,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它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
升級
,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層的聯系,只要沒有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不能稱之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一個有農業的村莊,同時有個磚瓦廠和日用品小商店,談不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
(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
(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
(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
(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
(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