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遊論文
A. 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論文
悠悠中華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國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江南水鄉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煙,東方海島之漁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黃土高原之窯洞,東北密林之木屋,西南邊陲之寨子……千姿百態,魅力迷人。
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
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遺存,在中國的文化中占居著何等的地位,它們目前的境遇如何,現在的人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帶著這些疑問和擔憂,近日中外專家聚首西塘,探討古村落保護之法。
在前來參加論壇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當中,有被稱作「民間文化守望者」的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有以「罵」著稱、且被媒體稱為「保護古城的衛士」的國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還有遠道而來的兩位日本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福田亞細男和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菅豐博士。
另外,國內外具有典型意義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數到場,為論壇帶來了更多的聲音。讓我們借著專家的智慧,試著尋找延續這些傳統文化的良方。
宣言書
4月27日清晨,銀色的月光剛剛退去,蘇醒中的古鎮西塘充滿了生機,鳥鳴聲、搖櫓聲、腳踏車聲、還有清風拂柳的婆娑聲裊裊不絕於耳……一如「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本色。
而此時,馮驥才和西塘鎮黨委書記沈國強兩人早早地就出現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樓露台上,參加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錄制,主題正是「古村落保護」。
第二次來到西塘的馮驥才還是老樣子,一頭桀驁不馴的頭發,說起話來慷慨激昂。這幾年他一直為搶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護的重點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堅定地認為,在民間文化遺產和搶救過程中,古村落是民間文化的「箱底」,因此從2005年3月至今,他已輾轉考察了國內七八個省的古村落。他說:「時間很緊迫,我們現在連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麼保護?因此在這里開這個會議,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討今後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耕文明留給後人的財富,我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鐮刀、鋤頭,那將是無比的悲哀。」這是他最大的擔憂。
不止在一個場合,馮驥才用「來晚了」來形容對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講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時偶遇的一個細節:「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鎮長陪我在岸邊走,走著走著天有些涼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正把支窗戶的棍子拿起來關窗戶,同時把一盆窗外的花拿進去。我注意到當時花盆上落了一隻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輕輕一抖,蝴蝶飛走了。西塘連生活的詩意都保存下來了,這種和諧讓我感動。」
馮驥才認為西塘的經驗是一種生態的保護方式,它延續了當地人生活的原態,是以人為本,可以作為典型供其他地方學習。當談到為什麼選擇西塘作為論壇主辦地時,他說,除了西塘的保護做得成功之外,當地政府的觀念也讓他感動。
「當時西塘鎮領導有兩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一句是『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責無旁貸是政府的事』,還有一句是『當經濟的GDP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我們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層的領導能有這樣的先見之明和文化責任感,讓我看到了希望。」
帶著這樣的希望,馮驥才把論壇帶到了西塘,並發出了旨在呼籲開展古村落保護的《西塘宣言》。他說:「必須要抓緊時間,不然的話,很多古村落可能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它,就要失去它。」
觀點論
一批重量級專家、學者、官員的到場無疑為本次論壇增色不少,他們在會場上激烈的觀點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絕倫的火花。
馮驥才:古村落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
「我一直認為古村落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馮驥才這樣解釋他的觀點,「從規模上講,我國有5000年到7000年的農耕文明,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約1600個縣,19000個鎮,按照一個鎮10個行政村來算,我們有20萬個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來估計中國的古村落大約有3000個到5000個。但後來聽說僅貴州黔東南地區就有六七百個古村落。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個數,我們的古村落數量至少過萬。」
他認為,古村落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標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存,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體系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它的建築,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規劃,都是其物質遺產,還有很多諸如民俗之類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關於民俗,他補充道:「我所說的民俗,包括人們生產、生活的民俗,商貿的民俗,婚喪嫁娶的民俗,起居飲食的民俗,節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還有類似神話、故事、諺語、歌謠之類的口頭文化。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藝人們身懷的民間技藝和民間手藝都是這個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要進行保護?馮驥才這樣回答:「我們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價值、學術的價值、見證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審美的價值、欣賞的價值,但最終的價值還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們之所以傳承文化遺產,最終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就是把我們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傳承下來。」
他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一個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這種同質化的文化,它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同一個樣子。同時它又是商業文化,能成為賣點的就利用,不能成為賣點的就拋棄、甚至毀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危機,也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失職。」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去年開始做的,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現在只能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關方面正在加緊相關法律的制定。
阮儀三:村落是最後的「凈土」
「阮儀三」這個名字,對於關注中國遺產保護的人並不陌生。作為一名建築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發起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保護運動,而他最讓人熟悉的「力作」莫過於周庄古鎮的保護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北京、西安、開封、揚州、洛陽等城市相繼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遙、江蘇周庄、雲南麗江等又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時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進入21世紀,阮儀三又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潯、烏鎮、西塘等古鎮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擴展文化內涵」的道路,為中國留下了嘆為觀止的「水鄉」。
阮儀三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城市建設熱潮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
他說:「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築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比如江南水鄉,就要保護構成江南水鄉的構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鄰水建鎮的特點,這是它的靈魂。」
在談到「城市記憶」這一概念時,阮儀三舉了「上海猶太人保護區」的例子,那裡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現在是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曾任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布魯門撒爾60年後舊地重遊時,淚流滿面,對身邊的女兒說,『記住,沒有上海就沒有我們一家,沒有中國就沒有我們這些猶太人的活路。』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街區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慈愛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諧相處的里程碑。這個街區就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記憶著一代人的友誼,這不是語言能夠承擔的。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他對把旅遊與保護等同起來的看法嗤之以鼻:「我們通常認為用保護來發展旅遊,來搞經濟開發,把保護等同於賺錢。」他認為保護不應該圍繞著商業利益,因為商業利益的背後必然是破壞。「保護不是為了政績,不是為了開發旅遊,為的是留存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民族建築的精華、和諧的人與自然相處的環境。而這些是我們今後創造新城鎮、新建築的規范。」
青島泰之:保護活態的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駐亞太地區總代表青島泰之應邀出席了論壇。他在發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個特定文化歷史發展的珍貴的有形見證,反映了人們文化、哲學和審美價值的演變過程。與考古遺址和廢墟相比,這些歷史遺產群落是活態的遺產。
青島泰之認為,在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過程中,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傳統建築和街道正不斷被現代建築所替代。因此,保護歷史遺產群落的非物質文化元素與保護其物質形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在保護這類遺產的努力中,提高當地社團保護遺產的意識,促進他們的參與至關重要。
他說,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中國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遺產保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平遙古城、麗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他同時希望中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和組織以及地方社團都能夠參與到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他山石
在「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代表的經驗發言也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江西婺源——文脈的延續
婺源的鄉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馮驥才對婺源也是贊不絕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磚、灰瓦、白牆、翠綠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藍色的山野、紅色的霞光,簡直像一幅畫。」
婺源縣政府根據各村落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的保護方式。包括景區式、博物館式、分區保護式和原始生態式。
由於婺源境內徽派建築遍布鄉野,獨具地方特色的儺舞、徽劇、茶道等文化絢麗多彩,因此政府出資對分散在鄉村的古建築進行普查、登記、建檔,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保護性規劃,同時成立了「婺源縣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還制定了詳細的農村建房審批流程,以抑制亂拆亂建的現象。
為了增強古村落的生命力,該縣還專門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會」,研究會下設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藝文化和民間故事等9個分會,負責對全縣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硯製作技藝等4項民間藝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榆次後溝古村——民居博物館
後溝古村以古樸的農耕文化、精美的建築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特別是精巧別致的古戲台、玉皇殿、觀音堂等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後溝古村因地制宜、順勢選址、擇吉而居,強調和諧的「田園山水」和「耕讀文化」。2005年,在經過周密論證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對後溝古村進行了搶救性的整理和修復開發。同時還成立工作組,圍繞村民生產生活的自然形態開展調查、挖掘、整理、引導工作,再現了古村久遠的民間藝術、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地域節慶活動,並籌建了農耕民俗博物館。
在搶救和保護古村過程中,始終貫穿「簡單不簡陋,民俗不粗俗」這一主線,在修復保護過程中,力求展現其簡單而精巧的建築、悠久而古樸的風俗、厚重而傳統的民風,使「田園風光、淳樸民風、古村風貌」躍然而出。
越南順化——新舊的和諧
順化市是承天化的省會,位於越南的中部。在順化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遺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當時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響和北方青銅時代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代起,這里就成為獨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樣風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調。
順化的一個特點是博採眾長,歷史上所有的獨特藝術形式都為順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宮廷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共存與互融。
順化是一個都市,但仍保存著歷史中形成的諸多傳統。因此,順化不僅扮演著多樣城市和歷史城市的角色,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有著很多的可觸與不可觸的文化遺存。
B. 求一篇關於「世界文化遺產賞析」的論文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6月,中國已有38處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5處,世界自然遺產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文化景觀2處。【文化遺產】(25處)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18.龍門石窟(河南,2000.11)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0.雲岡石窟(山西,2001.12) 下載網
22.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23.安陽殷墟(河南,2006.7.13)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2007.6.28)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5.福建土樓(福建,2008.7.7)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自然遺產】(7處)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1.九寨溝(四川,1992.12)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黃龍(四川,1992.12)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3.武陵源(湖南,1992.12)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4.三江並流(雲南,2003.7)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5.大熊貓棲息地(四川,2006.7)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6.中國南方喀斯特(石林(雲南)、荔波(貴州)、武隆(重慶),2007.6.27 )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7.三清山(江西,2008.7.8)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1.泰山(山東,1987.12)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黃山(安徽,1990.12)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3.峨眉山—樂山(四川,1996.12)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4.武夷山(福建,1999.12)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文化景觀】(2處)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1.廬山(江西,1996.12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2.五台山(山西,2009.6.26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產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無形遺產】(4處)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崑曲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中國古琴藝術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蒙古族長調民歌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南音(泉州弦管)(2009.10.1)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記憶遺產】(4處)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世界遺產預備名單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建國門)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獨樂寺(天津薊縣)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縣)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餘杭)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庄、同里)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盧溝橋(北京豐台)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GqJ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C.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於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庄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嶽上」,這里還有著「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餘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當山地區曾是楚國早年國都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葯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葯材,是我國現存野生葯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有野生葯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葯修煉,唐宋以後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葯,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有400餘種葯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道教素有重視醫葯學研究的傳統,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生文化,與現代旅遊開發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葯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徵: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歷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等事件,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於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於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7 結論
特色是旅遊業的生命,特色旅遊資源是旅遊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旅遊開發的重要依據。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山的特色旅遊資源內涵豐富,特異性突出,除卻傳統的道教文化資源外,本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旅遊資源特色也十分鮮明,極具開發價值。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的認識,對今後本地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和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充分認識武當山旅遊資源的特色及內涵,才能更好地在進—步的旅遊開發中挖掘特色,發揮特色,使其更好地為旅遊業服務,也才能在旅遊資源保護中做到針對性強、有實效的保護。
D. 世界遺產保護+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
——關於麗江古城
早就對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有所耳聞,而對麗江的興趣卻是從一部或者有些人會認為不知所謂的電視劇《一米陽光》里獲得的。一米陽光源自麗江的一個傳說,那對深情的納西戀人的故事常常縈繞心間,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麗江就是為了分享「在萬丈愛情陽光中,你曾經擁有這一米就夠了」的感動。還有久久不能忘懷的是納西女孩美妙的歌聲,實在是麗江美麗風景的升華,浪漫傳說的點綴。
麗江的自然風光固然美好,而現在我卻想要回到最先聽聞的麗江古城,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她有別於其他古建築群,單純展現自己美的一面,或者實用的一面,它是藝術與經濟的統一體,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完美結合。她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她的建築融入了漢族,白族,藏族,彝族的元素,特別展現了納西族的獨特風采。不似其他地方古建築的拘泥於形式,麗江古城的建築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據說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建城牆就如木字加框而成「困」,所以她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裡面唯一沒有城牆的一座。這也造就了麗江古城獨特的開放形式,讓她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
還有她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的古街;玉河水繫上每平方公里93座的古橋們;「略備於元,盛於眀」的木府;構建獨特,飛檐恰似五鳳展翅的福國寺五鳳樓;道路南北貫通,東西橫亘的白沙居民建築群;一條青龍河從中穿過,兼有麗江境內最大石拱橋的束河民居建築群。他們一一展示了古城風貌,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也的確是實至名歸。
這樣美好的古城自然不能孤芳自賞,獨居僻靜,如何合理的利用她保護她又是一個難題。
想要為人所知,和其他的風景名勝一樣很好的一個途徑是通過發展旅遊業,這樣還能提高古城當地的經濟,也能為古城的維護與修復提供經濟後盾。而旅遊必將伴隨著一系列問題的產生,環境的污染,建築的破壞,那麼就必須在此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發展旅遊業,但是要控制遊客數量。還可以開展建築專家、歷史文化研究學者等的專團旅遊,讓專家們在參觀的過程中及時提出維護古城的意見和建議,而且對於提高古城的文化層次也會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還要合理的利用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商業化的經營模式。開設一些與古城有一定關聯的商鋪一方面可以吸引遊客,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古城所在地的經濟做貢獻。當然商鋪主人們也必須規范經營,不應該把古城改變成城市的縮影,商家們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對古城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而現在麗江古城內過多過雜的商鋪已經給古城的維護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輿論的壓力會讓當地政府有所作為。另外製定一系列的法規來規范遊人的行為也是十分必要的,不應該讓古城遭受人為的破壞。
社會在發展,可是麗江古城作為難得的古建築群,應盡量保持其原有風貌,不應該在其間修建與建築群整體不和諧的現代建築。對於已經存在的可能對現代生活造成不便的古代建築也不應隨意拆除,保持古城的完整性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納西文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雖然是因為電視劇讓我對麗江產生了興趣,可是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手段。因為在拍攝電視劇的過程中必將給古城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絕對不利於古城的保護,神農架和九寨溝在拍攝影視作品的過程中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害,這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可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其他的自然人文風光地的工作人員就要引以為戒,是不是應該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允許相關影視作品的拍攝也該著重思量。所以我想想要保持古城完整性,限制一些商業的拍攝是必要的。對於周圍的景色,也應予以保護,讓其與古城風貌和諧存在。
古城對於很多民族文化和古代建築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組織專家團的基礎上還可以派遣相關專家前往研究,不僅對文化的傳承有好處,還可以對古建築的保護做出規劃。
納西老人們還在古城裡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古城的建築屹立於山水之間,一派融於自然的人文景觀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我們的後代們是否還有機會見到這些讓我們嘆為觀止的古人創造,這都有賴於今人的作為。「可持續發展」,政治色彩濃厚的一個詞,而對於麗江古城,這是多麼的必要。
E. 世界文化遺產的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F. 關於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論文,2000字
2562626565626
G. 大學選修 世界文化遺產的論文 (急需)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H. 有關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小論文!
2003年7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其北面有天壽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後山、龍山和虎山,西北有筆架山,東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長壽山,群山環繞,層巒疊嶂。其間幾道水流自西北而向東南,彎彎曲曲穿流而過,更顯陵區山水相映秀美天成。 明十三陵從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長陵始,至順治元年(1644年)止,歷時235年。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分別是: 一、長陵是十三陵的主陵,位於天壽山下,埋葬著明成祖朱棣。朱棣史稱「太宗文皇帝」,年號永樂,在位22年,合葬的有皇後徐氏。 二、獻陵在天壽山西側,地名黃山,埋葬著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年號洪熙,在位1年,合葬的有皇後張氏。 三、景陵在天壽山東側,地名黑山,埋葬著宣宗朱瞻基。宣宗年號宣德,在位10年,合葬的有皇後孫氏。 四、裕陵在獻陵西北,地名石門山,埋葬著英宗朱祁鎮。英宗有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共22年,合葬的有皇後錢氏、周氏。 五、茂陵在裕陵西,地名聚寶山,埋葬著憲宗朱見深。憲宗年號成化,在位23年,合葬的有皇後王氏、紀氏、邵氏。 六、泰陵在茂陵西北,地名史家山(亦名筆架山),埋葬著孝宗朱樘。孝宗年號弘治,在位18年,合葬的有皇後張氏。 七、康陵在泰陵西南,地名金嶺山(亦名蓮花山),埋葬著武宗朱厚照。武宗年號正德,在位16年,合葬的有皇後夏氏。 八、永陵在景陵東南,原地名十八道嶺,後改名陽翠嶺,埋葬著世宗朱厚。世宗年號嘉靖,在位45年,合葬的有皇後陳氏、方氏、杜氏。 九、昭陵在長陵西南,地名大峪山,埋葬著穆宗朱載。穆宗年號隆慶,在位6年,合葬的有皇後李氏、陳氏、李氏。 十、定陵在昭陵東北,地名大峪山,埋葬著神宗朱翊鈞。神宗年號萬曆,在位48年,合葬的有皇後王氏、王氏。 十一、慶陵在獻陵西北,地名黃二嶺,埋葬著光宗朱常洛。光宗年號泰昌,他做皇帝僅1個月,合葬的有皇後郭氏、王氏、劉氏。 十二、德陵在永陵東,地名檀子峪,埋葬著熹宗朱由校。熹宗年號天啟,在位7年,合葬的有皇後張氏。 十三、思陵在昭陵西南,地名錦屏山,埋葬著思宗朱由檢。思宗年號崇禎,在位17年。思陵原是他的貴妃田氏墓,清軍入關後改建為皇帝陵墓,合葬的有皇後周氏、貴妃田氏。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對陵園建築都非常重視,明代也不例外。明成祖遷都北京前,便開始修建皇家陵園。建陵,當然要選擇一處趨吉避凶的風水寶地。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禮部尚書趙並聘當時著名的贛派風水傳人廖均卿一同前往北平,卜選陵地。他們一行先在北平的西山一帶尋覽。因為西山的香山、潭柘寺一帶是著名的風水寶地,金代皇帝和遼、金、元三代許多達官貴人也都埋葬在這里。但是他們勘查發現,西山地區沒有符合贛派風水術要求的理想之地,不是形具未全,便是規模太小。於是,他們將目光北移,在北平的北部山區尋找,終於發現並認定昌平縣東北(明時昌平縣治在今昌平區舊縣)黃土山為建陵的最佳區域。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遷都北平。他親自審視了趙、廖等人選定的黃土山吉壤,表示非常滿意。但他嫌黃土山的名稱不雅,遂改名為天壽山。同年正式點穴,永樂十一年(1413年)玄宮落成,命名為長陵。長陵居於十三陵中心位置,也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皇陵。 明十三陵中每座帝陵都包含三個建築模塊:神道、陵宮和玄宮。 神道是帝陵建築的前導部分。十三陵諸陵除思陵外都有神道。長陵神道建築規模最大,全長7.3公里,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間接地由長陵神道分出,因此該神道又為十三陵的總神道。 在幽深曲折的長陵神道上由南而北,有石牌坊、下馬碑、陵寢兆城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等建築,這些建築至今仍保存較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對神功聖德碑亭、陵寢兆城門(大紅門)和龍鳳門進行過修繕。 人們參觀十三陵,首先看到的便是矗立在長陵陵門外的石牌坊。整個牌坊為五門六柱十一樓,結構勻稱和諧,造型美觀大方。寬達28.86米,中間最高的牌樓高14米。牌坊用純一色的漢白玉製成,夾柱石上方雕刻著造型生動的麒麟和獅子,上端額枋上雕刻著柔美飄逸的雲紋。 陵寢兆城門(大紅門)是陵園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邊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門的左右連接著長達約40公里的圍牆,把整個陵園圍括起來。如今,這些圍牆大都塌毀,只有一些斷壁殘垣依稀可見。 進入大紅門,一直通往長陵的大道便是神道。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築是神功聖德碑亭。亭呈正方形,紅牆黃瓦,重檐厚壁。亭內樹立著高大的石碑,碑文三千五百餘字。碑亭外有漢白玉華表四根,明朝人稱它們為「擎天柱」。柱上刻有雲龍,頂端蹲卧異獸,南北相對,頭朝北的稱為「望君出」,朝南的稱為「望君歸」。 過碑亭向北,依次排列著18對石人石獸。石人分為勛臣、文臣、武臣3種,共6對,表示皇帝死後要和生前一樣主宰一切。石獸依次為獅、獬豸、象、麒麟、馬,共12對。獅和獬豸是守衛陵墓的,駱駝、象、麒麟、馬都是坐騎。 石像群的北面又有一座漢白玉製成的牌坊,叫欞星門,也叫龍鳳門。該牌坊為三門六柱建築,三個門的門上中間都分別有一顆火珠,因此又將它稱之為「火焰牌樓」。 石牌坊後有兩座石橋,一座七孔,一座五孔。這里地勢較低,陵園中各條水流匯聚於此穿橋而過。站在橋上,可以望見1958年興建的碧波盪漾的十三陵水庫。走過石橋再向前去,就可以進入長陵陵門了。 長陵的陵宮,共有三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中的建築原有陵門、神庫、神廚和碑亭。陵門有三洞,頂上鋪有黃琉璃瓦,左後連接牆垣。碑亭里的碑原來是空白的,清朝重修十三陵時,利用這塊碑刻上了順治皇帝的諭旨和乾隆皇帝的詩文。神庫和神廚已不存在。 第二進院落中有享殿、殿門和神帛爐等建築。享殿又叫恩殿。恩就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享殿高大宏偉,總面積為1956平方米,是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僅次於故宮太和殿的大型宮殿。其突出特點是所用木料極為珍貴,柱、梁、檁、椽和檐頭,全部用楠木製成。尤其是支撐大殿的60根楠木大柱為世間罕見,中間最大的4根直徑達1.17米,這樣巨大的木材,在當時每一根從砍伐到運入陵園,都需要五六年時間,足見耗費之大,工程之難。 第三進院落的主要建築是寶城和明樓。樓下邊的城牆突出呈方形,所以也叫方城。城牆里圍著的大墳頭即寶頂。長陵的墳頭就像是一座小山。據《明會典》記載,它的直徑為一百零一丈八尺,將近340米,圍著它走一圈足足有二里多。從寶城下面的通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也是方形的,四面開門,當中豎立石碑。由於多採用磚石材料,又建在寶城之上,十分堅固,所以明陵的明樓絕大多數都保存了下來。 玄宮是埋葬朱棣的地方,位於寶頂之下。由於深埋地下,未能開掘,加之文獻記錄簡略,至今人們也不知其中的秘密。好在1956和1957年,文物考古部門對明十三陵之定陵玄宮進行了發掘,進而搞清了明陵玄宮的大體結構:這個玄宮由前、後、左、中、右五個殿組成。前殿又稱過殿,無任何陳設;中殿設帝、後御座和祭器;左殿、右殿各設官床一座;後殿為主室,中間設官床一座,安放帝、後棺槨。每個殿之間由隧道相連接,用整塊漢白玉製成的石門隔開。玄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後殿最高處達9.5米,其他各殿最高處也在7米以上。玄宮中出土的金銀器皿、玉器、瓷器和絲織品都非常珍貴。 其他12個帝陵的建築格局與長陵大同小異,都包含神道、陵宮和玄宮三個建築模塊。除了思陵外,每座陵都有神道同長陵的神道相連接,就像一棵大樹,長陵是主幹,各陵是分枝,有主有從,主從分明,既緊密聯系,又各自獨立,形成為一個蔚為壯觀的陵園體系。再加上陵寢與山水互相映襯,前有流水,翼有砂山,背有後龍,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一種神聖、永恆、崇高、庄嚴、肅穆而又充滿生機的紀念氣氛。 總之,明十三陵正像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其考察評估後所說的那樣:十三陵是中國皇家陵寢的典範,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龐大體系完備,整體系建築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格,各陵總合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突破了唐、宋時期陵寢建築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的格局,發展為一個嶄新的陵寢建築形制,是中國明朝200多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是陵寢規劃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築風格和形制影響了以後幾百年,並對其後清帝陵的修建產生了巨大影響。
I.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論文可以從哪些角度寫
題目:從傳統走向現代民族激情中華魂讓傳統節日文化「長入」今日生活態度:「非遺」保護關鍵在於提高文化自覺現在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數都要求是「活態」的,既需要有人承繼,也要具有相當的技藝水平。至於那些已經完全消失的,將不進行申報。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提倡一種「尊故融新」的觀點,比如像戲曲、相聲等都可以表現新時代的內容,但在形式上卻不可隨便亂改,否則如果一些傳統戲曲用小提琴來伴奏,將完全失去了保護的意義。事實上,國外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貌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比如在韓國,每年都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檢測,檢驗傳承人的技藝是否達到最高水準,如果達不到,就會把這個傳承人的名譽名號重新剝奪,直接授給別人,或直接取消這個項目。1「端午節」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文化」作為一種民間民俗化文化形式,具有傳承性、全民性、多樣性、發展性。它的傳承性,表現在於具有頑強生命力,兩千年來深深紮根這塊土壤,而且向外流傳。它的全民性,表現在於具有很強的參與性,正如一個專家說的:「它並不規定,什麼人可以過這個節日,什麼人就不可以過這個節日,誰都能夠參與。」龍舟競渡「這種賽事活動其實是民間健身運動的雛形。」它的多樣性,表現在於文化元素的豐富性,「簡直就是一座文化寶庫」,既是「懷人」,也是娛己;既有體育競賽,也有衛生防疫;既要忙忙碌碌,也能休閑享受,等等。它的發展性,表現在於既可採用時尚的元素演繹傳統文化,又可在傳統形式中裝上新的現代內容。充分挖掘端午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就要破除這一節日目前處境的尷尬,不再讓「吃」成為過節的惟一永恆主題,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怪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挖掘其中沒被發現的元素,增強其文化娛樂性。如龍舟競渡可衍化為全民健身活動。龍舟競渡本身含有體育競技、全民健身的元素。應該看到,龍舟競渡是所有的端午文化元素中最先、最徹底「現代化」的元素。它讓群眾既享受龍舟競渡中「更快、更強、更美」的快樂,也讓群眾在運動中體味競爭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強健體魂的意義,還讓群眾體味到了競渡運動中團結、爭先、向上精神內涵。插艾掛菖等可衍化為全民愛國衛生活動。插艾掛菖,還有掛香囊、飲雄黃酒等,本來是為「避魔驅邪」、「消災殺蟲」,也就是古代的衛生防疫活動,如果在這種習俗中輸入現代防疫手段,無疑具有愛國衛生運動意義。走娘家、看老戲等可衍化為休閑。「牛歇穀雨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罵」,在端午節休息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因此,將自古以來的「歇」引導成農民的現代休閑,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給你一個網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參考資料:.cn/
J.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
我現在在做關於石林彝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究,因為涉及的范圍很廣,專所以在做的過程屬中出現一些困難。這種趨與學術性的研究,研究范圍越細越好寫,不管你寫哪種,建議你寫自己能較好收集一手資料的題材,這種類型的論文講究你總結性的東西,但是總結出結論需要的證物需要你去充分了解和體會。所以一定不能選擇看似方向很好但是資料很難收集的項目。當然,我個人建議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個,到後期或者後續的踐中起到效果會給你很大的成就感。
希望以後可以多交流相關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