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保育旅遊
Ⅰ 文化保育與旅遊業
甲、概念認識
一、文物的定義: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物,受到國家保護。當中大概包括:
【歷代相傳的文獻古物】
(a)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
【北京故宮、杭州六和塔、兵馬俑、明清皇家陵寢】
(b)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c)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d)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2.文物可分為:
(a)不可移動(即古跡),原則上實施」原址保護「
(b)可移動(即館藏文物),由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3「歷史文化名城」的定義:
(a)保存的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會由國家評定為「歷史文化名城」。
(b)截至2012年共有119座歷史文化名城。
【天津薊縣、平遙古城】
4.「非物質文化」遺產:
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二、「世界文化遺產」:
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三、「申遺熱":
是指「申報世界遺產熱潮」的簡稱。由於世界遺產所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和榮譽,造成各地爭相推選及申報世界遺產,形成了一股熱潮。
乙、中國與「世界遺產」:
截止2012年7月1日,中國已有43處文化或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於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義大利和西班牙。
(共分五類: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自然景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景觀)
丙、中國文化保育面臨的挑戰
1.環境污染:
(a)有工廠、汽車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侵蝕文化估計,尤其破壞石質和木質的文物易受到破壞。
(b)微菌的污染物加速文化彩繪顏料老化,導致色彩鮮艷的文物逐漸褪色。
【四川樂山大佛】
2.經濟發展:
(a)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重視經濟發展,忽略文物保護,缺乏資金維修文物。
(b)個別地方政府和發展商為了加快城市化及只顧商業上的考慮,無視中央政府的法例,不惜拆卸具文化特色的建築物,改建成商業樓宇。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以經濟為目標,文物保育比較被無視】
(c)發展商即使在施工期間發現文物,為免影響經濟收益,不願通知文物部門,令文物被破壞。
(d)縱使部分地方政府利用當地的文物古跡,推動經濟發展,但卻沒有善加保護,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對遊客數目不加限制,更在文物古跡的周邊范圍建設基礎設施,如酒店、餐廳、商店等,損害古跡一帶的整體風貌。
3.發展旅遊:
(a)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對遊客不加限制,對文物保護構成壓力。
(b)於文物古跡的四周建設,如酒店、餐廳、商店、網吧、「卡拉OK」等,損害古跡原貌。
(c)個別地方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將文物古跡翻新,甚至重塑為原本模樣。然而,不少工作人員對文物修復一竅不通,只按自己的意願加以改造,甚至將現代的物料填補 在文物上。這些修復工作不但未能保護文物,反而令文物失去原真性,變相破壞文物。
4.財力不足:
中國全國各地文物古跡太多,難有足夠資金進行保育、或宣傳保育工作。
5.意識不足:
(a)雖然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但民眾的文物保育意識普遍薄弱,如用手觸摸文物、用鎂光燈拍照、塗鴉、胡亂攀爬、吐痰、亂跑垃圾,或擅取部件作紀念,對文物構成很大的破壞。
(b)不法分子為了求財而盜墓,把貴重文物走私出境販賣,導致大量文物流失。
丁、推行文物保育的政策
1.立法加強監管:
(a)1982年實施《文物保護法》,並先後公布100座歷史文化名稱名稱。
(b)為了加強監管,政府分別在1997年和2000年通過相關法規,要求各地必須原址保護文物,保留其原狀與歷史信息,並遙制止可能破壞文物古跡安全的生產和社會活動,亦應防止環境污染破壞文物。
(c)2002年修訂《文物保護法》,確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d)自2006年始,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
(e)由中央至地方設立文物保育機構:國家文物局——>省/市文化局——>個地方文物古跡管理機構
2.完善文物保育的方法:
(a)原址保護:
(i)保護與文物古跡價值相關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原因:針對地方政府及發展商拆毀古跡以興建商用設施。
措施:2005年列出100個「大遺」歷史遺跡,由國家撥款維修,包括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並嚴格禁止經濟建設破壞。亦要求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ii)由於農村地區擁有大量文化遺產,中央在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也把保護鄉土建築文化遺產納入為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並特別要求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b)原狀修復:
修復以現存的、有價值的實物為主要依據。
(c)拆遷重建:
只有在發生自然災害或因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有需要時使用,如長江三峽工程時需要搬遷保護的文物有張飛廟,屈原寺等。
(d)得政府准許下,方可防建文物,如圓明園。
3.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文物古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廣東開平碉樓(2007)及附件土樓(2008)
4.提升文物保育意識,免費開放博物館:
為了提升人民對文物保育的意識,政府發出《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通知》,全國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質素的要求日高,作為承傳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已成為現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地點。隨著博物館、紀念館等免費開放後,公眾對文物的認識與文化保育的意識亦有所提高。
戊、改革開放對文物保育帶來的機遇
1.文化方面:
(a)中國的文物古跡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內涵。
(b)透過親身接觸文物古跡,人民可以了解到國家的歷史、傳統、習俗、信仰、價值觀等,導致文化承傳的效果,增加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從而提高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c)改革開放對文物古跡造成破壞,中國政府非常重視,並設法補救,如重新修訂《文物保護法》等,使文物保育獲得前所未有的機遇。
(d)基於生活模式的轉變,人民不再滿足於衣食溫飽等物質生活,進而追求精神滿足的非物質生活,對歷史、文化、建築物等的興趣日益增加,亦促使中國政府更注重文物保育。
2.經濟方面:
(a)中國推動文物保育並發展文物旅遊,可以吸引更多中外遊客到來參觀,帶動當地經濟,並提供就業和發展機會。
(b)利用文物古跡旅遊這種」無煙工業「,可為中國帶來產業結構的轉變,為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遇。
(c)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教育水平顯著提升,大大提高文物保育一時,加上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可提供充足的經費,有助中國推行文物保育。
3.社會方面:
(a)文物古跡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正好發揮凝聚民心、穩定社會的作用。
(b)透過發展文物旅遊,更可幫助貧窮地區發展經濟,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拉進各地之間的貧富懸殊,建立和諧社會。
(c)中國政府保護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物,維護社會大眾的禮儀,可增加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有利國家管治。
Ⅱ 延安保育院的介紹
《延安保育院》劇場是陝西旅遊集團所屬的西安唐樂宮傾力打造的文化性建築,它結合《延安保育院》劇作內容改造而成,集獨特性與創新性於一身1。《延安保育院》劇場有效運用奧運會中最為先進的舞台理念和設備,聲、光、電、水、霧、樂、舞、歌創造出無數身臨其境的夢景。國內首款能整體、分體垂直升降的全自動化舞台,戰機呼嘯和浪漫星空的三維成像穿越了多維戰地時空,帶您見證孩子們的天籟合唱,聽取陝北民歌的高亢悠揚,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迸放,感受無邪的稚子之心,無私的教師之心,無畏的戰士之心及軍民共築的人間大愛。作為延安紅色旅遊新名片,《延安保育院》依託大量深度挖掘的第一手珍貴史料,以獨特的視角,大膽啟用現代舞台劇為主要表現形式,致力於打造旅遊文化的精品劇目,提升延安文化創意產業的層次,開創延安新的旅遊項目。其國內外首款能實現舞台整體、分體垂直升降舞台,以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震撼感受展示新中國的大愛精神和純真情懷,鑄就新時代的「延安夢想」。 節目自開演以來受到省、市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旅遊業界的廣泛贊譽,先後迎來了長慶石油集團、中國學齡前兒童品格教育在行動」活動、「魯藝」後人訪問團、步長集團專家議會團、陝西省美協等大型團隊的包場演出,觀演人員紛紛發出延安精神——中國復興之魂的豪言氣魄。標志著戰爭時代新中國大愛精神及純真情懷的《延安保育院》,至此也成為鑄就新時代「延安夢想」的文化標志,更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奠基。
Ⅲ 福建省金門鱟的保育區,金城鎮的地方去旅遊,想去住名宿。可以提供詳細的規劃嗎
金城鎮的地方去旅遊
才
Ⅳ 有 文化及保育旅遊文學碩士的前輩嗎 請問一
碩士研究生可分為普通碩士和專業碩士兩類。 【普通碩士】 根據我國的有關規定,普通碩專士教育以培屬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 目前,我國學術型學位按招生學科門類分為12大類,12大類下面再分為88個一級學科
Ⅳ 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內蒙古的景區有呼和浩特,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包頭。
內蒙古自治區北面鄰蒙古和俄羅斯,東緣嵌著茫茫林海的大興安嶺,嶺東南山麓西遼河平原,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當地旅遊資源的豐富多樣。
內蒙古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境內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國牧場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風光的好去處。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內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比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等。而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更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的神韻。
內蒙古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境內有不少的名勝古跡,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詩詞也很多`如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