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 2020-12-24 10:58:59

⑴ 我國現代旅遊業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開創階段(1949年-1977年)
標志:
1、新中國旅遊業的誕生是以「華僑服務社」內
和「中容國國際旅行社」這兩個旅遊機構的建立為標志的。
2、新中國現代旅遊業的拓展是以「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國客源市場的轉移以及旅遊者構成的變化為標志的。

(二)改革振興階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後,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施,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系列正確的旅遊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不斷改革,突破了我國旅遊業長期以來基本屬外事接待的模式,旅遊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事業的性質得到肯定,一種具有較強活力的新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發展階段(1990年- )
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別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為亞洲第一旅遊大國。
我國旅遊業進入三大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共同發展的歷史階段。
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職業學校941所,在校學生73.49萬人。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71萬多人。

⑵ 我國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有哪些

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及問題、新形勢下中國旅遊 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新形勢下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對策.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相關對策:一、各級政府應高屋建瓴,制定更有利於新形勢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發 展規劃,加強宏觀管理.二、旅遊產業要摒棄固有的個別利益觀念,放棄惡性競爭,高瞻遠矚,做大做強,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三、從中國旅遊業的弱項入手,積 極開展旅遊商品的開發與研製,加大旅遊購物收入在旅遊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以適應旅遊者對旅遊商品需求差別化的新形勢.四、樹立中國良好的旅遊形象,加大 旅遊促銷比例,擴大國際知名度

⑶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介紹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

⑷ 請問我國旅遊行政管理模式是什麼

買這本書看看吧

旅遊產業轉型時期,是旅遊產業發育時期與旅遊產業演進期的結合點。它既有發育期所具有的模式特徵,同時也帶有演進期的變化特點,具有發展模式上的承前啟後的性質。因此,科學地研究中國旅遊產業轉型時期的旅遊發展的特點,把握其發展運動規律,按照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轉型時期中國旅遊產業環境、制度與模式研究》專著,正是在這一目標下展開研究的。經過三年時間的多次調查研究以及科學分析論證,課題組提出了我國旅遊產業四個方面的轉型,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要從「點線旅遊」體系轉向「棉板塊旅遊」體系,實現運行方式上的重新調整;旅遊產業發展要從單體企業組織轉向鏈條企業組織,實現旅遊產業市場組織結構的調整;旅遊產業發展要從一地經營轉向跨地區和跨國經營,實現旅遊企業經營方式的轉型;旅遊產業發展要從觀光產品為主轉向觀光產品、度假產品和主題產品共同發展,實現旅遊產品形式的轉型。
# 【圖書目錄】 - 轉型時期中國旅遊產業環境制度與模式研究
第一章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歷程回顧
第一節 旅遊產業的定義與構成
第二節 中國旅遊市場的需求特徵
第三節 中國旅遊產業供給發展概述
第四節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成就與問題
第五節 中國旅遊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矛盾解析
第二章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進入轉型期
第一節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旅遊產業轉型
第二節 三大旅遊市場與旅遊產業轉型
第三節 旅遊發展背景對旅遊產業提出了轉型要求
第四節 轉型時期的中國旅遊產業
第三章 中國旅遊產業
第一節 中國旅遊產業的歷史定位: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節 中國旅遊產業的轉型定位:擴大社會就業(一)
第三節 中國旅遊產業的轉型定位:擴大社會就業(二)
第四節 轉型期中國旅遊產業的民營化
第五節 轉型期旅遊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建議
第四章 轉型時期旅遊產業運行與成長方式
第一節 轉型時期中國旅遊產業成長模式
第二節 發育時期旅遊產業運行方式
第三節 轉型時期旅遊產業運行方式
第五章 旅遊中間商的轉型研究
第一節 中間商與旅遊中間商
第二節 我國旅遊中間商的業務運作與行業特徵
第三節 我國旅遊中間商轉型的原因與目標模式
第六章 中國旅遊產業轉型的產品創新
第一節 轉型期旅遊經濟深化的產品約束
第二節 轉型期旅遊產品創新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轉型期旅遊產品的創新發展
第七章 轉型時期的中國旅遊企業集團構造
第一節 我國旅遊企業集團的進行回顧
第二節 轉型時期我國旅遊企業集團的理論分析
第三節 轉型時期我國旅遊企業集團構造的一個理論框架
第四節 轉型時期的旅遊企業集團發展:特徵、問題及趨勢
第八章 轉型時期的旅遊產業運行機制
第一節 市場化發展是轉型期旅遊產業運行機制演變的最主要特徵
第二節 政府旅遊主管部門:強化核心功能
第三節 旅遊行業協會組織:角色定位與調整
第九章 轉型時期的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制度與政策
第一節 休假制度與旅遊產業的發展
第二節 旅遊發展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轉型時期的旅遊產業政策
參考文獻
#
# 同主題相關書籍
# ·觀光行銷學:供...
# ·觀光事業發展:...
# ·遊憩規則中遊客...
# ·現代旅遊經濟
# ·遊憩機會序列研...
# ·旅遊經濟學:模...
# ·基礎旅遊學
# ·E時代旅遊產業?...
全部圖書可讀圖書可購圖書

從這本書應該可以找到

⑸ 旅遊產業在我國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

旅遊可以促進人流、物流、資源的優化利用,促進當地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經濟收益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更重要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地人的觀念將會發生根本改變,即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搞活流通,以信息化取代封閉的傳統的生產模式。旅遊可以使單一資源產生規模效應,擴大單一資源的產品轉化和升級,將市場建在家門口,對外提高當地的影響力。如:武術之鄉、雜技之鄉、五金之鄉、皮革之鄉、蘋果之鄉、大蒜之鄉、曲藝之鄉、啤酒城、煤城、服裝城、鞋城、花卉城、汽車城、鋼城、雪城、鬼城----,品牌一旦建立,客商必然雲集,淘金就在當地,發展就是真理。

⑹ 中國應該選擇何種旅遊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的沙發客網站?我覺得有個叫互助網的網站不錯,這個網站並沒有照搬國外模式,而是結合中國國情,將沙發客模式改良為互助旅行、旅行交友或者互助游。具體你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這些網站進去看看。

⑺ 誰能告訴我哪有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論文

旅遊經濟發展的戰略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⑻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第一部分:定義「旅遊」一詞的研究范圍,並提出本文所涉及的范圍
旅遊是人類活動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隨著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的出現,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國內、洲際,乃至環球旅遊都從理想變為現實,從而使旅遊成為人民大眾中極為普遍的社會活動,旅遊業也逐漸成為經濟領域內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產業。為此,世界旅遊組織在1991年特地對旅遊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義:旅遊「包括人們為了休閑、商務和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的環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顯然,「旅遊」的概念,以及世界旅遊組織對旅遊所作的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內容涉及旅遊交通、旅館設施、景觀園林、旅遊文學、旅遊思想、旅遊習俗、著名旅遊旅行家等各個方面。 因此,就「旅遊」一詞的定義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其一是把「旅遊」看作一種個體的活動(PERSONAL ACTIVITY);其二是把「旅遊」看作國民經濟中的一門產業(INDUSTRY);其三是把「旅遊」看作一門學科(SUBJECT)來進行研究。
就本文題目而言,文章將主要圍繞前兩部分展開論述。即主要探討旅遊作為一種個人活動和產業時,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中旅遊發展的特點比較。 第二部分:就旅遊作為一種「個體活動」而言,進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特點的比較。1、人口統計因素:
從人口統計因素入手,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旅遊」這一個體活動的實施者,即旅遊者之間的差別。如: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閑暇時間等等。其中主要是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多少。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中,國民人均收入要比發展中國家高出很多,國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擁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較發展中國家國民而言,相對較多。同時,由於發達國家經濟的發達,相對應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國民社會福利待遇、帶薪休假、人生保險、失業救濟等等多方面發展較完善,國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來選擇不同的度假方式。而以上提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可自由支配時間是人們成為旅遊者所首先應該必備的條件。相對而言,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國民收入偏低,社會保障體系、福利制度不是完善發展,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國民成為旅遊者的可能性較低。2、文化因素:
發達國家大都經歷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運動,原有的封建思想、小農思想、宗教思想經過一次次的思想洗禮,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探索的勇氣。國家鼓勵國民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受到歐洲皇室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貴族都會送自己子女游歷世界,增長見識,這一行為甚至成為當時社會的流行時尚。相反,發展中國家所受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嚴重,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圈」,即環太平洋遠東地區。儒家文化崇尚「禮」、「仁」不主張創新開拓,要求人們言行規范、勤儉置業、安分守己、孝敬父母。甚至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訓誡。在這種大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可能隨之降低了。 第三部分:就旅遊作為一種「產業」而言,進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特點的比較
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旅遊業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僅以國際旅遊的發展為例,無論是從旅遊人次,還是從旅遊收入而言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參見表1)。 二戰後國際旅遊發展情況年份 旅遊人數 增長率 旅遊收入 增長率
(億人次) (%) (億美元)(%)
1950 0.25 - 21 -
1960 0.73 183 68 224
1970 1.59 121 179 163
1980 2.80 76 949 430
1990 4.15 48 2300 142
1998 6.25 51 4447 93
旅遊業的繁榮,有懶於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發展,旅遊業三大支柱產業:酒店、交通、旅行社,各自在旅遊業的發展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部分將就這三大支柱產業來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自不同特點的比較。(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例)一、酒店業的比較:
1、經營理念的差異:
我國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是以自己的產品或能提供的服務為市場導向,即以我為主,我有什麼就賣什麼,我有什麼水平的服務你就得接受什麼水平的服務。發達國家的酒店管理者倡導堅持以消費者的需要為核心,以滿足客人的一切需要為企業管理和經營的導向,在產品、服務質量、價格水平等方面的設計均採取從外向內的模式。 2、員工配置的差異:
我國酒店從業人員較多,勞動效率較低。其原因主要有:我國人力資源廉價;員工的素質偏低,服務意識、服務技能不強;一專多能的人才偏少;酒店設施現代化程度低。國外酒店總服務台利用先進的預定網路、財務系統進行訂房、結賬等項服務,僅需一、二名員工,而我國卻需四、五名員工來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發達國家基本上採用人力資源節約模式,用工少。其飯店的員工大多是「一專多能」,素質較高。二、交通業的比較
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大都已經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統、航空、運輸等方面配套設施齊全,發達的交通業不但大大增強了發達國家作為旅遊資源國的可進入性,而且為本國國民外出旅遊創造了優越的先天條件。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起步較晚,交通、運輸以及各項配套設施設備的提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無疑對本國的旅遊業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既影響本國居民的外出旅遊,又影響入境遊客的來訪。三、旅行社業的比較
1、投資經營理念的比較
發達國家中,進入旅行社業的資金主要是在資本尋求最大化收益的內在規律作用下,由資本的人格化主體――企業家投入的。在資本的進入與退出方面,政府很少干預,主要由市場機制本身發揮對資源的調節作用。此外,投資者進入旅行社業可以由多種選擇方式,如直接投資、收購與兼並、合資與合作、戰略聯盟。中國旅行社業中,投資主體的行業進入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背景。在經營運作方面,還處於「小、散、亂、差」的發展時期。各旅行社之間存在相互扯皮、惡性競爭的局面。 2、發展進程的比較
發達國家的旅行社業發展是隨著其國內旅遊市場的需求增長,而自然而然產生的,從1845年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成立到大眾旅遊時期大批旅行社的涌現,都是順應了市場的需求,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下進行規范管理等宏觀性的工作。中國最初的旅行社是以一些國外旅遊服務機構為方便其本國居民來中國旅行而設立的分支服務機構。建國後旅行社業的發展是由政府主導的、出於政治目的的發展,主要為接待歸國華僑和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旅行社開始由事業單位向企業單位轉型,由國家壟斷走向市場競爭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與完善,中國旅行社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將加強。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