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美學的思想發展研究
⑴ 入蜀記作者表達了怎樣一種思想感情
《入蜀記》是南宋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入蜀記》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遊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通判(知州的佐理官)。閏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運河、長江水路前往,歷時160天,五個多月,經今浙、蘇、皖、贛、鄂、渝六省市,於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達夔州任所。路上寫每日經歷(很少幾天只記日期而沒有記事),記一天經過什麼地方,游歷或舟中所見,會見什麼人等。較多的是寫景物,寫觀感,間或考證古聞舊事。
《入蜀記》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中國游記雖多,但多為短篇。《入蜀記》由陸游在入蜀途中創作的日記組成,全作雖不足四萬字,但在古代確已是長篇。
《入蜀記》的寫作特色是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遊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游池州,他援引歷史:北宋滅南唐,就是由於「首克池州,然後能取蕪湖、當塗,駐軍採石,而浮橋成。則池州今實要地,不可不備也。」游常州,生一派滄桑興亡之感:「又見梁文帝陵。文帝,武帝父也。亦有二辟邪尚存。其一為藤蔓所纏,若縶縛者。然陵已不可識矣!」游鄂州,由碑而引發對韓熙載的批評:「熙載大臣,不以覆亡為懼,……誇誕妄謬,真可為後世發笑。然熙載死,李主猶恨不及相之。君臣之惑如此,雖欲久存,得乎?」陸游亦史學家,此部游記每於敘中夾史評、政論、軍略,借古諷今,以史鑒今,甚見其史家本色;此處良苦用心是告誡朝廷勿做南唐第二。寫小孤山之自然美後,筆鋒一轉:「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遠在12世紀,陸游即在旅遊、審美實踐中提出以美的人文景觀匹配美的自然風景,這種江山人文相發揮的旅遊美學觀,無疑是旅遊美學與風景科學的精華。
⑵ 美學的美學定義
美是什麼?這是美學這門學科所要探討的基本問題。每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這也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聖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學原理》則告訴我們美在審美關系當中才能存在,它既離不開審美主體,又有賴於審美客體。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 》四篇對美學範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 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茲伯里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徵》 巴托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 維特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 》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一,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系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去探討審美的本質的。得出一種主體的普遍性(類似於美的本質)是審美的基礎。二,劃分兩類審美判斷力,美與崇高,即兩類最普遍的審美類型。 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美學》在結構上有三大特點:一,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用理念確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區別於理念的其它表現形式,從而解釋一切美的現象。二,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一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美有統一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美學只須研究藝術就足夠了,藝術門類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歌(詩包括史詩、抒情詩、戲劇體詩);美學只研究這五門藝術就可以獲得關於美的普遍法則。三,五門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象徵型(建築)、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繪畫、音樂、詩歌),三大審美類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對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質、五大藝術、三大類型,就掌握了宇宙間的美。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堅持美學各部分統一性的美學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書建立一個美學體系,而是要想通過這本書建立兩個理論體系,一個美學體系,一個藝術體系。首先,他要把藝術科學從美學里獨立出去,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兩個學科的明晰;然後,在把藝術獨立出去之後,又要看到,美學與藝術學在很多方面是聯系在一起,二者經常都在「聯合行動」。因此,最後,通過一本書把這兩個體系放到一起來講。這樣一來,從實際的效果看,又變成了一個包含審美對象、審美經驗、藝術為一體的美學體系。此書又代表了西方美學原理的一個轉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講美的本質,而是講審美對象。 朗費德《審美態度》
朗費德《審美態度》是美的本質消失後單從審美心理學來結構一個美學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組成了自己的體系:第一,把歐洲的心理美學理論綜合起來予以體系化,具體來說,就是把閔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離理論,浮龍·李,谷魯斯的內模仿理論,立普斯的移情理論,這三大學說綜合起來,構成心理學美學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國自然主義美學實證性和經驗性來規范歐洲的心理美學。美國自然主義是一種泛化的美感論,這樣會使歐洲理論失去其優美的結構和邏輯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國理論質詢歐洲理論的不實之處和空泛之處的同時,把審美心理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規范,一是藝術方面,用藝術史的實例去證明歐洲審美心理學原理的正確,二是形式美方面,對歐洲審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時,一方面用形式美來完善了歐洲審美心理體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藝術之中,把美學的藝術方面結合了起來,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會之中,把美國自然主義美學的內容邏輯地包括了進來。因此,朗菲德的理論,實際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審美主體,這是基礎;二,藝術作品,是審美主體的確證和藝術外化,三,形式美法則,是審美主體的廣泛外化和邏輯確證。朗費德的《審美態度》還與朱光潛《談美》形成一種對照,顯示了中西美學在寫審美心理學美學原理時的同與異。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重建藝術哲學型美學原理的典型。此書以卡西爾的象徵符號學為主導,承接著羅傑·福萊(Roger Fry)和克萊夫·貝爾的形式主義美學,克羅齊到朗菲德的審美主體美學,桑塔耶納和杜威的自然主義美學中的思想,把八門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雕塑、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組成了一個藝術哲學體現。朗格把藝術基本分為四類:時間(造型藝術中的繪畫、雕塑、建築)、空間(音樂)、力(舞蹈)、生活(文學、戲劇、電影)。在朗格對藝術門類的論述中,第一,以幻象作為總的基礎,再在各門藝術中顯出幻象上的二級乃至三級差異。從這里可知,藝術的自主性和審美的獨立性,構成她的藝術哲學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對每門藝術的不同幻象的論述中,始終把基本幻象、藝術形式、藝術形式中內蘊的情感形式連在一起。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把審美心理與藝術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的美學原理的典型。它在結構上有四大特點:一,從何為審美對象開始,區分了審美對象和非審美對象,在說明了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的聯系和區別基礎上,把審美對象集中於藝術。二,講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向主體呈現的基本結構。三,講解審美主體對人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知覺時的基本結構。從而不離開審美對象來講審美主體,也不離開審美主體來講審美對象。較好地而且辯證地解決了美學的基本問題。四,從哲學上探討審美是如何可能的,人為什麼需要審美。 迪基《美學導論》
迪基《美學導論》是美的本質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後,把美的哲學(概念分析)、審美心理、藝術結合起來的典型,同時也是把美學史與美學理論結合起來論述的典型。此書是一個層套結構,而且是一個可逆性的靈活結構,這一結構還是兩個層套,只是這兩個層套沒有主次之分,從古代看過來,凝結為藝術理論,再從藝術理論平向推開,為藝術理論、審美態度、美的理論。六個方面構成整個美學理論的結構,這一結構,有歷史,有今天,有在時間上的演化,有在理論上的邏輯,形成了一種美學原理的類型。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思想家就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
中國美學研究 「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美學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志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麼,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美學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於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美學在中國的創新
21世紀初年,美學在中國進入了本土化的創新時期,有三個突出亮點:1、曾繁仁生態美學流派的創立。曾繁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了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中西交流對話的產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國性理由,生態美學是要把一種新型的美感注入人們的心靈中去,讓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其特點為:第一,它不但與世界主流思想相應和,也與中國發展帶來的生態形勢相關聯;第二,中國美學的主潮一直把美學提升到一個世界觀的哲學高度,生態美學代表的是一種美學整體觀點的轉變;第三,這一流派為中國美學的大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基礎。2、張法美學原理理論的創立。張法《美學導論》(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裡連出三版,標志著張法先生十年磨一劍,致力於美學原理理論的創新。其特點為,第一,它使美學原理成為真正的「美學原理」:具有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特別是指導性,成為指導部門美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創新性地解決了一系列美學難題——如美的起源與美的本質、審美體驗與美的指認、部門美學與美學原理、美感客觀化、符號化,美的審美類型,美的文化性質等;第三,其基本理論為部門美學奠定了學理的基礎,標志著中國美學原理的創立。3、陳昌茂旅遊美領域的新發現。陳昌茂先生在長期的旅遊研究、旅遊教學和旅遊工作實踐中,提出並論證了「旅遊美」的范疇,從而從學理上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後開創了一個新的美學領域。其特點為,第一,它指出了旅遊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旅遊美;第二,旅遊美體現為:五種美感經驗: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五類審美對象:擬態景觀、風景景觀、環境景觀、場所景觀、旅遊紀念品景觀;五種審美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第三,該體系開創了中國旅遊美學研究的新範式。
⑶ 中國旅遊美學基本精神是什麼
旅遊美學注重的主要不是美學基本理論,而是美學思想在旅遊實踐中的運用和旅遊審美的感受.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旅遊是人生的一種社會實踐,古已有之.中國是旅遊古國.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遊的記載.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雖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來作比喻和陪襯,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樂.到了南北朝時代大山水畫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聖人能夠做到審美與悟道同時並存,從生機活躍的優美的自然山水中傳達靈妙的「道」來.雖然講得很玄妙,但畢竟已承認自然山水的審美作用.宗炳並明確提出「暢神」說,聖人與賢者放情山水,游樂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說:「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通過旅行游覽,使人稀釋煩惱,精神舒暢,得到情感愉悅.在宗炳看來,對山水的審美欣賞絕不能僅僅停留於表層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質的是進而飛躍到悟獲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層次.他給我們勾劃出多麼明快完美的中國旅遊美學圖式!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河山,可以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今日在長江三峽的崖壁上,尚可看到當年抗日將領的題刻「驅逐倭寇」.祖國錦綉山川,豈容敵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回想半個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我炎黃子孫為抗擊日軍入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績!淞滬決戰,寶山喋血,羅店鏖戰,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今天已經很難尋找當年的遺跡了!筆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遊,此處位於杭州灣澉浦附近,正是當年日軍登陸點,健忘的人們不肯在此立一塊小小的石碑,寧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虛烏有的譚仙城!想起蘇聯衛國戰爭後,所有戰場遺址都建有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地燃燒的火炬終年不息,鮮花花環常年布滿四周,人們永遠追思英雄的不朽業績.可是在我們腳下這塊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塊紀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說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遊資源被歷史塵土湮滅了!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各地旅遊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羅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叫喊旅遊資源貧乏嗎?其實,各地區都有許多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潛在資源,浙江鎮海的經驗,值得注意,他們耗資千萬,已經開發和恢復了許多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不久將建成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新的旅遊勝地.
在風景區發展旅遊業,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採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液,雲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不要為發展旅遊,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遊風景勝地了!
對於各地的旅遊飯店建築來說,要以建築美學、環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築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遊賓客)為中心,協調自然——人——建築三者關系,要從旅遊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的藝術構思.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遊飯店建造得優美舒適,千姿百態,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當然,從建築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築和美學問題,也是旅遊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莫過於讓旅遊者去觀賞藝術品.「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麗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固、積淀下來,留傳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情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李澤厚《美的歷程》)輝煌的文化藝術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觀,中國在此具有巨大的優勢.各地旅遊部門應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大批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遊客對話.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畫蛇添足,整舊如新,以致弄巧成拙!為了更好地向觀念介紹各種藝術特色和風格特徵,旅遊美學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青銅器和陶器等藝術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學特徵和時代風格.如被世人贊嘆不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個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囑目,它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時代精神.秦俑的藝術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普遍特徵,到了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風格上轉向寫意,手法更加洗練.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美學特徵是紀念性、象徵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而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種功績和勛業的產物.「托物言志」、「寓意於物,」往往通過某種動物去表現人,象徵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實模仿自然形態為滿足,採取裝飾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託作者自己的審美理想.
旅遊美學與藝術美學關系密切,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和建築美學等等學科都和旅遊美學有多邊緣、多滲透的關系.一個稱職的旅遊工作者,不可不對此有較深的理解.為此,旅遊院校必須加強藝術欣賞教學,所有短視的做法,都是不合時宜的.
關於提高旅遊工作人員自我審美修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遊美學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它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於社會美的范疇.我們必須加以切實的重視.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即善的說法頗多.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節奏好、和諧,都由於心靈的智慧和善良」.亞里斯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與善並舉.他說:「盡美矣,也盡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的道德規范.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那善就美,否則就惡就丑.具體的說要愛國、正直、誠實、真誠而熱情,不做有辱國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道德規范.
「誠於中而形於外」、「外秀而內美」.旅遊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視自身形象設計.言談、舉止、儀表、儀容、禮節、禮儀和風度等等都要達到美的要求.
素有「禮儀之邦」和「衣冠王國」之稱的中華民族,歷史強調「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做到
「量體裁衣」、「修短合度」,創造了高度的服飾文明.關於儀表美.這里涉及人的形體美、服飾美與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是比例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紋身束胸的病態美.「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飾美要求服飾得體,和諧,入時.做到端莊、整潔、大方.不必追求奇裝異服,有失儀容.發型要根據職業特點設計,基調是活潑開朗,朝氣蓬勃,干凈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異,披頭散發.給人累贅拖沓之感.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確精煉,言調悅耳,熱情親切,文明禮貌,若能稍帶一點幽默風趣更佳.
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也表現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一的綜合表現.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遊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態,給人以質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雲:「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於旅遊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質文明服務了.
記得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的美,我常厭惡他漂亮的外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指出:「唯有心靈能使人高貴,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都象一塊淤泥!」「人不是美麗了才可愛,而是可愛了才美麗!」誠哉!斯言.
綜上所述,旅遊業確是一種美好的事業.美學歷來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而旅遊也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去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心情愉快、精神舒暢、獲取豐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