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①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② 文化對旅遊發展的積極意義
文化旅來游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遊源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的重要發展方向。
相關介紹:
文化旅遊產業是一個跨行業的朝陽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對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旅遊與文化發展現狀分析擴展閱讀
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旅遊文學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歷數千年發展,成就斐然。古代旅遊文學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些相對穩定並不斷延續的特徵,我們稱之為古代旅遊文學創作的重要傳統。
③ 中國旅遊文化項目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全國各地文化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內旅遊資源,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並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四川在地震後為復甦旅遊業,把文化旅遊作為其發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來文化旅遊項目廣泛受到投資者青睞;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雲南省相繼設立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
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必須以觀念創新推動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要按照全面創新的戰略要求,用新的思維認識、開發和管理文化旅遊產品。
21世紀中國旅遊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遊,文化旅遊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相當的發展規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蘊獨占鰲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④ 淺談旅遊活動與文化現象的關系
一、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二、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中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重點難點分析】
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命題,從內容上看涉及許多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景觀和歷史遺產,與人文社會學科有密切聯系,綜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點關注文化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理解文化景觀形成中的環境因素影響,從文化源地和文化擴散各種類型分析,解釋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動態發展,注意對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圖、分布地圖和資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斷,結合文化地理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
復習這一內容時還要注意理解下面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的擴散與擴散類型
1.要理解文化擴散的含義,在空間上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為文化空間擴散,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為文化傳承,兩者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主體是人,區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擴散,要依據擴散中人的空間移動距離。閱讀教材中文化擴散類型示意圖,加深對兩種不同類型文化擴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對擴展擴散劃分的三種類型進行比較區分,並聯系實際思考除了教材中所舉實例,還有哪些屬於這三種不同的擴散類型。
3.本節文化擴散實例分析是對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印證,學習中要對實例進行歸類,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將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擴散的形式絕對化,即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擴散可以兼有多種擴散形式;第二是將復雜的文化事物或現象簡化後,才易於確定它的擴散形式,如中國文化屬於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造紙、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為遷移擴散,而農耕技術通過少數民族傳到緬甸則屬擴展擴散。
4.學習文化擴散的形式還要明確文化擴散的作用,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的發展,眾多語言技術的普及擴散均說明文化擴散的作用。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媒體的發展,對文化擴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景觀與文化現象有何區別
區別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要素,由於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在功能性質上是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此外,有許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由於不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事物。
旅遊活動受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而日顯重要。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假日經濟」等時事熱點問題都是本單元重點關注的。而且由於旅遊景觀的多樣性將涉及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方面、旅遊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等問題,因此自然會涉及多學科綜合理解和分析闡述,具有較高的學科綜合性。旅遊活動具有動態、線路的特點,涉及區域發展、區域間差異和交通運輸聯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學科內綜合的重要素材領域。
【這部分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4.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二、掌握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的分布
1.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3.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4.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5.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安徽黃山。
【範例分析】
[例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安門廣場是一種文化景觀
B.火車不是文化景觀,但剛剛進入博物館的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是一種文化景觀
C.泰山和泰山頂上的南天門都是自然景觀而非文化景觀
D.文化景觀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都有物質表現形式
分析: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者未受人類的影響;後者是指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天安門廣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產物,屬於文化景觀;火車因為是運動的,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放進博物館,這台機車就不再作為運動的工具而使用,而作為反映人類利用自然物質要素進行改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就屬於文化景觀;泰山是自然景觀,而南天門是人類創造並附加在泰山頂上的古建築,它屬於文化景觀。
答案:C
[例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本是一個宜農宜牧的地區,滔滔黃河橫貫東西,兩岸草原、森林、農田交織,到處是青山綠水。所以黃河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兩岸富饒的大地哺育我們炎黃子孫茁壯成長。在黃河流域已經發現仰韶、龍山以及新石器時期的其他各種文化遺址1600多處。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已在這片沃土上從事過許多名垂青史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雄辯地說明,黃河流域曾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於我們的祖先不懂得生態平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耗的木材、糧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開墾地、森林砍伐、草原毀壞,年復一年,嚴重破壞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變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據不完全統計,在方圓一公里的土地上,溝道總數達30萬條以上,地面支離破碎,黃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使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
(1)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這說明文化源地的產生與_______________密切相關,按文化源地的分類,黃河流域屬於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黃河流域有著與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是農業景觀的_____________與歷史明顯不同,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主要是由於人們不懂得___________,隨著___________的不斷增長,加速____________,導致黃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嚴重,這說明文化景觀不順應____________規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並且會對_____________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黃河流域的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們都屬於____________,從屬於___________文化體系。
(5)按地區分布,黃河流域的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區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B.東部農業文化地區
C.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 D.北部草原文化地區
(6)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變化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該題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觀、文化區等眾多知識內容;考查我們聯系實際的分析、比較以及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的能力。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等黃河流經的許多地區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代在60%以上,由於人類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荒漠化面積擴大,物質文化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答案:(1)黃河橫貫東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環境 文化系統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態平衡 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毀壞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發展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
(4)文化綜合體 中華
(5)B
(6)人們改造物質文化景觀(客觀世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例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廣西、貴州、雲南後,對這一帶發育的峰林地貌作了總結:「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他還指出這「磅礴數千里」的岩溶地貌,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廣西之山的特點是「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雲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貴州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又說:雲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廣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貴州則「界於二者之間」。
⑤ 旅遊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是積極的,
旅遊業不僅對經濟產業的發展有促進,特別是對一些地方文化的傳播有著非常大的貢獻.現在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讓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趕興趣,都是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我本人就是因為去麗江旅遊的一趟就對當地的納西文化,摩挲文化,東巴文化感了興趣.
⑥ 旅遊文化發展維艱的現狀有哪些
旅遊文化是文化的一種類型,與建築文化、藝術文化、生態文化等並列,這也是與文化旅遊最大的區別。旅遊文化是旅遊活動所形成的文化屬性,是我國文化建設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國家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文化旅遊地產開發運營模式已經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下,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文化旅遊地產的大好前景,吸引了眾多巨頭參與,相關項目遍地開花,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一方面確實促進了行業的優質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導致產品的同質化。
同質化現象的產生,致使成熟的開發模式遭到大范圍模仿,創新意識極度缺乏,文化資源過度解讀,最終造成資金、文化資源的浪費。
其次,文化旅遊地產局限性突顯。文化旅遊並非獨立的產業,與餐飲、商業、創意產業等密切相關,需要其他產業配合。不過,由於文化旅遊地產的根基是地產,地產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地域范圍,從而影響到其綜合多元化的發展。
⑦ 淺析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旅遊具有文化屬性,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產生的,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相反,旅遊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旅遊,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同時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要增強市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健全相關法規,加強相關管理,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使旅遊業可持續的發展。
⑧ 如何理解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資源的魅力所在,是旅遊主體的出發點與歸宿,是旅遊業興旺發達的源泉;旅遊則有利於挖掘文化、豐富文化、優化文化和保護文化。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文化與旅遊有機結緣,有利於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