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旅遊業統計表
❶ 天水市有哪些旅遊景點還有小吃街,工藝品
景點: 天水是絲路重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得名於「天河注水」的內傳說。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容於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代先祖非子因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贏」,封地為秦,成為秦國的開業基地,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始建天水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天水著名的旅遊景點以麥積山、仙人崖、伏羲廟、玉泉觀、卦台山、禮縣祁山堡、甘谷大像山、武山水簾洞、秦安大地灣為主,資源文化品味高,觀賞性強。天水旅遊接待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小吃: 天水的麵皮、呱呱和涼粉等特色食品,特別是麵皮,幾乎每一個在天水生活或者說只呆過幾天的人都會愛上這種別有風味的小吃,十幾種美味調料和金黃的麵皮攪拌在一起,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其中又以箭場(位於天水市中心的一給集貿市場)的麵皮風味最佳。張川鍋盔也很有名。
❷ 家鄉天水的美景
甘肅省天水市美景--有山有水有文化內涵的好地方 在西北地區甘肅省和陝西省交界的地方,有這專么一個風景很屬獨特的去處,他位於天水市,乘坐往西北方向去的火車,過了寶雞,下一站就是天水市了,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甘肅省是個例外,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風景獨特,氣候宜人,森林茂密,人文景觀眾多,是傳說中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該市屬渭河流域,地處秦嶺之西。甘肅省天水市美景讓你旅遊不花錢,有山有水有文化內涵的好地方 比較有名的景點有:
伏羲廟(內地唯一的),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聞名,號稱「東方雕塑館」),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門風景區,仙人崖風景區,曲溪風景區,玉泉觀(隴東第一道觀),大象山,水簾洞等。
❸ 天水市旅遊新熱點--《天秀天水》劇目什麼時候開演
《天秀天水》來大型室內情境體自驗劇是一部以伏羲文化、麥積山文化、大地灣文化為背景,歷時五年精心打造的一台史詩級巨作,劇場內部設置了罕見的,超大型聯動舞台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首創了許多特技效果,引領觀眾進入壯觀瑰麗的幻境空間。
演出採用邊行走邊觀看的形式,使觀眾感受到的不僅限於平面,而是在多維度表演空間內與歷史人物互動,感受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運用現代的思考方式探索天水的遠古世界,來深入探索伏羲哲學「陰陽」世界觀,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歷史、貼近歷史。
我們將於2020年伏羲文化旅遊節與廣大觀眾見面,敬請期待!!!
❹ 記一次天水旅遊,也就在天水的旅行,寫成一篇作文
都說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卻不知隴上也有好風光;渭河秋水秦嶺春花,既有秀麗又見雄壯。大地灣里孕育文明,麥積石窟千年輝煌。
我的家鄉,天水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關於古城天水,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漢武帝元鼎三年的一天,在如今天水市南面,突然地顯紅光,雷電交加,大地持續震動,地面裂開一道大縫,天河之水注入其間,遂成一湖。由於湖水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當地居民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下旨在上邽湖邊,築起一座城池,起名「天水郡」。《水經注》上說:「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這就是「天河注水」傳說的來歷。
天不還有一個秀麗的名子,「隴上小江南」。天水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又稱「龍城」。秦屬隴西郡,漢置天水郡,三國設秦州,漢武帝時定名「天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被國務院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既有北國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稱為「隴上小江南」。秀麗的天水喲,生我養我的故鄉,我歡樂的童年,那金色的時光,伴著古城秀麗的風光,永永遠遠刻在我的心上。
天水還是一個旅遊名城。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有「東方雕塑館」的美稱。位於武山縣的水簾洞,景色怡人;修造於北魏的甘谷大像山,巍峨壯觀,山上寧靜安祥的大佛被稱為懸崖大象。此外,聞名海內外的「人祖」伏羲廟,以觀內「清意在山塵不容」的「玉泉」著稱的玉泉觀,被詩人杜甫題詠為「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的南郭寺……這都是令我留連忘返的名勝古跡。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她的文化,愛她的名勝,愛她的物產。
❺ 2000年天水市麥積區和平涼市崆峒區的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是多少
平涼市傾力打造旅遊文化品牌,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2009年全市接待版遊客350萬人次,實現旅遊權綜合收入1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8%和99.6%,創歷史新高。
去年以來,平涼市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擴大市場規模、旅遊產業優化升級入手,投資4.6億元,建設旅遊項目43個,實施了崆峒山景區綠化美化、國家地質公園遺跡保護、香山頂環境治理、人工瀑布和索道下站停車場改擴建等工程。靜寧縣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園完成了愛國主義教育長廊浮雕、毛澤東舊居維修等工程,景觀面貌煥然一新。雲崖寺、大雲寺、荊山森林公園以創建國家4A級景區為契機,全力打造硬體設施,完善軟體服務,提升景區的綜合服務水平。與此同時,平涼市委、市政府牽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旅遊促銷活動,先後在陝西西安、寧夏銀川以及蘭州等城市舉辦「神奇崆峒·魅力平涼」大型旅遊宣傳推廣活動。目前,平涼市推出的崆峒山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謐文化、成紀文化、蓮花台祭天文化、周文王靈台文化等旅遊品牌,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❻ 天水有那些旅遊景區
麥積山石窟 第1名
天水市麥積區麥積山風景區
伏羲廟 第2名
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 AAAA級景區
大地灣遺址 第3名
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第4名
天水市麥積區泉湖路2號 AAAAA級景區
玉泉觀 第5名
天水市秦州區成紀大道玉泉派出所北 AAAA級景區
❼ 天水市內旅遊的好去處有哪些
天水主要旅遊景點:玉泉觀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 ·大象山大佛·甘肅天水石門山 ·仙人崖 ·伏羲廟 ·甘肅天水水簾洞 ·南廓寺 ·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 ·曲溪 ·拉稍寺 ·天水師范學院·大地灣遺址 ·麥草溝 ·拉稍寺石窟 ·水簾洞石窟群 ·卦台山 ·顯聖池 ·李廣墓 麥積山 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宗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麥積山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岡、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城北,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在甘肅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現存建築為明清時重建。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台地而建。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頂有小廟,傳為明魏忠賢生祠。側邊有雷祖廟,三官殿,諸葛祠,托公祠,三清閣,選勝亭,靜觀亭,蒼聖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傳為元代陸、馬二真人羽化處。三清殿樑上墨書題記「明嘉靖叄拾陸年歲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書題記「嘉靖叄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鬱,曲徑深幽。春來雜花叢生,碧草蒙茸,遊人至此,流連忘返。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朴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贊嘆。每年舊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閑,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觀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 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鍾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庄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干中空,經鑒定為唐代所植。 大像山石窟 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裡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 卦台山氣勢宏偉,環境壯觀。卦台山山體如一龍馬之態雄卧於景色秀麗的三陽川西首,集一川風脈於山嶺,畫卦台遠視如一古老城堡。「文革」期間,這里的殿宇鍾鼓樓等古建築大部分被拆除。改革開放後,被破壞殿宇修復如舊,使卦台山恢復了歷史的原貌。卦台山和山右渭峽中的「渭水秋聲」同為秦州十景之一。 卦台山傳有風勝龍石,洗腳真跡,龍馬仙洞,卦台舊痕,九龍朝卦,姜維古城等八景之說。其中最為神奇當推「龍馬仙洞」了,傳說伏羲在卦台山創畫八卦時刻,山右渭峽峭壁中突然有一洞窟訇然竅開,飛騰出一隻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便啟迪伏羲觸發靈感,創畫出太極八卦圖,易經學者張淵量來這里後寫詩句贊曰:「卦台山上文明啟,龍馬洞中萬象生。」 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是國務院公布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之一。 位於天水市東南65公里處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向,始於南北朝,據今近一千六百年。宋代稱「華嚴寺」, 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寺」。相傳此處過去常有高人隱居於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區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組成,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下,知名景點有「仙人送燈」、「凈土松濤」、「仙水湖光」等,其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麗,景景相連,猶如仙境。其中位於朱家後川的凈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凈土宗寺院。現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廟。 仙人崖景區自然風景秀麗,山巍、水秀、崖峻、林密;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宇、廟觀、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凹凸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里均有建築和泥塑雕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較少。據一九五三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鑒定,這里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興建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里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景區主要由石蓮谷、仙人崖、羅漢溝、凈土寺、瀑布崖、翠英山和哭禱峽等景點組成。 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而靈應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稱。 在這一景點中最宏偉壯觀的是由「五峰」和羅漢溝群峰共同構成的「十八羅漢朝玉帝」的景象。其景象的具體構成為:東、西峰和玉皇峰三峰參列,玉皇峰處於正中;寶蓋峰和獻珠峰與三峰比列,宛若仙童侍立;另有羅漢溝的群峰似具若揖若拜之勢,故有「十八羅漢朝玉帝」之美稱。在這里現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一百九十七尊,壁畫八十七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以及明清兩代建造殿宇二十七座五十四間,多數建於天然岩庵下和巉岩奇峰顛。 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積和佛殿數量為最,14座殿宇內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藝術價值極高。 仙人崖地勢險要,群峰巒嶂,岩石萬仞,松檜成林,鳥語花香。以石岩洞、獻珠峰、南天門、寶蓋山千佛崖最為典型,奇山、秀水、綠樹、野花相映,涉足其間,確有身臨仙境之感。珠山與寶蓋山之間有一孤峰,望之如塔,峰上有燃燈閣,內有明代塑像燃燈佛。相傳這有天然仙燈,深夜有燈火自崖石飛出,故以「仙人送燈」的美稱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❽ 天水旅遊景點有哪些求分享
天水的旅遊景點有:麥積山石窟、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秦嶺西端北側,距城區28公里。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我國第二大藝術寶窟。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❾ 甘肅天水有那些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景區 、秦安縣鳳山景區。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❿ 甘肅省天水市有多少出旅遊景點
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城、北道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梁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凈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渡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天水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為全國十大蘋果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35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20種。天水不僅有昔日輝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煥發出無限的改革熱潮和發展活力。今日的農業以實施種、養、加「六個百萬工程」為突破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林果、畜牧、蔬菜、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電器工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輕紡、電子三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一座西北電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戰略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結構高速發展和產品的進一步升級換代正在實施;五橫三縱省道國道及市區環形交通的貫通,天蘭、隴海鐵路復線的籌建,通訊網、電力網的擴建,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對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使天水這片古老的黃土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全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後被列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重點城市、科教興市重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游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天水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
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
秦州區 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
麥積區 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0。
清水縣 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
秦安縣 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甘谷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
武山縣 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當地特色: 東方雕塑藝術館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龍的故鄉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祖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最佳旅遊時間
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天水平均氣溫(攝氏)一覽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溫度 -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節日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里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