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歷史文化內涵

旅遊歷史文化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2-23 11:17:22

❶ 順德均安有哪些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

均安生態來樂園、李小龍祖居、冰自玉堂!
推薦理由:均安生態樂園是廣東省生態旅遊基地。其設計概念取自順德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桑基魚塘生態循環模式和均安鎮的嶺南水鄉田園風光,以「回歸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為主題,是一座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悠閑性兼備,寓教於游、寓樂於游的綠色生態樂園。李小龍祖居是舉世聞名的「功夫之王"的家鄉,而冰玉堂可以帶你走進自梳女的世界。自梳女是封建制度下於清朝後期興起的、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一個特殊群體。

❷ 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口,有哪些代表景點嗎

城口排名第一的景點應該是亢谷景區了,有“小張家界”之稱 。

❸ 上海有哪些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推薦的

上海的景點都是有歷史的,都是從民國時期就有的,都是有文化內涵的。
新天地,田子坊,復興公園,思南路,豫園,城隍廟,南京路,外灘,徐家匯,陸家嘴

❹ 平遙古城文化內涵

文化價值
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准,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海納百川[16]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歷史地位: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

平遙古城(4張)
發源地之一。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價值: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保存的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文化遺存: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
文化特色:具有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晉商發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明清時期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 —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日升昌
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 ,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 「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家 。當時,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間社火
旱船 用竹條、木條、綵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 ,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 。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有《打漁殺家》《許仙游湖》、《秋江》等。
1高蹺用兩根木棍製成蹺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達1丈2尺。木棍上端處橫裝踏板,表演時演員的小腿綁在木棍上端,腳踏踩板,按各種舞步走動表演。技藝高超者,可跳躍板凳、桌子等障礙物或跌八叉、"金雞獨立"、下軟腰。傳統內容有《白蛇傳》、《慶頂珠》、《狐狸冤》、《唐僧取經》。新中國成立後,又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送子參軍》、《計劃生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本縣北城村、干坑村高蹺表演出名.
2抬閣將鐵桿固定在抬桿上端,抬桿周圍用蓮花、彩雲等各種道具裝飾起來,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鐵桿上,由成年男子抬著,在行進中表演。內容有50餘種,其中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焰駒》、《斷橋》、《虹霓關》、《起解》、《百花亭》、《盜靈芝》、《下河東》《揀柴》、《蘇護送女》、《雙弔孝》、《黃河陣》、《祥麟鏡》、《反棠邑》、《狐狸緣》、《鳳儀亭》、《血手印》等
龍燈 用竹、木、布等材料製作精製的龍頭,再以竹圈製成若干節龍身 ,用布圍起連接成長達20米以上的龍身 、龍尾,上畫龍麟、龍爪圖案。表演時一人用木桿舉龍頭,十數人用木桿分節舉龍身、龍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戲龍引路。在吹打樂伴奏下,舞動龍頭,龍身隨龍頭走向翻滾起伏,蜿蜒擺動 。表演形式有《二龍戲珠》 、《調四角》、《八調調》、《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龍首龍身內置有蠟燭,晝夜兼可表演。夜間表演時,龍體內燈火通明,氣勢頗為壯觀。
3竹馬用竹皮或竹篾紮成,外面以綾紗裱糊,再經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截,固定在十二三歲男童的前胸、後腰。身系若干小銅鈴。竹馬隊一般由14名兒童扮演,12匹馬表現十二生肖,前面一個引導的叫馬頭,用戲劇表演中的佛塵指揮,後面一個是馬尾。其餘表演者手持馬鞭,象騎著馬奔跑一般,伴之連連作響的鈴當聲聲,猶如萬馬奔騰。夜間,竹馬身上置放燈燭,表演起來尤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雙八調》《單八調》、《剪子股》、《八調調》、《對竹馬》、《沒頭頭》、《三環套耳》等。
4節節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實際表演難度更大。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妝打扮成各種戲劇人物 ,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雙肩上面,無須任何綁系,全憑孩童雙腿膝部靠在成人後腦部,用勁站立,類似雜技表演。成年人隨著音樂節奏,在行進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應舞出各種動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劇目以《西遊記》、《八仙過海》等居多,深受群眾喜愛。
5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樂器有腰鼓兩面,鈸、釵各一付,鑼兩面,口刮四面,有條件時樂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應增多。一位手搖撥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 ,以平遙方言即興演唱吉祥而風趣的 「四六句子」。句段間,各種樂器驟然齊擊,緊鑼密鼓的間奏,鏗鏘悅耳。腰鼓手是樂隊的核心 ,拉開演奏架勢 ,手舞足蹈,在隊伍中走來走去,十分活躍。其他樂手既敲擊,又表演 ,形態自如 。地秧歌流傳較廣的傳統曲目有《觀五京》、《十盞燈》、《王祥孝母》等。
民間工藝
1手工布鞋「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並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貓頭鞋又名虎頭鞋,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女紅水平。鞋體模貓狀虎,憨態可掬,寓意避邪消災、吉祥富貴。柔軟的胎體對小兒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養作用。
2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等 。底漆多以墨黑、霞紅 、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平遙推光漆器,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和金杯獎。世界博覽會優質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
平遙古城十大怪
首怪:平遙怪是平遙怪,平遙稱呼是首怪,貴傑(譯音)領著去拜年,高高、大大(譯音)跑 在前,爺爺、呀呀(譯音)初一拜,蔣蔣、百百(譯音)初二拜,二老、二忙(譯音) 是初三,初四隨 著跌跌、忙忙(譯音)把家歸。【註:貴傑(譯音)-過節 高高、大大(譯音)-哥哥姐姐呀呀(譯音)-奶奶 蔣蔣、百百(譯音)-外公外婆 二老二忙(譯音)-二叔二嬸 跌跌忙忙(譯音)_父母】
二怪:平遙牛肉聞天下,不見田野有牛跡
三怪:平遙小麥稀,麵食多的數不清。
四怪:平遙人多地畝少,物產貧乏盛產少,票號鏢局卻振天下。
五怪:平遙三輪車二頭踩,拉著美女跑的快。【註:平遙三輪車因其裝有一個鏈盤、兩個飛輪、一個小換向鏈盤,所以平遙三輪前踩踏或後 踩踏三輪車都為前行,在全國唯平遙所獨有】
六怪:平遙美女額頭蓋公章,不是公章是拔罐痕。【註:平遙人乃至山西晉中地區人在患感冒病或頭痛腦熱時,常以小火罐在額頭拔罐治療。】
七怪:平遙房子半邊蓋,財水不能往外流。【註:平遙老民居的房脊都在房屋後牆,成一面坡式單向流水,其它地區房脊在房屋中部為人 字形兩面坡雙向流水。平遙講究雨水為財,財水不外流。】
八怪:平遙男女老少喊透他,不喊透他不說話。【註:透他為平遙方言口頭臟話。就是「日」的意思。】
九怪:平遙廁所比井大,方便先要上大橋。【註:在平遙民居中,廁所多以用磚石修一大坑或用大形水缸埋在地下,口部架兩塊木板或石 板。】
十怪:平遙土炕大而寬,三代同床還有餘。[17]

❺ 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❻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內涵」資料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

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

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

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

❼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內涵:包括地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等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地理概述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山脈分布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戰國時期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 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隋唐遼時期當時,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6]明朝時期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朝時期清初,三娘子城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民國時期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全市常住人口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長17.59%。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4433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6709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民族組成根據《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長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長37.7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長12.95%。

❽ 「一帶一路」有哪些歷史文化內涵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內最初的容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❾ 長城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長城文化底蘊深厚。今天,我們的了解和認識,與長城的價值和意義相比,還差得很遠。只有真的懂了長城的偉大,才能發自肺腑、身體力行地去熱愛長城、保護長城。

要想理解長城文化,必須關注和回答以下問題:第一,有人說長城是封閉、保守的象徵,那麼中華民族為何持續兩千多年不斷地修築長城?第二,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這個特殊的人類文明現象中,長城起著什麼作用?如果沒有長城,中華文明是否還能延續至今?第三,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視角下,如何看待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引領意義?

事實上,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始終面臨著三大問題:生存、秩序和傳承發展。長城的出現和存在,與此密切相關。生存,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本。作為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修築,最初的動力便是解決生存和安全問題。

秩序是一個永恆追求。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彼此有著強烈的沖突和互補。資源互換,通常有搶奪、貿易這兩種方式。如果搶奪成為一種常態,戰爭就會越來越多。長城的修築,構建了良好的秩序。農耕民族在長城裡面種地,游牧民族在長城外面放牧,二者通過長城成千上萬的關口來進行貿易。這樣,就有效促進了民族融合與社會進步。由此可見,修築長城時,壘起堅固的城牆,封閉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傳承發展才能走向未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這樣一種辯證關系,耐人尋味。幾千年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是在這樣的碰撞、融合中發展進步的。修築長城,體現了對長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認,代表著一種共存共生、融合發展的關系。長城內外,是獨立存在、相互依賴的一個整體。長城,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這一文化情結的表達。長城的每一塊砌磚、每一塊壘石上,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和平願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礎上的一體利益最大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人類的發展,也應當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礎上的一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長城在不同階段的作用,但它的核心思想和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接下來,希望把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在國家層面上積極推廣。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也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愛國,不是空泛的,而應是一種真切、深沉的情懷。那麼,國是什麼?從繁體字「國」的字形可以看出,國主要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土地;二是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三是這片土地上人的安全。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愛國就變得自然而然、發自肺腑了。長城,應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

如何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並且造福社會?把長城保護做真,是當務之急。排除長城險情,保護其完整性、真實性和歷史風貌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是,通過修繕防止牆體繼續坍塌。如果有些地方需要回砌,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信息。換言之,長城修繕應以現狀保護和最小干預為原則。長城保護的形勢,總體來說是越來越好,但與客觀需要相比,我們的重視和努力還遠遠不夠。除了專業人員,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及參與。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長城腳下的農民,能夠因為長城保護和利用而受益,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方面,河北秦皇島市首創的「長城保護員」機制值得肯定。除此,還要把長城旅遊做實,把長城故事講好。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將長城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更多地關注人,關注人的情感交流。現在,這方面的工作很艱難、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