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市旅遊業
① 天津為什麼是北京的海上門戶
第一章 濱海森林公園旅遊項目綜述 可以嗎??還很多~~我怕發不過去
一、濱海森林公園來源
天津市塘沽區是個新興的旅遊城市,但是目前尚無滿足市民及周邊游客日常休息、娛樂、游覽的大型公園綠地。當地政府通過分析規劃用地與周邊環境的區位關系、旅遊市場及塘沽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確定將塘沽中心區以北,創業村以東,佔地600公頃的農業用地規劃為塘沽地區唯一一處一流的以人工再造自然山水風光為主的休閑度假及文化遊憩的郊野公園,以富有特色的森林野生動植物、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活動來吸引遊人。
二、濱海森林公園發展及現狀
濱海森林公園於2001年2月10日破土動工,截至2002年底已開發公園西北、東南部分共130萬平方米,接近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已經投入建設資金13,000萬元,完成的主要施工項目有:平整土地,更換栽植土75.04萬平方米,埋設淋鹼芒管1萬米,鋪自來水管道3.12萬米,挖排水溝3600米,建蓄水池一座,開河挖湖9萬平方米,堆丘陵土方量38萬立方米,植樹18.05萬株(樹種為喬木、果木、灌木等),移栽大樹1300餘株,平均成活率90%。經過兩年的建設,森林公園已初步顯現出樹種多樣、丘陵起伏、道路蜿蜒、湖面開闊、河流環繞的郊野公園特色。
濱海森林公園工程分別被列為2001年、2002年度塘沽區重點工作目標和三年「創模增綠」的重點項目。連續兩年在濱海森林公園組織春季萬人植樹活動,對濱海森林公園的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濱海森林公園項目的優勢分析
1、 便利的交通環境
塘沽位於天津市東部,距天津市中心45公里,距北京160公里,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塘沽地處水陸要沖,交通十分便利。津京塘高速公路將塘沽與天津、北京密切相連。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距塘沽38公里,現正在進行擴建。中國鐵路主動脈之一——京哈線從塘沽區內穿過。位於塘沽東部的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水運除天津港的遠洋和沿海運輸外,北塘港的內海運輸不斷發展,海河內河航運也十分發達。
塘沽區具有吸引遊客重要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因此擁具有廣闊的旅遊客源市場。
濱海森林公園項目用地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北部,距區中心約9公里,東為北塘鎮,東南臨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區,南為天津技術開發區,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2、 完善的基礎設施
塘沽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很完善,全區擁有變電站8座,水庫18座。濱海森林公園項目開發的主要水源來自北塘水庫,充足的水電資源為濱海森林公園的開發提供了完備的外部條件。
塘沽區公路設施完善,建設了津薊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天津支線,津晉、津滬高速公路天津段;市和各區縣公路四通八達;即將完成的地鐵一號線和津濱輕軌工程,以及即將啟動的地鐵二號線,將為進一步完善市區快速路交通系統,提供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
塘沽市容環境整潔美麗,海河蜿蜒流經城區,更為這座濱海城市增添了無限風情。
3、 豐富的自然資源
塘沽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海產品資源——塘沽有豐富的海洋化工資源,海水含鹽量3.5%,宜於制鹽,並可提取鉀、鋰、溴、硝等90多種化工原料,塘沽所產的長蘆鹽是全國知名的優質鹽。塘沽海灘長91.2公里,高潮帶盛產蟹類,中潮帶是魚蝦、蟹、貝類自然繁殖區,低潮帶為魚蝦回遊區,著名的渤海對蝦、梭子蟹享譽國內外,海水養殖業和以海鮮為特色的餐飲業非常發達。
石油天然氣資源——渤海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渤海油田是我國第一個海上油氣田,渤西天然氣也已上岸利用。
地熱資源——塘沽是全國少有的在海域內擁有地熱資源的區域,當地的地熱水出水溫度可達65—78攝氏度,具有開發海濱特色醫療、保健溫泉旅遊項目的優勢。
土地資源——塘沽現有的荒地和其他可供開發的土地約120平方公里,灘塗約130平方公里,可用於工業、倉儲、旅遊業的開發。
4、 優惠的投資政策
凡在塘沽進行成片土地開發的國內外投資者,可以享受土地出讓金、能源供應及基礎設施配套費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5、 科學的產業導向
塘沽區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總體戰略出發,充分發揮塘沽濱海資源和區位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大力發展旅遊業放在突出位置,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服務體系健全的基本框架,並促進投資環境、城市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擴大對外開放,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確立「大城市、大旅遊、大產業」的思路,把塘沽地區作為整體旅遊吸引物,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塘沽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0年力爭使旅遊業成為塘沽區屬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表一 塘沽區旅遊業發展目標
項 目
年 份
接待遊客數
(萬人)
營業收入
(億元)
佔GDP比重(%)
1999
213
3.2
7
2005
466
12.32
9.5
2010
909
24.6
12
6、 良好的經濟環境
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港位於塘沽東部,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通航,使塘沽成為華北、西北、東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和進出口貿易基地,年進出貨物達7000多萬噸,年外貿進出口額達200多億美元。是我國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主要海上交通樞紐。巨人般的港口向大海和腹地不斷延伸,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
塘沽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正在開發建設中的臨港工業區所在地,也是天津跨世紀戰略發展區域--濱海新區的中心城區,具有高度開放的投資政策和環境,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是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和通往歐亞大陸的橋頭堡。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為塘沽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發展機遇。在塘沽地區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達6000多家,投資的國家(地區)近70個,大批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大財團相繼落戶塘沽地區。塘沽區是全國外商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良好的經濟環境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機遇。
塘沽區是天津濱海新區的商貿中心,商業服務設施星羅棋布,購物環境面目一新,塘沽證券、金融、保險等行業功能齊備,為貿易往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7、 豐富內涵的文化底蘊
塘沽有馳名中外的國家級文物「大沽炮台遺址」,有始建於明永樂二年的潮音寺,建於1880年的「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及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黃海學社」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文物遺址,是開展近現代史為內容的文化旅遊的主要載體。
四、 塘沽區旅遊業發展現狀、規劃對濱海森林公園建設的輻射作用
1、 塘沽區旅遊業發展現狀對森林公園建設的作用
塘沽區旅遊業一直為天津市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塘沽區委、區政府將旅遊業確定為區屬經濟支柱產業積極加以培育,以「海」為特色的旅遊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1.1 塘沽區已建成大批特色旅遊景點
被譽為「津沽寶灘」的天津海濱浴場,為市級大型旅遊景點,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旅遊、度假、海水浴、溫泉康復、水上體育、會議、展覽、娛樂為一體的濱海游樂場。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首批國家級「4A」景區。
素有津門海防要隘之譽的大沽口炮台位於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首批國家級「2A」景區。
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潮音寺幾經修繕,成為大沽口僅存的祭祀海神的廟宇。
塘沽區相繼興建、擴建了解放路商業購物街、新洋市場、北塘海鮮一條街、濱海世紀廣場等一批旅遊服務設施。
1.2 旅遊產品開發形成系列規模
「洗海澡、浴溫泉、品海鮮、趕海趣、逛洋貨、觀海港、看日出」等以「海」為特色的旅遊活動深受各地遊人的喜愛。「出海當漁民」、「驢駒河趕海」、「百年滄桑海河游」、「津沽海會」等獨具特色的旅遊活動和旅遊品牌。
塘沽區的旅遊景點特色不一,但目前尚無與濱海森林公園類似的生態旅遊景區。聞名遐爾的旅遊景區、經典品牌的旅遊產品及完善的旅遊服務設施也為濱海森林公園的開發提供了客源保障。
2、 塘沽區旅遊業規劃對濱海森林公園建設影響
《塘沽區「十五」期間至2015年旅遊業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塘沽區要以「海」為特色,積極實施「藍色旅遊走廊」工程(見圖三),根據旅遊資源的特點,將塘沽規劃為H型的三大板塊,即:以天津海濱旅遊度假區、港灣游覽區、大沽口炮台遺址、北塘旅遊區為主線的東部板塊,沿海岸線串聯形成「藍色旅遊走廊」;以解放路商業街和新洋市場為中心的中部板塊,形成現代化的旅遊商貿區;以黃港生態旅遊風景區馨橋農業科技園和濱海森林公園為一線的西部板塊,形成自然生態游覽區,逐步構建以港灣和海為優勢,以濱海風情為特色,東西聯動並進,南北均衡發展的布局:
② 天津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急
1.天津旅遊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天津市旅遊景點已達到60多處,其中A級景點30處,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5個。到2005年底,全市擁有星級酒店110家,其中五星級酒店6家,客房總計1.52萬間。旅行社26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8家,國內旅行社235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2.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顯現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天津,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傳統獨特;文物古跡豐富;風貌建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境內山、河、湖、海、泉等多種自然地理特徵具全。與北京市、河北省接壤,特別是京津兩地直距百餘公里,兩市人口規模都在千萬以上,客源人氣旺盛。天津市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極大促進天津的發展並帶動旅遊業的繁榮。特別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天津與北京近在咫尺,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奧運經濟帶來的巨大商機會使天津市成為受益者,對天津市旅遊業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③ 天津旅遊業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近代中國看天津」,天津以老城津韻、楊柳古鎮、歐陸風韻、意奧風情、小站練兵等12個文化旅遊主題板塊為核心載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帶動了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但總體而言,天津旅遊業發展水平不高,在全國的影響力尚低(詳見表3-2)。
表3-2天津市旅遊業發展概況一覽表
天津旅遊業正在以「建設旅遊強市,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為目標,大力推進「都市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旅遊、商務會展旅遊」三大支撐體系建設。按照新編制的《天津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濱海新區旅遊發展規劃》,開始實施「一帶三區九組團」(一帶,即海河旅遊觀光帶;三區,即中心都市旅遊區、東部濱海旅遊區、北部山野旅遊區;九組團,即東麗湖商務會展休閑組團、京津新城溫泉度假組團、七裏海濕地生態組團、大黃堡濕地度假組團、官港休閑游樂組團、楊柳青民俗文化組團、團泊湖生態休閑組團、津南歷史文化民俗組團、天嘉湖生態旅遊組團)的旅遊發展規劃,加快旅遊產業轉型升級。
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天津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旅遊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中關聯性和綜合性較強的產業。旅遊業的效益不僅表現在旅遊收入上,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上。通過對旅遊業的投入、開發,可以帶動一定范圍內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全面發展。在把天津市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乃至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的宏偉戰略中,加速旅遊業的發展,必將為天津的改革開放注入新的活力。
一、天津市旅遊業發展優勢顯著
1.旅遊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隨著「三步走」戰略和五大戰略舉措的不斷推進,天津市旅遊業持續快速發展,旅遊業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居民收入逐年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情況下,2005年國內游、出境游和入境游三大板塊齊頭並進,增勢迅猛,主要經濟指標連創新高。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天津市接待人數達5013.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41.98億元。與四年前的2001年相比,分別增長53.6%和61.0%,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雙雙創出新高。本市居民出境申請14.66萬證次,同比上升59.7%,其中出境8.26萬證次,同比增長1.5倍;赴港澳人數平均每年以55%的速度遞增。入境游全年接待國際旅遊者74.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2%;旅遊創匯突破5億美元大關,達到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4%。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以海河為主旋律的津城新貌遊客流量高達10餘萬人次,充分體現了海河綜合開發改造對旅遊業的巨大拉動效應。在五大道風情區遊人如梭,隨處可見打著小旗的旅遊團隊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遊客,人們乘馬車觀光欣賞風格各異的小洋樓和市容市貌,宛如一道風景線。濱海旅遊品牌越做越大,人們前往濱海新區游海港、逛外灘、登航母、看炮台、當漁民,構成了獨特的秋遊圖。漢沽區7天共接待中外遊客17萬人次,同比增長28.8%,濱海航母主題公園接待遊人7萬人次。塘沽區7天接待遊客120萬人次,同比增長17%。以薊縣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休閑游十分火爆,節日期間薊縣農家樂旅遊共接待中外遊客14萬人次,旅遊收入845萬元。以楊柳青為重點的民俗風情游成為亮點,石家大院、峰山葯王古寺、霍元甲紀年館等景點接待人數屢創新高。西青區7天共接待中外遊人65萬人次,同比增長10%。天津市已逐步成為理想的城市觀光休閑目的地。
2.居民旅遊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旅遊業發展內在動力源於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數據表明進入「十五」時期,天津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7%和10.5%。2005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12639元和7202元。今年頭九個月,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0033元,同比增長10.3%,居民用於參觀游覽等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人均達213元,同比增長近49.0%。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居民的出遊熱情。「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市旅遊觀光購物總收入22.29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旅遊總收入達到10.34億元,同比增長14.1%。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達386.9人次,同比增長9.6%。其中,本市居民游天津的人數253.01萬人次,同比增長近11%;接待外地來津遊客133.95萬人,同比增長7.2%。其中,北京來天津旅遊的人數達到52.72萬人次,同比增長10.6%。七天長假,本市居民到外地旅遊人數達到67.74萬人次。
3.旅遊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天津市旅遊景點已達到60多處,其中A級景點30處,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5個。到2005年底,全市擁有星級酒店110家,其中五星級酒店6家,客房總計1.52萬間。旅行社26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8家,國內旅行社235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4.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顯現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天津,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傳統獨特;文物古跡豐富;風貌建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境內山、河、湖、海、泉等多種自然地理特徵具全。與北京市、河北省接壤,特別是京津兩地直距百餘公里,兩市人口規模都在千萬以上,客源人氣旺盛。天津市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極大促進天津的發展並帶動旅遊業的繁榮。特別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天津與北京近在咫尺,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奧運經濟帶來的巨大商機會使天津市成為受益者,對天津市旅遊業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天津市旅遊業持續快速發展 主要指標連創新高
二、天津市旅遊業發展存在問題
盡管天津市旅遊業發展較快,但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依然明顯。長期以來,天津市旅遊業發展主要依賴於資源和資本的驅動,人員素質和科技進步的作用還不明顯。旅遊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規模較小、品牌不突出等問題。旅遊業對就業、文化、社會的促進作用彰顯不夠。
1.旅遊產業規模偏小的特徵突出天津市旅遊產業規模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較存在著較大差距,大型骨幹企業較少。據調查,天津市只有天津中國旅行社名列全國國際旅行社第29位,金龍天之旅位居開展國內旅遊的旅行社第29位。景點企業規模小;高端酒店數量只有6家,僅相當於北京的1/6、上海的1/4。2005年天津市的國內游收入為541.98億元,僅相當於北京、上海的41%。入境游外匯收入5.09億美元,分別是北京、上海的14%,廣東的8%,規模的局限桎梏了旅遊業的發展,無法形成產業放大效益。
2.旅遊業品牌效應不突出旅遊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存在市場准入低,集中度差的特點。旅遊行業競爭激烈,導致部分企業虧損。由於缺乏拓展、開發,使得天津市悠久的文脈,眾多的自然地理特徵,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天津旅遊品牌沒有確立和突出。
3.旅遊法規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當前,相關旅遊法律法規還比較滯後。全行業現有的《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和《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三個行政法規,嚴重不適應旅遊市場的快速發展的要求,在處理違法、違規和糾紛時,難以適從,不能維護旅行社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三、優化資源,加快戰略調整的建議
隨著天津市旅遊產業規模擴張和旅遊市場客源結構的變化,天津市的旅遊業發展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十一五」時期天津市旅遊業應向旅遊大市、強市邁進,天津市旅遊產業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形勢,尋求新發展,必須進行戰略調整。
1.大力突出天津文化多元兼容的品牌天津文化包含著宮廷文化、槽運文化、港口文化、民間文化和外國文化,天津市文化的多元兼容的特色。銓釋這些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示津沽文化的美好畫卷,才會使天津市旅遊市場獨具特色,令人神往。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並最終打造為城市品牌,是我們戰略調整的重點。
2.加快行業整合力度,提升天津市旅遊業的地位整合現有旅遊資源,由大型旅遊集團對中小旅遊企業採取適當方式,進行兼並重組,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走整合之路是大多數中小旅遊企業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靠龍頭集團帶動,才能提升天津市旅遊業在全國的地位。
3.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做好誠信經營,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旅遊市場秩序混亂、時常發生價格欺詐等違規現象;旅遊合同對遊客的侵害較大,容易發生法律糾紛。針對上述問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大力整頓和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全面推進旅遊誠信體系建設,為旅遊者努力營造和維護良好的旅遊環境。
4.打好服務品牌,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質量是旅遊的生命線。旅遊業要突破要發展,關鍵在服務;要競爭要騰飛,基礎在質量。細節決定成敗,服務成就未來。旅遊服務看起來很平常具體,但由具體求深入,於平凡見精神。這是旅遊業的本質特徵和必然要求,也是天津人民熱情好客的傳統體現,通過我們的良好服務,展示天津風貌。
5.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催生區域戰略聯盟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天津市旅遊企業要走出津門,實行戰略聯盟。打破現有的行政區域為主的旅遊分工,促進旅遊要素的合理流動,謀求區域合作,推動資源整合,調整經濟結構。(來源: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