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文化的偉大意義
『壹』 山西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
山西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很多!
山西旅遊關鍵是找個規模大、信譽好的山西旅行社跟團!
安全
而且省錢!
下面是山西友誼國際旅行社旗艦店推薦的山西旅遊景點:
壺口、五台山、恆山、平遙古城、晉城皇城相府、應縣木塔、
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洪洞大槐樹、普救寺、綿山、運城死海、
陽泉藏山旅遊區、榆次老城、太行山大峽谷、雲岡石窟、
寧武萬年冰洞、臨汾堯廟、常家莊園、晉祠、蘆芽山、
北武當、黎城黃崖洞、解州關帝廟。
『貳』 關於山西旅遊資源的文章 最好是總結性的
山西旅遊資源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境內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近代反帝反殖民地戰爭,也為山西留下了眾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遺跡和勝地。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1.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山西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河流山川,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自然旅遊景觀。山西擁有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西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形成了著名的景點壺口瀑布。黃河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山西已建成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45個省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2.人文旅遊資源眾多。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旅遊資源,位居全國前列,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稱。山西現存古代建築18118處,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其中: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2.6%;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寺觀壁畫有27000平方米,古代彩塑近13000尊;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匼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山西是革命老區,近代、現代的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團大戰指揮部和紀念館、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舊址、紅軍東征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醫院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山西的民情風俗、民歌藝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戲曲藝術、剪紙藝術、皮影藝術、年畫藝術等都很有特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山西日新月異的建設發展中,人民群眾又創造出一批新的旅遊景觀。到目前推出的29處國家級的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已形成山西旅遊產品中的新亮點,其中:昔陽大寨村、忻州前郝村、汾陽賈家莊生態農業園、太原東湖醋園、平朔露天礦、大同晉華宮煤礦井下游、杏花村汾酒城、運城鹽湖養生城等,集觀光、休閑、體驗與文化為一體。
『叄』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首先了解山西這個城市。一方面說,古代祖先築城興市除了發展城市的政權職能外,客觀上對城鄉人民發展商品交換,
保護城內工商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這不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也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城市逐步成為政治中心、
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搖籃和載體。
人文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是美麗的城市所以才回去開發旅遊資源因為有它的優勢,這里應該有當地的傳說或故事吧 用這點都可以吸引人群。
以此成為令人想往的地方。人類的智慧、文化和歷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連串的印記,並隨著時光的流逝,
遺留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寶貴遺產。這不僅具有考古的文物價值,而且,成為我們追尋祖先足跡的
極珍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旅遊資源,是城市的孿生兄弟。
合理地開發利用城市旅遊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初探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初探(引用)
一、山西旅遊資源特點
(一) 自然旅遊資源基礎雄厚,但空間組合性較差。
山西自然風光秀麗,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為主體構架,充分體現我國北方「粗獷、雄厚」的風光特色 。已開發的名山有五穀山、恆山、蘆芽山、靈空山、綿山、歷山、老頂山、靈帝山、卦山、天龍山、五老峰等。另外還有大同火山群,集中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近30餘座火山,保存完整,是進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天然水景資源以規模壯觀的大河、流泉、飛瀑最為突出,著名的有黃河、汾河、桑乾河,壺口、娘子關瀑布及湯頭溫泉,奇村、頓村溫泉,夏縣溫泉等,位於運城盆地的運城鹽地,不僅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湖泊旅遊勝地。另外,山西境內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和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有省級自然保護區——蟒河自然保護區和蘆芽山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既可作為生態系統研究基地和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博物館,又可作為一項不可多得的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旅遊資源。
但是,從空間分布來看,山西眾多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於遠離城鎮,資源之間組合性差,很少有比較集中的景點群出現,加之交通不便、山區經濟比較落後,從而使旅遊景點吸引力降低,生命周期得不到延長,不僅給資源開發增加難度,而且也不利於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形成了目前雖然旅遊資源豐富,卻很多是「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局面。
(二)人文旅遊資源以文物古跡宗教建築為主,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資源上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對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全國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築屬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佔70%以上,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國家保護級文物名列全國第3位。省級重點保護古跡300餘處,縣級保護的歷史文物達2000餘處,因而有「中國地上歷史博物館」之稱,大部分文物古跡,壁畫建築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者區。目前,有國家級及省級保護的革命紀念地16處,大部分已開發瞻仰、憑吊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構成山西省一項特殊的旅遊資源。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是不斷發展的傳承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山西有許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如寒食節、添倉節、油糕節等民間節日;剪紙、麵塑、皮影戲,身歌劇、民歌、地方戲曲、社火、燈展、廟會及豐富的地方特產,匯聚為山西民俗風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了村、喬家大院、河邊村等三處民俗博物館,分別反映了全省南、中、北三個地區不同的民俗特色。
從總體評價,山西省人文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是相對較弱的,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和西安秦佣那樣資源壟斷性高,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古跡名勝。(2)全省人文旅遊資源相似性大,宗教特色顯著。全省僅寺廟、殿堂、道觀就有3000處之多,這種狀況不利於旅遊活動層次的提高。(3)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資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配合較好。
由於自然條件的特色和歷史的原因,山西的自然旅遊資源常常成為人文旅遊資源的背景,兩者在特定的環境中,緊密結合成統一的整體,使旅遊地形成一種綜合的組合形式,遊客可以通過一景、一地的旅行和游覽,既飽覽了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同時又能達到考察研究、論古探奇、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壺口瀑布、北武當山和五老峰中,除壹口瀑布外,其餘四個皆是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點綴有宗教建築、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遊資源的價值和旅遊活動的效益,豐富了旅遊項目的內涵,是山西旅遊資源開發非常有利的一面。
二、 山西旅遊客源市場分析
(一) 從國際、國內旅遊發展看山西旅遊客源市場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市場呈現出觀光型向度假、休閑及康體等專項旅遊轉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我國旅遊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對山西的國際旅遊業更為不利。山西旅遊資源以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等觀光旅遊資源為主,而為滿足各種特殊旅遊活動如度假、休閑、娛樂、購物、尋奇、探險等專門層次需要的旅遊資源較為缺乏,因而跟不上國際旅遊需求的變化趨勢。雖然近年來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有關部門著手開發了幾個旅遊度假區,但是從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建設需求和應具備的區位條件來看,山西在短期內不可能建成有國際意義的旅遊度假區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蓬勃發展,外出觀光旅遊已成為居民消費熱點之一,對於居民收入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更是如此。1996年,國內旅遊區人數已達6.4億人次,旅遊業總產值達1600億元,而且國內旅遊業已超出國際旅遊業產值。據國家旅遊局預測,到2000年,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9.5-10.3億人次。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將成為山西旅遊發展的有力拉動力。一方面,山西有著緊靠東部沿海地區的優越區位,「近水樓台可以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國國內旅遊業處於以觀光型為主的發展初期,也就是說,現階段居民出行旅遊的目的地一般為優美的自然風景區和文物古跡旅遊地,這對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融合一體為資源特色的山西旅遊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機遇。
(二)從旅遊客源市場看山西旅遊業的地位
首先,山西國際旅遊在全國處於落後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國際旅遊人數(包括外國人、華僑、台灣同胞、香港同胞)總的來說呈遞增趨勢(表1)。從1980年到1996年16年間,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70.66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12%,旅遊外匯收入年增長率為20.4%,旅遊業作為一項創匯產業在全省的外貿體系中已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全國國際旅遊發展狀況來看,山西國際旅遊業處於比較落後的位置。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不含重慶)、自治區(除台灣)中,從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國際旅遊人數及旅遊創匯比一直在第24-28位間徘徊,即使是在較大增長的1996年,亦僅位次第26位,僅多於寧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國際遊客入境平均停留時數短,消費水平較低。1988年國際遊客在晉停留天數為每人次1.43天,人均購物消費26元(人民幣外匯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費仍低於同周邊的河南、陝西等省。旅遊商品銷售額低,是影響山西省旅遊外匯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國內旅遊的市場前景看好。相對於國際旅遊市場來說,山西國內旅遊市場比較活躍,而且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表2)。1985年國內旅遊人數不足400萬人次,1996年增加到1318萬人次,回籠貨幣相當於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和30%,而且國內旅遊人數及回籠貨幣數額超過新疆、江西、吉林等省,與福建、黑龍江等省接近,這說明相對於國際旅遊業來說,山西國內旅遊業在全國還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三、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及問題
(一)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條件
從山西旅遊資源吸引范圍分析,由於山西旅遊資源屬於國際吸引向性的國際級和國家級資源較少,目前只有五台山、壹口瀑布、大同雲崗石崖、解州關帝廟、恆山、應縣木塔等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而這些資源中又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西安泰佣、廣西桂林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一些潛力大的旅遊資源仍處於待開發狀態,短期內也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相對來說,山西旅遊資源中具有國內和省內吸引向性的旅遊點服務,尤其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區、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黃崖洞風景區、管涔山風景區、靈寶山風景區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組合較好的景點,雖然目前還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但卻能引起國內及省內大中城市旅遊者的興趣,發展國內旅遊潛力很大。
從旅遊區位條件來看,山西省地處中部地帶,位於京津、西安、中原(洛陽、鄭州、開封)三大旅遊熱點之間,這對山西旅遊開發即是優勢也是劣勢。首先,由於缺乏便捷的國際交通口岸,加之距主要客源國較遠,從入境海外遊客的旅遊空間行為看成為劣勢。1995年海外旅遊者抽樣調查的資料表明,在來華旅遊者中,只游覽1-3座城市的旅遊者佔74.2%。就華北地區,京津、西安及中原地區是國際旅遊的熱點,1996年這幾個地區的海外旅遊人數為北京218萬人次,陝西51.04萬人次,河南24.2萬人次,而山西只有9.6 萬人次。由於缺乏與這三大旅遊區競爭的高壟斷性旅遊資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遊區的分流區層次上,而分流區的市場是較小且不穩定的。這種狀況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估計不會有較大轉變。另一方面,旅遊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達的國際旅遊離不開發達的經濟水平及外向性經濟的推動。而山西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薄弱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單一畸重的產業結構,以及山西「煤炭大省」對旅遊資源的形象及遊客心理的影響,也成為山西發展國際旅遊業的限制因素。
其次,對於國內旅遊客源來說,由於國內旅遊的主體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圍有京津、西安、鄭州、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及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山東和河南省,有可觀的市場潛力。隨著太舊高速公路的開通,風陵渡,太陽渡黃河公路大橋的建築及侯西、侯月鐵路線的正式通車,山西與京津、冀、陝、豫的交通狀況有了顯著改善。目前,太原到原平的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形成從京津冀到山西東部的旅遊環形線路,京津冀地區的旅遊者利用雙休日到山西旅遊已成為可能。所以,著力開拓周邊地區客源市場,是山西近期內的主要目標。與南方旅遊資源相比,山西旅遊資源有著南方所不具備的雄深、粗獷的奇險的特色,而且眾多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都是消夏避署、回歸自然的好去處,這些都可作為山西開拓東南沿海地區和南方旅遊市場的有利條件。
(二)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旅遊資源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旅遊項目建設缺乏統一的指導和准則。近年來,地方政府和群眾集資開發的旅遊項目逐漸增多,說明旅遊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多、風險小」的行業特點已引起地方政府及群眾的興趣。但是,由於缺乏對旅遊市場需求特點的科學分析和了解,地方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項目建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項目近距離重復,質量品位低,不適應市場需要。例如前一段時期在全國興起的「人造景觀熱」影響到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觀在內容、形式及製作上都顯得粗糙、混亂,經不起推敲,令遊人觀一而三,游興索然無味。這樣的景點也許暫時能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內在的特性決定了其生命周期短,因而不會維持很久,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另外,由於很多人造景觀往往附著於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遊資源之中,破壞了原有資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旅遊部門急需理順管理渠道,對全省各地的旅遊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指導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真正從長遠著眼,運用可持續發展及永續利用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進行旅遊資源的區域開發。
其次,在旅遊資源區域開發過程中,管理機制不順,缺乏整體協調,存在著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在一個風景名勝旅遊區內,可能有五個同等級別而又互不隸屬的管理機構,分別是風景管理局、文物局(治)、宗教局(處)、旅遊局及當地政府。由於各自管理體制不一,投資重點和利益也不一樣,致使景區在投資、建設等方面不能配套協調。如壹口風景區是全國四十佳之一,瀑布屬於風景局管理,投入大量資金,而與之一體的「旱地行船」和清長城是文物局管理,認為只是一般文物,不作重點開發,所以使景區建設一直不能整體同步進行,影響景區價值的發揮。這種管理混亂、效益低下的局面嚴重困擾著山西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規劃。其次,各旅遊區之間缺乏區域間的聯系和協調,造成了旅遊區間的盲目競爭,同時也難以形成通暢的旅遊線路,對旅遊產品的開發極為不利。
四、 山西旅遊資源區域開發對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山西旅遊區域開發仍處於開發的生成期階段。根據經驗,在這一階段中,旅遊業的關鍵性舉措主要是要豐富風景點結構,加強景區建設。具體開發對策如下:
(一)按照擇優開發、保證重點的原則,採取不同的區域開發模式。
由於旅遊資源區域開發的財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採取「全面開花,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旅遊發展政策,選取項目投資時,應該首先在資源質量高,旅遊基礎好的部分地區實行擇優發展戰略。山西每年可用旅遊開發的資金約2000多萬元,應把這些不同渠道來的資金集中使用,重點扶持重點景區的建設,對其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從全省旅遊資源區域開發來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同、揚州、太原、臨汾 、運城為主體的八大旅遊區格局,各旅遊區資源豐度不同,開發程度也不同,應採取不同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單一腹地」開發模式
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旅遊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的地區,只能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重點開發一、兩個場所值大,等級較多的旅遊景點,把集中開發的幾個旅遊地作為整個區域旅遊發展的增長極,通過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加和完善來帶動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形成單一旅遊中心地——腹地體系的蛛網式結構。如呂梁旅遊區處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呂梁山區,旅遊業剛剛起步,今後應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風景區作為重點投資開發項目,建設配套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擴大其影響,還可與距其不遠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進行聯合開發,以二者旅遊規模的擴大來帶動 梁旅遊區的旅遊發展。
2、「等級序列」開發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遊區屬於旅遊資源價值大,開發程度較高的旅遊區,旅遊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多級別的旅遊中心地,而且這些中心旅遊景區在區域內已具有較強的集散功能。對旅遊區的功能、規模及發展方向起著制約作用。這些旅遊區的資源開發應以中心旅遊景區為依託,在不斷完善中心景區功能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和建設潛力大的旅遊資源作為次一級的增長極,逐步形成旅遊中心——次級旅遊中心——旅遊腹地的通道網落式的空間結構,從而實現區域旅遊的全面發展。如忻州旅遊區中,五台山風景區是忻州地區的一級旅遊中心地,區內其它旅遊景點雖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但目前還未能達到象五台山那樣的吸引規模。今後除繼續開發五台山各個台頂,開通改造台懷鎮至五個台頂的道路,配套完善各台頂的服務設施等項目外,應加快開發管滲山——蘆芽山風景區及代縣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它們同五台山景區的聯系,形成以五台山為中心的大旅遊圈,推動忻州旅遊區向更高層次邁進。
3、「多核一共生」開發模式
在擁有若干個特色各異,規模相似,功能互補的旅遊中心地的旅遊區內,應充分發揮各旅遊中心景區的功能特色和資源優勢,形成多旅遊中心——腹地網路式的中心集合體,共同帶動區域旅遊資源開發。如運城旅遊區,區內存在著多個級別較高的旅遊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 山)雲(夢山)自然保護區。這些旅遊景點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其次,近年來與河南省聯合開發的「黃河游」項目也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因此,運城旅遊區應繼續完善「黃河游」及「關公故里游」等項目,大力開發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的觀光、避署、休養、科考旅遊,修復永濟鸛雀樓及唐開元鐵牛館,舜都萍坂古城;加強各中心景區的聯合,開發環狀旅遊線路,共同開拓國防國內旅遊市場。
(二)選定目標市場,針對市場進行資源的開發及設施建設。
旅遊資源開發和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遵循一定的市場原則,從實際出發,選擇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市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經營、所以,客源目標市場的正確定位是旅遊資源開發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對山西而言,發展國際旅遊業相對於國內旅遊業說,短期內還面臨著各方面的困難,旅遊外匯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付出比國內旅遊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山西不應再把重點放在國際旅遊上,而應從實際出發,把眼光移到國內旅遊市場的開拓,以國內旅遊為主體,著眼發展大眾化旅遊,開創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旅遊形式和項目,進一步加強對國內旅遊者的宣傳促銷,為一般群眾旅遊者提供方便的旅遊條件,同時積極創造發展國際旅遊條件,以國內旅遊帶動國際旅遊的穩步發展。根據山西省旅遊資源狀況、旅遊業基本運營態勢及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山西省旅遊目標市場定位應該是:以國內旅遊為主體,逐步培育進軍國際市場的配套條件,以國內旅遊帶動國際旅遊的發展。
(
『肆』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4)山西旅遊文化的偉大意義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伍』 求關於山西省文化,歷史,旅遊,人文的題目,最好是選擇題 越多越好,謝啦{{(>_<)}}
建議搜一下山西導游考試真題,除了導游政策法規及業務試卷外,其他都是文化,歷史,旅遊,人文的題目。
『陸』 山西旅遊有什麼優勢
山西悠久的中復原文化肯定是首位的,制比如陽泉藏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有《史記》里記載的趙氏孤兒藏身地,其次,山西地理位置優越,是南北要沖,再有,山西旅遊資源豐富,景點遍布全省各地,各資遊玩觀賞的地方不勝枚舉。有這些足可以說明山西是旅遊大省了。
『柒』 山西省推行旅遊有什麼意義
肯定是想把旅遊業發展壯大,成為山西的一項支柱產業!
『捌』 山西省發展特色旅遊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共同孕育了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全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擴大開放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人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豐富的物質基礎。因而,山西旅遊業將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新機遇,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將步入更快的發展時期。(一)構建和諧社會為旅遊業發展賦予了新思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尤其是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這一目標的確立,明確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和人天關系的和諧。眾所周知,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中一個巨大而明顯的變化就是旅遊與休閑活動的開展與普及。旅遊與休閑已經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小康生活的標志之一。旅遊活動是人的運動和人的社會活動,因此,一方面,旅遊活動必將促進人與自然的接觸,提高人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了解與認知,提高人們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旅遊活動也必將促進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往與交流,增強人們的相互了解,增強人們的認同感。通過潔凈的旅遊產品、旅遊經營和旅遊行為,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營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發展開闊了新視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在這一新的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要堅持「五個統籌」的基本原則。這一科學的發展觀和基本原則,將指導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在繼續注重開發各種傳統旅遊資源的同時,重視對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為吸引物的農業旅遊的開發,在滿足城市居民旅遊需求的同時,促進農村居民旅遊活動的發展,使旅遊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做出更大貢獻。「統籌地區發展」,就是要在發展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欠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促進這些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產業優勢的轉化。「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在提高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的同時,發揮其在促進就業、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功能。「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在發展旅遊過程中,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能再延續以往「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老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在發揮旅遊業在拉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好旅遊業在對外開放中的先導和促進作用,鼓勵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因而,旅遊業的發展和其他產業一樣,將更加強調均衡發展,強調綜合效益,強調利益協調,強調可持續性。(三)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小康社會建設推動了旅遊消費需求的快速持續增長,將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十一五」期間,據省旅遊局預測,山西省國內居民出遊率將從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57%。未來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預期在10%以上,到期末人均GD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進入全國中等水平以上。居民消費將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旅遊熱也正在迅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將創造有利條件,旅遊將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導行業。(四)旅遊業被列為全省新的四大產業之一,將成為山西省旅遊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旅遊業符合山西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的要求,是山西擴大對外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存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選擇。省委省政府把旅遊業列入重點發展的優勢支柱產業之一。從宏觀上,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發展創造內在動力。(五)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今後一段時期內,隨著各級財政收入的增加、社會資金的充盈成為擴大旅遊投資基礎條件。「十五」期間山西省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旅遊業提供了發展的平台。全省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特色城鎮化建設進程,使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些都會大大提高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為旅遊產業升級和目的地建設奠定基礎,為旅遊業實現超常規發展創造條件。(六)國家區域旅遊合作、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和奧運會、世博會的召開,將為進一步發揮山西旅遊的區位優勢帶來新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了統籌區域旅遊發展,推進東、中西部旅遊業良性互動的戰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東啟西,有條件成為中原旅遊區域協作的樞紐。同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召開,也為山西省旅遊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七)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戰略實施,將為山西文化旅遊的發展增加新的內涵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實施,使中華文明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各國遊客的吸引力不斷加強。山西省作為文化旅遊的資源大省,旅遊產品也將從中得到整合提升,將為旅遊業發展增添無形的力量。四、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旅遊業是永遠朝陽的產業。進入「十一五」時期,山西省旅遊業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人民的旅遊熱情將進一步煥發。未來5―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旅遊市場前景廣闊,需求潛力大,山西省的旅遊將維持高速穩定增長,並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過渡。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到2010年末全省旅遊總收入要達到800.9億元,入境遊人數達到87.8萬人次,年均增長16%,旅遊外匯收入達到3.3億美元,年均增長10%。國內旅遊收入達到774.4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2.4%。根據預測未來5到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有如下幾個特徵。(一)客源市場巨大,國內旅遊人數將快速增長目前,山西省海外旅遊接待年均增長20.6%,國內旅遊接待年均增長17.6%,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山西省旅遊接待人數將持續增長,並維持高速局面,「十一五」期間,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為2000美元左右,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的文化旅遊消費支出不僅總量穩步增長,而且文化旅遊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呈明顯提高。山西省周邊七省市的人口約3億,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陝西四省市接待海外旅遊者974.3萬人次;東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運輸,旅遊客源潛力也十分巨大。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地區,受中華文化和景觀差異的影響,一直是我國和山西省的重要旅遊者輸出地,加之省內旅遊資源的快速增長,只要做好旅遊形象定位及宣傳促銷工作,來晉旅遊人數將可以成倍增長。(二)出境旅遊將穩定增長未來5-10年內,山西省出境旅遊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出境旅遊目的地的不斷擴大;二是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政策不斷調整,使出境旅遊活動變的更為方便。前者的變化最大,致使公民出境旅遊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遍及世界各個大洲。後者則是我國外匯政策不斷放寬的延續,尤其是從2005年年初開始,中國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攜帶人民幣的數額由原來的6000元提高到兩萬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加上人民幣已經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內某些場所實際流通,將大大方便了中國公民在境外旅遊或其他消費活動的方便程度。宏觀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將使山西省出境旅遊人數保持穩定增長。(三)旅遊業的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將日趨完善「十一五」期間,隨著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旅遊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旅遊業內部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旅行社,飯店的數量在逐步增加的同時,將更注重內部管理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旅遊業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將更多地吸引海外遊客,並提高遊客的旅行質量。(四)旅遊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狀態,並逐步向發達省份的旅遊消費結構靠攏據預測,未來5―10年內山西省人均GN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人們將會產生普遍的旅遊動機。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剛達到國內旅遊經濟條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們的旅遊消費水平的普遍降低。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將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出門旅遊將要求吃的好、住的好、乘車帶空調、座軟卧,有的要求乘坐飛機往返,由基本滿足型向舒適型、享受型過渡。當前山西省旅遊消費的結構中食住行的比重較大,達75%―85%,游購娛佔25%―15%。旅遊業發達地區,旅遊消費中游覽購物娛樂支出佔60%。隨著山西省旅遊產品生產開發的多樣化、系列化和旅遊配套設施投資結構的進一步改觀,今後山西省省內旅遊消費結構中游購娛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五)旅遊方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遊客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目前人們的旅遊方式一般為觀光旅遊型,活動內容貧乏單一,有人概括為「白天看廟,夜晚睡覺,白天疲勞,夜晚無聊」。隨著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樂性的旅遊內容會大大增強,今後人們的旅遊方式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保健康復旅遊,美食家旅遊等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旅遊人員構成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公費旅遊仍將佔一定比重,只不過份額逐步下降,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將會以自費旅遊的方式出現。(六)旅遊熱點繼續升溫「十五」間,山西省旅遊業出現了不少亮點和熱點,這些熱點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得到長足發展。其中,「紅色旅遊」、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最具代表性。這些獨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不斷推出,必將成為今後山西省旅遊業的新熱點。(七)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對全省國民經濟的貢獻將越來越大,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山西省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預計未來5-10年內,旅遊總收入佔全省國內生產總比重由現在7.1%,提高到10%左右。五、旅遊業發展對策選擇「十五」期間,是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進入「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已經確立了建設旅遊新興支柱產業的總目標,隨著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中部開發崛起戰略的逐步實施,旅遊產業發展應抓住良好機遇,適應新形勢,把山西省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使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再邁一個新台階。(一)加強產業規劃,精心構築新型支柱產業的大旅遊格局旅遊規劃決定著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方向和質量,是旅遊發展的龍頭和靈魂。只有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服務和管理標准,形成特色旅遊產品和管理體系;才能不斷優化產品配套,改善客源結構,延長消費鏈條,提升旅遊綜合效益,切實轉變旅遊經濟增長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實旅遊業發展「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為構建和諧山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貢獻。依據「十一五」規劃方案,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項目規劃的編制。產業規劃、景區規劃的編制,一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和「大旅遊」的觀念,堅持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相結合,與市場主體培育相結合,與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相結合。特別是太行山、晉西北革命老區的旅遊開發,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要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還要突出區域特點,加強聯合構建,體現線路、精品和特點,要根據市場需求,把休閑度假旅遊納入其中。三是要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不僅要考慮旅遊業與其直接相關的交通、通訊、商貿等服務業規劃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遊業與地方傳統一、二產業的關聯度。要以旅遊資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劃為背景來進行旅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二)推進旅遊法規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各級旅遊部門要把依法行政作為當前及今後下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抓緊抓好。一是要通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強和改進行政許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順協會和中介組織體系,同時更要提高市場引導和監管能力,切實把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二是要建立全省旅遊行政和執法體系和行政執法責任制。認真貫徹落實《山西省旅遊條例》、《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三是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圍繞打造旅遊精品,對景區名稱、商標注冊、產品登記等都要精心策劃。在抓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各級旅遊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重視並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為向本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指導工作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三)重視基礎建設,提升旅遊業整體素質旅遊基礎設施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所在,「十一五」時期,各級政府要抓緊搞好旅遊目的地建設。按照全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空間布局,以線路為型,整合資源。一是要加快兩個旅遊中心城市、三條旅遊帶、四個旅遊經濟帶、六條精品旅遊線以及旅遊園區的建設。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經初具規模的大運旅遊經濟帶,整合推進極具發展潛力的太行旅遊經濟帶的新產品開發,積極做好沿黃旅遊經濟帶的前期准備工作,達到沿黃公路開通即可形成旅遊產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緊啟動管涔山、歷山、萬榮黃河灘塗、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閑度假旅遊項目開發。四是要抓好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旅遊道路交通標識牌建設。(四)強化旅遊市場開拓,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旅遊市場開拓要根據現代旅遊新趨勢,創新理念和手段,繼續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為旅遊主題現象,將旅遊形象與整體形象塑造相結合,推進大營銷戰略,形成主題鮮明、對市場有針對性和沖擊力的旅遊新形象。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遊特色,又符合旅遊時尚;既有繼承性也有創新和發展,既符合市場要求又易於傳播;既主題突出,又立體多面。二是要重點策劃設計晉北佛教文化游、平遙古城游、晉南尋根覓祖游、太行山風景游,黃河風光游及紅色旅遊等系列精品旅遊線路。(五)加快市場培育與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產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健全旅遊市場運行機制,加快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積極引導旅遊企業發展,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專業化,促進市場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遊管理部門「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作。一是要狠抓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要完善旅遊行業管理手段和功能,促進旅遊中介組織發展,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和行業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強標准化建設,優化全省旅遊市場秩序。要積極創建標准規范體系,制定《山西省旅遊客棧的星級與評定》省級地方標准。編制《山西省旅遊行業管理細則》,從旅遊星級飯店管理、旅行社、導游管理、旅遊安全管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方面系統地規范行業管理行為。三是要加大市場檢查力度,打擊違規違紀行為。加強各級旅遊行政部門的市場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證市場秩序與旅遊安全。四是要深入推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活動。宣傳貫徹國家《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檢查標准》。五是積極培育發展酒店業和旅行社業。積極培育發展品牌國際旅行社,引導扶持山西省大型企業。六是要抓好崗位培訓,全面提升旅遊企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玖』 山西省的旅遊資源簡介!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中國的70%以上。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9)山西旅遊文化的偉大意義擴展閱讀
1、五台山
五台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南距陝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拾』 山西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
山西24個重點旅遊景點 壺口、五台山、恆山、平遙古城、晉城皇城相府、應縣木塔、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洪洞大槐樹、普救寺、綿山、運城死海、陽泉藏山旅遊區、榆次老城、太行山大峽谷、雲岡石窟、寧武萬年冰洞、臨汾堯廟、常家莊園、晉祠、蘆芽山、北武當、黎城黃崖洞、解州關帝廟。 山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為我們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國務院於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後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計99座,歷史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她們猶如散嵌在祖國大地的顆顆璀璨明珠,散發著奪目的光芒。 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西省共有5座。 大同市: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排名第三,國務院1982年2月8日批准。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排名第八,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排名第四。位於山西省北部。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排名第五。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排名第三,國務院1994年1月4日批准。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山西省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大同、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