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
1. 貴州特產是什麼
1、威寧火腿
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就聞名海內外。威寧海拔2000多米,屬高寒的烏蒙山區,漫山遍野生長著豐富的牧草,歷史上畜牧業就十分發達,當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趕山放牧的習俗,豬牛羊同群為伍,運動量大,豬腿非常發達,肌肉結實飽滿,肥瘦肉交錯。
2、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3、都勻毛尖
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
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4、桐梓玉蘭片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採挖的冬筍製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製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
5、畢節臭豆腐乾
畢節臭豆腐乾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櫃內。第二天取時,有一個櫃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
2.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什麼
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全產業鏈或者產業鏈上多點增值,有搞種養的,有搞加工的,有搞銷售服務和在第三產業上進行觀光、休閑、養老、採摘、親子、文旅等延伸價值的,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使農產品增值,讓農民和農業企業增收。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和品牌農業的本質特徵,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這是中國矛盾的第一個方面。第二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同步是農業農村沒有辦法和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
我們要求四化同步,四化短腿就是這個,所以需要追求產業振興,需要追求一二三產業融合。
現在中國已經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層,保守估計至少三個億,樂觀估計九個億。九個億多少,把全部歐洲人口加全部美洲的人口加起來等於九個億。我們有這么多需求產生了,得需要有新供給。在這種情況下要催生新的業態,新的業態一定需要一產、二產和三產相加或者相乘,這是融合,是重要趨勢。
如果只做一產,就是農業1.0版本靠天吃飯;如果只做二產,把農業做成二產就是靠地吃飯,靠密集的投入;如果是做農業三產化,可能靠人吃飯,靠人來消費,不管農家樂也好,還是各種各樣的旅遊也好。
一二三產融合是盡量把農村的一二三產跟城市裡面的倒置過來的一二三產相融合,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布局。我們知道農村肯定一產大,三產少,城市正好倒過來,兩邊相加或者相融都是很好的業態。
在農業綜合體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把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拓展了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使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特產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載體,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
農業綜合體具有三大功能:社會公益性功能、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功能,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途徑和抓手。
3.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一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鬆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多採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佔比例並不高。
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於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於農民的技能素質低下,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路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後,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低下,這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4. 海南陵水屬於什麼區
陵水是海南的自治縣,不屬於某個區。
陵水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的東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18°22′~18°47′、東經109°45′~110°08′。東瀕南海,南與三亞市毗鄰,西與保亭縣交界,北與萬寧市、瓊中縣接壤。陵水縣是個以黎族、漢族、苗族人口居多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市縣。
陵水縣境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海榆東線公路和東線高速公路均從陵水縣境內穿過,北距海口197公里,南距三亞65公里。轄11個鄉鎮、114個村委會、611個自然村,境內有2個國營農場和吊羅山林業公司。
(4)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擴展閱讀:
1950年4月28日,陵水全縣解放。1950年5月1日,縣民主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政府,隸屬海南行政區。1954年1月,原屬海南行政區的陵水縣劃歸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
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年7月1日,陵水縣人民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58年11月,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陵水、崖縣、保亭三縣並為榆林縣,因地名重復,次年2月改稱崖縣,隸屬海南行政區公署。
1961年6月1日,陵水從崖縣分出,恢復陵水縣建制。196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復建制,陵水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2月,陵水縣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實行民族自治。此期間,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1988年4月,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海南省。2000年至今,陵水建制未變,仍屬海南省。
5.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哪些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
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
(5)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擴展閱讀:
惠農政策補貼
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於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參考資料:惠農政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