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轉型發展的調研
『壹』 吐魯番旅遊怎樣才能轉型升級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旅遊如何加快轉型升級?12月22日,正值冬至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業內數名專家圍繞「村莊里的中國旅遊」,把盞對談,分析鄉村旅遊發展趨勢,點評業內新動態,把脈鄉村旅遊發展方向。
鄉村旅遊不再是一個景點,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代詩人餘光中的這首《鄉愁》,勾起了多少人對故鄉的懷舊感和歸屬感。如今,在城鎮化率日漸增長的今天,人們更嚮往鄉村,走進鄉村、走進大自然的步履明顯加快。鄉村旅遊因此呼之欲出。
縱觀近年來全國的鄉村旅遊,不外乎古鎮(仿古鎮)、古村落、生態鄉村等幾種類別,涌現出很多像周庄、西塘等典範景點,但也難免魚目混珠。「鄉村旅遊不再是一個景點,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攜程網助理總裁、中國古鎮網CEO丁德斌說,要想讓鄉村旅遊有一個理性的發展空間,首先要定好位。是主打生態還是休閑度假?是彰顯地方特色還是挖掘人文文化?千篇一律不會長遠,如何定位至關重要。他認為,一個鄉村都要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群體的夢。
江蘇省宜興市旅遊局局長王忠東介紹說,宜興鄉村旅遊的定位,一是在城鄉一體化的大進程中發展鄉村旅遊,二是在大5A風景區的構建過程中發展鄉村旅遊,通過整合資源,一方面利用龍頭景區帶動周邊農家樂,另一方面鄉村旅遊也能反哺景區。
臨沂市竹泉村在我國鄉村旅遊中是創新的典範之作,鄉村旅遊經濟模式已成為其旅遊的一張名片,城市的擁擠、忙碌、壓力與瑣碎,在竹泉村都不需顧及。竹泉村的成功之道,就在於它的准確定位,它不是在營造一個簡單的景點,而是在營造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一種每個人都有追求本原需求的生活方式。
有市場是硬道理,樹品牌是軟實力
民俗文化遺產旅遊是鄉村旅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兼中國城鎮民俗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陳勤建說,民俗文化遺產旅遊的開發要義,第一是如何鑒別提煉民俗遺產在當代可以被關注的文化要素。第二就是使其作品成為產品、商品,最終成為消費品。
毫無疑問,如今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產品,產品的價值需要在市場中得以體現。在千軍萬馬中拔得頭籌,需要的是實力;在商場中贏得主動,靠的是品牌。鄉村旅遊的市場在哪裡?鄉村旅遊的品牌該如何打造?
陳勤建說,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在民眾生活中獲得新的活力。一方面,要注意回歸民眾生活的需求中去;另一方面,還得想方設法,努力營造適宜他們生存發展的文化環境,民眾對於日常生活的審美情趣。開發市場,打造品牌,創意很重要。創意過程要把民俗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因素,變成創新產品內在生命的脈搏,只有這樣才能走遠,擴大傳播。因此,創意成果產品化,產品市場化、品牌化,最終形成成熟消費品的產業鏈。
宜興鄉村旅遊的特色更是層次分明,點(農家樂、民宿),打造宜興特色餐飲和民宿;村,打造為主題鄉村休閑度假綜合體;區,構建未來國際鄉村旅遊度假區。他們追求的是個性張揚,深度挖掘各鎮、村自然與文化資源特色,一鎮一主題、一村一特色、一戶一小品。大市場,樹品牌,不是蠻干。丁德斌說,鄉村旅遊產業布局要因地制宜,旅遊產品應多元化,力求「一村一品」,在此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拓展空間鏈,鍛造價值鏈。
新形勢下,我市的鄉村旅遊之路該怎麼走?
近年來,在全國鄉村旅遊風生水起之時,我市也不甘落後,經過幾年的發展,鄉村旅遊漸行漸遠。尤其是「試水」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正步入正軌。
當前,濟萊協作區建設快馬加鞭,這為我市的鄉村旅遊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在定位上,我市完全可以進一步叫響「工作在濟南、生活在雪野」的品牌。我市靠近濟南,無疑濟南將會成為我市最大的鄉村旅遊市場。有數字統計,濟南市有680多萬人口,中心城區350萬,出遊率高達96%,去年雪野旅遊區接待遊客260萬人次,其中濟南遊客佔到40%以上。
我市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生態資源優勢,1000多個村莊特色鮮明,完全可以建成全域的大花園、大公園、大果園、大菜園。同時,還擁有齊長城、長勺之戰等多處歷史遺跡,鄉村旅遊內容豐富。
鄉村旅遊還是農民致富的一條很好的路子,「雪野圍爐」論壇上的很多故事都佐證了這一點。有山有水有資源,有濟萊協作區建設的強力推進,我市鄉村旅遊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