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產品融合發展不夠

旅遊產品融合發展不夠

發布時間: 2020-12-21 15:06:29

⑴ 如何推動產業融合,創新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

1、鄉村旅遊與農業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農業新品種。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人工培育的優勢,挖掘開發新穎的農作物蔬菜園藝等新品種,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體現不同鄉村旅遊景點的差異性。
二是展示農業生產新工藝。
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園藝栽培新方法會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
三是展示農業新產品。
農業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豐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葯材蔬菜、野生蔬菜讓遊客大開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創意葫蘆等讓遊客愛不釋手,跑山雞、烏嘴鴨、藏香豬等讓遊客讒饞涎欲滴。
2、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典型代表,為鄉村旅遊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開發微博、微信、網路社區、易信等自媒體平台,可以提升鄉村旅遊信息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遊客提供導游、導購(團購)、導覽、導航等智慧化服務。
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營銷推廣平台,更要創新服務、產品、市場。如通過可穿戴移動終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畫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遊體驗。
開發鄉村旅遊動漫、游戲等產品,將旅遊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戲中去,讓遊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當地鄉村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加遊客黏性。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鄉村旅遊消費者地域分布、消費特徵,進行精準營銷、跨界營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產生的大數據對鄉村旅遊進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預測,幫助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監控和危機管理能力。
3、鄉村旅遊與鄉土文化相融合
鄉村旅遊的根本在於「鄉村性」,要從旅遊要素出發,深度挖掘並融合鄉土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抓住文化、資源、生態和生活差異,滿足市場需求。
一是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合理改造,優化布局,培育以美麗田園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游。
挖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與觀光、體驗相結合的旅遊業態。
舉辦農味鮮明的鄉村旅遊節慶或鄉村美食節,營造出有別於城市的鄉村文化旅遊氛圍。
二是與休閑文化融合。
培育知識型鄉村休閑旅遊、休閑型鄉村休閑旅遊、養生型鄉村休閑旅遊,形成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文化游,實現引人、怡人、動人、養人目的。
三是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培育鄉村文化旅遊創意項目,如形成鄉村演藝、影視等創意案例。用創意升級鄉村旅遊產品,用創意強化鄉村旅遊營銷,用創意文化引領鄉村旅遊消費。
4、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建設相融合
鄉村旅遊的發展能拉動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後者又能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及資金積累,加快其發展。
應積極推進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村建設,形成鄉村科技旅遊社區、鄉村景觀旅遊社區、風景名勝旅遊配套服務社區、農家樂服務群旅遊社區等,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的融合發展。
鄉村旅遊特色村應堅持產業集聚、差異化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
建設中須強調城鎮特色與文化氛圍,尊重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打造特色、注重體驗;
注重引導、強調社區參與,多模式共建;整合資源、塑造品牌;
強調土地利用的適度集約,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智慧平台構建,建設資源型鄉村旅遊小鎮、鄉村旅遊服務型小鎮,發揮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
5、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融合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旅遊市場的開發、創意產品的營銷更新了農民的市場觀念;
另一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優旅遊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因此,有效推動兩者的融合創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

⑵ 如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⑶ 怎樣做到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遊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遊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遊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遊產品;
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遊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遊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遊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遊特色產業集聚區。
另外,我區文化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遊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遊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遊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遊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遊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遊經濟水平。
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遊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遊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旅遊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旅遊的全過程。文化旅遊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遊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遊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
當前,內蒙古旅遊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春天。

⑷ 如何貫徹落實《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若干意見》

不久前,交通運輸部、國家旅遊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於促進旅遊交通融合發展提出了很多務實有效的具體措施。《若干意見》提出「把交通和旅遊功能納入統一規劃」,要求各地在編制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時,將旅遊標識標牌、觀景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統一規劃、設計;「為遊客構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快進』交通網路」,提出要依託高鐵、城際鐵路、民航、高等級公路等「快進」交通網路,力爭實現一種及以上「快進」交通方式通達4A級景區,兩種及以上通達5A級景區;「創新交通旅遊產品」的措施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如增開高鐵、豪華列車、旅館列車等特色旅遊專列,開發適合旅遊特點的特種觀光列車等裝備,發展郵輪旅遊,形成分布合理的郵輪開發港口體系,建設郵輪旅遊集散樞紐等。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李小波認為,《若干意見》具有較強的務實性,一是機制驅動力,六個部門聯合推動,有利於解決旅遊部門「小馬拉大車」的局面;二是經濟保障力,所提出的多種投融資渠道,有利於解決建設資金問題;三是技術創新力,交通與旅遊融合應是服務質量、產品體系、信息體系的全方位創新融合。
《若干意見》針對哪些現實發展問題?李小波分析,一是歷史古道與現代交通的錯位問題。歷史古道中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會在快速的現代交通中「一閃而過」,容易造成遊客「仰而不信」問題。二是文化線路與旅遊品牌的脫節問題。嚴格說來,目前中國沒有一條旅遊線路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產權。三是旅遊線路上產業要素的缺失問題。除了服務站或者重要節點提供的基本食宿外,沒有產業化發展意識。
「當前,中國旅遊交通建設形成了實踐倒逼發展的局面。如草原天路2016年共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自駕車輛55萬輛次,旅遊旺季人滿為患,遠遠超出道路通行設計能力,帶來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破壞、設施不足、旅遊體驗較差等一系列問題。」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楊星說,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類似像草原天路的交通線路,一開始並未按照風景道標准進行打造,但實際中卻發展成了線性旅遊目的地。因此,旅遊風景道建設必須從頂層架構入手,提前謀劃,提前部署,避免旅遊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何推動《若干意見》落地實施?李小波建議,一是建立全程快樂新理念;二是開啟全域文化新模式,思考如何促進交通和旅遊融合,使散布的點狀景區,變為文化上有機關聯的整體;三是發展全線產業新經濟,目前各地依賴「門票經濟」,缺乏線路統籌的產業觀,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要加快探索和實踐的步伐。
楊星認為,《若干意見》對未來旅遊交通發展提出了非常好的構架和宏偉藍圖,要實現《若干意見》的預期目標,需關注以下問題:一是各地應成立針對旅遊交通工作的銜接部門或組織機構。二是融資渠道與穩定性問題,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爭取國家政策及資金支持,從而形成旅遊交通尤其是旅遊風景道建設的穩定資金來源與融資渠道。三是統籌協調交通建設與旅遊需求的技術標准。如高速公路服務區如何完善旅遊功能,普通公路服務區、養護道班等如何與旅遊公路驛站有機結合,旅遊風景道服務設施、內容及設置標准如何確定,道路交通指路標志與旅遊風景道標識系統如何對接等,都是迫切需要解決和關注的問題。

⑸ 旅遊+開始實現跨界融合了嗎

據報道,自「十三五」以來,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未來十年,中國旅遊產業大有可為,並將成為拉動全球旅遊產業的引擎。未來,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希望中國的旅遊業可以快速發展!

⑹ 如何實現城市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1、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綜合旅遊功能,打破城市與旅遊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將城市本身作為一個大旅遊景區和產品,貫徹「城市即景區,景區即城市」的發展理念。
以旅遊者需求為導向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旅遊化發展。旅遊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不僅體現在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大交通,更體現在市內綜合交通體系之間的連接便利性;信息化升級北京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旅遊安全預警、救援體系。通過一系列扎實的措施,促進城市環境建設功能化、城市基礎設施景觀化、城市文化氛圍鮮明化、城市旅遊服務體系配套化。
2、以大旅遊觀念為指導,拓展旅遊產業融合的廣度與深度。
構建一批會展旅遊、文化創意旅遊、鄉村旅遊、旅遊裝備、旅遊在線服務等品牌企業,遴選「北京旗艦旅遊企業」進行扶持與培育;加大旅遊投融資力度,促進旅遊企業的成長,大力推進開發符合北京城市發展和旅遊發展總體定位的引擎性旅遊項目建設;引領旅遊產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化,推進智慧旅遊;建立市場互育機制,提升北京旅遊產業國際化水平。鼓勵大型旅遊企業、著名旅遊管理公司和知名旅遊品牌適時實現跨國經營、連鎖經營與品牌輸出,吸引酒店企業、旅行服務企業、郵輪公司等在京設立跨國公司總部。
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僅傳承城市的歷史感,而且是延續城市生命的關鍵,旅遊與文化的相互滲透是城市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形式。
要不斷挖掘北京的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繁華商業街區、奧林匹克公園等旅遊資源,形成京味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和創意旅遊產品;將北京胡同游和老北京深度體驗與社區參與緊密結合,形成不受行政地域限制、旅遊與居民生活就業協調發展的民俗旅遊片區;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意產業園區,形成新的旅遊景觀。
4、大力實施旅遊全球營銷戰略,
全方位打造北京作為國際高端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加強城市旅遊形象宣傳推廣;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總部落戶北京為契機,著力構建國內外旅遊城市聯盟體系,發揮旅遊對城市發展、對遊客服務的促進作用,促進城際、區域、國際旅遊產業的互動;強化北京旅遊品牌建設,在長城、故宮等北京旅遊要素知名品牌的基礎上,選擇奧運公園、798、什剎海、三里屯、秀水街等新的北京旅遊知名品牌,形成質量可靠、能代表北京形象的旅遊要素品牌;挖掘、利用城市營銷新媒體,藉助社會化媒體開展口碑營銷。
5、改善自然環境,實施動態監測、信息公開、數據共享、區域聯合治理;改善社會環境,探索建立與當地社區聯合共管的經濟運行機制,使當地社區成為真正的主人;改善旅遊市場環境,建立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旅遊執法體制;改善政策環境,完善北京旅委的綜合職能,積極爭取有利於入境旅遊便利化的政策,爭取免稅和退稅政策試點;改善人才環境,鼓勵在京院校開設旅遊城市管理、城市營銷、國內外旅遊城市比較研究等相關課程,在條件成熟的院校可以新增旅遊城市管理本科或研究生專業,以滿足對高層次、專業化旅遊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
選自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建設國際一流旅遊城市研究」〔項目號:11JGC103〕的階段性成果

⑺ 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作用、意義、必要性不少文章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晰,這里前瞻產業研究院淺議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和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一、需要認清文化和旅遊的性質,把握好融合的點和面,避免走入誤區。文化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年,至今還沒有一個各方認可的確切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文化帶有傳統性、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特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二、需要堅持一個方向。文化與旅遊融合既是一個工作任務,也是長期堅持的努力方向。
三、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當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已進入新階段,旅遊產業依託文化魅力在快速發展,文化產業規模和種類也在不斷的擴大、延伸,文化與旅遊融合提法不如改為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更現實、更科學、更具指導意義。
四、文化與旅遊的融合需要一個強推力。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特別是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市場調節,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推動。

⑻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⑼ 「全域融合」如何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遊」從提出概念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統計,過去五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3億。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2017年全年國內和入境旅遊人數超過51億人次,比五年前增長69.1%,年均增長11.1%。

國務院辦公廳的上述《意見》中,重點部署了「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工作,包括推動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交通、環保、國土、海洋、氣象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等。融合發展有助於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融合發展戰略用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形成旅遊業發展的「全域融合」思維,推動一定區域以及更大區域內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將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