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地旅遊發展潛力研究
A. 農業文化遺產由誰發起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簡稱GIAHS),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起的。
其定義為:「農村與回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按照定義及所制定的標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②以玉米和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③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④游牧與半游牧系統;⑤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⑥復雜的多層庭園系統;⑦狩獵—採集系統。
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的項目全世界僅31個。其答中,中國佔11個,位居各國之首。
---------------------------------
另外,2012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啟動,當然這是由農業部牽頭的。這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評選與保護的國家。目前已公布了兩批共39處項目。
B.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志含義
據報來道,4月19日來自我國的自4個項目在論壇上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加上原有的11個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我國已有15個項目進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庭,項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報道稱,當地時間4月19日,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召開了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 論壇負責人表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據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於2002年發起的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C. 第九屆地理小博士28題關於農業文化遺產有什麼說法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這個國家的主要財富,因此保護農版業文化遺產應該在我國這權樣一個農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佔有重要一席。特別是在以農葯、化肥、除草劑、催熟劑等所謂農業現代化充斥於世的時候,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在此,我們不能不喝問所謂的現代化農業,並由衷地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D. 如何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
據報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工作是從2012年開始的,截止目前全國各版地積極開展中國重要農權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農業部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分別於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發布4批共9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應當符合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要求,並與遺產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屬性相協調,不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資源和遺產傳承造成破壞。
希望更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可以被保護起來!
E. 農業文化遺產地開發鄉村旅遊時,如何處理好幾個關系
在農業文化遺產地開發鄉村旅遊時,需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與當地農民的關系。在開發鄉村旅遊時,難免需要建設一些餐館、住宿、停車場、廁所等基礎設施,需要佔用土地,另一方面,遊客前來旅遊的時候,是否能夠保障農民的利益。因此,必須要與農民協商好。
二是要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在開發過程中,有很多的證件、手續需要辦理,而這些往往涉及到多個部門,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有利於證件手續的辦理。
三是要處理好與當地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的關系。開發旅遊,會引來很多遊客,但是也存在著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會遭到破壞的風險,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規劃,避免發生此類事件。
F. 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
截止2014年4月29日,我國共有11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兩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回這8個分別答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雲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兩個試點分別是陝西佳縣古棗園、浙江行化垛田、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江蘇興化的垛田傳統農業系統、陝西佳縣的古棗園。至此,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的項目全世界僅31個,其中,中國佔11個,位居各國之首。
G. 什麼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據報道,為保護和傳承境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湖南省新化縣採取「整土還田」,內打造「生態旅遊容田園綜合體」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讓遭遇拋荒危險的紫鵲界梯田重煥光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各族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填補了我國遺產保護在農業領域空白,對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H. 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1、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
但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首先,在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育種、耕種、灌溉、排澇、病蟲害防治、收割儲藏等農業生產經驗的保護是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對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品種實施全面保護。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興辦農具博物館的方式,將這些農具保護起來。這種專題博物館投資少,見效快,搜集容易,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為避免農作物品種的單一化,在建立國家物種基因庫保護農作物品種的同時,還應明確地告訴農民有意識地保留某些農作物品種,為日後農作物品種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種源。
第三,對傳統農業生產制度實施有效保護。歷史已經證明,只有農業生產技術,而沒有一套完備的農業生產制度,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
最後,對傳統農耕信仰等實施綜合保護。農業信仰是農業民族的心理支柱。沒有信仰做依託,傳統農耕文明就不可能實現穩定發展。
2、「三農」發展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的意義:
1、農業方面:有利於傳承農耕文明,拓展農業功能。中國傳統農業蘊含著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觀和價值觀,傳統農業積累的生產技藝和管理知識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具有應用價值。
2、農村方面:有利於保護農村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佳縣,乾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種歷史,依山造田,有「人間仙境,世界奇觀」之稱。
3、農民方面:有利於改善農民生計,實現收入倍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原則,根據多個遺產地的探索實踐,適度發展旅遊是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I. 什麼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範帶動能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點
一是活態性:這些系統歷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是適應性:這些系統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系統穩定基礎上因地、因時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復合性:這些系統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四是戰略性:這些系統對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是多功能性:這些系統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六是瀕危性:由於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造成這些系統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會產生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等方面的風險。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是農業系統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但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可以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一)開展此項工作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要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農業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是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二)開展此項工作是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遺產並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於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開展此項工作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可以促進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四)開展此項工作是豐富休閑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許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在保護的基礎上,將農業文化宣傳展示與休閑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既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資源載體,為遺產保護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帶動遺產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准
歷史性
1.歷史起源:指系統所在地是有據可考的主要物種的原產地和相關技術的創造地,或者該系統的主要物種和相關技術在中國有過重大改進。
2.歷史長度:指該系統以及所包含的物種、知識、技術、景觀等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至少有100年歷史。
系統性
1.物質與產品:指該系統的直接產品及其對於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原料供給、人類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獨具特色和顯著地理特徵的產品。
2.生態系統服務:指該系統在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病蟲草害控制、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價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備上述兩項功能且作用明顯。
3.知識與技術體系:指在生物資源利用、種植、養殖、水土管理、景觀保持、產品加工、病蟲草害防治、規避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識與技術,並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以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基本要求:知識與技術系統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4.景觀與美學:指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力的景觀生態特徵,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方面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一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潛力。
5.精神與文化:指該系統擁有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持續性
1.自然適應:指該系統通過自身調節機制所表現出的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的恢復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
2.人文發展:指該系統通過其多功能特性表現出的在食物、就業、增收等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夠保障區域內基本生計安全。
瀕危性
1)變化趨勢:指該系統過去50年來的變化情況與未來趨勢,包括物種豐富程度、傳統技術使用程度、景觀穩定性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基本要求:豐富程度處於下降趨勢。
2)脅迫因素:指影響該系統健康維持的主要因素(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新技術、外來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強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
示範性
1.參與情況:指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饋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可進入性:指進入該系統的方便程度與交通條件。基本要求:進入困難較少。
3.可推廣性:指該系統及其技術與知識對於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價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保障性
1.組織建設: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導機構與管理機構。基本要求: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和人員。
2.制度建設: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制定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完成情況,要求包括明確的政策措施、監督和獎懲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3.規劃編制: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編制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情況,要求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變化、現狀與價值的系統分析,提出明確的保護目標、相應的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
J. 如何讓農業文化遺產與旅遊相結合
這個沒有固定的標准,不同項目大小有不同的規劃設計方法及側重,旅遊客源情況也是一版個比較大的影響因素。遠權景設計研究院生態農業旅遊規劃設計專家道:生態農業進行旅遊開發是對生態農業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生態農業的旅遊開發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可以豐富農業旅遊的類型,滿足城市旅遊者了解農業、體驗農業的好奇心和渴望。其規劃設計須堅持生態學的原則,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進行旅遊開發,把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轉化為可以觀賞、體驗的旅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