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閩南民間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閩南民間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0-12-23 05:37:17

A. 閩南文化與海絲文化的異同

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版傳承發展與創權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台灣、新加坡等地。海絲文化---木偶戲

木偶戲古稱懸絲木偶,1957年定名為線戲,屬於傀儡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元以降,流傳於泉州地區。

懸絲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根提線,最多的有30多條。由藝人在幕後配音、輔於樂具操縱表演,使沒有生命的木偶攝入思想感情,從而演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精彩動人的故事。正是「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清人蔡鴻儒在《晉水常談錄》曰「傀儡,木偶也……泉州人最工此技」。

B. 民風民俗與旅遊業的關系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創造於民間又傳承於民間,具有世代相習和傳承性的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民俗。我國56個民族在居住、服飾、生產、交通、婚姻、節日、禮儀、飲食等各方面的風俗都各不相同。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民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傳承,引人入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的一席。當世界各國將自然風光旅遊推向人文生態旅遊的高層次旅遊經濟趨勢時,我國則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結合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的系統規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並注重人文生態旅遊的整體開發,使我國的民俗旅遊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不僅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傣族的重要標志和傣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單純的把它看成一個節日,不從深度去領會開發它、挖掘它,宣傳它、運用它,它的旅遊經濟效益就無法凸顯。在錦綉中華、在民俗村,潑水節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讓遊客與之同樂,形成互動氣氛,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在四川, 在雲南,各具特色的潑水節節慶活動紛紛登台亮相,在增強當地旅遊吸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民俗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總結有以下幾點:

1、察風觀俗是推動旅遊發展的重要動力

民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間疾苦、生活狀況,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縣仕宦,無不以「觀風察俗」進行旅遊的。采風問俗既推動了旅遊發展,又豐富了民俗資料,增添了旅遊資源。

2、民俗充實了旅遊內容,豐富了旅遊者的文化知識,使旅遊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表現自己三方面。旅遊顯然不屬於生存需要的范疇,而是一種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的獲得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我國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燦爛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民俗也有差異。民俗文化的「新」、「奇」、「美」、「樂」吸引著旅遊者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旅遊地去旅遊,旅遊地的民俗成了旅遊者十分重要的觀賞內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遊地的歷史,又體現了旅遊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觀賞考察旅遊地的民俗,還是一次對旅遊地的認知過程,它不僅可以幫助旅遊者擴大視野,而且能增加旅遊的興趣和愉悅度。在潑水節活動中,旅遊者不僅能體會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傣族的重教知識。

3、民俗能為旅遊景點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旅遊活動的中心內容之一是游覽景點。在中國即將跨進21世紀的日子裡,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保護固有的旅遊景點、景區的生態平衡,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成為迫切的任務。隨著新世紀「文化旅遊熱」的到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民俗的形象再現,更能激發和滿足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俗資料的發掘、研究,加大民俗開發的投入,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當前民俗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主要問題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無錫的吳文化公園為例,它是一個以挖掘吳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題公園。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吳地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文化。然而它在園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報刊上很少見到宣傳、介紹它的文章,這很不利於組織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一些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由於與外界接觸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繼承下來。然而,隨著國家的開放,異地、異國文化介入,使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被沖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開發之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民風和民情,然而,當國外旅遊者進入後,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裝,各種流行的長短裙,穿民族服裝的人少了,鋪著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被柏油馬路和水泥建築取而代之,當地的傳統與文化逐漸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遊魅力無窮,並非說明民俗旅遊資源就可以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開發。民俗旅遊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文化內涵,而不是那種隨意照搬、盲目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制「捐獻」,結果遊客大呼上當,於是對它敬而遠之.還有些地方在優美的旅遊勝地摘起《西遊記》、《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東西來招攬遊客,最終也落得個「門前冷落車馬稀」。

民俗文化度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眾文化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大眾化的民俗文化旅遊正從和平與德定的國際環境中脫順而出,並始終保持著商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作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全社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避免開發中破壞民俗的行為,必能使我國的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C. 民俗學與旅遊關系

民俗學和旅遊關系非常大!民俗的孕育有他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它有它特有的內地域文化...每個民族或每容個地區都有它特有的民俗民風...它是那個地區的文化代表或一個象徵...,而旅遊的目的就是發現與探索,求異求新,放飛身體與心靈的發現之旅...,所以民俗和旅遊有很大關系!而且民俗代表的民族的文化的東西,就像美酒和古董,越陳越香,越久越有價值!就像新疆有它特有的民俗民風,特有的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和異域文化的融合...給旅遊賦予了文化的價值---就像黃金有價,玉無價一樣!它是文化價值的賦予...民俗學和旅遊關系非常大!民俗的孕育有他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它有它特有的地域文化...每個民族或每個地區都有它特有的民俗民風...它是那個地區的文化代表或一個象徵...,而旅遊的目的就是發現與探索,求異求新,放飛身體與心靈的發現之旅...,所以民俗和旅遊有很大關系!而且民俗代表的民族的文化的東西,就像美酒和古董,越陳越香,越久越有價

D. 旅遊與民俗的關系

民俗文化作為抄一個地區、一個民襲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

相關介紹:

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4)閩南民間文化與旅遊的關系擴展閱讀

民俗風情旅遊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俗旅遊

E.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F. 民俗風情與旅遊開發的關系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開發的六種形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G. 閩南的文化淵源

文化交融形成傳統
古城泉州有一種建築叫「騎樓建築」。至今包括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中山路、改擴建後的塗門街、東街等街巷仍保留這樣的建築格局。除了外觀上的紅瓦大坡屋頂、燕尾脊以及清水磚或出磚入石的外牆面具有顯著的閩南古建築特色外,這種騎樓建築正是源自於泉州華人華僑僑居地的南洋,並成了泉州傳統地方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建築外,泉州還有「南音」、「南戲」、「南管」,被東南亞地區的人們引以為「鄉音」。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台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它正是經由泉州流傳到廈門、台 灣以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灣、香 港、澳門和泉籍華僑聚居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都有南音社團組織。
泉州每年元宵節期間都要舉辦「『海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文化節以僑鄉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內外賓朋,許多僑胞特意趕來享用「文化大餐」,領略了「倉官影里三洲路,漲海潮中萬國商」的僑鄉盛景。在遊行的花燈、彩車中,不少東南亞僑胞獻演的節目總能讓人耳目一新。
閩南與東南亞地區在民間信仰上也有諸多相通之處,媽祖、關帝、保生大帝、開漳聖王等,其中尤以媽祖信仰為盛。宋元時期產生的媽祖信仰通過數次移民在海峽兩岸及周邊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媽祖信仰圈,泉州天後宮媽祖宮廟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東南亞的僑胞前來進香。從福建傳播至台灣、東南亞等地的媽祖宮廟就有數百座。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漳州是台灣同胞重要的清代祖籍地,現有台灣人口中,清代的祖籍漳州的約佔40%;漳州現有台胞4100多人、台屬14萬人。漳州自古就與台灣有著血濃於水的親緣關系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年來,漳州市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開展與台灣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有效地增進兩岸民眾的認同感。據介紹,漳州自明清時期至少有98個姓氏遷移到台灣,他們對台灣的開發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翻開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數不勝數:海澄人顏思齊拉開了台灣大規模開發的序幕,被尊稱為「開台王」;漳浦人藍鼎元提出了許多有效治理台灣的策略措施,是歷史上涉台文獻最多的學者,被稱為「籌台宗匠」;角美人林平侯為開發台北平原做出貢獻,他熱心台灣公益事業,成為台北著名的「板橋林家」;此外還有「台灣美術開山祖」的詔安人謝琯樵,為抗擊外來侵略、滿門忠烈的平和「霧峰林家」等。
幾百年來,漳州人片帆渡海,篳路藍縷,不僅為台灣的開發與發展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時也把閩南文化和民間信仰帶到台灣並廣為傳播。台灣與漳州有一樣的社會生活實際:一樣的民居、一樣的飲食、一樣的風俗、一樣的閩南話。
陳元光是唐代開發漳州的重要人物,對漳州建府起到重大影響,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台灣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廟已超過300座。中華台商服務總會會長廖正豪先生說:「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把『開漳聖王』奉為保護神。」藉助豐富的對台資源,漳州市以打造「開漳聖王文化」品牌為龍頭,帶動雲霄和漳浦 威惠廟、華安浦西村威惠廟、龍海白礁慈濟宮、薌城武廟、孔廟、南山寺、東山關帝廟、平和三平寺等宮廟,著力做大漳州對台民間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為加深漳台民眾親情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廟關帝神像及鎮廟文物——關公大刀在「漳州武廟宗教交流團」一行6人的護送下應邀赴台灣展出。此後,這尊神像進行環島巡視,備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島有100多座宮廟迎請恭奉。當地媒體稱,這次帝君巡台盛況空前,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
最難割捨的是親情。漳州加大「開漳聖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廣大台胞對「根」、「祖」、「脈」的認同。如今每年都有數萬台胞回漳尋根謁祖,或續修家譜。

H. 試述民俗與旅遊的關系.

民俗與旅遊
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從旅遊文化的角度來說,也具有奇特性和區域壟斷性,因而為當今的旅遊開發服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文化資源之一.
中國的民俗旅遊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進入了它的輝煌時期,各地民俗旅遊項目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
(1)品牌經營模式,比如山東長島縣包裝推出的「漁家樂」民俗旅遊產品,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生產和市場推銷,在發展海島觀光旅遊的基礎上,以傳統的漁家生活民俗為主,結合休閑漁業生產民俗,讓遊客住漁家炕,吃漁家飯,與漁民一起下海捕魚,體驗漁民生產和生活的樂趣.這個模式取得了成功,「漁家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業品牌.
(2)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強調「社區」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旅遊景區封閉管理、收取門票的經營模式,把一處完整、鮮活的城鎮街區變成一個吸引遊客休閑購物的場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園、南京的夫子廟都屬於同類的城市民俗旅遊開發模式的成功範例.
(3)鄉村模式:這種模式在理念上與社區模式有相通之處,都處在有人生活的區域,不改變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但它更多依託於鄉村的田園風光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情趣.蘇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遞村都是有名的鄉村民俗文化游的景點.
(4)生態博物館模式: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建設形式,能夠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和原始風貌,滿足對文化的「本性追求」.把這種理念引入民俗旅遊,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題小院」的產品模式.「主題院落」就是就是依託傳統民居,把農村豐富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集中展示,一個小院一個主題,形成包含民俗傳統各方面的綜合產品.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北京郊區的農家「主題院落」產品.
(5)主題公園模式:是在一處專門為開發旅遊而建設的園區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表演民俗節目或生產、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動,形成規模展示來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復制而來的,是一種「假民俗」,但是它有利於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工廠化」生產與經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採用.如泰國的「東巴文化村」、南非開普敦的「原始叢林」等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中國則有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典型的主題文化公園模式.
(6)節慶活動模式:是以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為主題,以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為形式而進行的一種民俗旅遊開發模式,分為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兩種類型.前者如傣族的潑水節、福建的媽祖節和藏族的達瑪節、林卡節等都是這些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都被開發成獨具特色的專題旅遊活動;後者如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海南的椰子節、新疆的葡萄節、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吳橋的雜技節和岳陽的國際龍舟節都是大型的主題民俗節慶活動.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I. 簡述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如下:

  1. 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2.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