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中美旅遊消費文化差異

中美旅遊消費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 2020-12-24 18:49:23

① 如果出國旅遊遇到文化差異我們該怎麼辦用道德與法治向回答

出國遇到文化差異,就遵守當地的風俗。道德習慣也得遵守,法制更應該遵守。不能違背當地文化背景,和法律法規。

② 中西方旅遊消費行為有哪些文化差異

西方起步早,現已較成熟;中國起步晚,發展迅速,但旅遊消費結構很不合理專。就拿購物來說,國際上屬購物占旅遊總消費低於30%就算不合理,到中國的旅遊者購物消費只有30%多一點點,很快就到警戒線。而中國人到外國旅遊卻是大把大把的購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中國在國際旅遊業方面將會形成逆差,並且持續擴大。我回答了之後才看到那個2000字的論文,你認為有人會為10分寫2000字嗎?還是建議你多查點這方面的資料自己動手寫吧。

③ 「論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旅遊消費行為的影響」 准確的英文翻譯,不要網頁詞典逐字翻譯的那種

On the Effects on Tourisim Consuming Action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④ 中西文化差異對旅遊文化的影響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僅做簡答.
東方人旅遊為了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回;
西方人是為了好奇心;
進入現代答,人類的認識空前發展,好奇就轉化就可解釋成:對眼前的人事厭倦而想暫時離開放鬆,而東方人在崇洋媚外和拉去內需的誘騙和壓迫下也跟西方人差不多了,畢竟時代變了.
對了,你是不要寫畢業論文了.

⑤ 如何看待中西方旅遊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產生旅遊文化差異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不管在日常生活方面、歷史發展方面還是其他諸如教育、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等等方面,所以要正確看待這些差異的存在,但是也要從中誠懇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正。

⑥ 加強中西方旅遊主體文化差異研究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

⑦ 中日旅遊文化差異

🍀中國地大物博,
可以去觀光旅遊的地方很多。
✨但有時,節假日或者是黃金時間段去時、
人山人海,感覺好像不是在欣賞景觀,
而是看《人海》去了。
🍧匆匆忙忙的旅遊,浮躁的心態、
感覺少了一分欣賞美景的愜意……
💦中國的自然美景山川大河,
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只有靜靜的,在恬淡愜意的心境下,
欣賞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與自然美景,
那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日本也有一些美麗的景觀與自然環境。
尤其是很好保留了我國,【盛唐時期】建築風格的,古建築與寺廟。
💎盛唐時期,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
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
其中也包含茶藝文化及建築文化。
🏆現在去日本旅遊
很多宏偉壯觀的古建築物,
就是仿照盛唐時期而建的。
🎄從他們保留下來的古建築,
就能領略我國唐朝時期的繁榮與恢弘。
🍊當時四周很多國家都來我們國家學習,交流,是真正的一個盛世。
👑【現在我們的國家】也是正在,
一步一步努力的走向富強與繁榮;
終將也會實現如*【盛唐一樣】的繁榮景象,
威震四方……
🍎真心祝願我們國家:
【開創盛世;人民安泰!】

⑧ 中西方旅遊文化差異

西方起步早,現已較成熟;中國起步晚,發展迅速,但旅遊消費結構很不合理。就拿購物來說,國際上購物占旅遊總消費低於30%就算不合理,到中國的旅遊者購物消費只有30%多一點點,很快就到警戒線。而中國人到外國旅遊卻是大把大把的購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中國在國際旅遊業方面將會形成逆差,並且持續擴大。我回答了之後才看到那個2000字的論文,你認為有人會為10分寫2000字嗎?還是建議你多查點這方面的資料自己動手寫吧。

⑨ 急...中美兩國旅遊文化差異

一、是傳統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非常強調自由,個人主義觀念強烈,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國人非常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是以不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為前提的。中國人也強調自由,但在遵章守紀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舉個例子,在公交車、地鐵、辦公室等國內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年輕人吸煙、聽音樂、大聲講話甚至赤膊上陣,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是他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至於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他並不太關心。西方的年輕人也常在公共場合有這些行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煙」、「請勿大聲喧嘩」這類標語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訴他這里禁煙、禁止大聲喧嘩,絕大部分的西方人會自覺將煙滅掉,降低說話聲音。至於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戴上耳塞已成為一種習慣,目的就是不要影響他人。
明白了中美這種傳統習慣的差異,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廳吃飯,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甚至許多馬拉松式的談判,到了餐廳,酒杯一碰,一高興,生意就談成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飯、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開心,吃的熱鬧就達到了目的。

美國人不同,他們將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飯品酒是享受,吃飯時是極少談到工作的,一般不會主動在餐桌上談生意。因此,美國人吃飯喝酒不圖熱鬧,只圖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兩兩,慢慢品,低聲聊,喝不喝酒,無人勉強,喝多少你自己決定,他不會給你灌酒。

親戚朋友初次見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禮品的習慣,但中國人和美國人送禮的傳統卻大不相同。美國人送禮,大都選擇別出心裁的小藝術品、小手帕、小卡片等,價值多少不重要,有紀念意義即可,美國人一般是不送煙酒的。中國人送禮,大多選擇名煙、名酒、名茶、保健品等,價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禮品時,中美傳統習慣顯而易見:美國人接到對方贈送的禮品,要說「謝謝」並喜歡現場打開包裝盒,試戴一下,贊美一番,稱很合適,自己很喜歡一類的話。中國人接受禮品,喜歡故意推辭一下,說「不用」、「不要」之類的話,以示禮貌。美國人接受禮物時是不能推辭的,推辭的意思是嫌禮品不好或價值太低,自己不喜歡
二、是語言文字的差異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嚴肅性,說話委婉,強調措詞,抑揚頓挫、標點符號都認認真真。因此,官員講話大都拿著講話稿,為什麼?怕說錯被人笑話呀!所以許多官員寧可講大話、空話、套話,也不能講錯話,力爭讓人聽起來舒服,怕聽眾議論自己沒水平。

美國不同,他們開發比較晚,建國不過兩百多年,美語是在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在現場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我們許多人參加過面試,或者當過主考官,我也面試過不少人,發現我們許多中國人不太善於現場表達。我曾經錄用過一個下屬,本科畢業,知識淵博,但不善於表達,膽子小,每次匯報工作三言兩語就沒了,你再問到工作詳細情況,他就答不上來。後來我讓他准備一張紙,寫一個簡要提綱,每次匯報工作就圍繞這個題綱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嘴笨,而是在我們讀書期間,缺少這類練習。

再比如,我們在許多交際場合介紹自己,會介紹自己的年齡、籍貫,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紹了,還有的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景,歡迎大家前去游覽等等。美國人在做自我介紹時,一般是不會介紹這些內容的,他們認為這個是自己的隱私,自己不講,你也不該問。這就是語言和交際上的差異
三、是人際關系的差異

我們中國人非常擅長人際交往,廣結四海朋友,大家都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無論是政府辦事,還是去購物、談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沒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相信朋友、重人情,連打廣告都越來越重視口碑宣傳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你去辦事就方便多了,委託朋友辦事不僅可以熱情接待、少跑路、辦事快,還可以優惠,少花錢,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辦。多年前我們返鄉,在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鍾,工作人員為他們的朋友辦理了結婚證,手續費免交,還熱情送他們出門,待我們辦證時,一副冷冰冰的臉,沒有一絲笑容,像審問犯人一樣,手續費收了100元。後來一位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同學告訴我,其實當時辦理結婚證收費是每張10元。只可惜我們當時高興,急於去拍婚紗,連收據都忘了索取,投訴都無門。這就是朋友辦事和陌生人辦事的區別,類似的例子相信讀者朋友能列舉很多。

總體來講,美國人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情比較淡,老百姓比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有些傳統文化與美國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幾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老公的哥哥是該市的一位基層官員。她告訴我,加拿大華人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辦事的朋友極少,為什麼呢?她說不是他不肯幫,而是加國檢察官對此監督很嚴,不敢幫;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人是英國和法國人的後裔,華人所佔比重不超過4%,歐洲人自主意識比較強,寧可多花錢也不願麻煩朋友,辦事走後門會被人看不起,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相反,咱們中國人從購家電、買車、購房,到交稅、交罰款、談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關系,我們許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朋友出面協調,不找關系你就吃虧了,有朋友關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話,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權力、有能力而不幫忙,朋友還不能直接拒絕,這就是咱們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朋友難做嗎?難做,好朋友更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前面說過,美國人將工作關系與私人關系分的比較開,他們認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響他們的私人關系,他們不會將工作中的矛盾帶到生活中去。舉個例子,美國國會議員常為一些法案爭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但他們爭在當面,背後不說風涼話,只要離開會議室,就淡化分歧,不會借工作問題搞人身攻擊、打擊報復。當然,反過來,他們也很難利用私人感情來影響工作,並不會因為我們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立場。多年前我在美國企業工作時,就常遇到類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兩名美方高管在會議室拍桌子,一位將文件扔的滿地都是,另一位奪門而去,但會後我竟然看到他們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將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交織在一起,私人關系好,工作關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處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關系破裂,則私人關系也難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會教育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結合。毛澤東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妨礙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比爾。蓋羨沒有讀完大學,但卻成就了他的軟體帝國。這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和比爾。蓋羨等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社會經歷和社會教育一樣讓他們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出現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這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人們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但對於社會教育,我們並不十分重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壞公共設施,隨意吐痰,捕殺鳥類,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見怪不怪,久而久之,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約束,間接助長了其壞脾氣和不良行為的養成;長大以後,他又將這些壞脾氣和不良行為帶進工作和生活中去,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經常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管得著嗎」、「關你屁事」、「這事跟你沒關系」、「請你少管閑事」……就這樣,一方便我們不願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以來我們重視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忽略社會教育。

如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壞、不守紀的分子,會有老百姓舉報,那時大家的社會管理意識很濃厚,「愛管閑事」的人多,現在淡化了,大家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重視社會教育。無論是在公園、街頭,還是車站、碼頭,只要發現你迷路,路人會主動揍上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你帶狗進公園,就會有「愛管閑事」的人指著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邊嬉水,路人就提險他這里危險;你在火車上抽煙,就有人指著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還繼續抽,他會將列車員請來……總之,一定有人士來教育你,他的話不一定中聽,幫你成長嘛!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中國人看到這類行為大多選擇忍讓,能忍則忍,能讓則讓,似乎沒看到,沒人願意來教育你,他認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麼寬干什麼。

五、是社交禮節的差異

稱呼是社會交往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中國封建統治達兩千一百多年,強調上下有別,等級觀念比較強,稱謂比較講究。無論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稱呼上司大部分用的還是頭銜,沒幾個人敢對老闆和上級直呼其名。稱呼不知道頭銜的人士,則以先生、小姐居多。至於自己的父母和校長,我們更不敢當面直呼其名,否則會被罵沒大沒小,沒教養,沒禮貌。在中國,如果你找某官員辦事,則更要注意稱呼了,不僅姓氏,頭銜都要正確,絕對不能錯,喊錯了他認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則會惹他不開心,會認為你沒將他放在眼裡,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只有我們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制訂政策,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並且,越了解對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對方的文化,容易與對方加強交流,求大同,存小異,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孔夫子的觀點。

看看ok了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