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文化屬性
1. 旅遊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旅遊文化屬性
從邏輯上說, 既然旅遊活動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麼, 作為旅遊對象的旅遊資源和作為旅遊消費對象的旅遊產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屬性, 但這種邏輯結論似乎說服力不強, 因此, 我們還試圖從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特徵方面入手, 來進一步分析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現。
我們知道, 在旅遊學中最常用的分類法是按成因、屬性將旅遊資源分成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種。但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資源,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成為人們旅遊的對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使遊人獲得知識和美感, 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樂趣, 這便是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高山峻嶺令人感到雄偉壯觀,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給人濃郁幽靜的感受, 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奧秘, 博物館、文物古跡則給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學研究資料等等。可以說, 任何沒有文化內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 人類社會中任何資源都不如旅遊資源具有那樣顯著的文化屬性。
當然, 對於不同旅遊者來說, 對旅遊文化內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種具體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文化深度和豐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個具體的旅遊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文化素質和職業的不同對文化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 旅遊活動的文化表現和文化影響及文化關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徵:
1. 東道文化對客源文化的影響會因旅遊者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會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顯著差異;
2. 即使是產生於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也會因自身的差異而對東道社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 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差異;
3. 東道文化與客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受制於兩種文化的差異程度和價值取向。東道文化與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會形成不同特徵的旅遊文化;
4. 東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文化( 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 、區域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文明等, 它們共同對外來旅遊者產生綜合的文化影響。
2. 怎樣理解旅遊消費的性質
1、旅遊經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行業它的本質屬性是經濟性
首先旅遊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保證,就不可能產生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其次,旅遊經濟由各種大小不同、地點不同、性質不同、組織類型不同、服務范圍不同、提供服務方式業不同的企業組成。這些企業直接或間接地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在滿足遊客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從中盈利並力圖通過經濟核算,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許多國家都已經把旅遊經濟列為國民經濟中的一項重要產業,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再次,旅遊經濟是綜合性經營的行業,它可以促使和帶動與旅遊有關的其它經濟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和促使貨幣的回籠。
2、旅遊經濟屬於第三產業
旅遊經濟生產旅遊商品,並通過出售這些商品,獲得經濟效益。旅遊經濟是一種產業。我們知道社會經濟結構可以分為三個產業:哪三個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這里的農業是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和)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二產業外的所有的產業。在我國第三產業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如交通運輸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如金融)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如文教衛)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如國家機關、警察、軍隊等。)旅遊經濟屬於哪一個產業?
第三產業的第二層次,是為旅遊者完成旅遊活動提供服務的行業。
3、旅遊經濟具有文化性質
從消費角度看,旅遊消費主要是一種文化性消費,即旅遊消費在構成上雖然離不開物質資料但主要是文化性、精神性資料。旅遊者通過支付一定的金錢和時間從事旅遊活動,其動機都是為了獲得一種物質文化享受滿足其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旅遊者在食、住、行、游、構、娛等方面所付出的消費,其本質是文化消費,如旅遊者欣賞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跡、體驗民俗風情、品嘗美味佳餚、感受旅遊樂趣,都是文化消費行為。旅遊經濟就是以生產和製造能滿足這種旅遊消費需要的產品為己任,並通過與旅遊消費者的交換而獲得經濟效益的。旅遊經營者向旅遊者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容的、有特色的產品和優質服務,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幫助旅遊者實現其完美的旅遊願望,同時表現了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因此,旅遊經濟既是經濟產業,有是文化事業,而且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旅遊經濟在出售「服務」產品時,要突出文化性,在旅遊整個過程中要深入發掘文化內涵,以滿足旅遊者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3. 旅遊與概論 的簡答題
一、文化屬性:1、 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的
需求和慾望——文化因素,即足以使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的文化背景 2、 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
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都是凝結著人類精神文化的「作品」,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 3、 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
旅遊設施的建設必須有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做後盾,而科學技術屬於物質文化的范疇;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旅遊設施必然具有異族文化特色。在向旅遊者提供各項旅遊服務時,必然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展示出本國家、本民族和本地區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文化和現有的社會道德風貌(特別是旅遊從業人員的言談舉止都會表現出一國居民的文化素養)
二、簡述旅遊的消費屬性:旅遊消費是一種高於平常生活的消費,是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種消費,是可持續性的,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三、按區域和目的的劃分,旅遊可分為哪些類型:國內旅遊和國際旅遊兩個基本類型。國內旅遊又分為地方性旅遊、區域性旅遊和全國性旅遊。國際旅遊有跨分為跨國旅遊、洲際旅遊和環球旅遊。
四、現代旅遊與旅遊業的顯著時代特徵:旅客的大眾性、地區的廣泛性,發展的不平衡性、增長持續性、影響雙重性,運作的綜合性
五、旅遊者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有旅遊需求的動機,而且有一定的空閑時間和可支配的金錢
可能回答不夠完善,僅供參考
4. 急需一篇關於導游服務性質的畢業論文資料和論文範文。!!
我沒有這方面的資源,不過你可以這樣:進入到你學校的圖書館網站,進入相關的資料庫網站,下載相關的論文作參考.
5. 為什麽說旅遊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廣義上講,現代社會文化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就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旅遊業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經濟產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人類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歸結起來,不外乎是有關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活動,但兩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社會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客體,包括各種旅遊資源和各種設施設備及服務都富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旅遊者是依賴一定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旅遊者首先要有旅遊消費支付能力和充足的閑暇時間,其次要有旅遊的需要和動機,即足以使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的文化條件(包括旅遊者本人的文化素質、游覽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等)。
其次,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旅遊目的地的人文資源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歷史、科學、藝術和民俗風情等因素,都是社會文化因素,它具有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色彩;而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是天賦的自然地理條件,但這些自然地理條件都必須經過人類的勞動加以開發改造,將自然景觀賦予人類智慧的印記,沒有文化內涵的純天然景色是難以成為現實的旅遊資源的。不管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凝結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
再次,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為旅遊服務的現代設施設備,都是以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作為後盾的,都是科學技術在旅遊業開發中的物質轉化。各個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旅遊設施設備,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的藝術的文化內涵,具有異族的文化特色。所以,旅遊設施既可以作為一種旅遊媒介提供給旅遊者使用,又可以供旅遊者作為異族文化藝術來欣賞,從而增加它的魅力。
6. 下列旅遊資源的特性中,哪些是文化景觀旅遊資源所特有的
答案B
本題考查旅遊資源的特性。位置相對穩定性、非消耗性、美學屬性是旅遊資源所共有的;文化景觀旅遊資源是人類的文化「凝聚」在一定區域的山川景物上,從而呈現了歷史文化屬性。
7. 感知是如何影響旅遊消費者行為的
(一)旅遊感知價值
一般旅遊價值多於「利得失權衡」觀和「利得」兩方面入手。前者認為消費者是理性消費的,但根據專業的界定評判認為遊客在旅遊體驗時利得和利失的對比,才形成旅遊感知價值。
對於一般旅遊地來說,遊客的消費對象是旅遊地的各種產品,但遊客的旅遊需求是在體驗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及娛樂活動中取得情感價值,是旅遊地的主要產品。所以,旅遊地的核心旅遊產品屬於自然環境、文化和娛樂構成,為遊客帶來身心放鬆、體力運動及娛樂感受的價值,從產品中獲得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
(二)滿意度
滿意度是體驗的心理結果,是情感感受,可分為總體滿意和屬性滿意。總體滿意包含了產品以及服務整體;而屬性滿意指對產品和服務具體屬性的滿意情況。其測試能通過結果和預想對比,直接測試結果的具體水平。當運用於旅遊時,總體滿意可以是體驗旅遊地的全部產品或者服務屬性的滿意度。
(三)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一般被界定為對旅遊地的再次到訪或是推薦給他人。除了感知價值和滿意度外,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旅遊地開發度、旅遊經驗和目的地體驗感受都和行為意向有關。
(7)旅遊的文化屬性擴展閱讀
感知價值是用戶在感知到產品或服務的利益之後,減去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從而得出的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主觀評價。
其實這就是你在想辦法將所可以產生價值的東西變現的核心點,也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將我們認為可解決大體諒用戶痛點的方式更合理的展現,把變現路徑更完整的展現出來。
在傳統營銷研究中,「購買意願」是營銷策略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觀測模式來看,「品質-價值-購買意願」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消費者線上購買行為、零售商店環境服務價值以及旅遊服務的購買意願與滿意度等方面都有較好表現;而透過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服務性商品的購買行為解釋力度已逐漸失效,究其原因,便在於服務的無形性,即感知偏差,故如何充分了解顧客價值、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感知價值成為現階段主宰顧客忠誠度的關鍵。
8. 廈門市鼓浪嶼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屬性
廈門鼓浪嶼文化旅遊發展中心的屬性屬於廈門旅遊中心。
9. 簡述旅遊經濟的性質。不會的繞行,少說費話。
1、旅遊經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行業它的本質屬性是經濟性
首先旅遊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保證,就不可能產生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其次,旅遊經濟由各種大小不同、地點不同、性質不同、組織類型不同、服務范圍不同、提供服務方式業不同的企業組成。這些企業直接或間接地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在滿足遊客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從中盈利並力圖通過經濟核算,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許多國家都已經把旅遊經濟列為國民經濟中的一項重要產業,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再次,旅遊經濟是綜合性經營的行業,它可以促使和帶動與旅遊有關的其它經濟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和促使貨幣的回籠。
2、旅遊經濟屬於第三產業
旅遊經濟生產旅遊商品,並通過出售這些商品,獲得經濟效益。旅遊經濟是一種產業。我們知道社會經濟結構可以分為三個產業:哪三個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這里的農業是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和)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二產業外的所有的產業。在我國第三產業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如交通運輸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如金融)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如文教衛)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如國家機關、警察、軍隊等。)旅遊經濟屬於哪一個產業?
第三產業的第二層次,是為旅遊者完成旅遊活動提供服務的行業。
3、旅遊經濟具有文化性質
從消費角度看,旅遊消費主要是一種文化性消費,即旅遊消費在構成上雖然離不開物質資料但主要是文化性、精神性資料。旅遊者通過支付一定的金錢和時間從事旅遊活動,其動機都是為了獲得一種物質文化享受滿足其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旅遊者在食、住、行、游、構、娛等方面所付出的消費,其本質是文化消費,如旅遊者欣賞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跡、體驗民俗風情、品嘗美味佳餚、感受旅遊樂趣,都是文化消費行為。旅遊經濟就是以生產和製造能滿足這種旅遊消費需要的產品為己任,並通過與旅遊消費者的交換而獲得經濟效益的。旅遊經營者向旅遊者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容的、有特色的產品和優質服務,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幫助旅遊者實現其完美的旅遊願望,同時表現了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因此,旅遊經濟既是經濟產業,有是文化事業,而且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旅遊經濟在出售「服務」產品時,要突出文化性,在旅遊整個過程中要深入發掘文化內涵,以滿足旅遊者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性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旅遊資源的文化性
我們知道旅遊資源分為兩大類: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從自然旅遊資源來看,他們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自然魅力外,大都具有文化的性質,如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橫亘在我國的北方,非常有氣勢。同時萬里長城又有著巨大的文化性質,從孟姜女哭長城,到發生在長城南北的大小戰事,從古代的諸侯爭戰,到近代的抗擊日寇,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吸引著旅遊者前往,參觀游覽,「不到長城非好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自強不息。
人文旅遊資源的文化性更不必說,如故宮除了建築上恢弘的氣勢,更多的是歷代王朝的文化積淀。就連我們的吃飯,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皮,更多的意義是形成飲食文化。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文化。
②旅遊設施的文化性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設施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從旅遊交通來看,有現代的飛機、火車、汽車;也有古代的馬車和轎子。從旅遊飯店來看,有現代化的摩天大樓,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有少數民族的蒙古包,有傣族的小竹樓,還有土得掉渣的陝北窯洞,這都是不同的文化。
③旅遊者的文化性
我們知道旅遊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產生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旅遊者從旅遊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精神的滿足。這就要求旅遊者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在欣賞人文資源時,旅遊者的文化素養尤其顯得重要。如你去故宮參觀,如果你對中國的明清歷史一點都不了解,你就不能領略故宮的王者氣勢。你一定會覺得沒有意思,這就是「對牛彈琴」。
幫到你望採納
10. 論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顧名思義,包括旅行與游覽兩種行為。通常以為,旅遊是個人或團體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他鄉異國往從事觀光的活動,以此為獲得物質上的滿足或精神上的放鬆。可見,旅遊是人們有目的、有價值的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從旅遊者的角度來說,有觀光型旅遊、度假型旅遊、生態旅遊、特種旅遊(包括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專項旅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 自旅遊活動產生以來,它就與文化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與旅遊活動有關系。孔子周遊列國,傳播儒家思想、治國理念,成為萬世師表;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問,寫成《史記》名著;詩人李白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沒有親身的體驗,怎會有如此優美的詩句。地理學家徐霞客,到處出遊,細心觀察,撰成《水經注》一書。近代的康有為、譚嗣同,本來熟讀經書,茫然於外部世界。但當康有為從廣東到北京、從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歷,看到西人治國有術,則激起變法之決心;譚嗣同游覽各地,體察民情苦難。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標本,以為天地都在變,社會也應當隨時而變。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明旅遊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聞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們,有電腦、互聯網,信息來源與古人相比,其條件不可同日而語,但代替不了人們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涉足於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受到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熏陶,並在這些活動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們看山,山各有不同;人們看水,水各有其狀;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體驗,賦予了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旅遊是滿足旅遊者的需求、進步其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旅遊向深層次發展的必然。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遊者,無一例外地把「與外地人交往,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遊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各國往歐洲的旅遊者中,有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遊。可以斷言,旅遊是是一種文化行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21世紀將是一個文化旅遊的世紀。 既然,文化旅遊是現代社會旅遊主體,或者說旅遊就是一種文化旅遊,那麼,形成文化旅遊的物質條件,即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應當成為我們深進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題目。對某個城市或地區的旅遊業來說,能否快速發展、繁榮興旺,主要取決於其旅遊資源是否豐富,是否具有價值。總的來說,凡是能吸引旅遊者的以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資源和以歷史古跡、文化遺址、革命紀念地、名人遺跡為主的人文資源,均是旅遊資源。除了自然風光外,人文景觀、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都以文化為主體。也就是說,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如古戰場遺址、古城牆、古廟寺塔等。以山西平遠為例,固然只是一個4.2萬人口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但卻是全國保護最完整的古縣城。1997年底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道開發,大力發展旅遊業,「黃金周」期間,曾有逐日遊客突破五萬人次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