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災前的旅遊發展狀況
㈠ 大自然災難前的徵兆都有哪些
1.地震的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 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昧、翻花冒泡、 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 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宏觀前兆在地震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一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宏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舉的多種宏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 井水的變色變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剌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信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要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一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生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 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定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海嘯發生前,是有徵兆的,比如,海底的突然下沉,會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動,從而出現快速的退潮。由於海嘯的能量的傳播要作用於水,一個波與另一個波之間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就為那些有知識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時間。
大震之前,海水忽然迅速褪落,露出了從來沒有見過天日的海底,魚蝦蟹貝等海洋動物紛紛在海灘上掙扎。一些有經驗的人迅速跑到高處,倖免於難,但是,更多的人卻魂歸大海。地震使斯里蘭卡失去了三萬多生命,但是就在離海岸三公里遠的國家公園也是其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幾百頭野生大象、獅子和一些美洲豹狂躁不安,海嘯到來前15 分鍾,這些動物沖出了動物園,然後向周圍的高處遷徙,海嘯引發的滔天洪水使國家公園周圍變成了一片澤國,動物卻安然無恙;同樣在斯里蘭卡,海嘯到來前 500多隻鹿快速的沖出聚居的地方,拚命逃向曠野,結果海嘯絲毫沒有傷害到鹿的生命,海嘯過後到處是人的屍體,但是沒有一具動物的屍體,不能不說是奇跡。斯里蘭卡野生動物保護局副局長說:「沒有大象喪生,甚至野兔都活得好好的,我想動物可以感覺到災難即將來臨,它們有第六感覺,能預知海嘯發生的時間。」
在印尼地震發生前幾天,在海上打漁的漁民每天打的魚數量劇增,賣的價錢是平日的數十倍,而他們自己渾然不覺這是海洋地震,也是發生大海嘯的前兆。海嘯發生前有深海魚類浮上海灘等異常現象,如果當時把這些徵兆反饋給科學家,及時進行臨震預報,災難造成的損失就可以大大減輕。在海嘯發生前,當地的孩子在沙灘上看到很多奇怪的魚類, 這些魚就是深海魚,它們大多生活在2000 米以下的深海中,由於深海環境和水面有巨大差異,深海魚絕不會自己游到海面,很可能被海嘯等異常海洋活動的巨大暗流卷上淺灘。一旦突然到了淺海或海灘,深海魚會出現血管破裂等特徵,很快死亡。因此,深海魚出現在海面,是海洋地震及海嘯等異常活動的預警,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做好積極的防禦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
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造成數萬人傷亡.在這場特大自然災害面前,災區群眾與
圖示中:A是呼吸來系統源,B是消化系統,C是右心房,D是右心室,E是左心房,F是左心室. (1)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只有保證呼吸道的暢通,才能更好地實現肺的通氣. (2)動脈是把心臟里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血流方向是離心的,因此動脈出血的止血部位應在近心端;輸血的原則是同型輸血,否則會使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而阻礙血液循環,因此應給他輸入O型血. (3)靜脈注射葯物,葯物隨血液循環首先到達心臟的右心房,即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 (4)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等待救援的人在不能獲取食物和水的情況下,可飲用自己的尿液來補充體內的水分和無機鹽,可以食用螞蟻、蚯蚓等無毒小動物來獲得其它的營養物質,以維持最基本的生命需求. (5)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對災區的生活用水、地面、廢墟等進行大面積消毒,這是為了切斷傳播途徑. 故答案為:(1)A (2)近;O (3)C→D→E→F (4)水;營養物質 (5)切斷傳播途徑 |
㈢ 災難前的徵兆
有的自然災害面前是有徵兆的,但是有很多生活當中的小災難是無法有徵兆體現的。
㈣ 大自然災難前的徵兆都有哪些
1、發生地震之前,除天空上出現所謂「地震雲」外,還有地下水異常、生物異常、氣候異常等多方面表現,以各種形式給人類以「預告」。
小震報大震。如唐山大地震以前,曾發生幾次小地震,但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地下水異常。如井水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水突然變苦或變甜、變色、變渾濁或變清,甚至翻旋、冒泡等。
2、如果沙灘上海浪開始起泡泡,發出「吱吱」的聲響,並且開始急速地退去的話,那麼,正是這三種大自然發出的海嘯信號。
(4)汶川縣災前的旅遊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災後預防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點:
死亡畜禽
病死畜禽體內帶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將死亡的畜禽進行深埋,應選擇高崗地帶,坑深應在2米以上
屍體入坑後,灑上石灰或消毒葯水,覆以厚土。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焚燒。禁止販賣屠宰病死畜,確保災後無大疫。
災後消毒
災後,要對轄區內的養殖環境和畜禽圈舍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與畜禽群體的直接接觸,降低發生動物疫病的風險。
其中,消毒的重點地方有畜禽舍、屠宰場(點)、畜禽及其產品加工銷售場地、倉庫、中轉場地、牲畜市場、農貿市場、飲水源、畜禽運輸車輛等。除了清掃、沖刷、洗擦外,消毒方法有日曬、焚燒、堆積發酵等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學消毒。化學消毒方法應用最為廣泛。
免疫工作
必須突擊做好畜禽的免疫工作。災後,特別要加強豬鏈球菌病、狂犬病的免疫,對已進行過免疫的畜禽,根據疫情調查情況,可進行一次強化免疫。對可能流行炭疽的地方,牛、羊要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
沒有進行豬瘟、雞新城疫免疫的畜禽要立即補免。對於其它畜禽傳染病,也要根據疫情動態,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對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場要及時採集樣品進行免疫抗體監測,發現抗體未達標的畜禽群體,應及時補免,避免疫情的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自然災難
㈤ 一個講述自然災害的紀錄片,科教台播過,十集,還有汶川地震,講述在自然災害前人們的無力
樓主:搜集一篇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財政思考: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洪澇風暴潮災害等水文災害、病蟲害和鼠害等生物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歷史長、危害范圍廣、爆發率高,且具有季節性、階段性、持續性、周期性、交替性和群發性等特徵,也是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痛定思痛,最近一個時期特大災害頻發的背後,留給人們太多的思索。本文僅從財政視角做點粗淺思考。一、亟須改善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合理構建自然災害財政投入機制當人們驚愕於汶川特大地震之後,一個本能的反應可能是問責——為什麼這樣大的自然災害沒有預報?專家解釋:地震的短期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後來發現,這次地震傷亡,大部分因學校、醫院、政府部門等公共建築設施倒塌所致。可以這樣設問,假如公益性基礎設施抗震設計能力再強一些的話,假如城市布局和工廠布局遠離地震斷裂帶的話,假如人們的地震預防知識再多一些的話,那麼傷亡和損失可能會大大減少。從表面看相關部門有失職之處,但從深層次思考,則是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和城鄉「二元」財政供給模式差異長期作用的結果。公共產品理論認為,國防、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屬於純公共產品的范疇,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能由私人必須由政府來提供。建國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戰略,選擇了一條重視城市忽視農村、重視市民輕視農民、重視工業犧牲農業的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了重視經濟忽視社會、重視增長輕視保護的傾向,於是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二元」的矛盾。在此過程中,國家財政直至1998年以前都屬於典型的生產建設型財政,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出現了「失靈」,公共產品和服務出現了不足和短缺——「上學難、看病難、看病貴、住房難」。同城市相比,鄉村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顯得更為捉襟見肘。研究表明,佔全國人口近60%的農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小學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城鄉社保覆蓋率之比高達22∶1.2006年,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別為11759.5元和3587元,而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8和43.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只能是低標准、低水平和不充足的,此次汶川特大災害的「懲罰」暴露出其中的「軟肋」。為此建議:一是加快構建「一元化」財政制度。改變長期以來城鄉分治的「二元」格局,統一城鄉財政,讓公共財政陽光照耀農村。在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實行城鄉「一體化」供給,統籌城鄉居民公共品成本分攤制度和收益共享制度。二是形成自然災害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合理構建預警、防治、救助三位一體財政投入模式,克服輕預防重捐助的被動模式,堅持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三是根據轄區收益原則,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責。全國性或區域性災害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地方性災害以地方財政為主、中央財政為輔,自然災害的預防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二、慈善事業要走出命令動員模式,健全鼓勵捐助的稅收制度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災害,牽動著國人的心,各種形式的捐助活動在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轟轟烈烈的捐助行動背後,依然慣用計劃經濟時期「號召式」、「口號式」手段,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按照職務高低、經濟規模大小規定著捐助標准。這種構建在非規范、被動式基礎上的慈善事業,常常是在災難事件發生時才有公益行為,必然是缺乏計劃性、統籌性、前瞻性。誠然,造成我國慈善事業不溫不火的原因可以列舉很多,但相關稅收制度設置上的缺陷亟須引起重視。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為防止富人過分聚集財富,往往運用遺產稅的手段加以限制。作為「富人稅」,該稅種在均衡貧富、緩解分配不公、鼓勵勤勞致富、引導公益捐贈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備受各國推崇採用,當今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遺產稅。在美國,遺產稅的最高稅率為50%。在日本,遺產繼承最多隻能傳至三代,高額稅收限制了不勞而獲者。在發達國家,甚至還出現了有遺產繼承權卻無力承擔遺產稅的「怪現象」。當今,歐美許多國家對所有的慈善捐助給予免稅待遇。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政務院曾在1950年1月頒布的《全國稅收實施要則》中列有遺產稅內容,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開征。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世界奇跡,2007年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城鄉居民告別了短缺,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已初見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中產階級,產生了一部分高收入者。「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財富的增加為開征遺產稅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稅源」的客觀存在。同時,當人均收入進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社會轉型期,也將帶來劇烈的社會動盪,出現兩極分化,步入了「矛盾凸現期」,這為實施稅收政策手段的再調節——開征遺產稅提供了現實必要性。為此,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被動」捐助為「主動」捐助、「要我」捐助為「我要」捐助,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源泉。三、兄弟式互助符合中國國情,從制度上完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轉移支付的制度設計通常採用自上而下的縱向模式,這種「羅賓遜」式轉移支付,簡單易行,作用直接,往往受到青睞。更上一級政府憑借其政治權威,便可輕而易舉地向下集中財力,完成財力和資金在各級政府間無償轉移。由於縱向轉移支付能夠較好地體現上級政府的施政意圖,各國紛紛採用。我國也不例外,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總量一路攀升。1995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總量僅為2532.9億元,到2006年猛增至13589.4億元,年均增長16.5%,其中絕大部分用於中西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區財力分布不均的矛盾。此次汶川地震,得到了各地的慷慨捐贈。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另一方面,也透視出構建區域間橫向轉移支付的可能。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受資源稟賦等多因素的制約,地區差異巨大。要很好地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單靠中央政府轉移支付,極易引起發達地區的「不滿」,而且過分地「殺富濟貧」、追求公平也會造成效率的損失。近些年來,國家陸續啟動了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援助行動,收到了一定成效。雖然談不上嚴格意義的橫向轉移支付,但達到了先富幫後富的目的。為此,建議國家出台相關法律,規范相關制度,積極開展試點,在新一輪財政管理體制調整中適度運用,以彌補現行縱向轉移支付的相對不足,實現區域經濟的統籌協調發展。四、強化捐贈資金監管,整合各類捐贈資源此次汶川地震,來自社會各界的直接捐助超過百億元,加上日後重建的資助,算得上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愛心行動。如此龐大的資金量,如果疏於管理,非但會降低資金使用效益,也會辜負捐贈者的期望。巨額的救災資金如同災民的救命錢。無論是官方、專業組織還是民間行為的捐助,都應納入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管范疇。一是從嚴控制借機斂財行為的發生,特別要加大對中介組織、網路媒體捐助的監管力度,規范捐助主體、捐助行為,逐步消除捐助過程監控的盲點,嚴肅查處發「國難財」事件。二是全過程監控捐助資金的使用管理,研究制定相關管理制度、法和使用程序。創新監管模式,前移管理過程,實現由傳統的事後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堅持專項監督與日常監督、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並重,嚴肅查處貪污、挪用、尋租等違法違紀行為。三是統籌使用各類捐助資金,防止「條條化」、「部門利益化」,禁止「撒芝麻鹽」、「分小錢」,杜絕「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切實整合各類資源,盡快實現災區重建。四是嚴格追蹤問效,通過構建簡單易行的考評體系,引入中介評價平台,及時、透明地向社會各界反饋捐助資金使用績效。五、災後恢復重建要注重製度創新,構建多元籌資機制據有關方面初步測算,汶川地震的直接損失高達1000多億元,災後的重建也將是一組天文數字。鑒於這場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連續性、廣泛性等特徵,屬於「市場失靈」的范疇,要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政府投入。雖然去年我國的財政收入規模達5萬多億元,四川省的財政支出規模為1700多億元,但同滿足13多億人日益增長的「社會公共需要」相比,財政資金依然十分短缺,災後重建單純靠中央政府、四川財政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要注重製度創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避免政府過分包攬,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災民」三方面積極性,多方籌措重建資金。一是加快推進災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臨時救助制度等,確保特困受災群體得以妥善安置。二是運用財政擔保、貼息、以獎代補和必要的稅費減免等政策工具,引導災民、企業、民間機構支持災區重建。三是重新評估震區重建的地質結構、環境承載能力和管理成本,積極探索開發式、移民式等安置新模式,避免步入「建設—破壞—再建設—再破壞」的惡性循環,最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四是加強災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特別優惠貸款、農業保險等鼓勵災區恢復重建。同時,積極探索地震險的試點。五是發行汶川地區地震重建債券,運用市場化手段,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六、鄉村組織不宜弱化,保障其行使職責的財力基礎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災害,在整個救助過程中鄉村組織、鄉村幹部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無奈的背後,也在一定層面上暴露出鄉村治理的部分危機。從本質上看,鄉村組織弱化是個財政問題。建國初期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開,以1984年撤社建鄉為標志,完成了歷史使命。人民公社時期,國家通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將農民組織起來,國家與人民公社打交道。人民公社解體後,國家不得不通過鄉村組織與農戶打交道。在經歷了短暫繁榮之後,隨著1990年前後「三農」問題的出現,鄉村組織一直備受非議,鄉村幹部在一定程度上背上惡名,成為鄉村「麻煩」的製造者。研究機構和決策層面一直在鄉鎮機構存廢問題上做文章、搞試驗。在壓力型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制度雙重作用下,更上一級政府通過集中財權、下放事權,不斷弱化鄉村財力基礎,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農業特產稅)改革之後,鄉鎮財政更是有名無實。一級政府喪失了財政基礎,就步入了無財行政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鄉村幹部同樣做出了理性選擇——「不作為」。原有以「三提五統」和農業稅(特產稅)為維系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也逐漸轉化為依賴上級政府轉移支付的單一模式。原來鄉村組織同農民的這些天然聯系,由此也就中斷了,由相對均衡演變為非均衡。中國屬於單一制國家,不同於西方的聯邦制,長期的「大一統」文化熏陶,不同於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寄希望通過農民自治實現鄉村事務的自我管理,尚不具備條件,「自上而下」治理仍然是中國特色。「上有千條線,下有一根針」。鄉村作為中國現行五級政權的末梢,對上連接著四級政府,對下是七八億農民,是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條件下,鄉村一級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為此,一是審慎推行弱化鄉村治理的各項改革。二是賦予鄉鎮一級政府完整的政權、財權、事權、產權。三是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稅制。四是加大直接面向鄉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祝您愉快.開心!!!參考資料:/CaiZheng/Shuiwu/3495_2.html
㈥ 如圖所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造成數萬人傷亡.在這場特大自然災害面前,
(1)呼吸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源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因此為保證肺的通氣的順利進行,滿足人體對氧的需要,必需保證呼吸道的暢通.
(2)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個部分去的血管,因此動脈出血應在傷口的近心端壓迫或用止血帶止血.
(3)輸血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但在沒有同型血的情況下,A型血患者可少量輸入O型血,血型為O型的患者,醫生應該給他輸0型血.
(4)頭部受傷感染,若通過上肢靜脈注射葯物,葯物隨血液循環經過心臟各腔的先後順序是:葯物→上腔靜脈→C右心房→D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E左心房→F左心室→主動脈→…頭部.即經過心臟各腔的順序是C→D→E→F.
(5)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因為尿液成分中主要有水和無機鹽,所以在被困時,萬不得已可以通過飲用自己的尿液來補充體內的水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1)A;
(2)近
(3)O
(4)C→D→E→F
(5)水
㈦ 災難面前人們面臨的嚴的什麼的考驗
面對災難的時候,來人類的情感經受自了巨大的考驗,不論親情、友情、愛情在災難面前都表現出先人後己的勇氣。
有的人為了不連累別人,放棄生的希望;人性中最純真的真、善、美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而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人類根本無法做任何抵抗,只能躲避和逃跑,也就在這個時候,人類可能才能認識到:人類不是萬能的,自然可以瞬間滅絕一個種族。
㈧ 大災面前
地震前,歡聲笑語
地震後,欲哭無淚
地震前,萬水千山
地震後,一片廢墟
願去了天堂的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安息
願留下來的兄弟姐妹要堅強,面對天災,從來都不是弱者。手手相牽,心心相連。
五千年來的華夏文明在炎黃子孫的骨子裡刻下了無法泯滅的文化道德記憶,在危機時刻他們被激發的淋漓盡致。
翻開五千年歲月記載的史冊,看江山不朽,書寫著五千年的錦綉,看黃河不老,流淌著五千年的蒼茫。
沒有人想到,歷史的車輪滿載著五千年的希冀,駛入2008年的時候,卻被一路風雪阻隔在一月的南方。那百年不遇的雪災,給多少風雪不歸的兒女帶來絕望?
沒有人想到,那個誕生了大禹的故鄉,在5.12大地震的戰栗中,成為震中的地方。四川汶川縣8.0級的強震,撕裂了大地,震動了七個省市,震撼了中國!
在2010年初中國的西南地區持續不斷的高溫連帶少雨天氣,導致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個省區市旱情不斷加重。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的旱情已達到特大乾旱等級,牽動著身為我們中國人的每一顆真誠的心。
可是老天還是如此的無情,就快在上海世博會即將來臨之際,就快在汶川地震兩周年之際,老天有給了我們中國又一次的考驗,給了我們又一次團結的表現。
2010年4月14日上午,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東經96.7)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青海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由於破壞力較大,目前已造成約400人死亡,上萬人受傷。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人類的力量稍顯渺小,但是面對災難,我們看到共和國領袖的身影,看到全中國的愛心行動,感受到子弟兵博大的力量。
望著那些有家不能歸、和無家可歸的人們,讓人心急。我多希望搶救的人去的再多些,多希望因樓房倒塌被壓在下面的人能生還的多些,多希望我們的救援人員再快些。看著那麼多的傷亡數字,看著受災現場的殘垣斷壁,我的心中湧起無限的哀思和痛楚。
國難當頭,眾志成城,中華民族素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同舟共濟、攜手同行也是德爾品牌一貫堅持的文化內函,我們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要以愛心和善行來踐行。現在,我們的同胞正在經歷著喪失親人、無家可歸等等我們無法想像的痛苦,我們無法為他們分擔這一切,但卻有能力給他們一些幫助。
玉樹10萬人今晚露宿街頭,溫度低到零下3度。這個時候,一頂擋風的帳篷,一床禦寒的被褥,一碗熱乎的面條,一句真誠的問候,對於災區人民來說也許就是希望,就是信心,就是生命的延續。
中國,災難面前,再一次讓中華民族挽起眾志成城的臂膀,每一個人都在為玉樹行動:祈禱、祭奠、搜尋、呼告、捐款、獻血.....面對天災,從來都不是弱者。手手相牽,心心相連。
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中央政府就啟動救災行動,國家領導親赴現場,視察災情,指揮救災,上萬救援部隊快速開往災區救人,全國企業、事業單位、人民群眾紛紛組織各類捐款捐物救助活動。
從地震到現在,我一直牽掛著玉樹災區的報道。我不敢看,但是我又忍不住去看。在網上,最新的消息和圖片以及視頻不斷傳來,都讓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掉下來;那些血淋淋的圖片,那些慘烈的視頻,看得我心情沉重,看得我揪心,而其中一則視頻,更讓我難以忘懷,裡面的一座座房屋早已變成了一堆廢區,旁邊還有一位十多歲的小女孩在哭泣,看到這場景我哭了,心很痛。相信看到這場景的人都是壓抑的。我感嘆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何等的珍貴,因為它再不會有第二次。
玉樹,玉樹,全中國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到這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玉樹,有全國人民在支持和幫助你們。站起來,別倒下,我們從頭再來!
這場7.1級的大地震,又一次演義著一幕幕堅韌與決絕,書寫著人生豪邁的詩行。中國,你的里程有那麼多的磨難,多難興邦的哲理,塑造了中華民族團結不屈的脊樑。
面對災難,團結就是力量。當13億中國人肩並肩,手挽手,心連心的時候,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任何災難都是可以戰勝的。
㈨ 四川災區目前的情況
現在臭來味已經不太明顯啦。。生活自基本都恢復正常啦,不過有些行業已經被徹底摧毀啦,政府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出省工作,並且政府正努力重建一些行業,估計再幾個月就會差不多啦。。不過據說吧四川恢復成災前,政府需要花費1萬億。。知道的就這么多啦
㈩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縣發生了8.0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因此,有人認為,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
(1)自然界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自然界中的事版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權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因此,面對自然災害如颶風、火山爆發和地震等,人們是無法抗拒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中,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認識和把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並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就能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3)辨題的觀點是片面的。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