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重慶旅遊文化委主任

重慶旅遊文化委主任

發布時間: 2020-12-22 23:53:54

Ⅰ 重慶市石柱縣哪裡好玩

旅遊資源石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集中體現出綠色生態、土家風情、歷史文化三大特色。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里的原始森林大風堡、土家樂園畢茲卡綠宮、高原明珠黃水湖、中國一號水杉母樹、天然畫廊油草河等景區(點)和喀斯特地貌大觀園千野草場、明清古鎮西沱雲梯街、千年古剎銀杏堂、秦良玉古戰場遺址萬壽寨、全國最大的龍河岩棺群等猶如一顆顆璀燦的明珠閃耀在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上,土家族人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太陽出來喜洋洋》唱出了土家人的情懷;飲咂酒吸出了「五龍棒出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的氣勢,西蘭卡普(土家織綿)織出了「五穀豐登」、「福綠壽喜」……這是一片美麗、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開放的土地。縣委、縣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和三峽建設的大好機遇,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形成了「一園」(黃水國家森林公園)、「一場」(千野草場)、「一街」(西沱土家風情街)、「一人」(巾幗英雄秦良玉)的總體發展布局,充分利用新三峽環湖游給我縣旅遊業帶來的良好機遇,營造大環境、拓展大市場、發展大旅遊,把石柱建設成為三峽庫區融休閑觀光,民俗欣賞和購物娛樂於一體的民族、生態旅遊大縣。 綠色生態,堆碧砌玉。「走石柱,不問路,公路兩旁柏楊樹」。走進石柱,滿目蒼翠,置身其中,如履畫中,良好的生態蘊育了一方凈土,巧奪天工的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密布縣境。石柱是聞名的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和生態建設先進縣,全縣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業用地199182公頃,活立木總蓄積7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4%,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林木覆蓋率、活立木總蓄積均位居全市前列,是重慶市七大森林資源大縣之一。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高等維管束植物2182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29種、昆蟲1053種,其中,有國家I級保護植物7種、Ⅱ級保護植物46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5種、Ⅱ級保護動物37種,還是我國水杉的原生地之一和三峽水庫建成蓄水後我國唯一的荷葉鐵線蕨的原生棲息地,是三峽庫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全縣綠色天然森林食品資源豐富,如蒓菜、竹筍、銀杏、板栗、香菇、蜂蜜、獼猴桃、蕨苔、蕨粉、蔥木、豆腐柴及野生蘑菇等特色森林食品資源,年產量達1萬余噸。 土家風情,神秘獨特。土家族人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 3000多平方公里的石柱是一塊民族文化藝術的沃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啰兒調」的代表作《太陽出來喜洋洋》即誕生於石柱,由四川昊天影視有限公司在我縣拍攝的反映新農村建設題材的電影《太陽出來喜洋洋》,已成功投放市場,較好的宣傳了我縣旅遊及經濟社會情況;咂酒是土家人的佳釀,石達開曾詩贊之「五龍棒出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土家織綿演繹了「五穀豐登」、「福祿壽喜」,土家吊腳樓、土家擺手舞、哭嫁、盤歌、薅草鑼鼓、擺手舞……都是土家族人千百年來的真實生活寫照。這片三峽庫區美麗、神奇、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是您領略土家民俗風情的絕佳之地。 歷史文化,厚重淵遠。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乃石柱建縣之始,歷史淵遠,人傑地靈。郭沫若先生曾詩贊「石柱擎天一女豪」的秦良玉就是傑出的代表,她一生三次勤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秦良玉陵園-三教寺,秦良玉率土家白桿兵築寨御敵遺跡-古戰場萬壽寨都是較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萬壽寨是人們領略古戰場磅礴氣勢,想像古戰場獵獵雄風,引發思古之悠情的旅遊聖地,電視連續劇《秦良玉》已被市委宣傳部列入全市「五個一」重點文化項目,正在進一步打造劇本和做好相關拍攝准備工作;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望的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明清古鎮西沱,因其建築垂直於長江布局,和長江沿岸其它市鎮建設別具一格而聞名海內外,被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家稱為「萬里長江第一街」;川東名剎銀杏堂位於河嘴鄉盤龍山,佔地8200平方米,因有兩棵大銀杏樹得名,果聰、大舟、廣淵等高僧先後在此修行,佛法大振,香火繁盛,成為川東各地寺僧安禪傳戒的十方叢林。銀杏堂依山面水,形如龍頭,四周蒼松翠柏環繞,塔院、鍾樓、鼓樓、正殿、法堂、方丈及齋堂、禪房、客房、香積廚等建築保存完好,金碧輝煌。

Ⅱ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離6號線哪個站近

重慶市文化的旅遊發展委員會離六號。

Ⅲ 大足石刻旅遊開發現狀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版所轄郊縣權,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2002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神聖殿堂。

Ⅳ 重慶市榮昌縣這個地方怎麼樣啊

自然地理
榮昌縣位於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東平行嶺谷區交接處, 重慶市西部,東鄰大足,南接永川、瀘縣,西連隆昌,北靠內江、安岳,總面積1079平方公里.全境地貌以淺丘為主,土地肥沃,地勢起伏平緩,平均海拔380米,山嶺南有古佛山(主峰三層岩海拔711.3米,為全縣最高點),中有螺罐山,北有銅鼓山。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氣溫17.8攝氏度,年總積溫6482攝氏度,平均氣溫穩定通過溫度的總積溫5633攝氏度,無霜期327天,月極端最高溫度39.9攝氏度(1972年),月極溫最低溫度-3.4度(1975年),歷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度,為265天。年平均日照時獲得1282小時。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榮昌縣歷史悠久,約在兩萬年以前,榮昌地域就有原始人群在此繁衍生息。西漢以後,縣地基本上均為江陽和漢安兩縣屬地。唐乾元二年正月,即公元758年,始設昌州,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昌元縣的設置便是榮昌地域建縣的開始,時為唐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更名為榮昌縣,縣治今昌元鎮,屬重慶府。民國時期隸屬重慶蜀軍政府及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7日榮昌解放後,成立縣人民政府,縣府設昌元鎮至今,先後隸屬江津專區,永川地區,1983年並入重慶市。
榮昌縣人才輩出。縣人張培爵積極投身反清革命,參與發動重慶起義,最早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省級政權——蜀軍政府並被推任都督;昌元鎮人王麟團長,喋血騰縣,在台兒庄戰役中英勇犧牲;路孔鎮人、文化戰士柳乃夫抗日戰爭中在山西茅津渡口光榮殉國;雙河鎮人榮增明、榮隆鎮人潘鴻志,在重慶解放前夕血濺渣滓洞。在當代,主要有中央電視台高級編導鄧在軍,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學部委員趙宗燠、著名黨史專家李新、國畫家陳子庄、青年作曲家劉青等。
[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據榮昌縣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5.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4萬人,城鎮化率34.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統計,年末全縣總人口為827487人,比上年末增加5178人;人口性別比為105.7;全年出生人口10212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0.5,出生率為12.4‰;死亡人口5741人,死亡率為7.0‰;自然增長率為5.4‰
榮昌縣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縣。全縣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僳僳、佤、拉祜、水、納西、土、達爾、羌、仡佬、阿昌、塔吉克、俄羅斯、獨龍等3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人口為2300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達706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0%左右,主要集中居住在清流、遠覺、盤龍三鎮。少數民族人口中,80%左右是從事農業生產,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相對偏低。
行政區劃
榮昌縣現轄16個鎮,5個街道,209個行政村、41個社區。5個街道為昌元街道、昌州街道、廣順街道、安富街道、雙河街道。16個鎮為清江鎮、榮隆鎮、龍集鎮、盤龍鎮、遠覺鎮、吳家鎮、觀勝鎮、銅鼓鎮、清流鎮、仁義鎮、河包鎮、古昌鎮、峰高鎮、直升鎮、路孔鎮、清升鎮。
[編輯本段]區域特色
一是特色美食:榮昌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特色美食自成體系,風味小吃獨具特色。鹵白鵝、黃涼粉、鋪蓋面、羊肉湯、豬油泡粑、烤乳豬、清江豆豉魚等傳統小吃獨樹一幟,風味獨特。其中黃涼粉、鹵白鵝、羊肉湯被授予「中國名菜」 和「重慶名特小吃」等稱號,成為香飄巴渝,享譽神州的經典美食。
二是特色產品: 榮昌特色資源得天獨厚,特色產品極具開發潛力。夏布、茶葉、陶器、摺扇等傳統特色產品得到不斷發展,香脆竹、蘭草、魚苗等新的特色產品正在形成。夏布產品系列開發已列入重慶市科技興渝百億工程,產品主要銷往韓國、日本及港澳台地區,年產值1.2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榮昌是全國最大的紅碎茶出口基地縣,年出口紅碎茶2萬噸,境內有自營出口權的茶葉生產企業5家,已建成茶葉生產基地1.6萬余畝,綠茶「天崗玉葉」獲1997年中國農博會金獎。已建成生薑基地1.5萬畝,鮮姜常年出口日本。每年農業創匯2000多萬美元,農產品出口量總和佔全市出口量總和的比重為全市第一。榮昌陶器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已有800多年的生產歷史,現西部陶都博藝館和陶都風貌特色鎮正在建設之中,建成後將再現全國三大陶都風貌。
榮昌摺扇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是我國三大名扇之一,與蘇杭扇齊名。香脆竹是榮昌結合退耕還林工程新培育的特色產品,規劃建設香脆竹生產基地15萬畝,現已建成基地7萬余畝,加工的「包黑子」牌香脆竹系列產品在中國第十四屆竹文化節上獲得四項金獎,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三是特色產業:榮昌是畜牧名縣,畜牧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明顯,是全國畜牧獸醫科技示範縣和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區,1998年經重慶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榮昌豬、鵝、蜂在重慶市畜牧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榮昌豬是世界八大名豬、中國三大名豬之一,母豬存欄量常年在10萬頭左右,佔全市的十二分之一;肉鵝出欄量150萬只左右,佔全市的六分之一;蜂產品1400多噸,佔全市的四分之一。全縣形成了以豬、竹、茶、桑為支柱產業,以無公害蔬菜、養蜂、禽蛋、孵抱、名貴花木、水稻制種、中葯材等為優勢產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全縣建成專業合作社109個、綜合服務社11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業人數1.3萬人,年銷售收入6.3億元,實現利稅3850萬元。全縣現有飼料生產企業60多家,通過GMP認證的獸葯企業9家,獸葯飼料企業年產值11.8億元。西部飼料獸葯市場年銷售額突破15.9億元。西部飼料獸葯市場於2003年7月竣工,現有160多戶商家入駐,涉及國內27個省、市的426個企業和106個國外企業的產品,市場門面入駐率達100%。市場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之中,該市場全面建成後,將是西部最大,也是全國同類市場中功能最好、信息最全、檔次最高的一流專業市場。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榮昌交通便利。縣內公路運輸發達,形成了「兩縱三橫」、縱橫交錯的道路交通網路,實現了鎮鎮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初步實現村村通客車;有功能完善的三級車站和二級汽車站各一個,鐵路運營站4個,鐵路專用線2條,客貨運輸網路完善。我縣現有鐵路34.8公里,公路2037公里,水運里程127.5公里。全縣擁有車輛4184台,營運船隻159艘。我縣公路按行政等級分,有國道(成渝高速路)一條29.6公里;省道(S108線--渝隆路)一條33.8公里;縣道七條154公里;鄉道33條229.3公里;村道1576公里。
榮昌通訊發達。福杭貴成國家一級光纖干線通過榮昌,擁有裝機容量3萬門的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網,可提供國內、國際電話服務以及電報、傳真、無線通訊、數據傳輸、國際互聯網各項業務;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鐵通、重慶廣電均已入駐榮昌,並形成了良性的競爭發展格局。移動通訊、廣播電視信號實現了全履蓋。
榮昌供電穩定。全縣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城網改造正積極實施。縣內火力發電廠2座、小型水利發電站1座,總裝機容量5.4萬瓦,擴容後可達15.4萬千瓦,年發電能力20億度以上;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千伏變電站8個,110千伏變電站1座,形成了較完善的輸變電網路,全縣供電穩定。
榮昌水資源充足。縣內徑流量3.25億立方米,有瀨溪河、清流河等148條溪河。各類水利工程11104處,蓄水提水總量15163萬立方米,有效水量10939萬立方米;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1983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521立方米。縣城形成了環形供水管理網體系,日供水能力5萬噸,供水充足。
榮昌天然氣儲量豐富。全縣天然氣儲蓄量100億立方米,現有氣井34口,日產量40餘萬方,並實現了民用氣管網化,供氣有保障。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 榮昌工業主要分布在成渝公路、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榮瀘公路沿線的昌元、廣順、仁義、安富、雙河等鎮。全縣以機械、絲綢、建築建材、食品及飼料工業為主導產業,生物制葯、獸葯等新興產業正在迅速崛起。2001年,榮昌擁有工業企業3400餘戶(包括個體、私營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33戶,實現總產值28.7億元,上交稅金28.7億元,其中年上交稅金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戶。境內榮昌豬、夏布、陶瓷、紅碎茶、摺扇等五大傳統產業初具規模,榮昌夏布已列入全市「科技興渝百億工程」,榮昌還是全國最大的紅碎茶出口基地縣。榮昌縣仁義鎮是出名的萬畝蠶桑產業基地的大鎮,以重慶榮昌仁義絲綢公司為龍頭的萬畝蠶桑產業,年產鮮繭可達1300噸,生絲150噸,蠶桑業發種量和產繭量占榮昌的80%以上,重慶仁義絲綢公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成為蠶桑產業的龍頭企業,促進了全鎮乃至全縣蠶桑產業的發展。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有煤、天然氣、陶土、石灰岩等主要礦產資源。煤可開采儲量9600萬噸,石灰岩儲量1300萬噸,陶泥頁岩探明儲量3億噸,天然氣儲量豐富。畜牧科技人才優勢明顯,不僅縣境內有西南大學榮昌校區、重慶畜牧科學院、重慶種豬場,而且全縣擁有中高級畜牧科技人才500餘人。傳統產品獨具特色。
農村經濟 榮昌為農牧業主產縣,常年光熱水資源充足,土地、飼料、肥料、勞力、技術資源豐富,榮昌縣境內有糧油作物、經濟作物、葯用植物、園林植物和家禽家畜、淡水魚類等生物資源160餘種。其中糧食品種繁多,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茶葉、桑、水果、西瓜為主,家禽家畜品種41個,以豬、鵝、蜂為主。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7788公頃,糧食總產29.73萬噸,糧食作物中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為主。2002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5。81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7788公傾,糧食總產量29。73萬噸,比上年增長0。67%。

Ⅳ 國內12月去哪旅遊最好

12月可以去長白山、海南三亞、玉龍雪山、廈門、香港等地方玩。

1、長白山

長白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景區是擁有"神山、聖水、奇林、仙果"等盛譽的旅遊勝地。長白山12月份已經正式進入寒冬,正是賞雪,玩雪的季節!冬季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壯觀景色就是霧凇!寒江雪柳,把您帶入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Ⅵ 渝中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咨詢服務電話

建議你打114幫助你能夠獲得你想要的相關信息,然後就可以聯繫上了。

Ⅶ 重慶一日游必去的地方

重慶一日游必去的地方重慶人民大禮堂、湖廣會館、磁器口古鎮、通遠門、巴曼子墓。

1、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 ,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築物之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慶人民大禮堂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

2、湖廣會館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

5、巴曼子墓

巴曼子墓俗稱「將軍墳」,坐落在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旁。巴曼子墓的墓地為拱形石洞,面積約20平方米。墓由石條砌成六角形,棱高約1米。頂為圓形,以三合灰封砌。 正面嵌青峽石碑,現存墓碑為民國初榮縣但懋辛題,曰「東周巴將軍曼子之墓」。巴曼子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巴國的將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