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綜合效益
❶ 旅遊綜合效益的理解
個人認為,旅遊的綜合效益,指的是旅遊行業所帶動的相關行業的發展。一般來說,旅遊業可以帶旺至少七大行業的經濟活動,這本身,就是其綜合效益的反映了。
❷ 旅遊會帶來多少效益
初夏時節,沿著盤山公路,驅車進入安徽廬江湯池鎮百花村,但見一條清溪穿過山谷,兩岸青山鬱郁蔥蔥,一幅田園風光的秀美景色撲面而來。
在百花村的豬頭山村民組,「茶香旅館」的主人嚴從鳳正在自家民宿里忙活著,笑容一直掛在她的臉上,遮都遮不住,「如今吃上旅遊飯,我們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了。」在「茶香旅館」,看到,極簡風格的裝修下,電視、沙發、熱水器等各種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嚴從鳳說,前些年,家裡把住了60多年的房子翻修成民宿,現在一家人共同經營,收入不錯,每年接待全國各地遊客1000多人次,年獲純利在10萬元以上。「過去是守著金山銀山,過著清苦生活。現在好了,遊客吃完飯,帶點茶葉、山珍走,生意旺得很。」眼下,嚴從鳳正為迎接旅遊旺季做著各種准備。
新聞配圖
通過梳理資源,湯池鎮逐村建立了閑置農房資源台賬,在了解群眾參與意願及發展意向的基礎上,引導閑置農房以院落為單位進行功能串聯,方便鄉村旅遊項目的聚集。雙墩村支書徐成玉說:「由於景區效應帶動,我們村一般農房價值都提高了好幾倍,加上農房及宅基地入股分紅和農家自營旅遊服務業收入等,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據統計,湯池鎮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1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逾5億元。隨著旅遊業的持續升溫,閑置農房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黃金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❸ 發展鄉村旅遊有何效益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糧果種植、畜牧養殖、手工編回織、觀光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答和餐飲、住宿、娛樂等相關產業發展。
❹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4)旅遊發展綜合效益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❺ 旅遊業的發展會帶來哪些經濟效益
旅遊業的發展,至少可以帶動七大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各相關行業就業率。並通過內需,推助當地經濟穩步發展。
❻ 旅遊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
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❼ 旅遊資源開發的效益有哪些
經濟:對於旅遊目的地來說,旅遊資源的適度開發會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直內接的門票收入到間接的容交通餐飲住宿,及相關的紀念品,日常消費等,這畢竟會給旅遊目的地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使當地的經濟收入、就業形勢等都得到改善。對旅遊客源地來說,可以促進旅遊的發展,交通運輸發展,資本流通等。另外對於雙方,更深遠些的效益就會涉及到城市形象、人們素質問題,更高一層還可以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歷史:旅遊活動實際上能夠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旅遊資源的開發,如果是偏重於歷史文化的資源開發,那麼當然是會對該文化的發揚繼承有很大的作用,讓人們對旅遊目的地的了解更加具有歷史內涵和文化層次。最重要的一點是,合理科學的開發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被破壞。
政治:樹立地方友好形象,能吸引其他地方的目光加大與其他地方的交流與合作,旅遊資源的開發程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既能體現其友好道德,還能體現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以及輔助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
❽ 分析一個旅遊景區發展的成本和效益內容
小樣!還會提問啊!!
❾ 綠色旅遊能帶來什麼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綠色旅遊能讓人們了解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更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天津為例說明:薊縣牢固樹立「大旅遊」觀念,充分利用開發本地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京東名勝游、自然生態游、山鄉風情游、素質之旅等特色旅遊,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商旅結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的新路。
念活「秀美經」,唱活「文明戲」,拓寬發展路,是薊縣「大旅遊」觀念給我們的啟示,值得借鑒學習。
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歷史悠久的天津薊縣,本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牢固樹立「大旅遊」觀念,促進了旅遊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去年實現旅遊業綜合收入2.1億元的基礎上,今年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僅「五一」旅遊「黃金周」就接待中外遊客15.18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852.5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8%和100.4%,創歷史新高。
薊縣位於天津北部,古稱漁陽,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交通快捷、便利。經過多年的生態環境建設,薊縣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69%,宜林荒山全部得到了綠化,形成了冬青、春花、夏綠、秋果的綠化美化格局,被譽為天津市的後花園。近年來,薊縣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先後成為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目前,全縣已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仙山及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中上元古界國家自然保護區和被列為津門十景之首的黃崖關長城以及獨具特色的石趣園、九山頂等風景區。
為把旅遊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薊縣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優化完善景區軟、硬環境建設。今年,投巨資開發建設長城龍台、九龍山梨木台景點,恢復乾隆行宮,建設天池山莊、青山嶺旅遊度假區等系列工程,積極培植旅遊名牌,提高景區、景點的載體功能,相繼推出了京東名勝游、自然生態游、山鄉風情游、素質之旅四條旅遊精品線。採取農旅結合、商旅結合的形式,開闢田園風光游,建成6個果品採摘超市,以及融參觀購物於一體的長城旅遊紀念品商店。與此同時,舉辦第三屆長城國際馬拉松旅遊活動、盤山登山大賽、長城國際書畫展、飛車跨長城等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在開通京、津、唐至薊縣旅遊專線的基礎上,開通了馬來西亞、日本、丹麥到薊縣的旅遊專線。
圍繞唱活「文明戲」,念活「秀美經」,不斷提高景區管理服務人員的自身素質,實行持證上崗、掛牌服務,廣泛開展爭先創優活動,大力推行標准化服務、微笑服務和文明服務,積極為遊客創造安全、清新、整潔的旅遊環境。
眾多遊客到薊縣旅遊,不僅給薊縣帶來大量的財流、物流和信息流,而且大大加快了薊縣對外開放的進程,促進了薊縣經濟的發展。今年1至6月,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2億元,同比增長16.3%,三級財政收入達到3.17億元,同比增長35.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941元,同比增長14.8%。