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旅遊文化發展
1. 周口市川匯區的文化旅遊
中國御筆坊毛筆博物館,於2010年11月26日在周口隆重舉行開館儀式,向社會全面開放。儀式由周口市副市長李紹彬主持,由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民慶與周口市政協主席穆仁先為博物館揭牌。中共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梅寶菊致辭。河南省御筆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法人、河南汝陽劉筆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御筆坊毛筆博物館館長劉建飛介紹了博物館基本情況。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強省工作領導小組、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北京書畫藝術研究院、四川內江市對台辦、四川遂寧市美術家協會、四川南充報社等單位向博物館開館發來賀電賀信。
中國御筆坊毛筆源於東漢皇宮劉氏,至今有兩千年的發展歷史,為使御筆坊毛筆獨特製筆技藝傳承不衰,讓世人更深入的了解毛筆文化與書畫藝術同步的歷史淵源,由河南汝陽劉筆業開發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國御筆坊毛筆博物館是中共周口市委、市政府實施文化民生工程、加快經濟文化強市建設的重點工程項目。於2010年6月開始投資建設,館名由中國書協理事丁謙先生題寫,展館內分為三個展區:一是展示中國毛筆的起源歷史,二是御筆坊毛筆歷史淵源和文化名人,三是御筆坊毛筆的製作工藝。博物館共收集分類藏品6300件,其中有古遺址8處,古圖片13件,制筆工具360件,古今名人字畫3200幅,古今毛筆2300件,它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御筆坊毛筆文化的厚重歷史,也展現了我市加快文化資源強市建設的豐碩成果。
梅寶菊在致辭時代表周口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御筆坊毛筆博物館的開館表示熱烈的祝賀。她說,御筆坊毛筆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始於秦漢,興於現代,在兩千年的制筆歷史中,獨樹一幟,長盛不衰,為中原文化和華夏文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改革開放以來,御筆坊毛筆的傳人們,在繼承傳統制筆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勇於開拓,從一個鄉村作坊走出來,融入到市場經濟中來成為一個新興的現代化企業,並獲得「中華老字型大小」、「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名牌」等榮譽稱號,為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振興毛筆產業,周口文化強市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御筆坊毛筆博物館的建設是周口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文化強市的豐碩成果。希望周口御筆坊毛筆博物館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毛筆文化保護研發中心、周口青少年書畫教育基地、書畫家創作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文明展示窗口和書畫藝術交流平台,在周口文化強市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民慶,周口市政協主席穆仁先,中共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梅寶菊,市人大副主任王建庄,副市長李紹彬,政協副主席李海龍,周口軍分區司令員張德斌,書畫報總編輯蘭干武,湖北省書協秘書長葛昌永,市政府副秘書長趙啟凱,市政府副秘書長馮干敏,市文化局局長王少青,汝陽劉筆業公司董事長劉好友等領導出席了開館儀式。
2. 周口袁世凱故居是屬於紅色旅遊還是文化旅遊呢
都屬於吧,反正袁世凱也是紅色斗爭的對象嘛,文化好像也可以沾邊。
3. 廣東一共有幾處世界文化遺產
在廣東,世界文化遺產只有一處,即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一、簡介
開平碉樓是一種融會了中西建築風格以及中國鄉土自然景觀的獨特建築群落,其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大量華僑回鄉置業,開平碉樓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碉樓最多的時候有三千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一千八百三十三座,散落在三千多個村落中。
開平碉樓與村落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亦是中國華僑文化、移民文化的重要豐碑,是19世紀末大量海外華橋衣錦還鄉,為改善家人居住條件、防禦土匪而修建的特殊建築,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不但傳承了中式建築的古老智慧,更是因海外華僑的回歸而帶回了世界各地的建築藝術,包括古羅馬風格的券拱、古希臘藝術的柱廊、巴洛克風格的山花、伊斯蘭流派的穹頂……其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星羅棋布的分布在開平市的各個鄉村。
在開平眾多的開平雕樓群中,自力村碉樓群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由安和里(俗稱犁頭咀)、合安里(俗稱新村)和永安里(俗稱黃泥嶺)組成,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開村,因地形像犁頭而得名;這里現在有15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碉樓,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佼佼者。
二、價值
(一) 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
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范疇,僑鄉人民在建造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便創造出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因而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開平碉樓是外國建築藝術大規模移植中國鄉村的集中展示和傑出代表 在開平碉樓建築中,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劵拱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劵拱,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 17 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在開平隨處可見。
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匯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像這樣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外國建築藝術植根在中國鄉村並完好地保存下來,開平碉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載體,十分珍貴,它成為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一道獨特的景觀,是一個首創。
(三)開平碉樓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國華僑文化的特質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所帶來的文化沖突勢必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
這種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的鄉土建築在鄉村很少,主要在縣鎮有所表現,但開平舉目皆是,隨便走到一座碉樓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因此,完全可以說,開平碉樓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國華僑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 開平碉樓是世界先進建築技術廣泛引入中國鄉村民間建築的先鋒 近代中國城鎮建築已經大量採用了國外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開平碉樓作為一種鄉土建築也大量使用了進口水泥、木材、鋼筋、玻璃等材料,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改變了以秦磚漢瓦為主的傳統建築技法,這為更好地發揮它的使用功能,同時又注意形式的變化和美感創造了條件。
開平既是華僑之鄉又是建築之鄉,在 20 世紀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內外從事建築業,已擁有 50 余家建築公司 8 萬多建築從業者。開平的華僑和工匠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築構件和建築藝術,他們是西方先進建築材料和技術的引進者。正因為有了他們,才使開平碉樓為豐富中國鄉土建築的內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開平碉樓寄寓了僑鄉人民的傳統環境意識和風水觀念,是規劃、建築與自然環境、人文理念的優美結合 碉樓這種單體建築,主要分布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民居相結合,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從民居到碉樓由低到高的過渡,表達了村民「步步高升」的願望。開平碉樓是僑鄉民眾構建和諧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