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旅遊發展
Ⅰ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該如何進行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指出,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遊開發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開發處於初級階段:古村落的旅遊開發相對較晚,除少數幾個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順應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而得到開發的,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古村落的民居旅遊點往往都是只經過簡單處理後就開門接客,旅遊經濟效益在部分古村落雖然初見成效,但旅遊開發的帶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總體來說對飲食、住宿、購物等的發展未帶來很大影響,門票收入是其旅遊收入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開發獲得收益的也還只是極少數的村民。
2、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我們目前所見的古村落跟遺址不同,它是農村鄉土環境的重要活見證,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古村落可以使人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走出來,進入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淳樸、和諧的自然情調,領略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濃厚的鄉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築特色交織在一起,使古村落旅遊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4、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Ⅱ 古村落旅遊規劃與開發中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
古村落來旅遊開發可以往民族特色旅遊自這塊,具體規劃落地需進一步實地考察調研。遠景設計研究院民族特色旅遊規劃專家道:就目前情況來看,民族特色旅遊市場需求度比較高,但整體規劃水平卻仍有所欠缺,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民族特色保護與旅遊開發失衡,民族特色被淡化、同化甚至庸俗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規劃時需堅持深層次挖掘文化內涵、突出特色,「軟體」建設與「硬體」建設充分結合,根植地方特色文化等。
Ⅲ 古村落,古民居旅遊開發的幾種模式
古村落的商業價抄值直接體現襲在旅遊價值上,旅遊開發被認為是當前保護古村落兼具經濟效應、社會效應與文化效應的有效方式。前瞻產業研究院梳理當前古村落與古民居保護的模式,常見的有以下五種,各有利弊,也就各有適應的空間條件。
第一種:「畫地為牢」——文物建築就地保護。對一些具備了極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文物古建築,列入區、縣、省、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少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種:「異地再生」——瀕危建築易地保護。易地保護是指將具有突出價值的鄉土建築遺產因客觀的、非遷建無以就地的種種原因,通過拆解重裝的方式,嚴格按原樣另選他處建造。
第三種:「靜態定格」——居民外遷式古村落保護。由於易地保護從某種程度上喪失建築遺產「原真性」,喪失歷史信息「完整」性,全面保護作為另一種古村落保護模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實踐。
第四種:「舊瓶新酒」——功能更新式古建築保護。對古建築單體內部進行改造和建築外環境改造。內部改造一般包括對廚房的現代化改造,整治給排水系統,添置浴室衛生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風貌。
Ⅳ 如何挖掘文化,發展古村古鎮旅遊
一個地區的旅遊吸引力主要來自其旅遊資源的特色,而這種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 這里挖掘的旅遊資源主要針對的是人文類的資源,例如古跡建築類旅遊資源和民族風情類旅遊資源。
Ⅳ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發展
傳統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遊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遊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鄉村旅遊的總體發展規劃
鄉村旅遊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遊經驗,追求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韻味,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製品。鄉村旅遊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
(二)積極引導社區民眾參與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是在鄉村社區展開的活動,鄉村社區作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重要依託地,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繫到鄉村旅遊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繫到旅遊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鄉村旅遊文化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遊發展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鄉村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旅遊發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並積極地參與到旅遊開發中來。
(三)深入挖掘旅遊地特色鄉村文化資源
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要切實挖掘傳統文化載體表象下蘊含的深層內涵, 提升鄉村旅遊地的傳統人文氣息,如反映人與自然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反映數千年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築,或是有著濃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等,盡可能再現歷史文化氛圍和場景,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從這些特有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的表象和深層底蘊中,將傳統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來,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富於觀念和情感溝通,並具有鄉村環境特色的產品,彰顯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企業、社區、居民以及旅遊者都應積極參與其中。首先,通過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估,掌握可用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傳統文化資源,找到本地鄉村旅遊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圍繞主要目標市場的需求,結合本地傳統文化的特色,規劃、設計和開發鄉村旅遊的輔助產品,使鄉村旅遊的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再次政府通過制定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政策,構建公共平台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對農家樂免稅等。
Ⅵ 如何讓風水文化在古村落旅遊中持續發展
估計樓主的意思是想利用景點的風水來吸引遊客吧!請個懂點巒頭的風水師,教導游學習講解當地的巒頭風水即可.
Ⅶ 江西安義古村群的旅遊發展對當地產生了哪些影響
參考這里http://www.lcvlcv.com/liancuntese/lcjj8.asp
http://www.hnsh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保護性開發模式
古村是一類較為獨特的特色村,是遺存的歷史時期農村百姓的住宅建築群落,一般距今有幾百年至上千年的歷史。能夠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處於較偏僻地區。由於古村落傳承了歷史文化,是沿襲民間習俗的聚居地,有著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與現代民居相比,差異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賦予了較高的旅遊價值,旅遊業也隨之成為古村發展經濟的一個典型模式。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古村的旅遊開發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鄉村旅遊。
由於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築歷史悠久,設施簡陋,許多古村落中的建築,在現代生活以及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拆除、改建等危險。這些情況一旦發生,不僅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將破壞古村落的整體觀賞價值,對於古村的價值及其長遠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於古村所選擇的旅遊開發模式,無論處於何種開發階段,古村保護是要放在首位的,這是古村實現其價值的必要條件,也是古村保護開發模式不同於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一樣,村民的積極參與是古村保護與開發的關鍵。古村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所,對古村的保護性開發還要依靠村民自身。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使村民從古村的保護性開發中獲益,找到保護古村與村民獲益的共鳴點,這樣才會提高百姓對村落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古村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效益,可投入於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護與開發
位於浙江蘭溪的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稱之為「八卦村」,來源於其獨特的布局。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是由諸葛亮第27代裔孫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村落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成為外八卦;村內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間房屋成放射狀排列,形成內八卦。諸葛村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村內建築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雖歷經數百年,至今仍有200多處民居及廳堂保留較為完好,且「九宮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變,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11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村從湮沒到開發,經歷了一系列轉變的過程。
1.保護方式的轉變
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於村內一座建築的修繕。
1991年,諸葛村建於元代的諸葛亮紀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大公堂
是諸葛村用以紀念先祖活動的紀念堂,是諸葛村十八廳堂中年代最為久遠、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由於當時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支付幾十萬元的維修經費,在村民集體的商議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會」。理事會由村幹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師、離退休幹部等20多人組成,理事會成員無報酬進行工作,他們向全國各地工作和僑居海外的諸葛後裔發函募捐,同時也由村委會動員村民自願捐款。在理事會的努力下,籌集了18萬元資金,大公堂於1992年搶修完畢。
在諸葛村搶修大公堂的時候,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葉村時,經同事介紹來到諸葛村。看到諸葛村的古村落群體保存還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築形制之齊、結構精美而為之驚嘆。在諸葛村大公堂理事會等一些老同志的協助下,清華大學二十幾位師生在諸葛村調查一個多月,認為諸葛村是中國南方鄉土建築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籲市政府採取措施加以保護。於是引起了蘭溪市政府的重視,著手對諸葛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
1992年,蘭溪市政府公布諸葛村為蘭溪市歷史文化名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鎮、村幹部組成的「諸葛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同時,將原糧站用以辦醬油廠的丞相祠堂歸還諸葛村。
1993年,在諸葛村召開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討會,諸葛村是全國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專家的論證肯定。諸葛亮的文化挖掘為諸葛村日後旅遊開發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
1994年,由諸葛村成立「諸葛文物旅遊管理處」試行對外旅遊開放。管理處由村委會一位委員主持日常旅遊管理工作,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與文物旅遊管理處是一種隸屬關系。
1995年,蘭溪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12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1997年,「諸葛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文保所為市全民行政編制。文保所成立後在村委會的配合下開始對諸葛村的古建築進行調查、統計、編制檔案、制定保護措施。 1997年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的《諸葛村保護規劃》論證通過。諸葛村的整體保護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遊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1996年,當地政府認為諸葛村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為了進行旅遊開發,改變了諸葛村原有的體制,接管了諸葛村原來的「文物旅遊管理處」,成立了以當地鎮政府為主管的「諸葛旅遊公司」,交由鎮政府來經營管理。
由於旅遊公司形同虛設,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資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門票作為資金來源。同時,這些門票收入要返還擁有產權的諸葛村一部分,加上辦公等開支費用,旅遊公司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對諸葛村來講,由政府經營原本產權屬於自己的旅遊項目,使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產生了一種無奈和「業不由主」的不滿情緒,嚴重影響了村委會和村民保護古建築和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
同時,因為產權關系不純,政府對諸葛村的古建築保護也不願投入。古建築的維修經費和村落環境綜合整治所投入的資金大,修一幢舊房子的費用要比買一幢舊房子的費用高幾倍,並且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投入成本,很難作為與村集體、村民協調的產權股份被認可,形成固定資產,投資經營者和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很難統一。
在這雙重作用下,諸葛村的古建築失去了有效的保護體系,在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極大被破壞的風險。
經過兩年多的多頭管理、多方運作,這種經營管理體制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促使當地政府轉變了觀念,認為在諸葛村的保護和作為旅遊資源被開發管理體制中,應以諸葛村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遊公司的直接管理,經營權重新歸還給諸葛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也已意識到諸葛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旅遊開發的價值。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決定把旅遊業作為諸葛村的主要產業來發展。
對於旅遊開發的管理,諸葛村採取了「村委會+旅遊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員會與諸葛旅遊公司的職能分工為:村兩委負責村民建房、審批,村內基礎設施投入、環境衛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築維修及保護、旅遊項目投入、行政事務等;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景區內景點管理、景區經營和宣傳促銷工作;
(2)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諸葛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所轄的經營企業,公司資產歸屬行政村經濟合作社所有,村委會同時是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3)旅遊公司獨立核算,門票收入按比例上繳村集體,村委會(董事會)每年對公司下達一定的經濟考核指標;
(4)文物保護管理所是文物保護領導機構,文保所和諸葛村聯合,負責古民居的維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審批,並對村中民宅的自行維修給予技術性指導。
這種經濟管理體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和責任。對村裡而言,產權和經營權的合為一體,讓經營管理變得更為有效,村裡對村落保護以及旅遊開發擁有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資金配置;對村民而言,建築的保護與開發直接關繫到切身利益,因此對村內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維護則更為自覺;政府通過文保所對村內建築的具體保護措施予以把關,從宏觀層面對古建築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村內環境的整治
如果說古建築是諸葛村發展旅遊業的硬體,那麼村內環境則是旅遊業發展的軟體,同樣必不可少。為了提高自身的旅遊價值,諸葛村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對村內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
(1)對村落進行綜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內的池塘,引活水進村,進行了自來水改造,對村內的三線(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污水管道實行了地埋處理,把污水引出村外進行凈化。重新修建了村內的廁所。
(2)對村中的水泥路進行了改造,利用舊城改造時收集來的廢棄舊磚、舊石板和紅砂岩條石進行仿古鋪砌,恢復了歷史原貌。
(3)村裡成立了由4人組成的專職消防隊,配備了各種滅火設備和消防器材,24小時值班。
對於諸葛村的整體發展規劃、布局,他們聘請了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大量的工作,村落環境得以改變,整個村落景觀也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古建築、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諸葛村在開發上,有一點非常明確:古建築及其內在文化是諸葛村價值的核心,是旅遊資源的源泉,只有保護好諸葛村的所有古建築,發揚他們的文化內涵,諸葛村的旅遊業才有生命力。保護古建築、古文化,就是要保護這些建築景觀的完整性,同時,也保護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受到破壞。
對於古建築的保護,諸葛村首先搶修了村裡那些因年久失修、極易受到損壞的建築先後對7座廳堂,50多幢民居進行了維修。
在維修的同時,對於已經遭到破壞的古建築則盡量恢復、還原。
村裡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業街,在1958年前後被填平,並在上面蓋起了建築。2001年,村裡投資1000多萬元對上塘古商業街進行了復原,拆除了地上建築,重挖了上塘,恢復了古商業街的古舊風貌;村裡的節孝坊,在「文革」時期被拆除,部分原構件留存散落於村外或村民家中,通過村裡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構件,在其遺址上經過裝拼重新恢復了一座節孝坊,同時恢復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復了一座枯童塔。
在維修方式上,諸葛村本著「還原歷史,不改變原貌」的原則,採取了「以舊修舊」的方式。在維修中所用材料,盡量採用民間收集來的舊木料、舊木雕、舊木材等舊材料,這樣既節省成本,又能「修舊如舊」。
長期的古建築維護,使諸葛村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施工體系。村裡有一支土生土長的工匠隊伍,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經過專業人士的指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模仿,在傳承、發揮祖傳工藝的同時,逐漸掌握了歷史時代建築的結構、風格和修繕方法。在上塘古商業街復原工程和「三榮堂」的整體復原工程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建築專家的認可。這支施工隊伍的形成、壯大,對諸葛村的保護修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諸葛村內的隱形資產,對於通過古建築而發展起來的旅遊來說,文化的發揮會對旅遊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對此,諸葛村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村裡恢復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傳統祭祖活動,以及元宵節的板凳龍燈會,並以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醫中葯文化、廉正文化為載體,對諸葛村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傳。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而且提高了諸葛村的旅遊價值,增加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5.村民與古建築間矛盾的協調
在村裡古建築的維修上,村民與古建築之間也存著一些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裡部分年輕人對住老房子已不適應,對於年久陳舊的古宅,村民也不願意花很大的資金去維修。對於這些矛盾,村委會採取了幾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村委會與戶主協商予以收購,房產權歸屬村集體後,由村集體出錢進行維護。
第二,對確實由於經濟條件差維修困難的住戶,村集體給予部分維修補貼,幫助其對房屋進行維修。
第三,對部分幾家共有,而在維修經費分攤上又難以統一的住宅,以及瀕臨倒塌的房子,村委會採取強制搶修。要求戶主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搶修前對危房進行估價,搶修費先由村委會墊付,房屋修好後使用權歸村委會,5年之內戶主交清維修費後,村委會將使用權歸還,超過5年,村委會付給戶主維修前評估的房價,產權即歸村委會。
對於居住面積不夠或舊房確實不宜居住的村民,村裡安排其在新區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須先與村委會簽訂原老房子的保護合同,規定其在新房建成外遷前後,仍要承擔舊房的維護責任,對於老房子不予保護和維修而造成毀壞的,村裡有權強制收歸集體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體積極採取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同時,也積極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村裡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規民約。規定村民如對村落的古建築和文物以及村落環境破壞的,村委會將終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時,村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如每年春節由村裡印製帶有《文物法》的有關條款和村規民約的掛歷,向村民發放,從宣傳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6.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古建築得到有效保護,進行適度開發之後。諸葛村也加強了周邊環境的改造,通過集體租用了村周圍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種植了樟樹、松樹、桃樹、梨樹以及銀杏、芙蓉等中葯材,提高了區域生態環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遊人湧入以及村民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諸葛村旅遊的附加值,也促使旅遊由單一的觀光型向多元休閑型逐步轉變。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峽谷之內,是一個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聞名得益於村裡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為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兩代建築精華為一體,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皇城村旅遊業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末。
在開發旅遊業之前,皇城村的產業以煤炭為主,地下資源的開采是村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位於村子邊緣的皇城相府,只是作為村民的普通居所。隨著地下資源的不斷開采,皇城村開始意識到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啟發,他們意識到村裡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開發的寶貴旅遊資源。
為了確認皇城相府的價值,村書記張家勝帶著《康熙字典》、《午亭文編》等書籍到北京向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咨詢請教。經過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雲集皇城村,在這里舉行了「清代名相陳廷敬學術研討會」,相關專家學者對這座古建築群及其主人陳廷敬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認為他極具開發價值。
隨後,1998年10月,在洛陽舉行的「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皇城相府的價值,也同時拉開了皇城村旅遊業發展的序幕。
確定了皇城相府的旅遊價值之後,村裡開始對相府著手旅遊開發。
開發伊始,困難重重。當時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還處於很保守的狀態,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對於因為旅遊開發而讓他們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願,他們不希望習慣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對於搞旅遊開發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對。
針對這樣的情況,皇城村細心地做著村民的工作,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與他們耐心地交流旅遊開發的利弊得失。與此同時,村裡還組織一些村民前往省內、北京、蘇杭等地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參觀。從山村裡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遊發展的紅火景象,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在村裡的細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認可了旅遊業的發展道路,開始積極配合村裡的工作。
為了轉移相府內的村民,村裡多方籌集資金,建起了120多套現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遷居問題。隨後,村裡開始對相府進行全面的修繕,同時對相府內的文物價值及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復工作進行的同時,皇城村與相關部門積極聯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處」「皇城相府旅遊公司」等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部門,開始了旅遊業的全面啟動。
由於長久「藏在深巷無人知」,對於皇城村的旅遊業起步,外界並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個宣傳自己的好機會,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聞名於天下,旅遊業開始興旺起來。這個機會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
2001年,當村裡得知大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即將開拍的消息後,村領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由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經驗得到了啟示,對於影視劇中所出現的旅遊景點,大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大幅度提高旅遊區的社會知名度,對旅遊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皇城相府作為康熙老師陳廷敬的故居,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影視內容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借劇宣傳」是一個絕好的對外宣傳機會。
在村裡作出了要參與這部戲的決定之後,他們馬上聯繫到了劇組,說明了皇城村與這部戲的歷史淵源,以及皇城村要參與拍攝的願望。由於當時這部電視劇已進行拍攝,劇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攝和宣傳要求,需要以300萬元作為劇本修改以及相關的拍攝、宣傳費用。
對於皇城村來說,300萬元不是小數字。對於是否要進行這項投入,村裡領導經過反復斟酌,深入權衡資金投入與預期產出之間的利益關系。經過了多次的討論和反復的商議,他們最終認為,電視劇《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對外宣傳的有力平台,這300萬元的投入,除了將帶來旅遊業利益的增長外,還將對皇城相府在社會上的影響產生持久作用。最後,他們決定出這300萬元錢,參與拍攝。
於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陳廷敬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成為這部歷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為電視劇拍攝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樣,《康熙王朝》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之後,深受觀眾青睞,劇中獨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話題。
宣傳的目的達到了,經濟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來了宣傳的回報,到皇城相府旅遊的火暴景象持續不斷。當年,他們接待遊客25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達700多萬元,實現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僅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高峰就達到了8000餘人。皇城相府成為晉東南的旅遊熱點。自此之後,皇城村的遊客數量均處於較高狀態,《康熙王朝》的影響一直持續著。
看到了宣傳切實效果的皇城村,繼《康熙王朝》之後又幾次出招,促使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契丹英後》等影視劇先後在皇城相府拍攝。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買斷了河南洛陽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車的冠名權,將該次列車冠名為「皇城相府號」。這一系列的宣傳手段持續不斷地擴大著皇城相府的社會影響,皇城相府也越來越被遊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遊業也因此得以較快的發展。
由皇城村對其旅遊品牌打造的經過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傳播意識、宣傳意識和市場營銷意識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會所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城村對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對外呈現,加深了社會對於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傳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靈活的市場營銷意識成就了皇城村旅遊業的興旺發達。
〔啟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擁有古村落資源是先決條件。在我國各地分布著風格迥異的古村落:有分布於安徽、江西,自然古樸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於陝西,風格質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於浙江、江蘇的水鄉古村落群;分布於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築群;分布於福建、廣東的嶺南古村落群;分布於四川、重慶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於雲南的南詔古村落群;分布於湖南、貴州的湘黔古村落群。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有著進行保護性開發的資源條件。
從古村開發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沒轉變為受世人矚目,實現其保護開發的模式過程中,有著以下的幾個關鍵點:
1.價值認同
在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發展過程中,由藏在深閨無人知到聞名天下,有個相同的轉變促因:得到了價值認同。這個認同既包括專家、學者角度的歷史、文化等學術價值認同,也包括廣大遊客對古村景觀、品味等旅遊價值的認同。
古村對於當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視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勞作的居所。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而對於外界來講,那些歷經滄桑的椽木瓦石,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寶貴價值。專家學者的鑒定,遊人對古村的感知、宣傳,古村的主動對外宣傳等等,這些都為古村與外界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古村的旅遊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2.保護是前提
古村實現旅遊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古村的保護。古村中的建築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便永久消失,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古建築的保護,而絕對不要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
3.規劃是先導
規劃對古村的發展有著長遠戰略性的意義。在開發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規劃體系,明確的規劃體系形成相應的保護制度,以約束盲目發展,避免短視行為。通過未來發展規劃,來確定村裡什麼地方可以開發,什麼地方不能動,並做到保護、修復、開發相結合。在對古跡開發的規劃同時,也要注重開發當地的自然景觀,避免盲目地開發所造成的對古跡的破壞。
4.村民的積極參與是關鍵
村民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村的開發和發展。由於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一些觀念如自給自足、重農抑商等使得村民對於發展旅遊服務業持有排斥態度,這對於古村的開發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在轉變村民觀念的工作中,要善於疏導而不是強行改變。皇城村在發展旅遊業之初相府內還居住著很多人家,對於讓他們搬遷到新村,空出老房子發展旅遊業,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對此,村裡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北京故宮等地去旅遊,通過耳聞目睹,這些村民徹底轉變了觀念,對於相府這一祖先留給他們的寶貴財富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村裡發展旅遊業所做的工作也開始積極地配合。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遊客來到古村,在欣賞古村濃厚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旅遊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也是遊客對古村之行滿意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衛生設施的缺乏,住宿、飲食服務業的不完善,將無法留住遊客。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會提高遊客對古村游的滿意度,有利於古村旅遊業的長遠發展。
6.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資金是一個制約性的問題。由政府提供的保護資金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往往杯水車薪。在這種狀況下,古村通過藉助社會資金,用於古村的保護性開發,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還於這部分資金,可使古村的保護走上良性的可持續之路。
諸葛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修繕維護古建築資金的缺乏,曾是一個令他們很困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一方面努力爭取政府的資金扶持;另一方面通過民間借貸、銀行貸款、社會捐款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的資金獲取方式,使諸葛村的前期保護及開發獲得了資金保證,諸葛村也得以突破資金阻礙,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7.古宅保護與村民住房需求間矛盾的化解
生活於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條件大多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種矛盾,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等需求找到恰當的出路。
對於村內古宅民居條件簡陋的,在保護法規內可以允許村民對內部適當裝修,以改善居住條件。對於居住條件緊張,村內房屋供給承載力不足的,可以考慮建新村,將古村居民適度轉移到古村之外的辦法來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爭取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8.無形資源也要重視
古村落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有形建築、文物,還在於其內所包含的豐富、無形的鄉村文化、人文資源,他們同樣擁有著較高價值。在發揮有形實物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無形人文價值,會增加古村的旅遊價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場運作
古村內建築的保護,文化內涵的發掘,是古村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古村旅遊業的興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推動,市場宣傳的到位會對古村旅遊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皇城村藉助於影視劇對外宣傳,使皇城相府聲名大振,諸葛八卦村也因為對外宣傳其獨特的魅力而對遊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他們都挖掘了村裡最獨特的一面,通過市場宣傳,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眾的認可度,推動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展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古村落的價值會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擁有古村文化資源的村莊,應當高度重視其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Ⅷ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設開發的管理工作機制
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不少古村成為空心村,保護、修繕工作難以開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築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進行修繕,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築需要修復,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的資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並沒有改變,用公共資源用於私人物業的修繕存在不合理,在現實中很難開展。
為解決古村落中的產權問題,部分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中都傾向於採取通過收回老建築的產權進行保護開發。
2.統籌新村和古村建設
新村、古村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一方面要保護舊村的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規劃、整治,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並建設完善古村旅遊服務的各項設施,如餐館、旅店、商品等,這些設施應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過度的建設而破化古村的古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和措施紛紛出台。我們認為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農村的拆舊建新,絲毫不保留農村的特點。我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為大拆大建,將原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無形中抹殺,興建了大量現代的建築,使大部分村莊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較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一方面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以各種臨時性的補助居多,而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致使我國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較城市滯後,歷史欠賬較多,不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縮小城鄉差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要就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路通信等方面。
對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以保護古村的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切不可全部鋪上水泥或大理石,對部分破爛,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進行平整,固定石塊,清理雜草碎石,完善路燈等照明設施;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維持原狀,不進行上蓋密封,以清理淤泥雜物、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路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避免亂拉亂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較高的標准進行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4.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繕,採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對所有的古建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詳細了解古村內每棟老建築的現狀如權屬、破損程度、市場價值、需修繕的工作量、資金投入量等,在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制訂老建築的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前提下,採取原來的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的建築工藝,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維持老建築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築裝飾;二是可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如廁所、水電、網路、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辦公的需要。
古村內的老建築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因此除了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外,還需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築內部現代設施的基礎上,採取各種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內的老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糧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國僅有、規模最大、現狀保護最完好的皇家倉廒。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成為一座展示文化與時尚的會所,承辦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演出、酒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里屯1949會所原是1949年北京機電研究院在這里開設了一家紅磚廠房的工廠,在荒棄多年後,經過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廳綜合建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鬧中取靜的休閑去處。皇家糧倉、1949會所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中關於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部分中提出「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為了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村鎮(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否則將會陷落「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6.加強對古村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圍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於古村落的開發也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