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跨國旅遊業
1. 英語(跨文化交際)專業 英語(國際新聞) 及英語(涉外旅遊)三個專業的就業方向與前景
外面都說英語專業不好就業,其實也不然,只要你喜歡,並把它學精就好。
英語(國際新聞) 及英語(涉外旅遊)這兩個專業都很有趣,國際新聞是屬於新聞專業的,它的就業面相對窄一些,但每個選擇都很誘人,如駐外記者、電台工作者、報社人員。。。看得我直流口水兒!一般人可望不可即,但這些事業單位一般都招名校的畢業生,如中傳、人大、北外等;如果你是名校的,建議你選擇它!不過你的抗壓能力要強,因為工作壓力大,不允許犯小錯誤的說!
涉外旅遊相對壓力小些,還很好玩,它也不一定會你出國,但接觸的卻老外很多!
英語(跨文化交際)專業 這個偏理論,老師整天胡謅。。不建議!
綜上,你若實力超強,選國新;若實力中偏上,選涉外旅遊!
ps:我也是英語專業學生!
2. 為什麼旅遊是最廣泛的跨文化交流
首先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強調以人為本。旅遊開發依託的資源往往和當地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通過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使企業得到贏利,社區得到收入,政府獲得稅收,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外來投資者在開發某地旅遊中,常常忽視當地人的參與和經濟發展,旅遊收入集中在外來投資者以及中介者手中。而另一方面,由於旅遊經營者大量銷售非本地產品,又造成了社區收入的泄漏,進一步使當地社區經濟受到損失。瑞士伯爾尼格林瓦德村,海拔 1000米到4000米,面積100平方公里,有4000多居民,旅遊業在該地區已經發展了200年。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也許旅遊業可以在一個地區比較獨立地發展20年,但是只有必須和當地居民內部之間建立真正的聯系,才能可持續發展,這也正是格林德瓦地區的旅遊得以持續發展200年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內部聯系。換句話說,尊重當地居民,讓當地社區參與是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如果沒有以人文本的理念,旅遊資源的開發常常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尷尬境地。在整個阿爾卑斯山脈沿線的旅遊開發中,有許多尊重社區、以人為本的例子。但同時在這一區域,有些地方因為大量外來投資,割斷了當地旅遊業與農村社區的聯系,導致旅遊業的衰退和低迷。
在旅遊交通等系列基礎設施方面,注重便捷、安全。如同我國強調的村村通公路一樣,瑞士則是鄉鄉通鐵路。由鐵路、郵政公共汽車、觀光纜車和遊船構成的公共交通系統,覆蓋了瑞士幾乎所有的城市和風景區(點)。列車發車、停車時間准確。火車站(train city)有火車城市之稱,如同一個綜合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了瑞士境內火車、公共汽車、遊船的各種信息和服務,遊客可以預定歐洲其他國家火車位或卧鋪床位,辦理回程飛機登機或行李托運手續,兌換貨幣,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車和輪滑工具等;所有列車外觀鮮艷,色彩豐富,讓遊客倍感新鮮。列車行駛平穩,車內設施先進,座位柔軟、舒適,車內帶有空調,設有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旅遊客車配置有電視、衛星定位系統和廁所,長途旅行中,遊客能夠非常方便舒適地乘車;無論列車、巴士還是纜車,往往採用大的玻璃窗戶,保證遊客在旅遊途中能夠輕松自如地欣賞到路旁的美麗風光。
在旅遊餐飲和住宿方面,強調干凈、衛生和舒適。我們下榻的每一處飯店,就餐的每一處餐館,店堂衛生干凈、整潔,即使是一些小餐館也能讓人體會到它的精細之處,尤其是廁所。許多餐館的廁所不管是在地下一層或者地上還是樓上,我們都發現這些廁所內一點也不顯潮濕,光照明快,內部整潔干凈,而且沒有異味。廁所內,在恰當的地方放置有煙缸、洗手液、揩手用的干凈紙巾、擱放臟紙巾的容器。這種環境讓所有入廁的人對廁所都有一種自然的愛護和尊重。這一點或許是我們國內許多星級飯店也應該學習的。
另外,瑞士的全景觀光方式雖然在我國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得到,但所不同的是它的服務。全景觀光地點通常位處高寒地帶,在這樣高寒的地方,如果僅僅注重觀光瞬間的滿足感是不夠的,所以在瑞士得這些地方恰到好處地配置了溫暖舒適的餐飲設施和室內觀光設施,讓人可以在體驗「極地」風光之後,回歸到如家那種輕松舒適的氛圍中,使人沒有任何空寂孤涼的非人性的不適感。
在國際旅遊服務中,關注跨國文化研究和能力培養。瑞士旅遊業堅持開放的態度,承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明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差異;強調學習跨文化技能(技巧),注重根據有無特殊的習慣和喜好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瑞士學者認為,「做旅遊,要經常問自己,客人究竟想要什麼?」要充分考慮跨文化之間的差異與特點,換句話說,要對其它國家的文化感興趣,要主動研究。例如,瑞士在向中國推廣旅遊中,強調必須根據中國人的興趣進行適應對策。針對中國與印度人,後者更願意花錢在住宿上而前者則願意購物的特點,所以在酒店導向上,面向印度遊客時,強調酒店的舒適服務,而針對中國人則主要強調酒店的完善功能便是一個例子。
強調從旅遊者的角度認識和改善旅遊服務。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強調從遊客和一線旅遊服務者對旅遊的意見,從細微之處入手,剖析問題的根源,研究對策,從而能夠保證旅遊服務按照遊客的喜好與滿意程度進行相應的完善,真正達到旅遊人性化的目的。
強調從業者在旅遊服務中的激情與自信。瑞士同行認為在旅遊發展中,旅遊從業者和管理者應當有發自內心的激情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使客人從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到旅遊目的地人員的熱情,才能真正地將旅遊做好。
表面上看,不同國家提供的旅遊產品在類型上和接待遊客上也許是一樣的,但是其具體的過程和細節則完全不同,所以遊客才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導致這些不同的關鍵,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務。對於我們四川而言,在旅遊服務中,盡管我們致力於產品開發,但是相比國際遊客市場對於服務的需求,我們還欠缺太多。所以在當前我省著力推進入境游之際,應當充分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國際客人對服務的需求與興趣,按照遊客的興趣、習慣和國際化標准,有針對性地完善我們的設施、強化旅遊的細節服務,全面提高旅遊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生態旅遊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
3. 談論在跨文化出境旅遊中中西文化沖突及其原因
才論在跨文化出境旅遊中。中西文化沖突及原因是受歷史環境和背景的不同
4. 找一篇以 (酒店從業人員如何做跨文化交際)為題的文章如題 謝謝了
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人們關於什麼是最好的行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種信念體系",它在一種文化中處於核心地位,它決定了人們觀念和行為的很多方面。交際中的不少規則就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同樣,價值取向的差異也滲透在旅遊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的人倫本位 (集體主義) 表現為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中國人凡事以集體利益為重,個人利益次之。他人取向是群體取向的延伸,表現在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卑己尊人的禮貌方式。這樣的結果在交際中便是中國人謙虛、合作、集體觀念強等,同時也形成了缺乏個人主見、人雲亦雲的特點。然而,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本位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認為"個人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價值、權利和義務都來源於個人。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包含自力更生、言論自由、尊重他人、平等和民主程序等。在旅遊跨文化交流中主要表現在"個人隱私、個人思考、個人生命"幾方面。 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一種認識過程,是按一定的思維程序來進行思考的方式。不同文化的人們對外界的認知模式存在著差異,因此思維模式必然存在著差異,中西方文化在這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為:中國思維模式具有歸納性、模糊性、直覺性、意向性、整體性等特點;西方思維則具有演繹性、精確性、邏輯性、實證性、分析性等特徵。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在表達時起著重要作用,於是在旅遊跨文化交際時對於篇章的布局,文字的風格,話題的順序等都有影響。 行為規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由於對同一交際行為的解釋、賦義或判斷所依據的社會行為規范不同,常產生誤解甚至不快或者更壞的結果。行為規范是交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完成有效交際的重要保證。 從交際角度來講,行為規范就是恰當得體的交際模式;而如果從文化角度對個體行為進行評判來說,行為規范就是被社會接受的道德標准和行為准繩。應該指出,在一種文化中某一行為是合乎規范的,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就是被禁止的。在旅遊跨文化交際中,國際旅遊者與計程車司機、酒店工作人員、接待員、商店服務員的相遇可能是令人感到緊張的。他們不知道該對東道主做何期盼,而東道主的行為方式對旅遊者而言也往往是奇怪的,甚至許多情景令人感到困惑,旅行也因此變得困難重重。由於這一緣故,東道主更需要注意社會規范交際禮俗的差異。 在交際過程中,大多數人對別人說什麼、怎麼說比較敏感,而對非言語信息往往難以察覺。非言語交際包括時空利用、身體行為、聲音行為和外表形態。旅遊中的主客雙方非言語交際,主要表現在時空利用和身體行為。 二、針對中西旅遊文化與行為差異應採取的措施和方法 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在全球化背景下,旅遊成為跨國交際的大眾載體,其涉及面廣、實效性強,這是其他交際媒介所不及的。為了保障旅遊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使跨國、跨文化旅遊能夠在中西旅遊行為差異的基礎上順利實現,應該提高旅遊界跨文化意識和素質,採取適當策略和措施,化解障礙,爭取實效。 1. 首先,應該培養旅遊界文化素質修養。中國有句古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提醒我們,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區域差異、民族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人們不能忽視和否認這些差異,應該重視和應對這些問題。在國際旅遊繁榮的今天,旅遊研究面臨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化解跨文化旅遊的交際障礙,促進主客交流的最佳社會效益、文化效益。 充分了解對方是交流的基礎;加強文化修養,進行跨文化群體社會和文化的接觸前教育是必要的措施。人們所具有的文化知識越豐富,對其他文化了解越深刻,也就越能夠更好地預測他人的行為;熟悉對方的文化,才能預見並化解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旅遊者事先了解目的地國風俗民情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旅遊從業人員應了解客源國的文化背景,交流禁忌,運用各種技巧更好地與旅遊者交流。 2.其次,應該訓練交際雙方換位思維。經過准備,交流者對交流對象的文化有所了解,但面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復雜性,交流中的"盲點"不可避免,仍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文化沖突。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意識到自己的民族中心主義,通過換位思維,站在對方的位置考慮問題,理解問題。對交流中發生的意外應有敏感性,鼓勵積極正向的反饋,意識到沖突的出現來源於不同的認識,並非有意的冒犯。 總之,旅遊服務行業追求的是顧客的滿意度,東道主作為旅遊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傳播方,應該了解傳播對象的文化背景,明確不同文化的差異,對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困難與問題應有心理准備,採取相應的策略,以溝通、包容為主旨,使旅遊跨文化交際更順利有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