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宜興紫砂文化旅遊城

宜興紫砂文化旅遊城

發布時間: 2020-12-25 04:29:49

A. 宜興有哪些名勝地區

旅遊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源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風景名勝4A級景區宜興善卷洞風景區 4A 2001 宜興竹海風景區4A 2006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4A 2006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2006 宜興市陶祖聖境景區 4A 2008陶祖聖境 陶的古都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一把紫砂壺,並沒有忘記在裡面放一片茶葉。 茶的綠洲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產,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 竹的海洋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洞的世界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中國著名的「陶都」--宜興丁蜀鎮丁山北路50號,內有10個展廳,薈萃了三萬余件宜興生產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飲譽海內外,五千餘年的陶藝風貌,在此一覽無遺。自1988年以來,宜興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 宜興陶瓷博物館交通 乘5、6、45、46路公交及宜興旅遊一線可達省庄竹海省庄滿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面積約有兩萬余畝。山中曲徑通幽,溪水潺潺,登高遠眺,綠浪起伏,滿眼生機。當春天來臨,嫩竹拔節,破土而出,讓人充分體驗重歸自然的樂趣。 宜興南部盛產毛竹,約有20多萬畝竹林,素有「竹海」之稱,尤以省庄村的竹海為最著名。 省庄竹海交通 宜興旅遊1線可達,票價7元。 景區內游覽車票5元。 省庄竹海門票/開放時間 成人60元,兒童30元。 玉女潭玉女山莊位於宜興市蓮子山上,距城區23公里。唐李幼卿於此建別墅「玉潭庄」。明嘉靖間,名士史恭甫在這里構「玉潭院」和「玉光閣」,吳中才子文徵明為此寫下文采飛揚的《玉潭仙居記》。1984年,於舊址重新開發,越二年而成。面積16公頃,因潭命名,總稱「玉女山莊」。 玉女山莊游路婉蜒,奇石顯現,依山構築的門頭、碑亭、芙蓉亭、超然宇、大觀廓、玉光閣等十多處建築,錯落在山水、綠樹之間。其景觀有以石見長的「玉陽洞天」和以水取勝的「玉潭凝碧」兩部分。 玉陽洞天奇異的石景系地表石灰岩風化而成。自「期仙塹」上「芙蓉城」,穴竅穿透,延綿百餘米。盤旋而下,有瑤台、三珠洞、飛雲洞、普賢峰;曲折而上,則為集靈谷、會仙壇等。過此繞竹林,便到「石峽」,於此仰望,俗謂「一線天」。 由石峽穿「環玉崗」,即達「玉潭凝碧」景區。玉女潭在半山絕彎中,廣8米、深64米,旱不竭、雨不盈,水色瑩潔,光可照人。潭水清流漱石,緩緩下泄。 玉女潭交通 在宜興市區有旅遊1線專線旅遊車可到達玉女潭。旅遊1線走向: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玉女潭--靈谷洞--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5:40—17:30,每25分鍾一班。 門票/開放時間 20元 開放時間:7:30—15:30。蘭山旅遊度假區蘭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宜興市東南、太湖之濱,因盛產蘭花,晉周處斬蛟聞名於世。 1983年開發為太湖旅遊度假區,現有黑龍江農墾療養院、國家氣象局太湖療養院、青海石油管理局太湖療養院等,共設有床位600多個。張公洞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遊程1000餘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雲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岩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 交通 宜興旅遊一線直達。 門票/開放時間 35元 開放時間:7:00--17:00西施洞洞庭洞內景色壯麗奇特,曲折跌宕,在洞天世界中別具一格。 坐落於慕蠡洞邊,洞內直徑300米,有西施浣紗、西施橋、胭脂溪等50多處景觀。 交通 宜興旅遊一線可達。 門票/開放時間 22元 開放時間:8:00—16:30。靈谷洞全洞面積8160平方米,遊程1113米,有上、下兩個洞口,洞內有大小高低與鍾乳、石筍各有異趣的石廳七個,分隔貫穿,脈絡相承。洞中有石鍾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奇異,色彩絢麗。其中高26米、寬7米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陽羨諸洞所僅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略山林風光。 靈谷洞當年為唐代詩人陸龜蒙探茶發現。陸曾僱人開挖,因工程力不能及而作罷,留下「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的遺憾。然宋以後陸續有人入洞探幽,今石壁上尚存宋、元、明、清遊人的遺墨。該洞開發工程始於1979年,1982年7月1日正式開放。 導游 靈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28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今陽羨茶場內。距張公洞僅6公里。 交通:宜興旅遊一線可達 門票/開放時間:40元 開放時間:7:30-16:30 特產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與蘭州百合、龍牙百合一起,為我國現時三種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綱目》者當數宜興百合。宜興百合含有多種生物鹼及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清熱利尿、理脾健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參的部分作用。鮮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頭、百合羹等都很暢銷。宜興紫砂陶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1984年,竹簡紫砂茶具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贏得金獎。除紫砂陶外,還有被譽為「東方的綠寶石」的宜興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藝美術陶。 在紫砂壺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B. 天津的宜興埠和江蘇常州的宜興有什麼聯系嗎

是這個,天津的宜興埠是明代為了攻打高麗(今朝鮮)缺少水手,從江南宜興調動大約回500名會劃船的水手答,集結在今天的天津宜興埠訓練,後來由於和高麗好了,朝廷沒有攻打的意願了。那些招收去的宜興水手只能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後來,成了宜興人的碼頭。所以叫宜興埠。至今宜興埠的話,和我們宜興話非常像。。。。。宜興什麼時後變成常州的了啊你回到100年前了啊

C. 宜興哪裡好玩的地方

陶都宜興東臨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滬、寧、杭的中心,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新興城市。宜興古稱陽羨,荊溪,自秦始皇設陽羨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在該地曾先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窯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殘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各位飲家所珍賞,所以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壺名家輩出,紫砂茶具遂廣受歡迎。
由宜興到鼎蜀鎮一段,風景迤儷,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候墓<BR>、蛟橋諸名跡,風光秀麗獨特,溶洞奇異天成,奧妙無窮,竹海綠濤滿傾,蔚為壯觀;茶洲清香四溢,生機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別具神韻。 </P>
唐代,宜興郡以好茶聞名全國;從唐肅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間,常州陽羨茶均為上等好茶;並且設立了「<BR>貢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間廢除團茶政策,遂帶來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在景德鎮瓷都之外,又並列了一個陶都——宜興。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
宜興景點詳細介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洞天世界

宜興多溶洞,現已探明的石灰岩溶洞有80多個,故稱「洞天世界」。這些溶洞集「古、大、奇、美」於一體,千姿百態、神奇古怪,以善卷洞、張公洞、靈古洞,尤以洞齡3萬多年的善卷洞最具特色,五光十色,自然典雅,神秘色彩、童話色彩濃郁,被譽為「海內奇觀」,「萬古靈跡」。
善卷洞具上中下後四層,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宛如地下宮殿。入口為中洞,中洞內有天然大石廳獅象大場,洞口有7米高巨型鍾乳石筍「砥柱峰」兀立,石廳內石鍾乳千姿百態,石廳兩旁,有形似青獅、白象巨石一對屹立,維妙維肖,形態逼真。上洞規模更大,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
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四重石門。這里令人有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奇異感覺。此處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洞最奇之處是下洞和水洞。下洞又名「瀑布洞」,雨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寬達6米的古地下溪河,可常年通舟。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善卷書院里的原型就是善卷洞附件的善卷書院。
陶都

我國陶瓷器的生產,淵遠流長。據考古發現,遠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江蘇宜興就已開始製造陶器了。宜興向有「陶都」之稱,陶瓷的種類極多,有日用陶、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種產品,在絢麗多彩、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精美的產品是紫砂陶。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鐵,呈紫紅色,所以稱之為「紫砂」,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盆、盤、碟、假山石景、蔬果玩器、文房飾器等。造型豐富多姿,尤以紫砂茶壺最為出色。
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富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赭色、淡黃等多種逗人喜愛的色彩。紫砂壺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砂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透氣性良好。用紫砂壺泡菜,沒有絲毫的化學變化,茶葉特別清醇,存茶過夜,不起膩苔,不易變餿。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沉積的「茶銹」,名日「茶山」,如在空壺內注入沸水,也有茶葉余香。此外,用紫砂花盆
栽花木,成活率高,不易爛根;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等食品,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陶都宜興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藝、濃郁的傳統、豐富的造型、優雅的裝飾而獨步千秋、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陶瓷藝術殿堂的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國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館。
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鍾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鍾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
據宜興縣志載:「西施洞又名武陵洞。」武陵,則是六朝學士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窈窕靈洞,就深藏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武陵仙源。全洞面積八千五百平方米,遊程在一千二百米,大小景點近八十個。洞口兩側,百竿修篁列成昭陽儀仗,披翠仙苔,花下垂簾彩幛,這獨具一格的迎賓禮儀,也許正是洞天世界的異邦習俗。

「薴蘿宮」,一流清泉破壁穿石迎面淌來,傾瀉處似匹匹錦帛;匯合處如束束轉紗,泉過留韻,水去留聲。一團團整齊、光潔的埠石,排列有致,半浸泉中,彷彿仍留著浣紗女的足跡;粼粼波光,似乎尚可見到西施的倦容。而與浣紗溪遙遙相對的「范蠡岩」上,越國大夫倚立山頭點頭贊嘆,壯士之心,被西施的美貌打動,這位救國心切的赤子賢臣,在浣紗女的身上看到了復國雪恥的希望。
「消夏宮」景石林立,沖天佔地。步入宮中,賞蓬萊仙境,游三春之彩,納九秋之涼,真可謂「冬有桃花秋有蓮,日聽鶯歌夜聽泉。」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僻靜、幽雅的「桃源宮」一派桑田平曠的田園風光,含水的「梯田」,帶露的「桑園」,傍間的「草屋」,依山的「牛棚」,構成了逼真的山鄉風情。

從「淚泉宮」、「娃宮」到「碧雲宮」,奇形怪狀的太湖石崢嶸斗奇,太湖石的粗獷雄偉與優美的線條組合,形成了西施洞的獨特風光。大義凜然的西施「捧心柱」,令人心碎的「半壁江山」,如訴如泣的「孝女哭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愛國奇女西施淚灑異邦的揪心之痛和忍辱負重的捧心之誠。「相思閣」、「囡兒亭」、「畫眉橋」、「彩香涇」則表達了范蠡、西施心心相印、裙衩相隨的忠貞愛情和同赴國難、共飲林泉的高賢之志。而最美最奇的要數碧雲宮中的「山神籠月」,一個直徑約七米、高三十多米的石洞直通山頂,抬頭相望,但見陽光普照,銀輝瀉地,茫茫蒼穹,只現出一個圓溜溜的月洞,迷人的景色留下了美麗的傳說……

D. 江蘇宜興的舊址在哪

宜興向有「陶都」之稱,所產陶瓷種類極多,有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個品種。在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有名的是紫砂陶。
宜興官林被稱為中國電纜城,擁有上百家的電線電纜廠。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鐵,呈紫紅色,所以稱之為紫砂。紫砂陶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碗,盤,碟,等等,造型豐富多采,尤以紫砂茶壺最為出色。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賦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淡黃等多種顏色。紫砂壺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沙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故而透氣性能良好。用紫砂壺泡茶,沒有絲毫的化學變化,茶汁特別清醇。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存積的茶銹,名曰「茶山」,如在空壺中注入沸水,也有茶葉清香。 此外,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 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自然地理
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蘇、寧、杭三角中心。東瀕太湖,東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面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萬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區;東部為太湖瀆區,西部為低窪圩區。
龍池山位於宜興城西南35公里的茗嶺鄉境內,為江蘇省森林自然保護區。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氣溫15.7℃,森林覆蓋率達95%,總面積1800多畝。因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寬葉帶生長茂盛,珍稀瀕鋮植物眾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國」和「綠色氧吧」之稱。
以「稀、奇、古、怪」著稱的龍池山自然風景區是蘇南地區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稀」指的是區內眾多的珍稀樹種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頂有池,池中有學名蠑螈的小龍;「古」指的是山上有曾聞名於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攝人魂魄、橫空壁光的「白雲寺」和可預報天氣構成荊溪古十景之一的「龍池曉雲」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興市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叉,灌溉、運輸方便。有河道215條,總長1058公里,總面積19.49萬畝。其中主幹河14條,5公里以上的68條。盪20多個,水域面積73.43畝。有水庫20座,總庫容1.26億立方米。天然水質較好,礦化度為100-200毫克/升,屬很低礦化度水;總礦化度小於1.5毫克當量/升,屬很軟水;酸鹼度值為6.5-7,屬中性水。
宜興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熱量條件好,年平均氣溫15.7oC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8.3oC。年平均無霜期2401多天,生長期可達250天左右,積溫5418oC,日照較足,7-8月日照時數最多。農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豐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豐富。

歷史沿革
宜興已有5000多年歷史。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周元王四年(前472)屬越。周顯五三十六年(前333)屬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荊邑司會稽郡,次年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置義興郡。隋文帝開皇九年( 589 ),廢義興郡,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改為宜興縣。清雍正四年(1726),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撤消,並入宜興縣。
1949年6月屬常州專區。
1953年1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屬鎮江專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
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建立宜興市。
2003年,宜興有21個鎮、1個環保科技工業園,95個居委會,430個行政村;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1萬公頃,山林4萬公頃,總人口1062363人。宜興文臣武將代不絕書。現全市有高級知識分子1369人,宜興籍兩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級知識分子逾萬,「教授之鄉」美譽馳名中外。

風土人情
文化事業發展日趨繁榮。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全年演出場次230場,觀眾50萬多人次。2004年,通過挖掘藝術資源,搜集生活素材,捕捉創作信息,推出了《小巷大街》、《七彩風流》、《挑總管》、《雙向選擇》、《風卷葵》等各類藝術作品共60餘件,其中大戲1個、電影劇本2個、電視劇本1個、曲藝作品7個、小戲小品劇本30多個、音樂作品20多個。
在重大藝術活動中,小品《雙向選擇》、《挑總管》獲省第二屆小戲小品大賽二等獎、三等獎、同時獲優秀演員獎、演員獎、舞美獎。歌曲《秦淮歌謠》獲「中國群眾創作歌曲大賽」金獎。電影放映單位40個,影劇院座位數為2.15萬座,全年電影觀眾人數達43萬人次。市級圖書館1個,藏書25.26萬冊。廣播電視網路健全、覆蓋率廣。22個鎮(園)全面建成有線網,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市有線電視用戶25.53萬戶。檔案館向社會開放檔案29421卷,《宜興日報》為周六刊彩色膠印報紙,每期發行量3萬份。

E. 中國四大名陶各有何特色

1.宜興紫砂陶——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

2.坭興陶——欽州坭興陶,坭興陶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坭興陶經窯變,素有「窯寶」之稱。經打磨後表面會呈現出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色澤繁多,主要為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若隱若現,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3.雲南建水紫陶——雲南建水紫陶歷史源遠流長,始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建水紫陶採用當地得天獨厚且蘊藏量豐富的紅、黃、紫、青、白五色土配製。建水紫陶採用無釉磨光這一特殊工藝,製成的陶器敲擊聲鏗鏘有力,被稱贊為"體如鐵、色如銅、音如磐、亮如鏡、光照鑒人",這個工藝是建水紫陶有別於其他陶器的獨特之處,實為"陶壇一秀"。

4.重慶榮昌陶——榮昌陶產於重慶, 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榮昌陶器種類繁多,主要以日用陶、包裝陶、工藝美術陶、園林建築陶的生產為主。榮昌陶器採用的泥土細膩,粘性可塑性極強,燒制性能好,因此,製成的陶器不僅釉質光潤,而且還具有不滲漏、保鮮好等特點,享有「泥精」的美稱。

(5)宜興紫砂文化旅遊城擴展閱讀

紫砂陶——用紫砂泥、紅泥或綠泥等製成的質地較堅硬的陶製品。紫砂是中國宜興特產的陶土。

全世界皆有產陶土的地方,但是沒有紫砂,因為此陶非彼陶。可以說紫砂是陶土的一個種類,只有在宜興才有的。為什麼稱這里的陶土為「紫砂」呢?那是因為紫砂陶土製成的紫砂器,無論是黃、紅、棕、黑、綠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隱含著若有似無的紫光,使其具有質朴高雅的質感,故稱為「紫砂」。

紫砂之所以稱為「砂」,是因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質練得很細,在細膩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見漂亮立體的粒子感。紫砂質地堅細、色澤沉靜、製作精美。根據調配方法及燒成溫度氣氛的變化,製品分別呈天青、栗色、暗肝、梨皮、米黃、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等色。

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它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具體有紫泥、朱泥、本山綠泥等多種)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圓器)、鑲接身筒(方器)或鑲接與雕塑結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裝飾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F. 宜興有什麼特產

陽羨雪芽
陽羨雪芽是宜興老字型大小茗茶。陽羨雪芽主要採制十分重內視鮮葉原料,主要是楮容葉、浙農139等良種茶樹上的芽苞或一芽一葉初展,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名茶機械精製而成。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此茶以茗鼎茗鼎牌為品牌。
紫砂壺(紫砂提梁壺)
最著名的為紫砂提梁壺。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富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赭色、淡黃等多種逗人喜愛的色彩。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砂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透氣性良好。
三大功能: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沉積的「茶銹」,名日「茶山」,如在空壺內注入沸水,也有茶葉余香;用紫砂花盆栽花木,成活率高,不易爛根;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等食品,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G. 宜興有什麼旅遊景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鍾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鍾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

H. 宜興哪裡比較好玩

***主要景點***
1.省庄竹海
被譽為「華東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和「蘇南第一峰」.區內主要由門樓服務區、鏡湖區、翡翠長廊區、水景瀑布區、竹種園區、海底區、小海中海區、懸 空環游棧道區、千年古寺區、品茗休閑區等組成.

2.龍池山
為江蘇省森林自然保護區.龍池山主要以「稀、奇、古、怪」而著稱.稀者,稀有樹種、稀有植物;奇者,山巔有池,池內有龍;古者,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元末明初「開臨濟之祖庭,辟禹門之禪院」;怪者,白雲岩石壁橫空,壁立千仞,晨霧飄渺,忽如玉帶回環腰際,忽如飛絮冉冉四益,忽拂掃青岩,忽隱沒層巒,變化萬千,更有那可預報天氣的曉雲石,構成了荊溪十景之一的「龍池曉雲」.
龍池庵:山上著名景點,始建於宋咸淳二年(1266年),名禹門禪院。清康熙年,敕賜為「澄光寺」。」澄光寺是明代在江南弘傳臨濟宗禪旨的重要場所,臨濟正宗二十九世幻有禪師及四位高徒密雲圓悟、天隱圓修、抱撲圓蓮為繼承和弘揚臨濟宗都作出了交大貢獻.
龍池:位於山頂。登高遠眺,可遙見浩瀚太湖風帆點點。在此觀日出,景象之美,可比泰山。
另有景點龍池曉雲石、古棧道、禹門祖塔、憑虛閣、涅磐窟、老虎亭、拜經台、分賓亭、洗心池、一步登天等.

還有善卷洞風景區,陶祖聖境(慕蠡洞),靈谷洞,宜興農民公園-天一度假村等.

***注***:1.宜興紫砂壺不錯的.
2.美食介紹:紅燒魚頭湯,滆湖大閘蟹,茭利銀魚,汽鍋排骨湯都是很具地方特色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I. 宜興哪最好玩

陶都宜興東臨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滬、寧、杭的中心,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新興城市。宜興古稱陽羨,荊溪,自秦始皇設陽羨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在該地曾先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窯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殘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各位飲家所珍賞,所以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壺名家輩出,紫砂茶具遂廣受歡迎。
由宜興到鼎蜀鎮一段,風景迤儷,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候墓<BR>、蛟橋諸名跡,風光秀麗獨特,溶洞奇異天成,奧妙無窮,竹海綠濤滿傾,蔚為壯觀;茶洲清香四溢,生機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別具神韻。
唐代,宜興郡以好茶聞名全國;從唐肅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間,常州陽羨茶均為上等好茶;並且設立了「<BR>貢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間廢除團茶政策,遂帶來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在景德鎮瓷都之外,又並列了一個陶都——宜興。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
宜興景點詳細介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洞天世界

宜興多溶洞,現已探明的石灰岩溶洞有80多個,故稱「洞天世界」。這些溶洞集「古、大、奇、美」於一體,千姿百態、神奇古怪,以善卷洞、張公洞、靈古洞,尤以洞齡3萬多年的善卷洞最具特色,五光十色,自然典雅,神秘色彩、童話色彩濃郁,被譽為「海內奇觀」,「萬古靈跡」。
善卷洞具上中下後四層,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宛如地下宮殿。入口為中洞,中洞內有天然大石廳獅象大場,洞口有7米高巨型鍾乳石筍「砥柱峰」兀立,石廳內石鍾乳千姿百態,石廳兩旁,有形似青獅、白象巨石一對屹立,維妙維肖,形態逼真。上洞規模更大,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
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四重石門。這里令人有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奇異感覺。此處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洞最奇之處是下洞和水洞。下洞又名「瀑布洞」,雨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寬達6米的古地下溪河,可常年通舟。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善卷書院里的原型就是善卷洞附件的善卷書院。
陶都

我國陶瓷器的生產,淵遠流長。據考古發現,遠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江蘇宜興就已開始製造陶器了。宜興向有「陶都」之稱,陶瓷的種類極多,有日用陶、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種產品,在絢麗多彩、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精美的產品是紫砂陶。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鐵,呈紫紅色,所以稱之為「紫砂」,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盆、盤、碟、假山石景、蔬果玩器、文房飾器等。造型豐富多姿,尤以紫砂茶壺最為出色。
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富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赭色、淡黃等多種逗人喜愛的色彩。紫砂壺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砂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透氣性良好。用紫砂壺泡菜,沒有絲毫的化學變化,茶葉特別清醇,存茶過夜,不起膩苔,不易變餿。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沉積的「茶銹」,名日「茶山」,如在空壺內注入沸水,也有茶葉余香。此外,用紫砂花盆
栽花木,成活率高,不易爛根;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等食品,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陶都宜興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藝、濃郁的傳統、豐富的造型、優雅的裝飾而獨步千秋、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陶瓷藝術殿堂的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國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館。
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鍾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鍾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
據宜興縣志載:「西施洞又名武陵洞。」武陵,則是六朝學士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窈窕靈洞,就深藏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武陵仙源。全洞面積八千五百平方米,遊程在一千二百米,大小景點近八十個。洞口兩側,百竿修篁列成昭陽儀仗,披翠仙苔,花下垂簾彩幛,這獨具一格的迎賓禮儀,也許正是洞天世界的異邦習俗。

「薴蘿宮」,一流清泉破壁穿石迎面淌來,傾瀉處似匹匹錦帛;匯合處如束束轉紗,泉過留韻,水去留聲。一團團整齊、光潔的埠石,排列有致,半浸泉中,彷彿仍留著浣紗女的足跡;粼粼波光,似乎尚可見到西施的倦容。而與浣紗溪遙遙相對的「范蠡岩」上,越國大夫倚立山頭點頭贊嘆,壯士之心,被西施的美貌打動,這位救國心切的赤子賢臣,在浣紗女的身上看到了復國雪恥的希望。
「消夏宮」景石林立,沖天佔地。步入宮中,賞蓬萊仙境,游三春之彩,納九秋之涼,真可謂「冬有桃花秋有蓮,日聽鶯歌夜聽泉。」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僻靜、幽雅的「桃源宮」一派桑田平曠的田園風光,含水的「梯田」,帶露的「桑園」,傍間的「草屋」,依山的「牛棚」,構成了逼真的山鄉風情。

從「淚泉宮」、「娃宮」到「碧雲宮」,奇形怪狀的太湖石崢嶸斗奇,太湖石的粗獷雄偉與優美的線條組合,形成了西施洞的獨特風光。大義凜然的西施「捧心柱」,令人心碎的「半壁江山」,如訴如泣的「孝女哭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愛國奇女西施淚灑異邦的揪心之痛和忍辱負重的捧心之誠。「相思閣」、「囡兒亭」、「畫眉橋」、「彩香涇」則表達了范蠡、西施心心相印、裙衩相隨的忠貞愛情和同赴國難、共飲林泉的高賢之志。而最美最奇的要數碧雲宮中的「山神籠月」,一個直徑約七米、高三十多米的石洞直通山頂,抬頭相望,但見陽光普照,銀輝瀉地,茫茫蒼穹,只現出一個圓溜溜的月洞,迷人的景色留下了美麗的傳說……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